邓小平的发展理论与民族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_市场经济论文

邓小平的发展理论与民族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_市场经济论文

邓小平的发展理论与民族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市场经济论文,民族地区论文,理论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邓小平同志的理论体系中,发展理论是其核心内容,对推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确立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可以说,没有邓小平同志的发展理论,就没有我国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也不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市场经济体系也不会得以确立。邓小平同志的发展理论同样也是我国民族地区市场经济发展的指导性理论,深刻理解和掌握邓小平同志的发展理论,对今后民族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邓小平同志关于稳定的理论是民族地区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

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稳定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他认为稳定是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他多次在谈话中强调这一观点。1987年3月8日他在会见坦桑尼亚总统姆维尼时指出:“中国不能乱哄哄的,只有在安定团结的局面下搞建设才有出路。一切反对、妨碍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东西都要排除。”(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2页。)同年6月他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时又提出:“没有安定的政治环境,什么事都干不成。”(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4页。)1989年邓小平同志的发展理论进一步完善, 认为稳定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引进外资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但是要改革,就一定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中国正处在特别需要集中注意力发展经济的进程中。如果追求形式上的民主,结果既实现不了民主,经济也得不到发展,只会出现国家混乱、人心涣散的局面。”(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 284页。)

邓小平同志关于稳定与发展的理论,在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得到了验证。二战后创造经济奇迹的国家和地区,都是在稳定的基础上实现的。这当中比较突出的是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由于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世界经济强国苏联解体,其主体部分俄罗斯现已沦落为三流经济国家;解体前的南斯拉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000多美元,但由于内乱,现在经济大幅度倒退,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东南亚发生金融、经济危机后,印尼发生暴乱,惨无人道地迫害华人,导致1000多亿美元的资金撤出,至今仍有80%的资金不愿重返印尼。可以预期,在东南亚国家中,印尼经济的复苏将最为缓慢。

无数事实说明,稳定是一切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先决条件。一个不稳定的国家或地区,即使有优越的发展条件,发展也无从谈起,因为投资者首先关注的是投资环境的安全性,其次才是回报率。一个不稳定的环境,将丧失投资的基础,任何一个投资者都不会将资金和项目投入到不稳定或预期不稳定的地区。不稳定的环境,也将促使外来的或本地的投资者撤出该地区。所以说稳定“压倒一切”。

我国民族地区大多处于边疆或内陆山地,发展基础薄弱,自然条件较差,投资环境应当说并不优越,同东南沿海甚至中部地区相比差距较为明显。另一方面,我国有些民族地区毗邻的国家内部存在不稳定的因素。因此,民族地区的稳定对其发展就具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对其市场经济发展而言更具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么,民族地区如何才能保持长期稳定、保证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及发展呢?笔者认为应当做到如下几点:其一,要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国民族地区民族众多,历史、文化及宗教信仰差异较大,有些民族间在历史上还曾存在过一些矛盾和冲突,至今仍有不团结的因素。所以,坚持民族平等政策,加强各民族的团结尤为重要,这是保持民族地区稳定的重要条件。各民族要存大同,弃小异,要有大局观,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置于首要地位,始终保持民族间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邓小平同志指出:我国各兄弟民族“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各民族的不同宗教的爱国人士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实现四个现代化进程中,各民族的社会主义一致性将更加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将更团结将更加巩固。”在谈到民族主义问题时,邓小平同志指出:“少数民族要经过一个长的时间,并通过事实,才能解除历史上大汉族主义造成的他们同汉族的隔阂,我们要作长期的工作,达到消除这种隔阂的目的”;“只要抛弃大民族主义就可以换得少数民族抛弃狭隘的民族主义。我们不能首先要求少数民族取消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应当首先老老实实地取消大民族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2~163页。)可见,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民族团结与民族平等问题,将其视为我国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应当说,我国各民族的大团结,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是我国保持稳定的坚实基础,更是民族地区保持稳定的前提条件。小平同志关于民族平等和团结的理论,为我们保持民族地区的长期稳定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还应强调,正如市场经济需要法制保障一样,民族平等与团结也需要法制加以保障。没有法制作为基础的民族平等与团结是不会稳固的。其二,要实行真正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各民族充分享有平等权利。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平等的重要标志。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将国家利益和各民族人民的利益统一起来,是民族地区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其三,促进经济加速发展,缩小东西部的发展差距。稳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只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民族地区才能加速发展,缩小与东部的发展差距,直至达到均衡发展的目标。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差距是正常的、合理的,但反过来看,差距存在的时间过长,也会影响稳定。所以说,只有在民族地区经济加速发展的条件下,稳定才会更有保障。其四,应当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即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都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不信仰宗教的干部和群众,应当尊重信徒的正常宗教活动,和平相处。其五,坚决打击一切分裂祖国、影响社会安定的行为。搞分裂,其性质已演变为敌我矛盾,尽管打着“民族利益”的旗号,但其目的是分裂祖国,它所危害的是国家和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没有任何讨论的余地。搞分裂活动、制造动乱是影响民族地区稳定的最主要的因素,我们要在邓小平同志稳定理论的指导下,坚决将民族分裂活动消灭在萌芽中。其六,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不能用现代文明的标准衡量少数民族的传统风俗。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由于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所不同,其审美标准自然不同。对于某种风俗习惯,是改进或放弃,完全是民族内部的事务,由各个民族自己来决定,这也是民族权利的一种体现。风俗习惯表面看无关大局,但处理不当也会引发事件,甚至产生社会动荡,影响民族关系。所以对公众影响大的报刊、电视、广播和出版部门,必须对其高度重视,对于那些无法用现代文明标准衡量的风俗习惯,应该回避。

