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研究_军事高技术论文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研究_军事高技术论文

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发展论文,高技术论文,经验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一是经济全球化,二是经济知识化。在21世纪,能否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较量中占据制高点,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能否取得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确立自己在世界格局中的应有地位。围绕着“政府、战略、政策”三维取向,从政府、战略和政策的角度,系统地研究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既是一项值得积极探索的国际、国内前沿的重大理论性课题,也是一项具有突出战略意义的重大实践性课题。

一、高技术产业的主要特点和总体发展态势

根据各国的实际政策操作和理论探讨的情况,高技术产业的要素,一是研究开发投入的强度,用研究开发投入占产值或销售额比重来衡量;二是人员知识构成,一般用大学以上学历者占员工总数的比重。当前国际上高技术产业衡量指标,研究开发投入占销售额5%以上,大学以上学历者占员工比重30%以上。

当前世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首要特点是战略性、国策性突出。各国普遍将高技术产业作为21世纪的战略产业,“视同基本国策”,投入巨大的战略资源,加以推动和发展;第二个突出特点是其发展的基础性和前沿性。高技术产业的形成建立在最新基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第三个突出的特点是国际竞争的残酷性。空前激烈的国际竞争导致研发费用增长迅猛,且由于各大国政府的战略性介入,其国际竞争已超越了一般的商业竞争而成为一场全面的战略竞争。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首先,它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经济的结构,尤其是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产业结构的知识化;其次,深刻改变了国际经济竞争的基础。研究开发功能日益成为企业组织结构和企业力量的核心;第三,深刻地改变了国家安全的基础。能否实现军事技术的目立,不仅是一个国家能否作为世界大国的标志,而且直接影响国家的存亡。

当前,世界高技术产业呈现发达国家主导和控制、跨国公司垄断的总体发展格局。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主导着世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进程和方向,占据着国际分工的龙头地位。发展中国家既要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更要致力于培育本国的核心竞争能力,在积极对外开放、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的同时,始终坚持自主发展道路,才有望打破目前的被动格局,最终成为世界高技术产业的强国。

二、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国际政策经验

通过研究发达国家政府经济和科技政策实践,我们发现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发展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根本基础,发达国家强化科技基础的六项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一是把科技发展作为政府议事日程的优先课题。西方发达国家全部放弃了对民用研究开发干预的政策,普遍成立了政府首脑直接挂帅的权威决策机构;二是国家预算重点向高技术倾斜。特别是发达国家,在预算分配时,实行科技长期优先的政策,不断增加其投资强度;三是构筑面向21世纪的技术创新体系。探索建立梯形的国家创新网络,强化课题组的职能,推广产学宫联合研究开发的成功经验;四是加强高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国家的信息化工程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大力开发智力资源。在培养自己人才的同时积极延揽海外科技精英,普遍重视抓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六是搞好科预测研究。对未来有可能出现的新技术与新市场的关系,作出科学的预测和评价。此外,各国也都十分重视加强科技立法以及推进国际科技合作等。

各国政府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政策有:(1)扩大对研究开发的投资。(2)为企业研究开发活动提供资助或补贴。(3)实行税收优惠政策。(4)通过政府采购带动高技术产业发展。(5)发展风险投资。(6)建立高科技工业园。

三、促进高技术产业形成和发展的政策历史分析

从历史和国际比较的角度看,美国高技术产业成功发展的主要政策基础是实行国防导向的科技政策。二战爆发后,美国政府的技术政策从以促进农业技术进步为主要目标转向以研制军事新技术装备,其研究拨款造就了一系列重大的技术突破,为高技术时代的来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冷战时支持的重点是基础科学研究项目和以国家安全、健康、空间为主的政府研究项目,建立了规模庞大的军事——工业综合体。不仅造就了美国军事力量的强大技术优势,为美国全球战略的有效实施奠定了基础;也为美国在全球范围的经济优势提供了技术基础。加州硅谷的崛起就是美国战后国防导向的科技政策的产物;冷战后,美国政府把技术政策的重点转向产业技术和军民两用技术,1999年前后,美国政府又将重点转向国防优先的方向。

