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集群发展与“三农”问题的缓解--以广西为例_日用陶瓷论文

小企业集群发展与“三农”问题缓解:广西的证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广西论文,小企业论文,集群论文,三农论文,证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三农”问题的严重程度在不同区域表现迥异:东部地区绝大多数农村已经全面或者接近实现小康生活水平;离小康目标较远的地区多集中在西部,“三农”问题解决的重点在西部。因此,以广西的证据,试图探寻一条既能缓解西部地区“三农”问题,又能保证其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路径。

一、广西小企业集群发展的证据

(一)福绵区服装业小企业集群

广西玉林市福绵管理区下辖6个镇,总人口35万人,是一个以服装生产为特色产业的广西最大的专业化服装生产基地。目前共有服装生产企业600多家,从业人员4万多人,旺季日产服装可达50万件(套),年产服装1.2亿件(套)。2002年,福绵区服装加工业完成工业产值12.75亿元,营业收入14.5亿元,实现利税1.66亿元,服装产值已占该区生产总值的95%以上。福绵生产的西裤、牛仔裤、休闲裤三大系列在国内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现还将市场扩展到东南亚、非洲、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广西最大的服装出口基地。

目前,福绵区的服装业形成了服装生产及原料、机械、市场、服务等相关产业组成的,以产业链分工为基础的小企业集群(如图一所示)。企业经营涵盖了纺织、漂染、成衣缝制、辅料生产、辅助加工、服务、市场营销等各个领域,初步实现了由单纯手工操作转变为现代化的流水线生产,部分企业还实现了信息化管理。

图一 福绵服装小企业集群图示

(二)北流日用陶瓷小企业集群

北流市是广西玉林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辖区包括23个乡镇,总人口117.2万人,由于石灰岩、高岭土蕴藏丰富,在历史上就是一个日用陶瓷的著名产地,具有“陶瓷之乡”的美誉。目前,北流市有日用陶瓷企业50家,其中有白瓷和花瓷综合生产能力的企业23家,纯烤花的彩瓷厂11家,从业人员3万多人。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北流市区的陶瓷城、蟠龙、民安十字铺和民乐工业区,在隆盛、新荣、西垠也有零星企业分布。2003年全市日用陶瓷产值11.8亿元,是全国陶瓷行业八大产区之一。

北流日用陶瓷已经有了一定规模,在广西乃至全国都占有一定的地位,产量占广西的75%和全国的6%,出口量占广西的86%和全国的7.5%。日用陶瓷的生产能力、产量及出口量均进入全国三强行列。其中龙头企业——北流三环集团有限公司进入全国日用陶瓷企业五强之列,拥有固定资产4亿元,年产白瓷能力1.87亿件,烤花能力1.86亿件,2003年销售收入6.4亿元,其日用陶瓷出口量居广西第一位,全国第二位。日用陶瓷业带动了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形成了以日用陶瓷生产为核心的小企业集群雏形(如图二所示)。

图二 北流日用陶瓷小企业集群

(三)兴安县的建材与农副产品加工小企业集群

兴安县位于广西桂林市以北“湘桂走廊”中部,距桂林市57公里,是桂林国际著名旅游城市的卫星城和次中心。全县辖6镇5乡,人口37万。2003年,全县中小企业12178家(含个体户),其中,中小工业企业2685家,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有28家,从业人员有5.8万人。全县已逐步形成建材、农副产品加工、水能三大主导行业。

(四)荔浦农特产品加工业小企业集群

荔浦县隶属于桂林市,资源禀赋条件较差,但是,这里的民营经济发展,给当地经济注入了活力。当地以“小产品大产业”为指导,以食品加工、木制品加工、五金加工为主攻产业,将这些行业的企业实现空间聚集,在荔城、新坪、马岭、青山、双江等国道沿线形成企业密集的工业长廊,全县规模以上的民营企业有413家。目前,该县的木衣架行业厂家已近90家,年生产木衣架近6亿个,衣架出口量占全国的50%;在农特产品加工方面,荔浦县坚持围绕农业办企业的方针,全县办起农特产品加工企业40多家,建立了马蹄、荔浦芋、夏橙、食用菌等生产基地,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使荔浦县成为全国有名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广西县域经济中农村小企业集群的发展,使这些区域的“三农”问题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其作用可以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纯收入增长、农村城镇化发展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1.农村小企业集群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载体。从逻辑上讲,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小企业集群的发展会提出大量的用工需求,这给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机会。在广西,由于普遍存在农村工业发展滞后的问题,所以有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沉淀。但在一些县域中,由于民营经济发展受到重视,出现了农村小企业集群发展的雏形,并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载体。上述的福绵服装业小企业集群吸纳了4万多人就业、北流日用陶瓷业小企业集群目前就业人数达3万多人、兴安建材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吸纳了5.8万农村富余劳动力、荔浦县木衣架制造业和农特产品加工业也为本县5万多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

