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中自有住房消费成本测算的使用者成本法及其折旧模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本论文,使用者论文,住房论文,模型论文,CPI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引言
住房消费是最主要的家庭消费支出之一,在国际上主要经济体的CPI构成中,住房消费的权重一般在15%~30%之间(见表1)。在CPI编制中如何测算住房消费,几十年来在国际统计实践中一直存在激烈的争议,该问题目前也仍是CPI编制者面临的最主要的挑战之一。住房消费主要包括租房和自有住房两种类型,在各国CPI统计中,对租房成本的测算方法大体相同,但是对自有住房消费成本的测算,各国的做法差别很大,这包括是否将自有住房消费成本计入CPI,以及如果将自有住房消费成本计入CPI,应该采用何种方法等等。2000至2006年期间,伴随着美、欧一些国家的房地产繁荣,出现了房价上涨很快而租房价格上升不大的现象,这使得CPI中自有住房消费成本的测算问题在各国学术界和政策制定部门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从历史上看,许多国家CPI中自有住房消费成本的测算方法大都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例如,美国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并未将自有住房计入CPI,但是由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自有住房的比重明显上升,美国劳工统计局(BLS)开始采用资产法(Asset Approach)测算自有住房消费成本;后来,又于1983年,决定采用等价租金法(Rental Equivalence Approach),此后至今,美国劳工统计局又对该方法进行了数次调整。
当前,国际上用于测算自有住房消费成本的方法主要有四种,即使用者成本法(User Cost Approach),等价租金法,购得法(Acquisition Approach)和支付法(Payment Approach),其中,大部分国家采用前两种方法,同时还有一些欧元区国家并未将自有住房消费成本计入CPI(见表1)。目前我国采用的方法大体类似于使用者成本法(莫万贵,2007)。
2003至2008年初,我国商品住房价格的快速增长,引发了各方对CPI的更多关注,其中既有对我国CPI的编制方法的质疑和批评(易宪容,2006;王军平,2006),也有官方对我国CPI数据的解释和说明(国家统计局,2006)。关于国内学术界对CPI的探讨,徐强(2006,2007)讨论了CPI编制的理论框架、以及测度目标、概念框架、消费、地理范围、基本价格指数等基本问题,朱景尧(2004)介绍和评论了近期关于美国消费价格指数的争论。至于住房消费与CPI的关系,莫万贵(2007)介绍了国际上在CPI中体现住房消费成本的基本方法,王军平(2006)则认为我国官方统计没有考虑因住房价格上涨而带动的居住类价格指数的上升的传导效应,致使CPI严重失实,并对我国CPI低估数值和幅度做出了测算;同时,许多学者提出必须重新审视我国现有CPI中住房消费的测度方法,提高住房消费在CPI中的权重。尽管目前国内文献对CPI中估算住房消费成本的方法已做过一些介绍,但其内容仍有待深
表1 世界主要国家(地区)CPI统计中对住房消费的处理
注:1.数据年份为1999~2005。
2.不包括房屋修理和维护费用。根据各国情况,房屋修理和维护费用占CPI权重大多在0.5%~8.5%之间。
3.自有住房已包含在实际租房价格中。
4.实施租金管制。
5.包括租房和自有住房。
6.含水电燃料、建房及装修材料。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Salas(2006)及OECD(2006)等相关资料整理。
入,尤其是关于CPI中自有住房消费成本测算的使用者成本法的具体内容,尚未有文献提及。本文试图填补这一空缺,介绍使用者成本法及其特点;同时,由于折旧是该方法中的重要因素,本文还将介绍与该方法相关的折旧模型及其常见的三种形式。
一、使用者成本法
使用者成本法对耐用消费品的处理方法十分简单,它计算的是该物品期初的购买成本,减去期末卖出该物品的收入,两者的差就是其在报告期内的使用者成本。然而这种方法的几处具体做法仍存在争议,其中包括通常用推算成本(Imputed Costs)表示的机会成本、对利息的处理、以及对资本收益或持有收益的处理等。
使用者成本法的另一个复杂之处是它涉及区分报告期的现期购买量(流量)和期初期末的存量,而大多数价格统计人员并不熟悉此种流量和存量的核算。
要确定某一时期,如第0期使用某耐用消费品(注:从历史上看,使用者成本法只被用来测算自有住房消费成本,并未用于测算其它耐用消费品的使用成本,所以,这里及以后提到的耐用消费品,可以被理解为自有住房。)的净成本,假设一单位该物品新货在第0期期初的购买价格为
(注:本部分对使用者成本法的介绍主要参考了Diewert(2003a,2003b)的研究。):
在CPI中采用上述使用者成本的概念,也有一些价格统计学家表示反对,其理由为,CPI应该反映货币购买物品的比率,而不应是包含了资产升值(即投资)概念的货币之间相互交换的比率。
