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产业的市场作用机制及产业调控政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论文,机制论文,作用论文,政策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出版产业的市场作用机制的分析具有两个层次上的意义。首先,可以清晰地把握出版产业发展方向及产业特征,判断产业升级、进化的趋势,调整产业的资源配置结构,确定出版产业在国民经济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制定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区位政策以指导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提供依据,这是宏观层次上的意义。第二,这也是微观经济主体确立竞争战略,调整技术与资本构成,发现与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追求最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基础,这是微观层次上的意义。
一
出版产业的市场作用机制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出版物市场相联系的影响出版产业发展的各种市场力量相互作用的机制。影响出版产业的市场力量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出版物社会需求的拉动力量 出版物社会需求是一定时期内,在出版物市场上受国民收入规模决定的对出版物的市场总需求。出版物的社会需求是决定出版产业供给规模的重要力量,社会需求弹性是制约出版产业销售收入的重要因素。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一方面要求出版业提供更多数量、更多品种的出版物,另一方面,要求调整优化出版物的供给结构,这是出版产业发展的社会需求的拉动力量。
2.出版资源供给方的推动力量 出版资源包括构成出版物内容的知识资源以及其它物质、技术、资本等资源,主要是指知识资源。科研、教育、文化等精神产品生产领域的发展,促进了出版资源本身的发展、更新和积累,形成了出版资源供给方的扩张力量,作为出版产业的上游对出版业形成了推动力量。出版资源的供给方的供给规模和供给弹性直接影响着出版产业的规模和经营成本,同时对出版物的品种和质量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3.替代产品的压力 替代品所提供的性能——价格在极大程度上制约着本产业的潜在收益。替代品设置了本产业可谋取利润的上限,替代品所提供的价格——性能选择机会越大,产业利润的“上盖”就压得越紧。电视节目的易获得性和廉价性已争夺了电影市场的大部分份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在出版物市场上,传统出版物已感受到新兴电子出版物的压力。在若干类型出版物当中,电子出版物已经具有改善产品价格——性能比从而排挤原产业产品的趋势,而且这些替代产品都是由盈利很高的产业生产的。因此,出版业应当注重产业的重组与升级,实现产品与市场的重构与拓展。
4.潜在进入者的压力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来自于潜在进入者所带来的新的经营观念、方法,来自于潜在进入者所带入的新的资源和资本,它会破坏守成者已建立的市场均衡,改变守成者的利润构成。进入壁垒是消除潜在进入者威胁的最有效保护,但是,只要一个产业是一个获利较高的领域,就总是会有潜在进入者在作试图跨越壁垒的努力。软件制造业中新加入者的迅速崛起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因而,仅仅依赖行业保护政策并不是明智的发展战略。
5.出版产业内部成员之间的竞争力量 产业内部成员之间的竞争,对于产业组织内部的每一个成员而言,是一种最明显、最直接的竞争压力。竞争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但竞争过度又会导致资源投入的低效益,影响整个产业产出水平及产业收益。在竞争中,那些注重经营管理、合理运用竞争手段并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成员会逐渐占据产业的领先地位,并逐渐淘汰那些弱小的竞争对手,从而以规模效益逐步实现市场的集中。在现代产权制度下,由竞争走向集中,这是竞争的市场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
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不仅需要培育完整统一的市场体系,还需要使生产经营者逐步成为市场上真正的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负盈亏的微观经济主体,需要运用出版产业政策弥补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市场失灵”部分。
二
出版产业政策是国家出版管理机构依据出版产业在国民经济运行中资源配置结构进化的客观规律,依据出版产业的市场作用机制,对出版产业资源配置结构及其形成过程进行科学的、系统的、适度和适时的干预、介入和参与,从而达到提高出版产业整体经济效益的目的,并寻求最大限度的社会与经济效果的经济政策。
出版产业政策的调控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配置结构的政策导向功能 出版产业内部行业结构及产品结构的一系列演进和变化的实质是资源配置结构的演进和变化,但是由于产业内部微观经济主体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资源供给方、社会需求方、替代产品生产产业以及潜在进入者的综合作用结果不一样,因而,得到的是不同的甚至是矛盾的市场信息。由于产业内部成员所接收到的市场信号是一种现时的市场信息,难以反映出产业动态发展的结构趋势,因而,就需要超市场机制的产业政策从资源配置结构的角度进行引导。
资源配置结构的政策导向在于根据产业结构演进的客观规律,对产业内不均衡发展的动态产业结构变化做出准确、及时、适度的超前引导,一方面促进产业内部各个环节之间在结构上的均衡发展,确保结构均衡效益,另一方面,主动争取结构升级的层次效益。
我国出版业结构失衡较为明显。一是产业内部行业之间发展不均衡,二是区位布局不均衡,三是经营规模和生产技术规模不均衡,加之产权组织形式沿袭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已有格局,因而,产品结构和生产组织方式层次较低,这就需要更为有效的、强有力的产业政策提供政策导向。这是由我国出版业的现状所决定的。
2.产业运行态势的政策协调功能 产业政策不仅是发展政策,同时也是协调产业运行态势的有效工具。出版业是国民经济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门,出版业的发展必然受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态势的影响,受国家产业政策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制约。因而,运用出版产业政策调整出版业与国民经济整体之间的协调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产业结构对产业发展速度的承受能力是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产业发展的能力和后劲必须建立在结构的合理性与协调性的基础上,因此,产业政策对产业运行态势的影响既要考虑宏观环境,也要考虑微观运行机制,这是产业政策用以协调产业运行态势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当前应着力促进出版业市场环境的改善和出版物市场基础结构发育水平的提高,促进产品结构的调整,推动出版业结构演进和提高。
3.产业运行机制的政策组合功能 在出版产业发展政策和出版产业调整政策这两者之中,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组合方式有着相当大的差别。出版产业发展政策主要是解决出版物市场环境问题,解决出版物市场基础结构问题,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因而,重点在于强调市场机制的充分发挥,通过产业政策保证出版资源的合理流向,保证行业内部的竞争秩序,调整竞争效益和规模经济的结合点,这是出版产业发展政策取得成效的关键。出版产业调整政策主要是解决产业结构的失衡问题,主要是以计划手段解决出版资源在区位比较效益和行业比较收益方面的失衡问题,解决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失衡问题,从而解决资源配置结构失衡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产业政策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政策,同传统的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制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从长远来看,产业调整政策是一种短期的经济政策,是为产业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服务的,所以,需要很好地把握政策介入的力度和时机。
综上所述,出版产业的市场作用机制本质上是市场运行规律的体现,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中各种力量对出版业发展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分析出版产业的市场作用机制,目的在于把握产业发展的市场信息,从而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出版产业政策又是为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服务的。在我国国民经济工业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情况下,通过科学合理的出版产业政策,大力推动出版业的发展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就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