2.农村小企业集群的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农村小企业集群的发展,不仅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从而使农民的非农收入得到增加。比如,在福绵区的福西村,全村540多户农户,有500户从事成衣业,95%以上的人从事与成衣相关的行业。服装业的发展,使农民的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福西村村民的人均年收入达到5500元,全村80%的成年人拥有手机,成为广西第一个“全球通”手机村。在兴安县,农民外出打工所得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在26%以上,而这些外出打工人员中有50%左右是在县域内的企业,降低了外出打工的成本。

由于许多产业的发展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农产品原料的种植,为农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增加了农村居民农业生产的收益。例如,荔浦县农特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带动了该县荔浦芋、马蹄、夏橙、食用菌、西红柿的种植,年产农特产品40万吨,仅2004年上半年,全县农民收入就增加了1860多万元,农民纯收入达到1505元。在该县的蒲芦乡,仅毛竹一项就给农村居民人均增收200元。从总体上看,这些农村小企业发展较好的县域,有着较高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一般都要高出当地的平均水平(如表1所示)。

表1 各地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2003年)

福绵区

北流市 兴安县 荔浦县 玉林市 桂林市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2047.0

2307.7 2760.5 2881.9 2034.6 2353.9

资料来源:《广西统计年鉴》2003年。

3.农村小企业集群的发展加速了农村城镇化进程。小企业集群是农村城镇化的基础,在小企业集中发展的区域,由于企业间的互动及资源的共享,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增长极的极化效应,源源不断吸引周边区域的各种要素,从而使这一区域形成一个人口密集区。随着人口的增加,各种基础设施必须同时跟进,从而会加速聚集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最终使这里的人们享受到与农村不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谓农村城镇化,其内涵包括农民身份的市民化,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和就业方式的非农化。我们的调查发现,在小企业聚集区,许多原来的农民,在聚集区附近的城镇购买了住房,加入了当地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实现了农民向市民的转变。企业集群所形成的企业互动发展、新企业的不断衍生、就业人数的增加和职业转换成本降低导致的人力资本积累,会使企业集群在空间上不断拓展,从而加速了农村的城镇化进程。例如,随着北流日用陶瓷业的发展,原有的区域已经无法满足需要,在政府的支持下,目前正在进行陶瓷工业园区的建设,现在该园区已经有不少企业入园,这个园区的建成,将可以解决13~15万人的就业问题,这将使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变成稳定的城镇居民,城市化水平也会因此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二、区域要素整合:落后区域农村小企业集群的生成路径

近年来,关于“企业集群”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意义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不过,形成于改革开放之初的“珠江三角洲模式”、“温州模式”、“苏南模式”虽倍受追捧,复制上述模式成功的例子却很鲜见。实际上,小企业集群的形成是区域要素创新整合的结果。 这些要素主要包括区域资源条件、区域空间条件、区域社会历史文化等。不同区域间这些要素条件是不同的,区域要素禀赋的差异,形成了区域间的非均质性特征,而这正是形成区域间小企业集群发展的空间差异的根源(庄晋财,2004)。小企业集群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强烈的“地域根植性”,即深深嵌入于当地的自然、社会、历史文化等环境条件之中。所以,对区域要素的有效整合,是小企业集群获得持久竞争力的关键。小企业的区域要素整合模型如图三(见下页)所示。

区域要素整合,是指企业在特定的区域范围、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内,对区域资源要素、区位条件和区域制度要素等进行有效配置,使之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动态调节,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相互协调,从而产生整体聚合能动效应的行为过程(张维国,2001)。从模型来看,小企业发展的区域要素整合战略包括两个层面,即定位层面和执行层面。定位层面包括区域小企业集群发展的目标方向和小企业集群的市场定位两个模块,描述的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方向和小企业集群在哪些领域可以形成竞争力,如何展开竞争等内容。

图三 区域要素整合模型

从执行层面看,影响区域小企业发展的因素,包括区域经济条件、区域空间条件和区域社会条件,这些条件相应地表现为区域资源要素状况、区位条件状况和区域制度背景。因此,在小企业发展的区域要素整合战略中,执行层面包括三个模块:区域资源要素、区位条件和制度背景。区域资源要素状况包括区域的自然资源及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状况,对于竞争优势而言,尤为重要的是那些竞争对手无法获得或难以获得的独有资源。区位条件包括区内条件和区际条件,对于竞争优势来说,区位条件的好差直接影响到企业发展的要素获取能力和产品市场状况。制度要素包括正式制度(如经济政策、经济法规)和非正式制度(如区域历史文化),这些制度背景,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方式,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态势。