日本和韩国的历史经验表明,后发展国家要成功实现赶超,仅仅依靠技术水平的赶超是不够的,技术能力的赶超才是关键所在。到20世纪80年代为止,日本长期实行的是以引进、消化、吸收和改进为主线的产业技术政策,是比较成功的。随着冷战的结束,原来的模式,已经无法为日本经济参与国际竞争和实现可持续增长提供动力,因此,日本政府于90年代中期提出了“科技创新立国”的新战略。

从日本产业技术政策的成功与失败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基本政策结论,对于后发展国家来说,技术水平的赶超是实现经济赶超的关键,而技术能力的赶超又是真正实现和巩固技术水平赶超的关键,技术能力的赶超更具决定性意义。

四、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教训与我国的战略选择。

从战略的角度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深层次根源进行分析,20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有其深刻的经济、技术和战略背景。最根本的原因是冷战后国际关系性质的转变和高技术产业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国际经济竞争格局的变化。在此危机中,暴露了相关国家经济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特别是这些国家的研究开发体系存在的结构性缺陷。

我国是一个处在加速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无论从战略关系、意识形关系还是从商业关系看,中国不可能通过正常的市场渠道从外部轻易获得关键、核心的高技术。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就是要增强综合国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根本使命是构建21世纪国家力量的新基础。一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关键动力和根本保障;二是为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和国际分工地区提供科技基础;三是为巩固国家安全和加强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提供可靠的科技保障。

推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是:首先,要维护和加强国家科技能力的基础。政府研究机构是国家科学技术能力的核心载体,强大的政府研究机构仍然是我们未来希望之所在,而强大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则是加强国家科学技术能力基础的关键;其次,要完善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主要是明确政府、企业和社会三方面在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仍然将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导者、战略投资者和直接的组织者,而企业应成为国家产业技术进步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体。在增加政府对基础研究拨款的同时,制定政策鼓励、引导社会各方面扩大对科技研究的投入;第三,健全科技发展政策的运作机制。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统筹国家科技发展问题,明确一个时期科技政策的目标,确定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和需要进行战略投资的重大项目,进行长远和前瞻性的战略安排;第四,保护、扶持和促进国民(民族)高技术产业发展。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学会运用国际通行的方法和手段,保护自己的国民企业和国民(民族)产业,防止跨国公司损害我国国民企业的生存能力和发展新产业的能力。

推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首先,要加大政府对科研的投入。特别是增加直接与国家重点发展的高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

其次,要促进高技术融资、投资体系的形成和完善。探索建立完善高技术产业投入和退出机制。

第三,推动企业成为技术进步的主体。促进开发型科研机构以多种形式与企业联合,引导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研究开发机构。

第四,完善政府采购政策,突出扶持高技术发展的功能。国家基建,政府项目以及用财政经费购置的办公设备等,在同等优先的原则下,采购国产设备。

第五,实施财政、税收优惠政策。

第六,完善中小高技术企业创业、发展环境。要放松政府规制,为中小企业特别是处于创业阶段的高技术中小企业创造良好宽松的外部环境。

第七,加大高技术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政策力度。

第八,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五、结论

通过从战略的角度研究分析世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我们得出的基本结论是:(1)世界各国政府,特别是各大国政府,普遍把高技术产业放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优先地位加以发展;(2)高技术产业领域的国际竞争,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商业竞争和经济竞争,而且是国家之间日益激烈的战略竞争;(3)即使企业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体,政府仍然在高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主导作用;(4)各国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政策,调整的对象涵盖了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培育、市场运作、国际竞争等各个环节,手段包括政府投资与补贴、税收优惠、政府采购、风险投资、科技工业园、法律保护等;(5)由于高技术在战略上的敏感性,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世界大国,要发展高技术产业,不能把希望寄托在高技术的国际转移和国际合作上,既要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更要立足自主研究开发。

标签:;  ;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研究_军事高技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