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阶段的思考_邓小平理论论文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阶段的思考_邓小平理论论文

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阶段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中国论文,发展阶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引进阶段、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阶段。而后者,又分为两个阶段,这就是主要由毛泽东创立的,以新民主主义理论为核心的毛泽东思想阶段,和主要由邓小平创立的、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核心的邓小平理论阶段。

引进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前提。没有引进,也就谈不上其他。所以,引进阶段很重要。把马克思主义引进到中国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辛亥革命之前,虽然有人介绍过马克思的学说,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更没有人接受它。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状况,使热衷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人们大失所望。为了挽救中华民族,有志者纷纷引进国外各种学说,努力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当然,这不可能一蹴而就。民国建立后的几年中,在知识分子群体中的先进分子信仰什么学说的,主张用什么方法改造社会的都有,可谓莫衷一是。突然,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了,整个世界形势和潮流发生巨大变化。十月革命的炮声给了中国先进分子极大的震惊;因为这个革命的成功非同小可,使工农第一次当了国家的主人。于是,人们追根求源,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个武器。理所当然,对马克思主义开始另眼看待。第一个比较正确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是李大钊。由于《新青年》出版脱期而在五四运动后才与世人见面的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成为知识界瞩目的文章。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特别是暴力手段,多数知识分子是不理解的,总企望用一种不流血的手段,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在五四运动后兴起的社会改造大潮中,不少人冷落了马克思主义,而倾心试验诸如工读互助之类的空想的改造社会方案。结果,人们在实践中碰了钉子,认识到不用暴力手段不进行社会制度的根本改造,一切措施都不可能有效果。这样,部分先进分子又重新走入马克思主义的大门,另辟社会改造之新径。毛泽东在当时说得好:“俄式系诸路皆走不通了新发明的一条路,以此方法较之别的改造方法所含可能的性质为多。”〔1〕到1920年夏天, 在中国形成一支共产主义知识分子队伍。他们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为改造中国社会而战,为复兴中华民族而战。

引进阶段一开始就不是单纯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因为“救亡图存”任务迫在眉睫,从而迫使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不能不立即以学到的不多的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也开始体验到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用李大钊的话说叫做把“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2〕。但是,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所掌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实在太少了,而且在理解上也有不同程度的走形,同时对中国的社会实际状况的了解也很不深入,这就很难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一次在中国举起了共产主义的大旗,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但是,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纲领和决议,又恰恰反映了在这时马克思主义还没有能够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可见,在引进阶段中,以李大钊为代表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主要贡献,是引进了马克思主义,并确定以马克思主义为社会改造的指导思想。中国人民找到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

马克思主义必须同应用国实际相结合,才能对实际生活起作用。毛泽东说:“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3 〕中国共产党人在实际斗争中,越来越深刻认识到这一真理,并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这一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1938年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这个概念。他说:“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的问题。”〔4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呢?我以为,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要求:第一,立足于中国实际。不能机械地搬用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词句、个别结论和外国经验,而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具体地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具体地分析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第二,体现民族特性。应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民族的表现形式,同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相结合,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第三,有新的理论创造。不能停留在马克思主义的现成结论上,而应该不断总结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使之理论化,从而得出马克思主义书本上没有的新结论、新观点。第四,由于马克思主义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所以,同时代特征相结合,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之义。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阶段的毛泽东思想,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最终形成的。毛泽东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刘少奇在《论党》中说得非常透彻。刘少奇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极其艰巨的事业。要完成这一事业,不是熟读背诵和摘引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就可以成功的,而“必须有高度的科学精神与高度的革命精神相结合”。他说:“我们的毛泽东同志,不只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革命家和政治家,而且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理论家和科学家,他不但敢于率领全党和全体人民进行翻天覆地的战斗,而且具有最高的理论上的修养和最大理论上的勇气。他在理论上敢于大胆的创造,抛弃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某些已经过时的、不适合于中国具体环境的个别原理和个别结论,而代之适合于中国历史环境的新原理和新结论,所以他能成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件艰巨的事业。”〔5 〕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总结建党24年经验作出的历史性决策。正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在随后不久又取得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作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体系,它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民族、军事、外交、统战、党建等多种领域,但其核心是新民主主义理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改造最根本的是要弄清楚社会性质,并在此基础上解决进行什么样的革命,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和什么性质的社会等问题。也就是说要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而新民主主义理论正是解决了这些问题,自然就成为毛泽东思想的核心。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论和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构成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不仅回答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前途以及道路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而且还规定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规定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总的任务和主要途径。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毛泽东思想面临的任务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对此,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的毛泽东和以他为核心的中共领导集体是认真对待的。他们在实践中,努力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并取得一定效果。但是,从总体上说没有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也就是说没有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这样,由于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没有能够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致使毛泽东思想体系中虽然不断出现有关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闪光点,但却始终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于是,在实践中就出现了20年的政治上混乱和经济上停滞的状态。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系统的科学的理论指导。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阶段的邓小平理论,应运而生。党的十五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的报告中所讲四点十分中肯,给人们很大启发。他说:“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正是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明确规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这是党经过近20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作出的历史性决策。它表明全党认识水平的提高,也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共识和心愿。举旗定向,是极端重要的全党全国的大事。自邓小平逝世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举国关注,举世瞩目。党的十五大的决策,稳定了人心。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一样,也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涉及多种领域,而其核心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最根本的是要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并在此基础上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正是解决了这些问题,自然就成为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邓小平理论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一般说来,考察社会本质必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上进行概括。邓小平的新概括把生产力摆在突出的地位,这不仅是针对以往忽视发展生产力的错误观念,针对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实际需要,而且是抓住了社会运行机制这一重要环节。因为在人类社会基本结构中,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运动的起点。邓小平几乎在每次讲话中,都告诉人们不要忘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的新概括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作为最根本目标,这是对生产关系的突出描述。邓小平多次强调,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在建设中始终要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和共同富裕两条根本原则。总之,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起来,把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手段和终极目标统一起来,这就把握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