我们的调查发现,广西几个典型小企业集群的发展,不是盲目复制发达区域的成功模式,而是对当地区域要素进行有效整合的结果。

1.基于区位条件整合的福绵服装企业集群:福绵服装业的发展,主要是得益于其优越的区位优势。福绵区与广东接壤,并有高等级公路相连,交通条件较好。这种区位条件,使其能够方便地从全国最大的布匹集散中心广东南海西樵轻纺市场获得服装生产的原材料,生产的产品又能通过广州沙河服装专业市场和玉林工业品服装专业市场销售(如图四所示)。因此,福绵人充分利用自身与广东地域相邻,文化相近,语言相同的优势,在政府的支持下,成功地将这种区位条件整合到经济发展中来,打造出一个有名的服装专业生产基地。

图四 福绵服装小企业集群的市场联系图

2.基于历史传统文化整合的北流日用陶瓷小企业集群:北流日用陶瓷小企业集群的服装,则是得益于这里悠久的陶瓷历史文化传统。北流市自南宋以来就开始发展日用陶瓷生产,至今有近千年的历史,那时生产的日用陶瓷就达到“薄如纸、白如玉、击如磬”的境界,是当时中国南方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其悠久的历史,不仅积累了丰富的陶瓷生产技术,还蕴育了深厚的陶瓷文化,这种文化对推动今天北流日用陶瓷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加上这里蕴藏着丰富的陶瓷生产需要的高岭土、石灰石、彭润土等资源,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这里的陶瓷生产发展得红红火火。

3.基于资源条件整合的兴安建材与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群:兴安县的小企业发展是依托于本地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兴安有十分丰富的农业资源、林业资源、水能资源、矿产资源。比如,这里的森林覆盖率达到42%,林业用地占78%,盛产毛竹,产量达1000万根,葡萄产量达6万吨。该县的兴安镇,资源优势雄厚,境内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是全国商品粮、毛竹、白果、柑桔、生猪生产基地。葡萄为华南最大的生产区,白果全国质量第一。矿产、水力能源蕴藏量大。当地政府正是利用这丰富的自然资源条件,积极引导企业集中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建材加工及水能开发三大行业。

4.基于政府政策推动的荔浦农特产品加工企业群:荔浦县经济发展的条件相对较差,成为广西“零资源”现象的样板。其民营经济的发展,得益于政府政策的直接推动,如政府采取的“公共设施向民企开放”、“企业发展县内无乡界”、“资源利用靠市场配置,无中生有”、“招商引资弱化减税让利,强化投资软环境”、“项目建设弱化求大求洋,强化小产品大产业”等等,这里发展起来的全国最大的木制衣架小企业集群,是典型的由政府推动、“自上而下”形成的小企业集群。

比较这四个不同的小企业集群,它们所处的区域要素禀赋条件都不一样,具体如表2所示。但是,如果能够围绕某一核心优势,进行有效的区域要素整合,就有可能培育出良好的小企业集群。

表2 基于不同区域要素优势的小企业集群

福绵服装业 北流日用陶瓷

兴安建材及农 荔浦农特产品

小企业集群 小企业集群 副产品企业群 加工小企业集群

区域经济条件一般 一般 优越 较差

区位空间条件 优越一般

一般较差

区域社会制度背景 一般优越(历史文化)

一般优越(政府政策)

从区域要素整合模型来看,区域经济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区域要素禀赋状况和小企业的要素整合能力。忽略区域要素禀赋状况,盲目复制发达区域的小企业发展模式,难以获得成功,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尤为如此。一般的说,小企业的区域要素整合能力越强,就越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小企业的区域要素整合能力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要素吸附能力,指小企业对信息和技术知识的吸收能力。小企业集群中,企业的要素吸附能力与企业对区域社会关系网络的嵌入程度有关。小企业越是能够嵌入到区域社会关系网络中,就越能够通过这一关系网络获取社会资本,从而越能够提高发现市场和获取资源的能力,构筑企业创新和发展的基础。

二是要素整合开发能力,指企业利用现有的技术知识资源和信息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创造性地整合到自己企业的产品、服务中去,形成企业的现实生产力。在小企业对区域要素的整合开发过程中,必须注意三个方面:

首先,要做到要素市场价值与开发价值的统一。所谓具有开发价值,是指具备开发的手段与技术,能够将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并与消费需求相一致;所谓具有市场价值,是指开发出来的产品符合市场需求,能够使企业获得经济利益。