使用者成本不像非耐用消费品的价格,因为它涉及对该物品在两个不同时间点的定价,而在第一时间点(即前一时间点)收到或付出的货币,比在第二时间点(即后一时间点)收到或付出的货币更值钱,所以使用者成本公式包含了利息率。更进一步,因为使用者成本概念涉及两个时间点的价格,所以,如果要在期初而非期末计算使用者成本,就要涉及到预期价格。由于存在上述复杂性,许多价格统计学家避免采用使用者成本概念。然而,即使那些偏好等价租金法而不赞成使用者成本法的价格统计学家,也有一部分认为使用者成本法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这种方法考虑了耐用消费品租用价格的经济学决定因素。
在不考虑交易成本和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由公式(9)定义的期末使用者成本是一项估计的租用成本,它等于资本的(真实)机会成本,加上该物品资产价值在该时期内的降低(折旧)。因此,公式(8)和(9)反映了耐用消费品租用价格的经济学决定因素。
如果采用简化的使用者成本公式(9),编制一个耐用品的使用者成本指数并不比编制一个耐用品购买价格()指数困难许多。价格统计人员只需要:
第一,对月度或季度真实利率做出合理假设;
第二,对月度或季度折旧率δ做出合理假设;
第三,收集耐用消费品购买价格,并估计调查人口中该耐用品的总存量。如果需要计算最高级指数(Superlative Index),则每期的耐用品存量都需做出估计。
如果需要采用更为复杂的使用者成本公式(8)代替公式(9),情况会更复杂。因为公式(8)是一项“事后”的使用者成本,其资产通胀率需要到第0期期末才能计算出来。如果将解释为预期的资产通胀率,公式(8)就转换成“事前”的使用者成本公式,其计算结果是对通货膨胀条件下市场租金的近似估计。
二、几种常见的使用者成本法折旧模型
采用使用者成本法估算自有住房消费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折旧。总的来说,利用二手耐用品的卖价信息可以对其折旧率做出估计,本部分将对该方法给予具体讨论,其中,本部分第一小节将给出一个在市场上每一时期都出现的质量不变的耐用品折旧一般模型,接下来的三个小节将讨论该一般模型的三种最常见的具体形式(注:本部分对折旧模型的介绍主要参考了Diewert(2003a,2003b),Hulten and Wykoff(1996),以及Jorgenson(1996)的研究。)。
(一)耐用消费品折旧的一般模型
用于确定耐用品折旧率的主要工具是在任何时点的各役龄期(Vintage)该物品在二手市场的(横截面)卖价数据。
假设为新耐用品在第0期期初的价格,表示役龄为v期的该耐用品(即二手货)在第t期期初的市场价格(注:根据此定义,役龄为0期的该耐用品(即新货)在第0期期初的市场价格。),表示役龄为v期的该耐用品在第0期期初所对应的第0期内的折旧率。该折旧率可用递归法定义,如对于一个新耐用品(即役龄为0期),其在第0期的折旧率,可用役龄为1期的该物品在第0期期初的价格定义,即
一旦被定义后,役龄为1期的该物品在第0期期初的折旧率,就可以由下列公式定义(注:根据类似公式(10)的定义,可有,然后将公式中(10)的代入,即得公式(11)。),
其中,如果役龄v=0,则上述公式中的与公式(7)中给出的新耐用品的使用者成本一致(注:当v=0时,定义,从而公式(16)中等号右边方括号前面的数值为1。)。
公式(16)的是用贴现成第0期期初的价格表示的,我们也可以像在本文第一部分中公式(8)那样,将其用“贴现”成第0期期末的价格表示,即第0期期末的各役龄期耐用品的使用者成本,
将公式(19)代入公式(17),则有第0期期末的各役龄期耐用品的使用者成本公式,
(四)单马车(One Hoss Shay)或电灯泡折旧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假设耐用品在任何一个役龄期内都提供同样的服务,例如不管新旧,椅子就是椅子,它提供的服务始终是同样的,直到它破碎为止。因此,这个模型中也需估计一个最可能的耐用品使用寿命期L。在单马车折旧模型中,由公式(24)定义的第0期期初的各役龄期耐用品使用者成本在使用寿命期L以内是不变的,即:
就可以表为(注:在单马车折旧模型中,有,又因为公式(31),即,所以,在公式(32)中,有。)
关于折旧率的确定,对于在使用期内质量不变的耐用品,一般有三种方法可以考虑:
第一,大体估计该耐用品的平均使用寿命,然后假设一个最适当的折旧率。
第二,根据在某一时点的二手耐用品价格的横断面数据,通过公式(10)~(12)确定各役龄期耐用品的折旧率。
第三,通过将耐用品出租出赁价格的横截面数据表示为耐用品役龄的函数,加上公式(16)或(17),以及适当的名义利率和预期的耐用品资产通胀率,来确定各役龄期耐用品的折旧率。
在实际工作中,上述第三种方法尚未被使用,这主要是由于相关的租赁市场并不存在,或者难于获得各役龄期耐用品的租金信息。上述第二种方法,由于缺少数据,使用时通常也不像上面描述的那样,而是通过计量经济模型根据有限数据对折旧率做出估计。
鉴于上述情况,第一种方法最为方便可行,它适用于相关数据缺失较多的情况,而相关经验能对估计的准确性提供很大帮助。在相关数据达到一定要求以后,可采用第二种方法。当然,如果条件允许,建议将第一、第二种方法结合使用,这样往往能对折旧率做出更为合理准确的估计。
三、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本文讨论了用于耐用品(即自有住房)成本测算的使用者成本法及其常见的折旧模型。在本文的讨论中,一个新生产出来的耐用品被假设在各个时期都是一样的,即在各个时期该耐用品的新货都可以被买到并且其质量相同,其相关的使用者成本测算方法也是以此假设为基础的,但在现实中,不同时期的自有住房却常常是各不相同,这就给不同时期的自有住房使用者成本的测算和比较带来困难。关于如何处理这类问题,作者将另文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