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现实意义_精神文明论文

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现实意义_精神文明论文

邓小平的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实践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意义论文,思想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精神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在社会物质生产的直接作用下,人类的社会精神生活对社会生态格局、心态秩序的一种自然需求。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将经济发展与稳定、经济繁荣与文化进步统一起来,是必然面临的问题。邓小平总结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形成了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它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我们研究它,对推动我国两个文明建设的顺利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

一、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内涵

早在1979年,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就提出了“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80年,邓小平在《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这不仅阐明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它们是社会发展和进步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而且阐明了精神文明也是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和目标。83年,邓小平会见印度共产党中央代表团时,又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国际主义、爱国主义都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这不仅指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发展教育、科学、文化,树立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同时指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使广大人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四有新人。85年,邓小平再次强调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到破坏,走弯路。”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他强调:“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我们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导下,从分析实际情况出发,发扬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搞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大大发扬这些精神。如果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这些精神,就决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不但如此,我们还要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支柱,为世界上一切要求革命、要求进步的人们所向往,也为世界上许多精神空虚、思想苦闷的人们所羡慕。”邓小平列举的这些精神,在革命战争时期,人们有了这样的精神,战胜了敌人,取得胜利;改革开放时期,同样需要有这样的精神,才能克服困难,实现现代化。它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柱。

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思想的系列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对我党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一次升华。

二、有助于扭转人们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模式的片面解释和简单套用现实生活的倾向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设,上层建设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从这一点出发,可以得出落后的经济状态,必然会制约道德发展的水平与人们的精神境界的结论。正如我们不能想象在青铜器的奴隶制时代,会有完美的人道主义产生一样。在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中,人工畜力的劳动方式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使人们逐步形成了因循守旧、缓慢涣散的习惯。而正是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生产所引起的经济发展淘汰了这种农民的习惯,向人们提出了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新要求。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生产和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也必然深化人们对于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本质的认识,从而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观念的变革。但并不能认为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因素。恩格斯曾指出:“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是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并不是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而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

由于我国经济文化落后,长期的封闭半封闭的社会生活环境,使人们对这一理论的理解容易产生片面、机械地套用现实。文化大革命时,夸大上层建筑的作用,只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政治决定一切,忽略了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改革开放后,人们看到生产力的发展给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带来极大的影响,看到了物质决定存在的神奇力量,认为只有经济才是可靠的,认为经济因素同非经济因素之间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因果关系。社会的精神因素充其量不过是一种反作用。在实践中,更多地存在片面将精神文明视为一种仅仅为解决发展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手段,把为经济服务视为它的全部功能,甚至把是否产生直接经济效益作为服务好坏的标准。更有人习惯将精神文明当成堵漏洞、搞消防的应急手段,认为:“物质文明是硬任务,精神文明建设是软任务”、“物质文明建设不抓不行,精神文明不行再抓”。这样势必限制了精神文明建设功能的充分发挥,造成出了问题才想到抓精神文明,问题平息了又丢开的忽冷忽热的状况,就会不自觉地把精神文明同发展经济对立起来。或是重物质、轻精神、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又由于精神文明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渐进过程,不可能象物质财富的增长那样出现突飞猛进的发展。十年树木,百年才能树人。因此,在经济起飞阶段,容易出现两个文明建设脱节、精神文明滞后的现象。如果只以经济发展作为唯一的标准,轻视或者削弱精神文明,社会发展就会陷入畸形与病态,一手硬、一手软,不可能搞好精神文明,最终也不可能搞好物质文明。

邓小平在指出我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同时,强调“经济与教育、科学,经济与政治、法律等等,都有互相依存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从根本上确立“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思想。