其次,要做到市场功能与社会功能的统一。在区域要素整合过程中,一方面要尊重市场机制的作用的发挥,同时还要实现各经济行为主体整合资源行为的协调性,将各要素供给主体有机联系起来,形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协调功能体系。

再次,要在对区域要素整合过程中,实现区域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统一。也就是说,在对区域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中,要能够使各种资源要素的空间关系转化为协调的时间关系和功能关系,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资源要素的运营能力。企业的资源运营能力的高低,关键在于企业家的风险意识与决策能力。对于小企业来说,创新是其发展之本,然而,创新是一项风险巨大的活动。所以,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家处于核心的地位,一个具有素质良好企业家的企业,可以利用企业家的风险偏好和科学决策使企业的资源发挥其最大的潜能。

显然,小企业的区域要素整合能力,决定了其本地化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大小与企业的地域根植性有关。或者说,企业越是有强烈的地域根植性,越能够从区域关系网络中获得必要的稀缺资源,从而减少企业集群发展的不确定性,降低企业集群风险,越有利于企业集群的健康发展。根据企业集群的生成模式,我们可以将企业集群分为“内生式”集群和“外生式”集群两种,二者的区别如表3所示:

表3 内生式企业集群与外生式企业集群的区别

内生式企业集群 外生式企业集群

原材料来源区域内部 区域外部

资本要素条件 主要依靠区域内部 主要依靠区域外部

市场条件 由区域内向区域外拓展 主要依靠区域外部

技术来源 自主创新或仿制来自于区域外部

产业竞争力专业化与范围经济 区域成本差别

产业联系 区域内部 区域外部

本地化能力强弱

我们认为,“外生式”企业集群要特别注意风险的防范。因为一方面,由于企业集群对外部区域的强烈依赖性,缺乏本地化能力,难以嵌入到本地的区域网络中,难以得到来自区域内部的资源支持,从而容易形成冲突。例如,两头在外的企业集群,由于所有的交易活动发生在区域之外,税收和利润大量从区域内部流到区域外部,企业集群的发展不能惠及本地的各利益主体,长期下去就有成为“飞地”的可能,如果这样,就会失去本地各利益主体的支持。另一方面,由于“外生式”企业集群对区域外部的依赖性,如果外部条件发生变化,自身的活动余地就很小,比如,外部市场如果发生变化,就有可能使企业发展所需的市场条件丧失,从而导致整个集群衰退。因此,在企业集群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培育企业集群的本地化能力,强化其地域根植性,只有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嵌入于本地区域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才能保证其长期健康发展。

三、政策建议

从广西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一个基本判断,就是农村小企业集群可以成为我国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中提高经济竞争力的重要载体。为促进我国西部区域农村小企业集群的发展,克服当前西部农村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和脱农化现象严重的缺陷,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以企业集群政策替代产业政策,通过发展企业集群提升农村经济竞争力

产业政策与企业集群政策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要反映在对竞争的理解上。产业政策强调产业之间的差异,而不是区域之间的差异,认为有些产业的前景会比其他产业更好,因此更值得政府用支持政策加以扶持。而企业集群则强调区域的非均质性,试图通过发展区域个性,形成区域差异来培植区域竞争力。政府的政策指向应该是如何实施企业集群战略,而不是不顾实际地发展看似时髦而与区域条件相差甚远的高新技术产业。关键在于以集群的方式,发展具有创新性和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以此来塑造区域个性,提升区域竞争能力。

对于西部落后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来说,试图通过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办法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落后地区的跨越式发展的政策思路是值得反思的。我们认为,从实际情况看,通过“特色工业园区”的建设,将原来分散的农村小企业集中在一起,改善原来乡镇企业分散布局的局面,优化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和资源共享机能,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二)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准确进行政府的角色定位

从理论上讲,小企业为了节约交易成本或者追求聚集经济的目的,在行为方式上会选择尽可能地接近其主要的联系伙伴,从而形成小企业的空间聚集。因此,小企业集群一般是自愿合作而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企业,从而形成企业间有着良好的分工和合作关系。所以,小企业集群不是依靠政府政策“自上而下”建立的。但是,我们并不是说,政府在小企业集群发育的过程中无能为力。事实上,政府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对小企业集群的生成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我们的调查发现,对于经济落后的西部农村地区而言,地方政府的适度介入对农村小企业集群的发展十分必要。关键在于,要明确政府在小企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我们认为,地方政府至少可以发挥几方面的作用:

