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纵横——产业结构转换的国际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论文,产业结构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产业结构转换作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已是不争的事实。但产业结构转换方式的不同选择,及其动力和基础的差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是不一样的。合理选择符合本国经济发展条件的产业结构转换方式,能有效促进经济的迅速增长,相反的情况则往往可能对一国经济只是产生弱效应,甚至是负效应。要发挥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功效,需要明确产业结构转换的方式,把握不同转换方式下经济因素是如何发生作用的,以及分析产业结构转换的动力及基础,从而为制订产业政策提供合理的依据。
一、产业结构转换的基本方式
产业结构转换从静态的产业比例关系上来判断,存在平衡与非平衡两种方式。这种判断是以产业在其结构转换中是否同方向、合比例协调发展为依据的。当然产业结构转换并不于追求其形式上的平衡与否,其最终目的仍是力求通过改变资源配置,调整产业重心,提高产业整体经济效益,推动经济的增长。这点也决定着我们在分析产业结构转换方式时不只是空泛地来区别其形式上的差别,而更主要地是为探明这种差别下,相同的经济因素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中发挥作用的区别,以及一国在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时,产业结构转换方式的确定应考虑那些约束条件。
产业结构平衡转换方式的基本特征和要求是,产业结构在转换中需要顾及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之间的平衡,即要求产业在变化和发展中社会供给与需求能保持大致的平稳与协调。这种平衡方式的实现要以一国的供给能力与技术水平为约束条件,即要求产业结构在转换中能达到社会总供求趋于平衡发展,就必须有充足的生产资源能满足产业全面发展的需要。一国如没有充分的供给能力和技术条件,要实现这种平衡是不可能的。可见,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在选择采用平衡或非平衡方式时,显然不是任意的,而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国的经济和技术实力。为了分析方便,我们可以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分为发达工业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两种类型,以此来进一步探明一国选择产业结构转换方式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在本文中供给能力是指一个经济对产业进行生产时所需要的要素予以有效供应的能力,这种能力通过产业经营活动的效率体现出来。一般地讲,发达工业国家比发展中国家有着更为充足的供给能力。在这里发达国家有较充分的供给能力并不意味着她对所有要素都能保证数量上的有效供应,而是指:这类国家对要素的综合利用率有较高水平;在生产要素之间存在着更为广泛的替代性;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趋于下降。表现为发达国家的平均劳动生产率远高于发展中国家,根据1986年出版的联合国经发组织的《工业和发展全球报告》资料显示,在制造业中,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劳动生产率要高出许多,其中钢铁业为发展中国家的2.85倍;化工制品为2.42倍;纺织为3.53倍。另外发达国家的产品和产业的技术密集程度逐步升高,说明在创造增加价值的过程中,不仅劳动要素作出了贡献,其他要素诸如技术、管理等都作出了贡献,增加价值反映了这一综合过程的效率。发达国家具有较充分的供给能力还表现为这类国家不断利用资本和技术优势开发替代自然资源,如开发原子能发电替代石油、煤炭发电等。
在技术方面发达国也有着发展中国家无可比拟的先进条件。产业具有一定的技术条件是经济活动一定水平的基础,也是新产业得已建立与成长的前提,同时又是传统产业更新改造得以发展的动力。更重要的是它作为影响产业联动的纽带,产业结构中任一产业的技术变革能迅速影响其他产业的发展,这种功能主要来自内在技术变革的扩散力量。发达国家在产业结构转换中所以能较适合地选择采用平衡方式,其发达的技术起了重要作用。先进的技术条件使发达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其自然资源的缺乏,这一方面是使同量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另方面是技术对自然资源有替代作用,使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减弱了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发达国家充分的供应能力和先进的技术条件改变着产业结构的整体组合状况,为产业结构转换选择平衡方式奠定了基础。根据平衡转换方式的要求,在符合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的情况下,各产业同方向协调发展,因有了上述条件,在资源配置上可按照产业和产品要素的不同密集程度得到实现,而不会因资源数量上的限制而失去平衡。加之发达国家具有较开放程度的有利的贸易条件,为产业结构平衡转换方式的选择进一步提供了保证。