以上简要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引进阶段、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阶段。引进阶段中不再分阶段,那么,为什么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阶段中又呈现出阶段性呢?我以为,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中国社会改造本身具有阶段性。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虽然根本矛盾非到过程完结之日才能解决,但由根本矛盾所决定的其他矛盾或解决或突出,全过程就显示出阶段性来。到目前为止,可以看出中国革命和中国建设是社会改造的两大阶段,前者要解决把半殖地半封建社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问题,后者要解决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在这两大阶段中,都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做指导,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但由于要解决的问题不一样,就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来。现在看是两个阶段、两个理论,随着实践的发展,还会出现新的阶段、新的理论。如果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不犯“左”的错误,如果毛泽东思想能够建立起系统的、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那样毛泽东思想也是要分阶段的,因为其所解决的问题本身是分属于不同阶段的。当然,事实上并没有这样。做这种假设只是为了说明,即使用一种名称命名的理论,如果历史的发展分阶段,理论本身的发展也要分阶段。

两大理论从本质上说,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为什么就不能用毛泽东思想一种名称概括?记得我在自己的文章中,就做过这种概括,现在想来是不科学的。人类很喜欢用人名命名一种理论,而命名的原则是名副其实。就是说,使用的名字一定要是创立者或主要创立者,不包括与命名无关的理论内容。虽然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但用一种名称概括自身并不包含的理论,用不是创立者的名字命名一种理论,就不科学了。所以,两个阶段的两大理论体系,单独命名完全符合实际。另外,是不是思想大于理论呢?从名词的内涵看,也不好这样说。思想、理论都是可大可小的,大的思想可以包含小的理论,大的理论可以包含小的思想。而这里所说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的都是一种体系,那就不分大小了。毛泽东思想体系中,包含着自身的若干理论,邓小平理论体系中,包含着自身的若干理论。两者不是包含关系,后者对前者是继承和发展关系。

既然分阶段,那就不仅要研究毛泽东思想是何时形成的,怎样发展的,而且要研究毛泽东思想这个阶段是何时结束的,在什么条件下结束;要研究在这个阶段结束之前有没有停滞的小阶段;要研究毛泽东思想阶段和邓小平理论阶段之间是完全相接的,还是中间有空白阶段。诸如此类的问题,在没明确分成毛泽东思想阶段、邓小平理论阶段之前,不存在这类问题,只说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就可以了,现在则必须要考虑。但是,说实在的,有的问题好回答,有的问题不好回答,特别是怎样表述更科学拿不准。我希望学术界能进行研究,提出符合实际的见解。

虽然分阶段,但又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一脉相承指的是由一个派别流传承袭下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属于马克思主义派别,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在改造社会的根本目标上一脉相承。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体系。他们确立自己学说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他们发现人类社会发展象自然界的发展一样,有它自身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经过多种社会形态的更迭之后,必然要达到最高形态即共产主义社会。那时,人类就得到彻底解放。自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后,凡宗承这一派别的理论、学说、思想,都以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为根本目标。毛泽东思想是这样,邓小平理论也是这样。毛泽东在自己的著作中说得很清楚:“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同时又是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这种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最完全最进步最革命最合理的。”〔6〕“一切共产主义者的最后目的, 则是在于力争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最后的完成。”〔7 〕邓小平在自己的讲话中也说得很明白:“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8 〕“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9〕“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 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10〕很清楚,在社会改造的根本目标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完全是一脉相承的。