一是营造环境。从硬件环境上,可以加强基础建设、促进对企业集群发展的金融支持、搞好工业园区规划;从软件环境上,可以通过政策促进企业之间的信任、协作与分工,通过规范市场秩序,遏制企业间的恶性竞争。

二是积极引导。通过政策将一些具有产业关联性的分散企业实现空间上的集中;将一些企业发展必要的机构引入集群中,构建完善的区域创新网络;通过专业性培训、经常性学习等措施,鼓励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的积累等等。

三是延伸服务。为了使小企业集群健康发展,地方政府要积极实施区域营销战略,树立区域品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强中介机构建设和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

四是打破壁垒。在这里,最重要的就是打破行政区划的壁垒。由于企业集群的发展在地域上需要跨越行政边界,而行政边界形成的区域分割往往是企业分散布局的主要原因。所以,地方政府的企业集群政策的贯彻,一个不容忽视的措施就是要通过政府的调控,打破这种行政壁垒。我们的案例中,广西荔浦之所以能够在资源、交通等条件并无优势的情况下,发展出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农特产品加工企业集群”,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实施了“企业发展县域内无边界”的措施,这是企业能够实现空间聚集的关键条件。

(三)注重培育本地企业家,强化小企业集群的地域根植性,不能因招商引资而偏废本地资本

“谁英雄,谁好汉,招商引资比比看”是如今西部欠发达区域地方政府乐此不疲的信条,遗憾的是,从现实来看效果并不如人意:一是许多招商引资引来的企业,由于无法融入当地的区域社会关系网络,使经营变得困难重重,最后归于失败;二是随着区域间优惠政策的趋同,企业在区域间流动性加强,企业难以扎根,导致不少区域建起来的开发区变成一个空壳,造成资源的浪费;三是一些政府将外地企业引进来后,就把它当成是圈税的对象,结果使企业难以为继。

我们认为,小企业集群的健康成长,需要具有良好的地域根植性。因为企业集群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一个成功的企业集群是从现有的条件和基础上脱颖而出的,不能想象它会在真空中产生。企业集群是生存在一个社会关系网络中的,这个关系网络的节点包括政府、社区组织、民间组织、研究机构、中介组织、金融机构等,在企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社会网络关系中的血缘、情缘、业缘、亲缘、地缘关系往往是集群中企业发展资源获取渠道。而这种网络关系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那么,谁在获取这样的网络资源时更具有优势呢?显然是本地的企业家。相同的地方文化背景和长期交往中形成的彼此之间的信任,使地方企业家能够很容易嵌入到区域社会关系网络中,而外来企业则会有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将关注点集中在外来企业,而忽视对本地企业家的培育,是本末倒置的做法。事实上,小企业的问题并不在于小,而是在于分散,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一定政策的引导,使小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在产业上关联,形成良好的集群,就会促进小企业变成“小巨人”。而且,企业的不断衍生是一个发展良好的集群的重要标志。我们无法通过招商引资的办法来引进如此众多的小企业,因此,培育本地的企业家,降低本地企业创业的门槛,就显得十分必要。

当然,我们不是反对招商引资,但必须强调的是,招来的企业要能够发挥“种子企业”的功能,要培育其良好的地域根植性。如果招来的企业是一个具有良好企业衍生能力的种子企业,那么,对于地方企业集群的生成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因此,我们在招商引资中要注意三点:

一是要根据本地的要素条件来决定引进企业,要注意培育引进企业的地域根植性,使其嵌入在当地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生根发芽;

二是引进的企业要具有“种子”功能,能带动某一产业的企业衍生,促成该产业企业集群的形成;

三是将外来资本与本地资本一视同仁,不能歧视本地资本,降低本地资本创业的门槛,促成本地企业衍生,加速本地企业家的培养。

(四)注意小企业集群发展与“三农问题”缓解相衔接,并以此进行农村小企业集群的产业定位

小企业集群的形成有赖于产业的合理选择。根据西部区域农村发展的条件,我们认为,西部落后地区的农村应该扶持就业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和农副产品加工型产业的小企业发展,并形成小企业集群,使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转移、工业化和城市化实现统一起来。事实证明,西部地区的传统产业小企业集群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从而使“三农”问题得到缓解。我们认为,西部落后地区要抓住发达区域产业转移的机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工业化进程,完成资本积累,而不应该为了追求政绩盲目发展不符合西部农村地区的工业园区,这只能增加本来就贫穷落后的西部区域农村地区的负担,不断拉大区域差距。

标签:;  ;  ;  ;  ;  ;  ;  ;  ;  ;  

小企业集群发展与“三农”问题的缓解--以广西为例_日用陶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