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轶事小说中纪实与虚构的消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轶事论文,清代论文,纪实论文,小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古代小说直接或间接地起源于“街谈巷语、道听途说”,清代文言小说也足以说明这一点。作者往往取材于社会新闻,或者移植自前人的记载。社会新闻与民间传说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不限于口头传说,有的已成为书面作品。而追根究底,其中有一些是以某个实有人物为原型的,而故事则或为传闻,或出虚构。也有的隐去真名,假语村言。写出了真名实姓的固然易于追索,但也未必是事实的本来面目。从同一情节结构演化的许多不同作品,可以探索中国小说发展的一般规律。总的说来,故事由简到繁,由实到虚是正常的,但也有删繁就简或买椟还珠的情况。
清代文言小说的作者多数是像蒲松龄那样功名失意的文人,生活面比较狭窄,社会阅历相对贫乏,因此不得不从书本上寻找素材,或则转述传闻,不详所源,就很难避免题材重复,结构雷同。但是同一个故事在不同作者笔下或多或少总有一些变异,有的踵事增华,夺胎换骨;有的点铁成金,推陈出新;也有的点金成铁,画蛇添足。这就可以看出不同作者再创作的才能,怎样在同样的题材里发挥自己的艺术水平,写出别具特色的作品来。如《聊斋志异》就有不少借鉴前人而又超过前人的篇章。从中也可以见出文言小说在清代的发展,不过这种发展是相当缓慢而且未能持续前进的。清代文言小说数量很多,而成就不一,风格各异,但即使以真人真事的社会新闻为题材的作品,也或多或少有传讹和虚构的成分,因而出现了不少大同小异的故事。就上述几个例证而言,即使最早的记载也未必是信史实录,而晚出的再创作则各显神通,往往可以达到后来居上的地步。就一部书而论,既然不完全是实事,我们只能视之为小说,哪怕多数是并不高明的摹拟之作或者是仅存梗概的摘要。如果把清代文言小说照《太平广记》那样分类编纂的话,就很容易找出许多同一母题的作品。从这些同一母题作品的比较中,我们正可以鉴别出作者成就的高低,从而分别给予适当的评价。这也许可以说是本民族之内的比较文学研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