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危险废物预处理的目的是巩固和稳定废物,减少或消除自身造成的损害,满足“全国垃圾填埋危险废物“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现场控制极限"。如果有毒组分的最大溶解度和浸提溶液中的最大允许浓度在进入废物时不符合储存标准,则必须在其储存前稳定和预处理。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的最终过程是安全填埋.即把危险废物贮存在一个永久安全的场所因而场址的选择主要是从安全填埋要求的角度出发。首先考虑其安全可靠性。以尽量减少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和对环境的影响为准则。其次.安全填埋也是一种投资大且运行成本较高的处置方法.所以.选择场址时经济因素也需同时加以考虑.以尽量增大单位资金投入的填埋容量和较低的运营费用为准则。
关键词:危险废弃物;安全;填埋技术
引言
近年来,全国的一些城市和地区已经建立并正在建设不同规模的安全填埋场,充分利用这些基础设施。解决危险废弃物安全填埋问题是我们近期的一个新问题。
1危脸度物的危害
危险废物影响环境的途径很多,以其产生、运输、贮存、处理到处置的各个过程,都可能对环境造成重大危害。归纳起来危险废物的危害主要有破坏生态环境。随意排放、贮存的危险废物不仅仅占用了大量土地,污染了弃置地点,而且在雨水、地下水的长期渗透、扩散作用下,会污染水体和土壤,降低该地区的环境功能等级。影响人类健康。危险废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由危险废物的特殊性质如易燃性、腐蚀性、毒性等所决定的,它表现在短期和长期危险性上。就短期而言,是通过摄入、吸入、皮肤吸收、眼睛接触而引起毒害,或引起嫩烧、爆炸等危险性事件长期危害包括重复接触是导致中毒、致癌、致畸和致变等。制约可持续发展。如果一个城市没有危险废物集中处理处置的管理体系和相应的设施,表明该城市的投资环境欠佳,企业活动中可能产生的危险废物无法处置,或处置不当,或处理费用过高,增加生产成本,降低竟争力。危险废物不处理或不规范处理处置所带来的大气、水源、土壤等的污染也将会成为制约经济活动的瓶颈。
土地填埋是使用最为广泛的废物处置技术,其实质是将废物铺成有一定厚度的薄层后加以压实,并覆盖土壤的方法。它是从传统的堆放和填地处置发展起来的。今天的土地填埋已不是单纯的堆、填和埋,而是按工程理论和土工标准,对废物进行有效控制管理的科学工程方法,在大多数国家广泛应用。填埋法的技术关键在于利用填埋场的防渗漏系统,将废物永久、安全地与周围环境隔离。按照处置对象及技术要求上的差异,土地填埋主要分为卫生填埋和安全填埋两类前者适用于生活垃圾的处置,后者则适用于处置工业有害废物。安全填埋是处置有害废物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实际上是卫生填埋的进一步改进,对场地的建造技术、浸出液的收集处理技术等要求更加严格。常用的危险废物最终处置技术是土地安全填埋技术
2危险废弃物安全填埋技术
安全填埋场建设标准的高低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控制与衡量:先进的防渗技术;合理的集排气网络;配套的封场与复垦工程;固化体养护问题.