三、有助于人们总结经验教训、正视现实,认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性

100年前,马克思就曾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 每一个事物好象都包含着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时至今日,马克思所说的某些精神仍具有启示的作用。世界经济的发展,人们大量地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从而提高了物质文明水平,它将人们的个性从传统权威和群体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但也带来了一些令人不安的后果。象拜金主义的泛滥,使得道德价值标准日趋货币化、庸俗化、单一化的问题,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困惑。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他的就职演说中就说过:“我们发觉我们自己在物质方面很富裕,但在精神方面却很贫乏。非常精确地到达了月球。但在地球上却陷入了一片可怕的混乱中。”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早已出现比较严重的“社会病”。美国在50年代出现了“摇滚时代”;60年代出现了“嬉皮士”现象,以后又出现了风靡一时的“麦当娜现象”。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丹尼尔·贝尔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文化矛盾”。一方面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生活大大提高;而另一方面却物欲横流,道德沦丧,享乐主义盛行,造成了资本主义严重的精神堕落和社会危机。所以西方不少学者大声疾呼:享乐主义以及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将毁灭社会的机体,毁灭一代人。一个国家要强盛,必须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先进;一个国家在精神上挨饿,那末,迟早在物质上也要挨饿。

我国是在平均主义、大锅饭的背景下进行的改革。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有所提高,人们的需求意识得到了空前的释放。但有些人在急于脱贫致富的情况下,往往容易急功近利,片面注重尽快增加和积累物质财富,“一切向钱看”,忽视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甚至不惜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物质利益。以至于一些人在一下子积累起来的大量财富面前不知所措,大大超出自身需求的物质财富和相对贫乏的精神财富的畸形结合,产生了种种社会的病态现象。而体制转轨带来的巨大变化,又使许多传统观念、是非标准、价值判断、道德规范与现实生活发生矛盾,使不少人陷入迷惘。市场经济的建立、竞争的加剧、优胜劣汰,有些人不是进行正当竞争,而是搞歪门邪道,权钱交易,钻法律的空子,把利益仅仅理解为个人的眼前的直接的利益,寅吃卯粮,竭泽而渔,吃子孙饭,不择手段地谋取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这些现象虽不是社会的主要方面,但它严重地污染了社会风气,给社会的发展带来极恶劣的影响。所以我们要总结经验教训,采取有力措施,避免重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覆辙,使社会健康文明地向前发展。邓小平认为:“强调以经济为中心、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必须坚持两手抓,否则,虽然经济建设形势发展不错,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

四、有助于全面地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共产主义的实现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物质财富的充裕,二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满足都要靠经济发展所提供的动力来完成。因此经济建设在各项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中心地位。但我们发展生产力,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并逐步创造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所以,还必须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位”。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不仅仅是单一的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的问题,而且也要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和情操,同时社会稳定、科学发达、政治民主、道德高尚,人人有施展才华的平等机会。所以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尺度即生产力和人的发展,利益不是最终目的,对于人类来说,争取自身的发展,展现自身的本质力量才是更高的目的。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人类的进步。由于生产资料以公有制为主体,能够做到消除两极分化,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坚持共同富裕道路,保持社会的长治久安,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但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致性,并不是自然而然地就能实现的,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导致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而精神滑坡的现象。外来腐朽思想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侵蚀,封建主义残余影响,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小生产观念,保守怀旧观念,唯书唯上观念,平均主义的分配观念,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轻视价值、不讲竞争,轻视时间、不讲效率的观念,种种思想、观念相互撞击。这就更需要通过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激发人们发展自己的愿望。引导人们不仅要摆脱贫困,而且要摆脱愚昧和粗俗;不仅追求生活资料的丰富,而且要追求高质量的、健康的精神生活,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经济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统一。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几个重要问题的决议》,正是依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系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全面实现,关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物质文明是基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必须牢牢把握,毫不动摇;但是,精神文明搞不好,物质文明也要受到破坏,甚至社会也要变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建立“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以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

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会在中国的前进实践中,闪耀它应有的光辉。

标签:;  ;  ;  ;  ;  ;  ;  ;  ;  

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现实意义_精神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