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在供给能力与技术条件上就显得相当的不充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都缺乏资金、缺少技术和人才,就是新兴工业化国家也不例外。供给能力的不足成为约束其产业结构变动与发展的主要问题,即便调动全部的劳动力、资本和资源等进行生产,也不能保证产业的整体同步发展以及整体综合效率的提高。和发达国家相比,在除劳动数量和某些自然资源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外,其他的要素供给几乎均处于不足的水平,发展中国家尤其在组织各种要素进行生产的效率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的差距。这就容易理解为何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中劳动数量的作用之大以及平均劳动生产率之低。分析表明,发展中国家的劳动投入数量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方面起了主要作用,而发达国家起主要作用的却是技术、管理水平及其要素结合的效率。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充足,这既是其优势所在,也是其供给能力局限的显示。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要走出供给能力约束的困境,必须选择供给要素相对优势的产业且波及效应较强的产业进行重点发展,并作为突破口启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即集中人财物力打破供给能力的约束,走一条产业倾斜发展的道路。发展中国家的供给能力条件决定了在其产业结构转换中只能采取非平衡的方式,即因其缺乏可利用的资源以及合理运用和配置资源的手段与能力,难以同时在各产业部门进行大规模投资,而只能进行资源的相对集中配置。在作出非平衡的选择后,所需要考虑地只是优先发展哪类产业以及产业优先选择发展的重心与次序问题,使之通过那些具备较好条件、能够产生较大的联系效应或波及效应的产业部门的优先发展,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
另外从技术条件和技术发展水平来看,发展中国家也长期处于劣势。这一方面表现为缺乏开发新技术的能力和必要的手段,因而仅有的技术发展或创新也可能只是单方面的;另方面在引进国外技术上虽已成为一种普遍采用的方法,但在资金以及吸收和推广新技术上仍存很大问题。发展中国家在供给能力与技术条件上的局限,是发展中国家在产业结构转换中选择非平衡方式的两个基本因素,或者说这两大因素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产业结构转换中对非平衡方式选择存在必然性。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产业结构转换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但从动态上来考察,则其界限就变得十分模糊。一国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总是在平衡与非平衡的交替转换中发展变化的。从其方式的发展性看,平衡性和非平衡性只是一个过程。经济的增长过程就是通过产业结构平衡性与非平衡性相互转化过程中实现的。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平衡发展是相对的,它体现了经济发展的目的性和趋势要求,而非平衡发展则是绝对的,它体现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和现实要求。因而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产业的非平衡发展为平衡发展创造过渡条件。而发达国家也将在科技进步力量的驱动下,使原有平衡的产业发展模式发生分化变异,而进入非平衡状态,在产业结构上表现为部分传统产业衰落而新的产业又同时兴起,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表现为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不平衡。所以产业结构总是在磨合过程中,不断打破又不断建立起新的产业结构平衡关系。这便是产业结构转换方式的历史发展特性。
二、产业结构转换的动力与方向
在产业结构转换中,各国的供给能力与技术条件规定了其选择方式上的必然性。但对于推进产业结构转换的动力与方向问题,则还需要考虑另外一组因素,即需求层次与技术发展状况。产业结构转换的动力与方向取决于需求层次的提高以及技术的发展和变化。需求层次的提高意味着消费者对产业提供的各类产品与服务具有广泛地选择。在按照选择的多数原则,即当消费者多数在产品消费选择上的要求提高了,需求层次就会迈上一个“新台阶”。消费倾向的更新,生活质量的提高,必将导致需求结构的变化并逐步构成新的需求结构,这种变化将通过市场的作用最终传导到产业活动中去,引发和促使产业结构的转换,表现为一些符合大众消费选择和消费倾向更新的产业部门的兴起和发展,而一些需求已饱和或减退的产品的产业则衰退。新的技术的运用与发展是产业结构转换的另一重要的动力。可以说技术的发展和变化方向规定了产业结构转换的方向,新技术的发明和运用促生新产业的兴起。通过新产品在市场上的开发、引导着消费者偏好的转移和新的消费欲望的形成,使之进一步推进新产业的成熟,改变原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导致产业部门的分化与重组。另方面,技术在各产业发展中的不平衡性是引发产业结构转换的另一重要因素。产业技术进步程度的差异最终将通过各产业部门增长率的差异表现出来,从而导致产业部门间比例的消长变化。技术发展与变化上述两方面的作用为新的产业结构体系的形成定了基调。