稳定是民族地区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和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稳定的理论,民族地区的稳定就能长久保持下去。

二、从不均衡到相对均衡——邓小平同志发展理论的精髓

在邓小平同志的发展理论中,从不均衡到相对均衡的理论是我国制定改革开放和加速发展政策的理论基础。70年代末,“十年浩劫”的影响仍然历历在目,百废待兴,发展基础十分脆弱。而此时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已进入技术密集阶段,在世界经济中的垄断地位进一步加强。在东亚地区,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迅速崛起。留给中国的发展时间不多,市场空间也十分狭窄,此时若不把经济搞上去,中国必将成为一个长期落伍者。一个长期封闭的中国在资金匮乏、技术落后、缺少发展现代经济经验的情况下,如何有能力迅速同新老经济列强竞争,一个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集中有限的力量,对一些条件相对优越的地区实行特殊的政策,从而汇聚资金、技术、人才,探索发展现代经济的经验和方法,促使这些地区先发展起来,使它们有能力迅速同外国竞争,最终成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带动全国的经济发展,这就是所说的“经济特区”发展战略。有些国家设立的自由工业区、自由贸易区、自由加工区等都具有自由港的一些功能,同我国的经济特区有相类似的地方。

1979年,我国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出口特区, 1980年5月改为经济特区。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建设上以吸收利用外资为主,经济所有制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的多元结构;经济活动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调控下,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予以优惠和方便,特区拥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1984年5 月,进一步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1988年设立海南经济特区,实行更加灵活开放的经济政策。经济特区,发挥了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作用。

在对沿海地区实行倾斜和特殊政策以后,我国东部地区迅速崛起,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快速拉大。对此有些人产生疑惑和不解。但如果不在沿海地区实行率先发展的政策,就会延缓我国经济的起动时间和发展速度,从全局而言更为不利。

以不均衡为手段,最终实现均衡,这是小平同志发展理论的精髓,是小平同志伟大智慧的体现。邓小平同志非常注意不均衡与均衡的辩证关系。1990年12月24日,邓小平同志指出:“沿海如何帮助内地,这是一个大问题。可以由沿海一个省包内地一个省或两个省,也不要一下子负担太重,开始时可以做某些技术转让。共同富裕,我们从改革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1992 年初邓小平同志的不均衡到均衡的理论进一步深入:“所以,能发展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只要讲效益,讲质量,搞外向型经济,就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5页。)可见, 小平同志的加速发展理论,当初主要指有条件的沿海地区,因为机会一闪即失,时间一晃即过,只有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才能抓住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机遇。但是,这不等于我国的不均衡发展会永久性地存在下去,暂时不均衡是为了最终的相对均衡。“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越来越富,穷的越来越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当然,太早这样办也不行,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到那个时候,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又都是拥有丰富资源的地区,发展潜力是很大的。总之,就全国范围来说,我们一定能够逐步顺利解决沿海同内地贫富差距的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4页。 )这是邓小平同志有关从不均衡到相对均衡理论内容最多,也是最精辟的一段论述。