2.1先进的防渗技术
渗滤液水质复杂、水量波动大,国内外尚无经济高效的处理工艺。目前渗滤液的处理有场外场内之分:场外处理是与城市污水合并进行的,工艺简单,但受到渗滤液输送成本、有机负荷波动等因素的限制;场内处理主要有生物法(活性污泥法、曝气氧化塘、稳定塘等)、物化法(化学氧化、吸附、混凝、吹脱、膜分离、反渗透等)、土地法(慢滤、快滤、人工湿地等)、减量法(蒸发、回灌等)及其组合工艺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各类方法均有其优缺点:生物法工艺简单、运行费用低、可大幅去除其中的污染物,但占地大、停留时间长;物化法不受水质影响,出水水质比较稳定,可用于预处理或深度处理,但费用较高;土地法投资少、操作简单,但对土壤和地下水有长期污染作用,且易受土地条件限制;减量法作为一种源头治理技术,对周围环境有较大污染,且累积的高浓度污染物仍需要进一步处理;组合工艺虽能使渗滤液达标排放,但处理成本较高,需要具有很强的负荷调节能力。因此,发展以土地、人工湿地和矿化垃圾生物反应床为基础的简单、经济、实用的渗滤液处理技术前景较好。
2.2合理的集排气网络
安全填埋场废物本身产生的渗滤液量不大,关键在于合理设置遮雨设施,实现清污分流,设置竖管导排废物填埋层中的渗滤液必要性就不大;与生活垃圾填埋场会产生大量沼气不同,安全填埋场所填埋物质中基本不含有机物质,产生的填埋气体量非常少,无需设置竖管导排气体。所以,笔者认为危险废物填埋场气体导排系统相对于生活垃圾填埋场可以适当简化,只需在封场控制系统中设置气体导排层,在层中设置导气管,无需在整个填埋层中设置竖井、导气笼等导气设施。
2.3配套的封场与复垦工程
封场工程由终场覆盖与生态恢复系统、防渗导排系统、渗滤液处理系统、气体回收利用系统和环境监测系统等组成,其目的是进一步控制污染、改善封场后的环境质量和景观,加速封场单元的生态恢复和演替,以便通过分阶段的合理开发,创造一个新型生态环境。终场覆盖作为场地复垦的基础,可为未来构建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生长提供基质,同时具有保护顶部防渗层、减少雨水渗入填埋体的作用。覆盖土层的厚度因封场类型、垃圾堆龄和欲构建植被的类型而异。生态恢复初期应选择适合当地气候特征的浅根类耐性植物或野生先锋植物,如牛筋草、灰绿藜、芦苇等,中期应选择丝兰、夹竹桃、木槿等灌木类植物,后期开发阶段可栽种合欢、构树、乌桕等乔木,完成草、灌、乔的群落结构过渡,并按照各个不同的功能区划和绿化带设计,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园林绿化种植。但由于填埋气和渗滤液不断产生所引起的表面凹陷和沉降不均将直接影响封场后的植被恢复,因此在初始设计中应确定场地的最终用途并采取相应防护措施。
2.4固化体养护问题
危险废物固化后一般要求在填埋场外进行养护,养护期满后取样分析检测,达到入场要求后再进入安全填埋场;也便于发现浸出不达标等问题后可以对未进场的废物进行再次处理。但场外养护存在以下问题:(1)需建设养护区;(2)需进行二次转运;(3)二次转运时需将成堆、成块的固化体装载入车,势必会影响固化体整体密实度,虽然进入填埋场填埋后可用压实机压实,但也会有一定影响。所以,场外养护不仅建设成本、操作成本较高,而且入场后固化体的密实度不及直接入场养护的固化体。因此,可以考虑对废物进行场内养护。但要求做好固化处理生产前的固化配比试验,而且要求严格按照固化配比进行生产操作;对于固化处理生产后的固化体同时同步取样,并在养护层面上不得进行新的覆盖操作,如果养护期过后样品显示不达标,可重新对固化体进行再次处理。场内养护基本无需使用压实机,减少运行操作成本[1]。目前,国内许多危险废物综合处置场对于固化体采取场内养护的方法,该方法可操作性较强
3 结束语
危险废物综合处置场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配套设施,其中安全填埋场对环境影响最为深远,安全填埋场的设计、建设和运行具有自身的特点,倍受关注,如何使其稳定有效运行,需要不断的总结经验。通过现有安全填埋场设计、建设、运行过程中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方案的提出,有利于加快推进我国安全填埋场的建设,以及更好的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侯贵光,吴舜泽,孙宁等.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工程建设及运行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07,28(2-3):3.
[2]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要求.2004,4.
[3]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s].(GB18598-2001).
[4]闵海华,王琦,刘淑玲.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的研究与探讨[J].环境卫生工程,2005,13(4):8.
论文作者:闫慧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0
标签:填埋论文; 危险废物论文; 废物论文; 填埋场论文; 技术论文; 环境论文; 场内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