在发达工业国家,由于供给能力和技术条件相对充分,产业在扩大生产和创新产品等方面拥有更大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产业对来自需求层次变动的信息能够较快地作出有效反应。因而需求层次的提高影响产业结构转换方向和动力显得更为直接而有力。目前在发达国家,需求层次的提高推动产业结构转换,在方向上趋于使产业结构和服务化和技术密集化方向上演变。与此相应,在就业构成上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绝对优势。这种情况从制造业内部的产值比重上看更为明显,表现为高技术产业部门增长速度大大快于传统制造工业部门,高技术产业趋于不断上升,而传统工业产业趋于衰退。这也可视作需求层次提高及其需求结构变化在产业结构上的具体反映。在发达国家,需求层次的提高还具体表现为对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很强的要求。人们对环境、生态的关注与重视,已对产业的发展及产业结构转换方向产生深刻的影响。这就是发达国家当前为何传统的有烟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对环境生态极少污染的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说需求层次和生产质量的提高已成为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转换的一个基本的引导动力,那么技术的发展与运用则是其产业结构转换的直接推动力量,即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多数选择,将引发产业对不同技术的选择,从而直接促进产业结构的转换及其转换的方向。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市场机制为这种转换提供了基础。
相对来讲,发展中国家在产业结构转换的动力与方向上,需求层次和技术发展所起的作用就相对较弱。这主要是因为发展中国家本身的需求层次和收入水平就处在低水平状况,人们极需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目标重点是考虑如何突破供给能力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因而发展中国家在产业结构转换的动力和方向上,很大程度还取决于政府对供给能力的考虑,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产业发展的重点选择。与发达国家相反,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转换的动力来自供给方面,需求方面则是次要的,甚至政府还得设法引导消费方向,使产业能有效地进行自我积累。可见发展中国家在引导和推进产业结构转换时带有浓厚的政府色彩。这个特点也导致产业结构转换过程中经常呈现出产业结构性扩张与结构性衰退的交替发展状态。发展中国家的这种动力机制有其深层的原因,在社会总供给小于总需求的前提下,为克服资源短缺、技术水平低下对经济增长的约束,政府势必要来主动地选择和确立优先发展的产业部门,以通过产业联系效应和波及效应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而在这种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相对集中配置,总会不断出现制约经济进一步增长的瓶颈,因而接下来政府的目标又将转向对瓶颈产业的倾斜发展。
三、产业结构转换的基础
产业结构转换,是社会各经济主体的行为变化在各产业部门变量之间比例关系变化的一种反映。产业结构在转换过程中,表现为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生了量的变化,但这种量的变化,往往根源于产业之间深层的资源配置关系以及产业与社会需求关系的一种质的变化。而这种关系的变化及其变化的程度与方式又必然基于一定的经济体制与相应的经济运行机制,并受其深刻影响。这就是下面要进一步分析的产业结构转换的基础问题。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其产业结构转换或变化的基础也是不尽相同的。
在发达国家,其产业结构的转换是建立在市场机制之上的。由于发达国家供给能力较充分,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各产业部门的产品与服务体现出了较完全的商品特性,并且在供给者之间以及供给者与消费者之间,商品与服务具有很大的自由选择空间且体现了公开买卖原则。这种市场基础使商品和劳务价值不致于长期地被扭曲,因而产业的发展或衰退应视作市场选择的结果,而非政府行为所致。对发达国家来说,产业结构转换以及产业的发展,其主要推动力量是需求层次的提高和技术进步的成果,即产业结构的转换和方向是依据需求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和变化。在市场竞争原则和价格信号的作用下,可以直接推动那些被需求者所选定的产业发展,因而产业的发展或衰落关键还在于其竞争能力,即对需求变化的适应和应变能力,以及产业吸收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另外,在市场机制下,价格变动可以充分反映供给与需求的变化,这种价格的趋势性变动决定了产业发展的“命运”及其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在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中,价格反映需求变动很灵活,市场价格变化的信息具有快速而广泛影响资源配置的功能。资源在价格信息变化中不断在产业间发生转移,构成了发达国家产业的发展或衰退以及产业结构转换的市场机制选择秩序。尽管战后发达国家政府的经济功能不断有所强化,但市场机制的作用仍是主要的或基本的。政府所发挥的作用主要是在把握价格信息指示功能的情况下,为资源在产业间进行转移拆除障碍,以及创造有利的低成本的转移环境和渠道,但对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转换的作用常常只是间接的。总之,在发达国家,产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转换是以市场为基础的,产业政策的制订也是以依循市场机制的运行原则为基础的。
