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新形势下耕地占补平衡新路子初探论文_李钊,吕清秀,郭文强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新形势下耕地占补平衡新路子初探论文_李钊,吕清秀,郭文强

济南市国土资源局 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习近平强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耕地占补平衡;初探

严格保护耕地,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严格资源保护与服务保障发展的双重压力下,国土部门如何平衡二者关系,成为迫切需要探寻的难题。

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占补平衡要求越来越严

多年来,占补平衡政策发生了深刻变化,从限制占用到综合平衡耕地占补政策,从重数量平衡到数质、产能并重,体现了国家对耕地保护、对生态建设重要性的要求越来越高。

1999年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正式实行耕地补偿制度,提出了建设占用耕地数量平衡的概念。同年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通知》,要求建设占用耕地实行“占一补一”,逐步实现耕地占用的先补后占、占优补优、不补不占,明确提出了耕地占补平衡的概念。200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开始重视补充耕地的质量。2005年,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与省长考核指标挂钩。2014年,国土资源部下发《关于强化管控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通知》,提出要坚持耕地保护优先、数量质量并重,建设项目占用耕地补充的耕地质量等级一致,坚守耕地数量和质量“双红线”不动摇的观念,标志着耕地占补平衡进入“数量质量并重,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政策实施操作阶段。2016年,国土资源部下发《关于补足耕地数量与提升耕地质量相结合落实占补平衡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控占用、调方式、算大账、差别化”新管理措施,实行数量、质量、地类、产能综合平衡。

由此来看,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经历了逐步成熟完善的过程,这也反映了生态建设逐步加强的变化趋势。通过采取科技手段,完善农村土地整治系统、耕地占补动态监测监管系统,实现全国占补平衡管控,自2017年9月11日,凡是不能实现数、质、产能平衡的,无法进行占补,无法进行土地报批,从源头上进一步严格了用地管理。

2.认清形势,在保护与保障上下功夫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发展离不开项目建设,项目建设必须需要资源支撑。耕地保护政策越来越严,并不是不让用地,而是要求把有限的耕地资源用好、用足。有人说,占补平衡指标影响了新旧动能转换。大量的空闲的、批而未供土地、低效土地,都是潜力巨大的用地资源。新旧动能转换,需要在项目的高、尖、精上下功夫,不再是单纯依靠粗放的资源消耗来推进发展,而是要走精细化、集约化的新路子,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谋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以原莱芜市为例,多年来,原莱芜市耕地保有量一直保持动态增长趋势,每年都需要变更新增耕地5000多亩用于补充违法占用耕地、审批建设用地等造成的耕地数量减少,既完成了耕地保护目标任务,也有力保障了项目用地。但目前这一良好的占补平衡态势正面临严峻考验:一方面。可开发的后备资源也越来越少。通过前期现场核查情况看,目前土地开发整理实际可开垦土地不足1万亩,新增耕地约6000亩,尚不足一年的用地量。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重占用、轻开发的观念尚未根本转变。截至目前,新立项项目仅2个,新增耕地不足400亩,难以保障占补平衡需求,也将影响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第三,用地审批占优补优压力巨大。拟落地项目选址主要在平原地区,耕地质量等别一般为7等地、8等地,且大多数为水浇地。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主要在山区丘陵地带,耕地质量等别主要是9等地,且水浇地寥寥无几。按照国家规定,城市建设用地涉及占用耕地的,必须先补后占和直接补充优质耕地,不能通过补改结合方式落实占补平衡,以此倒逼城市挖潜存量土地、集约节约用地。

3.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统筹保护与利用

占补平衡影响项目用地,但并非无路可通,要破解这一难题,就必须在后备资源挖潜、存量土地盘活、新增用地管控下大力气。

3.1想方设法增加耕地质量和数量。制定土地开发整理计划,分片、分区域开展土地整治工作。拓展补充耕地途径,通过实施土地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治理等方式增加耕地,用于占补平衡。探索开展耕作层剥离制度,把优质的土壤作为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储存起来,用于土地改良利用,让“弃土”变良田。

3.2在挖潜利用存量建设用地上做文章。着眼于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充分利用空闲的,提高存量建设用地利用率。

3.3从源头上严把新增用地关。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加大项目筛选力度,将有限的耕地占补指标优先用于带动能力加强、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新产业、高科技,提高指标使用效益。提高耕地开垦费收费标准,督促项目用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严格执法监察,防止出现“先上车后买票”的情况,维护良好的用地秩序。

严格耕地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国策,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参考文献:

[1]孙蕊;孙萍;张景奇;吴金希;;内容分析方法在公共政策研究中的应用——以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4年04期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有效机制与措施[J];资源•产业;2001年07期

[2]郑磊;史开放;王荣华;;西南丘陵山区县域耕地占补平衡预警研究——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1期

论文作者:李钊,吕清秀,郭文强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9

标签:;  ;  ;  ;  ;  ;  ;  ;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新形势下耕地占补平衡新路子初探论文_李钊,吕清秀,郭文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