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76例药物不良反应的分析论文_孙瑜川,林红

北京市和平里医院 100013

【摘 要】目的分析探讨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上报的76例ADR资料,按照患者年龄、性别、发生ADR的药物种类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老年人易引起ADR,静脉滴注给药方式最易发生ADR(73.68%);引起ADR的药物主要为抗菌药物(44.74%),ADR发生率最高的抗生素类分别为氨基糖苷类(16.95%),头孢菌素类(10%)、大环内酯类(10%);ADR以皮肤和附件、胃肠道损害最常见。结论医务人员应当加强ADR监测,规范合理用药,减少静脉滴注给药和抗菌药物过度使用,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其主要包括副作用、毒性及过敏反应,约占所有住院原因的3%~6%[1]。为了进一步了解我院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和规律,加强ADR的监测,对本院2014年-2016年76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提高医院用药的水平,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上报的76例ADR报告作为研究对象。

1.2方法

对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照患者性别、年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及ADR表现的器官损害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对所得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

2.结果

2.1不同性别和年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76例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中,男22例,占28.94%,女54例,占71.06%。各年龄段分布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段的ADR分布

2.2不同给药方式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静脉滴注所造成的药物不良反应比例最高,有56例,占73.68%,其它给药途径的ADR发生情况:有20例。

2.3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

中成药引起的ADR为18例(23.68%),非中成药引起的ADR为58例(76.32%)。

在中成药引起的ADR中,注射液引起的为13例,占72.22%。在所有药物引起的ADR中,抗感染药物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最多的药物,有34例(44.74%)。硫酸依替米星注射液,注射用乳糖酸阿奇霉素,硫酸异帕米星位于前三位。

2.4药物不良反应所涉及的器官表现

据统计,ADR所引起的伤害最常见的是皮肤及其附件的不良反应;其次为消化系统,循环系统。

3.讨论

3.1性别因素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

本研究的ADR发生率,女性明显高于男性,这可能与女性生理上的差异,对药物代谢更加敏感的原因,尤其是在月经、妊娠和哺乳期,女性对药物的代谢在药代学和药效学方面发生的改变,更易造成ADR的发生[2],所以女性用药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上述因素的影响。

3.2年龄因素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发生ADR的76例患者中,大于60岁的老年患者发生率最高,其次是50~60岁的老年人,这与老年患者组织器官老化及功能减退,药动学和药效学改变,包括与肝肾功能的减退,体内结合蛋白数量的减少有关,容易造成药物的积蓄中毒;老年患者往往同时患有多种疾病,需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治疗,因此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造成药物ADR的一大因素。因此,在老年人用药时,医生和药师要充分考虑到上述因素对药物代谢影响,同时加强血药浓度检测。

3.3用药途径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

从给药途径看,该院发生ADR的患者以静脉滴注的给药方式为主,因为静脉给药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起效快,无肝脏首过效应,故血药浓度较高,对机体的刺激性较强,还有输注药液的PH、浓度、微粒均有可能引发ADR。因此,在用药过程中,应当遵循“能外用的不口服、能口服的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不静脉用药”的给药原则,降低ADR的发生[3]。

3.4中药注射剂与药物不良反应的关系

在引起ADR的药物中,使用中成药制剂发生18例,其中72.22%为中药注射液使用引起。由于近年来,中药注射剂由于提取制备过程比较复杂,一般含有微量鞣质、蛋白质等化合物,这些微量杂质在不适当的溶媒当中易发生盐析或形成溶解度较小的络合物,使注射剂在使用的过程中微粒显著增加,使溶液发生浑浊或产生沉淀,易引起静脉炎、过敏反应、血管内栓塞或其他不良反应。滴速过快也可能引起心悸、胸闷等反应。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应当规范药物溶媒,并控制滴速,减少ADR发生。

表2 ADR所涉及的系统器官及其临床表现和人数分布

3.5抗菌药物与药物不良反应的关系

在引起ADR的药物中,主要是抗菌类药物,其中氨基糖苷类抗菌药发生率最高,其次是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这可能与上述药物抗菌作用谱广,抗菌作用强,无需皮肤试验、使用方便等优点有关,导致其在临床上应用普遍,ADR发生率也逐渐升高[]。

在本研究中,硫酸依替米星注射液,注射用乳糖酸阿奇霉素,硫酸异帕米星位于前三位。

硫酸依替米星,硫酸异帕米星属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半合成水溶性抗生素,具有耳毒性和肾毒性,老年人肾功能减退,易造成不良反应,故应重点监测。

阿奇霉素属于15元环大环内酯类药物,对革兰阴性需氧菌、支原体、军团菌、厌氧菌有强大的抗菌作用。阿奇霉素进入机体后组织半衰期能达到68-76h,血浆半衰期可以达到35-48h,抗生素后效应(PAE)明显[5]。国外报道,阿奇霉素ADR的发生率为9~12%,而在我国,其总反应率高达26.74%。因此,使用时应当严格掌握静脉滴注阿奇霉素的适应证,加强ADR监测,控制静脉滴速,预防多种不良反应的出现。

3.6药物不良反应引起的器官损伤

我院上报的ADR报告中,器官损伤主要以皮肤伤害为主,表现为斑丘疹、瘙痒、皮疹,其次为消化系统的ADR,与相关文献报道的相一致,这可能与这两个系统出现的症状明显,比较容易被发现有关,而其他肾脏、血液等系统表现较为隐匿,不易被发现,故上报率低。所以药师在监测的过程中要建立临床思维,注意很多不典型的不良反应的发生[6]。

综上所述,医护人员应当在患者用药过程中注意加强ADR的监测,同时进一步做好药物的合理使用,避免静脉给药和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规范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减少ADR的发生,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吴超,刘铁军.药物不良反应的流行病学和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4,47(7):251-254

[2]黄若文,吕卓人.关注临床用药中的性别差异[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9,8(3):224-226

[3]翟贰明.药物不良反应540例用药分析[J].山东医药,2013,53(29):105-106

[4]刘志林,肖丹.药物不良反应682例回顾性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3,6(3):27-29.

[5]黄秀玲.静脉滴注阿奇霉素导致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2):143-144

[6]朱丽莎,杨思芸.15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分析[J].重庆医学,2012,41(7):707-709

作者简介:孙瑜川,药师。

论文作者:孙瑜川,林红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6

标签:;  ;  ;  ;  ;  ;  ;  ;  

我院76例药物不良反应的分析论文_孙瑜川,林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