第二,在改造社会的根本手段上一脉相承。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组成的,这一结构的运行起点是最活跃的生产力。当“社会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11〕社会革命改变生产关系,使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然后社会才能进步。列宁在1907年就说过,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可见,马克思主义对实现社会的改造,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手段,是把着眼点放在社会运行机制上,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毛泽东思想是这样,邓小平理论也是这样。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的毛泽东,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始终坚持搞政治,搞军事,都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观点,抗日战争时期,当毛泽东发现有些干部认为政治、军事是第一的,经济文化是次要的,就解释说:这种看法不对,应该认识到“妨碍生产力发展的旧政治、旧军事力量不取消,生产力就不能解放,经济就不能发展。因此,第一个任务就是打倒妨碍生产力发展的旧政治、旧军事。”〔12〕但是不能忘记搞政治、搞军事,仅仅是为着解放生产力。所以,“新民主主义的革命任务,除了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以外,在国内,就是要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13〕不仅如此,毛泽东还把是否能促进生产力发展,作为衡量政党作用的标准。他说:“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14〕毛泽东的以上观点,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部分的内容。诚然,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并非不懂得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的毛泽东,在1958年以后过分强调变革生产关系,而不注意发展生产力,甚至把发展生产力的主张当作“唯生产力论”批判。毛泽东自己承认:“我注意得较多的是制度方面的问题,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至于生产力方面,我的知识很少。”〔15〕邓小平也说,毛泽东的重大缺点,就是忽视发展社会生产力。但是,毛泽东的缺点以及与此有关的错误观点,并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所以,毛泽东思想在改造社会的根本手段上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邓小平克服了毛泽东的缺点,在改造社会的根本手段上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他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发展生产力。”〔16〕“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17〕类似的说法,在《邓小平文选》中,到处皆是。特别值得强调的是邓小平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角度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改革做了深刻的论述。他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18〕很明显,邓小平理论在社会改造的根本手段上不仅继承并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第三,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一脉相承。任何学说都以一定的世界观、方法论作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则有其自身的特色。按照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中的说法,叫做彻底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正是以这样的世界观、方法论考察人类社会,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无法克服的矛盾,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最后必然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也都是用辩证的、唯物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中国社会。从而先后解决以社会主义社会代替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特别是从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础实事求是的角度,更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一致。实事求是是正确认识客观事物规律及其多样性特征的原则,邓小平把它概括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而它同样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实事求是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从马克思主义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认识和解决社会改造的问题中,都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正因为这样,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才能成为指导人们进行社会改造的颠扑不破的真理。

第四,在理论体系上一脉相承。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批判地继承了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逐步形成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组成的理论体系。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中说,这个体系“完备而严密”、“具有无限力量”。“马克思主义同‘宗派主义’毫无相似之处,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19〕作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也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的。与马克思主义一样,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不是封闭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毛泽东思想发展为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又需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从比较完备向完备发展。

以上四个方面,大致上说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一脉相承。邓小平自己说过:“我是个马克思主义者。我一直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20〕但是,至今仍有的人并不承认这一点。外国人里有,中国人里也有。这并不奇怪,也不打紧。想当初,有人不承认毛泽东思想,不承认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致性,后来也都承认了。毛泽东曾经说过:“世界上的事情,就有这样怪,碰了钉子摸摸头,但是以后又忘了。你们看,从前也有些人是不承认五四运动的,但是到了今天都承认了;现在也有些人不承认一二九运动,不过,根据‘五四’的经验,说不定哪一天,他们也将不得不承认‘一二九’。”“因为世界是前进的,要向后倒退是不成的。”〔21〕毛泽东的话用在如何看待邓小平理论问题上,也一定会应验。当然,多数人还是同意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的报告中的结论的:“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征途上,一定要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这是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

〔2〕《李大钊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4页。

〔3〕〔13〕《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515、1254页。

〔4〕《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1991 年版,第695页。

〔5〕《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36页。

〔6〕〔7〕《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686、651页。

〔8〕〔9〕〔10〕〔16〕〔17〕〔18〕〔2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6、139、110、111、137、370、173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12〕《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第108页。

〔14〕《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109页。

〔15〕《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第829页。

〔19〕《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9页。

〔21〕《毛泽东文集》第二卷,第224页。

标签:;  ;  ;  ;  ;  ;  ;  ;  ;  ;  ;  ;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阶段的思考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