那么,如何理解邓小平同志关于从不均衡到相对均衡的理论,它对民族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呢?首先,邓小平同志从不均衡到相对均衡的理论,是以全局性和战略性的角度制定我国的经济发展规划,是实现经济腾飞的最有效、最便捷的途径。这项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集中有限的国力,使得最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地区快速发展起来,积累发展经验,在短时间内增强经济实力,最终为全国的相对均衡发展创造物质条件和市场条件。因此,国家倾力扶持沿海地区的发展根本不存在厚此薄彼的问题,也不是不重视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个别人对此的疑惑和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其次,不均衡发展要存在一定的时期。邓小平同志认为,在本世界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但这不等于在世纪末就能实现相对均衡发展,而是说“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进入操作阶段,实现相对均衡发展是一个渐进和漫长的过程。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一般是在人均GNP2000 美元以上时相对均衡发展才见雏形。从这个角度而言,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将在较长时期存在,对此,西部民族地区应予充分的理解,以全局为重,以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为重。只有牺牲局部利益,只有在一定时间不均衡的发展,才能为最终的相对均衡发展创造条件,我国的市场经济才能顺利发展,中华各民族才有条件进入发达民族的行列。如果有条件的地区不尽可能搞快点,机会就丧失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机遇也就丢掉了。第三,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华各民族的最终目标。因此,待东部沿海地区崛起以后,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就会大大加强,国家就有能力实施均衡发展战略,为西部民族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邓小平同志提出,那时国家可以让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另外,国家可能对西部民族地区(包括中部民族地区)采取减税、放宽贷款条件、适当降低企业上市条件、投资优惠、设立经济分工区、调整资源开发权限范围等一系列的政策推动民族地区市场经济的加速发展,最终实现相对均衡发展的目标。

正确、深刻地理解邓小平同志从不均衡到相对均衡的发展理论,是我们能够正视东西部发展差距的基础,使我们能够担然接受这一现实,并对未来实现相对均衡发展充满信心。

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是民族地区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是邓小平同志发展理论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1975年9月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叫生产力, 科技人员就是劳动者。”(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页。)1988年9月又指出:“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方面的投入、农业方面的投入要注意,再一个就是教育方面。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页。)

邓小平同志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科技体制应该有利于经济发展,解决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科学技术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发展。

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为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一理论切中要害,意义深远。现在世界已进入了知识经济阶段,传统工业的生产能力基本饱和,市场份额多被瓜分,发展空间相对狭小。我国目前的情况也是如此,传统工业已处于过剩状态,相应地出现了买方市场的特征。因此,民族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不能靠原有的落后的传统工业,也不能靠东部传统工业的西移,而要靠发展知识经济来推动。用知识经济推动民族地区市场经济发展,是民族地区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知识经济的确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其一,我国民族地区教育相对落后,民族素质也相对较低,不利于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知识经济不仅需要高科技人才,还需要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和管理人才,同时还需要高素质的消费主体,所以,没有教育的超前投入与发展是无法满足这些条件的。其二,要建立完善的科技人才培养体制和使用机制,不仅要多培养适合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科技人才,还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条件,使得科技人才能够长期留在民族地区,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服务。同时还要用优越的条件吸引外地科技人才到民族地区工作。其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是一种概括的说法,从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有一个过程,所以科研规划一定要科学,量力而行,集中资金和科研力量开发符合民族地区发展的项目,避免人才和资金的浪费。其四,知识经济不仅仅指信息、微电子、计算机、生物、航天等高科技产业,加重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也属于知识经济的范畴。民族地区在发展产业时应避免与东部形成重复建设,避免恶性竞争,而应该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在资源开发利用、农牧业及其高附加值产品、生态及环境保护技术等方面增加科技投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知识经济体系,推动民族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为民族地区市场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四、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双刃剑

邓小平同志关于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辩证关系的论述,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体制问题,为我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做出了伟大贡献,也为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创造了条件。

早在1979年11月,邓小平同志就认识到:“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6页。)1985 年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8页。)1992 年邓小平同志又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邓小平同志关于市场与计划辩证关系的论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扫清了障碍。那么,邓小平同志关于计划与市场辩证关系的发展理论,对民族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又有什么影响呢?

