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第六人民医院 471000
摘要:目的:分析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C反应蛋白水平(CRP)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1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分为A1组(n=58,采用常规治疗)和A2组(n=58,采用丁苯酞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CRP、血清Hcy变化以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A2组总有效率为93.1%,与A1组总有效率77.5%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Hcy、CRP水平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A2组血清Hcy、CRP等均显著低于A1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丁苯酞治疗,可显著降低Hcy、CRP水平,且疗效显著,值得临床选择和推荐。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丁苯酞
脑梗死属于临床之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发病急促,病情危急,无论是致残率还是致死率都比较高。脑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梗死的主要原因,当血管内膜出现程度各异的损伤情况时,就会导致脑动脉血管发生狭窄,由此形成局部血栓,进而造成脑组织缺氧、缺血或者发生坏死等,患者会出现意识、功能、语言等方面的障碍,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安全[1]。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1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作如下分析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1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第四届)制定的有关诊断标准[2],同时将合并其他重要脏器疾病或者功能不全的患者排除本次研究。其中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56例,患者年龄48-73岁,平均年龄(65.3±2.3)岁。按照抽签法分为A1组(n=58)和A2组(n=58),将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进行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可予以对比。
1.2 方法
A1组采用常规治疗,即患者入院后立即对其进行脱水、降低颅内压以及促进微循环改善、应用活血化瘀等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治疗周期为2周。A2组在基础治疗的前提下采用丁苯酞(国药准字H20050299,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治疗,每次200mg,每天3次,治疗周期为2周。
1.3 Hcy、CRP具体检测方法
在治疗前后,分别抽取两组患者4ml清晨空腹静脉血,对其进行10分钟5000r/min离心,然后对血清进行分离,检测患者血清Hcy水平时应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检测患者血清CRP水平时应用免疫比浊法,所有操作均按照试剂盒上说明书上的相关要求进行操作。
1.4 评价临床疗效
基本痊愈:患者接受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在91%-100%范围内,病残程度以0级表示。
显著进步:患者接受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在46%-90%范围内,病残程度以1-3级表示。
好转:患者接受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在18%-45%范围内。
无效:患者接受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不足17%(不含17%),患者病情甚至有恶化的趋势。
总有效率为基本痊愈、显著进步、好转三项百分比之和[3]。
1.5 统计学方法
将此次试验之中得到的全部有关数据均对其进行SPSS19.0软件进处理统计,采取平均值±标准差()详细表达计量资料,运用t检验各组间计量资料对比,采取百分率(%)详细表达计数资料,运用x2检验各组件计数资料对比,选择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基本标准。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治疗后,A2组总有效率为93.1%,与A1组总有效率77.5%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组间对比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急性脑梗死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并且随着患者年龄的不断增大,该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也随之升高。根据相关研究报道[4],脑动脉粥样硬化受到Hcy的影响。目前,临床方面治疗脑梗死的药物有很多,其中丁苯酞就是应用率较高的一种新型抗缺血的治疗药物,其对急性脑梗死具有良好的治疗功效,其不仅可以控制脑损伤范围,还能充分发挥抗脑缺血的治疗功效,预防局部脑梗缺损面积不断扩大,以免形成血栓,有效抑制血小板不断聚集。本组实验中,治疗后,A2组总有效率为93.1%,与A1组总有效率77.5%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上述数据可充分证明,苯酞对急性脑梗死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CRP水平可直接反应出机体炎症情况,发生急性脑梗死之后,血清之中的CRP就会发生明显上升现象,有利于临床及时检测和准确判断[5]。动脉粥样硬化其中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就是Hcy,一旦Hcy水平升高,就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发生一定程度的损伤,血管平滑肌细胞也随之出现增生现象,其通过改变患者血液成分的方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发生发展造成影响。故检测Hcy、CRP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6]。本组实验可知,治疗后A2组血清Hcy、CRP等均显著低于A1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证明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丁苯酞治疗,可显著降低Hcy、CRP水平,且疗效显著,值得临床选择和推荐。
参考文献:
[1]韦宁,韦英海,黎彬如等.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和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5(4):8-10.
[2]苏畅.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J].中国处方药,2014,23(7):88-88.
[3]白媛媛,穆红,菊鹏等.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发病的关系[J].广东医学,2013,34(22):3421-3422.
[4]沈兴娅.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110-111.
[5]冯桂贞,林安基,吴仕福等.急性脑梗死中医辨证分型与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光明中医,2009,24(8):1419-1420.
[6]李艳志,胡定波,任利群等.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监测的临床意义[J].江苏医药,2010,36(3):278-280.
论文作者:王清芳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30
标签:患者论文; 半胱氨酸论文; 脑梗死论文; 血清论文; 水平论文; 统计学论文; 蛋白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