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其供给能力和技术条件相对较弱,受这两方面因素制约,在其产业结构转换过程中,市场机制的作用也是不完全和不充分的。市场机制的活动范围受到了限制,市场机制的功能不能充分地体现。在供给能力的约束下,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同时发展所有产业,势必要调动资源相对集中地致力于某种关键产业的发展,在这种情形下,政府的经济功能自然就要增大,政府的抉择作用也自然就十分重要。在这里有两种情况是需要区分的,其一是,政府的这种功能主体上仍是以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为基础。政府的行为只是为实现产业转移扫除市场中存在的障碍,在这里政府的行为并非替代市场机制的功能,恰恰相反,它是为了健全市场机制创造条件,使之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其二是,政府的产业政策与行为具有强烈的非市场倾向,政府的决策以及政策的施行打破了市场机制所依循的原则,政府行为的“任意性”把市场机制的活动范围缩小到尽可能小的空间,政府运用行政性的非市场手段强行解决供给能力和产业技术条件的约束问题,由此破坏了产业间公平竞争的原则,使产业的利益界限模糊,产业发展缺乏内在动力,企业经营缺乏效率,市场价格的信息失真,不能正确反映供给者与需求者的交换意向,难以体现产品和服务的内在价值。总之行政手段割断了产业之间内在的经济联系以及产业与需求者的依托关系。虽然政府在寻求经济高速增长的短期目标下,这种非市场机制对产业结构演变和产业的消长变化可以起很大作用,但这只能是暂时的、过渡性的。从长远看,这种方式必然要以丧失产业结构内在合理变动的转换功能使之产业畸形发展为代价。由于非市场机制存在这种缺陷,政府要在非市场机制基础上来促成产业结构合理转换及推进产业进步显然是不恰当的。
产业结构转换的基础,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其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存在多种情况,即或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或是以非市场机制为基础;也可能是从长期考虑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而在短期为突破其“瓶颈”约束而以非市场的行政手段为基础。情况虽然很复杂,但有一点是明确的,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在产业结构转换中,政府起了重要的很可能是主导性的作用,尽管未放弃市场机制的作用;而发达国家则主体上只靠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尽管也未放弃政府行为的作用。
以上对产业结构转换的方式、动力及基础进行了比较分析,这对我国产业结构转换意味着什么呢?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在产业结构上也同样具有发展中国家的一般特征,这从三大产业在社会总产值中的构成,以及三大产业就业构成两项指标中已明显地反映出来。据统计资料测算,目前我国一、二、三大产业在社会总产值中的构成比例大致为2.6:4.6:2.8;就业构成比例大致为6:2:2。我国经济改革十几年中,虽经济迅速发展,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产业结构变动速率仍是缓慢的。其主要原因是第一大产业基数过大,而第三大产业起步过低。第一大产业如要大量转移劳动力,就需要第二产业和第三大产业的快速发展,而我国经济缺乏资金、技术且劳动生产率水平很低,因而快速有效地吸收第一大产业劳动力的能力就有限,这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供给能力和技术条件的约束性,这个基本情况决定了我国产业结构转换只能采取非平衡方式,同时也决定了我国在产业结构转换过程中,将在一个较长时期需要发挥政府的经济功能,以通过确立科学的产业政策,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发展。这个合理化目标,就在于政府如何选择具有扩散效果强的产业进行重点发展,以尽快突破约束条件,并在重点发展某些产业时,逐步形成产业关系新的组合体系。
另外,根据我国的情势条件,在产业结构转换中,势必要同时发挥市场机制和非市场机制两个方面的基础作用,即对选择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仍需通过政府的作用鼓励和推进其快速发展;而其他产业则通过市场的作用,使其在竞争中发展或淘汰。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因政府的作用就否定市场的功能,不然就将使产业的发展以及产业政策的制定,因丧失供求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而缺乏合理性,在产业结构转换中,政府的作用不能替代市场的作用。同样我们也不能因市场的作用而否定政府的经济功能,由于我国经济存在约束条件,如平衡发展所有产业,势必在资金、技术方面发生冲突,所以仅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产业发展的重点目标就会丧失,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也就无法快速有效地突破。在我国经济向市场经济进行过渡的时期,产业结构的转换,区别不同情况,实行市场和非市场功能双重取向是可取的。
标签:市场机制论文; 供给和需求论文; 经济论文; 社会结构论文; 国际经济论文; 过程能力论文; 市场功能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要素市场论文; 经济学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