在民族地区发展市场经济,以市场机制调节经济的发展,是民族地区发展的基本政策。市场经济在民族地区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但由于民族地区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不牢固,存在先天不足,因此,在同东部的市场竞争中存在不平等因素。首先市场竞争的条件不同,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的发展水平和阶段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和差异。其次,由于我国采取扶持东部沿海优先发展的政策,东西部的发展差距比较明显,市场经济竞争的起点不同。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基础本来就很优越,国家为了使这些地区超常高速发展,给予了最大限度的倾斜和扶持,发展优势得到了强化,而民族地区本身的发展基础就很薄弱,因此,在这样情况下的市场经济竞争结果必然是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发展市场经济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符合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和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事实已经完全证明,单纯的计划经济弊端十分明显,生产效率低下,产销严重脱节,人力和物资资源严重浪费。从世界发展看,还没有哪一个国家依靠计划经济获得成功。所以,在民族地区发展市场经济是大势所趋。但正如前文所说,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明显,如果完全按市场经济原则进行竞争,西部根本不可能赶上东部地区,两者的发展差距只能越来越大。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和均衡发展的目标,就要用非市场的手段进行调控,对民族地区的发展予以倾斜。邓小平同志提出东部多交点税,在技术上帮助西部地区。国家还可以对民族地区实施减税政策,资源开发权限也可作一些调整,还可以对适合民族地区发展的产业采取保护政策,设立产业分工区,增强其竞争力,限制分工区外同类产业的发展。总之,只要国家进行强有力的调控,那么相对均衡发展的目标就一定可以达到。这同国家当初扶持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道理相同。

将上述内容加以概括,民族地区发展市场经济是其进入发达地区行列的唯一途径,但由于历史与现实条件的制约,完全用市场经济的规律进行竞争,民族地区不可能成功,必须采取非市场的调控手段,也就是计划经济的手段进行调控,民族地区才能最终赶上东部地区。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用计划经济的手段进行适当的调控,是最佳选择,而任何过份偏颇的做法都会产生不良的后果,这是笔者对邓小平同志关于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理论应用于民族地区发展的总结。

五、创造性、冒险精神和加速发展理论为民族地区市场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邓小平同志的发展理论中,十分重视创造性、冒险精神,这是与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相联系的。因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没有现成的理论和方法,只有不断开拓和探索。邓小平同志在1990年12月24日指出:“不要怕冒一点风险。”(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1991 年初视察上海时又说:“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试第一个要准备失败,失败也不要紧。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 ”(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6页。)1992年初又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 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趟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

邓小平同志的创造性和冒险性理论使东部沿海地区大胆探索、创新,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样,这个理论也非常适合于民族地区发展市场经济。由于历史原因,民族地区长期处于相对落后和封闭状态,所以思想比较保守,墨守成规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会极大地阻碍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观念决定一切,如果观念保守、落后,即使发展条件再优越,政策再优惠,也难以抓住机会,取得成功。为了追赶东部地区,民族地区更应具备开创精神和冒险精神,只要不影响稳定,不违背国家法律特别是民族区域自治法,就应该敢闯、敢试,不坐等国家给政策、给优惠,用创造性的思维探索民族地区发展市场经济的方法和途径。放宽资源开发权限、设立产业分工保护区的思路均属于此列。同样,加速发展理论也非常适合民族地区目前的状况。东西部发展差距目前还十分明显,西部若想缩小差距直至达到相对均衡发展的目标,只有加速发展。目前国家加大了对西部的投资力度,1998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超过中东部地区,达到了20.1%,大大超过东部的13.6%和中部的6.9%,国家还引导内外商到西部投资。在诸多有利条件下, 民族地区加速发展是必须的也是可能的。

邓小平同志的发展理论是其理论体系的核心,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说明,只要认真学习、领会并实施邓小平发展理论,民族地区就一定能保持经济高速增长,最终赶上东部,达到共同富裕、相对均衡发展的目标。

收稿日期:1998—12—20

标签:;  ;  ;  ;  ;  ;  

邓小平的发展理论与民族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