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教学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论文,实效性论文,实验教学论文,教学策略论文,中学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学化学新课程的教学,相当一部分的内容是采用组织学生一边自己动手实验,一边观察实验现象,一边动脑思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发现问题,分析和探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从而完成新的知识体系的构建。老师只是充当组织者、引领者和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这是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化学认知规律的一种回归。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理念的转变,提高实验教学实效性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如何才能提高实验教学的实效性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就此做过一些探讨。 一、讲练融合一体,过好基本操作关 实验操作技能是实验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顺利开展实验教学的重要基础和保证。如果操作不熟练,就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完成实验探究。假如操作不规范,实验探究也难以顺利进行。如胶头滴管的持拿、吸液、滴加、洗涤都是有操作规范的,要是操作不当就容易造成试剂污染报废,现象异常或实验探究无法完成。因此,过好实验基本操作关,是提高化学实验教学实效性的第一道关卡。为确保实验探究活动的正常开展,必须狠抓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如何切实有效地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呢?实践证明,讲练交融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讲就是老师示范讲解,练就是学生边看老师的示范边动手跟着练习。这样,学生在看示范过程中“知其然”,听讲过程中“知其所以然”,在动手练习中掌握了操作技能。这是一个连贯的过程,交融一体,印象深刻、省时高效,老师可随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不规范操作。每项操作技能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抽查一些学生上台演示。学生为了不在同学面前有失脸面,课上就不得不自觉地集中精力听讲,认真动手练习。通过检查、反馈,就可以帮助学生较快地过好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关。在问卷调查中大多数学生认为:①看老师的操作,感受不到操作细节,跟着动手操练,容易掌握操作要领;②看同学演示如同自己在演示一般,会关注每一步的操作,无论对与错,印象都会特别深刻;③学生乐意在全班同学面前演示,或显示自己的实力,或一旦操作错误,改正后记得特牢。 若老师只顾自己讲解、示范,忽略学生动手操练,也不进行检查、反馈,则课上老师讲得头头是道而学生听得昏头昏脑,一旦动手操作学生就心慌手乱,差错不断。因此,只有把老师的示范讲解和学生的动手练习融合起来,并及时进行抽查反馈,才能把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落到实处,全面提升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二、创设趣味情境,培养情感态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化学教师要善于利用实验,精心创设化学趣味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因此,在化学入门的第一课应该精心创设情境:在教室放飞事先充好气的氢气球,氢气球为什么能飞?点燃不同焰色的酒精灯,火焰为何会有五颜六色?接着提出一系列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铁为什么会生锈?使用煤气热水器洗澡为什么会发生死亡事故?动物吃了饲料可以长肉,能否仿造胃的功能制造一台加入饲料就可以长肉的机器?……让学生在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化学问题中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在入门的第一课就喜欢上化学这门神奇的学科。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一些相关的趣味实验,如“气功点火”、“隐形字画”、“空中生烟”等化学小魔术。看了演示之后,学生急切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有此现象?自己能否操作?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就会用心动脑去思考。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好奇心和欲望,从而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在学习过程中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实效性。 当然,开展趣味小实验不是为了获得学生的喝彩,也不只是为了对学生感官造成一时刺激,而是应该通过对趣味小实验的进一步探究去开拓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在趣味中感知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了解化学知识在各行各业有着重要的应用,激发和巩固他们对化学学科持续、稳定的兴趣。比如在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之后,在课堂间隙为学生做个“魔棒点灯”的趣味实验。正当学生感到十分神奇和疑惑不解的时候,让学生思考:高锰酸钾和浓硫酸具有什么性质?可燃性的酒精又有什么性质?当强氧化剂和强还原剂接触时会发生什么反应?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可燃物在空气中燃烧需要什么条件?通过实验,学生明白了具有强氧化性的物质和具有强还原性的物质接触就会发生强烈的氧化还原反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当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时,可燃物就在空气中燃烧了。接着向学生介绍新闻媒体上关于满载货物的卡车莫名其妙地突发大火的报道。引导学生思考:引发这些事故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呢?要是将来你们从事的是仓管或者是物流工作,在储运货物时应注意什么事项呢?再如为学生做了“白纸显字”的趣味实验后,介绍利用变色反应原理的隐形墨水在地下革命时期传递情报过程中的重要应用,为革命斗争取得胜利立下过汗马功劳。学生在轻松有趣的环境中开阔了视野,情感态度得到了提升,同时培养了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此学生的感触很深。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对于未知世界的奥秘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从而收到了积极的效果。这要比只演示一下趣味实验,哗然过后就烟消云散的做法收效要好得多。 三、精心预设问题,提升演示实验探究功能 有人认为,演示实验属于验证性实验[1],没有探究的功能。这种观点是片面的。能否真正引领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关键不在于是学生还是老师动手实验,而在于能不能巧妙预设问题,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实验演示的过程中,若能一边引导学生观察,一边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同样可以收到很好的探究效果。更何况探究与验证两者之间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探究得出的结论是不是正确的离不开验证;要验证某一个猜测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究。其次,基于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教学时效、实验安全、实验教学场所等诸多因素考虑,演示实验教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努力提升演示实验的探究功能是不可忽略的一环。 例如在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靠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的知识时,可设下这样的疑问:是否所有金属都符合这一规律呢?实验前先让学生按一般规律进行设想:假如金属钠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符合这一规律,应该可以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很快有的学生就说出钠置换出了硫酸铜溶液中的铜——“钠表面覆盖一层亮红色的铜”。接着教师开始演示,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金属钠、溶液的颜色和状态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钠漂浮在硫酸铜溶液表面,迅速熔化成旋转游动的小球并逐渐消失,溶液中出现蓝色絮状沉淀。这精彩的现象,瞬间的变化,学生凝神观察,结果与猜测相差甚远。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现象呢?发现了钠有哪些性质呢?这一个一个的疑问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经过讨论和教师点拨,分别写出钠与水反应、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便明确了实验现象“异常”的缘由以及盐与金属的反应规律中应排除“K、Ca、Na”三种特别活泼的金属。通过这样不断地设置疑问进行生动的实验探究,学生思维活跃,加深了对化学规律的理解。通过演示实验引领学生一起分析、思考、探究,学生虽然没有自己动手,但却参与到整个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来了,同样可以取得良好的探究效果。 四、做好随堂探究,培养科学方法 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积极开展随堂实验探究活动。对一些易于操作,探究难度不大的实验,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一边观察实验现象,一边动脑思考。老师则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问题,分析和探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从而完成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训练,体验探究乐趣。比如在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化学实验探究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总质量是否改变? (2)实验探究,观察现象。①在密闭的容器中加入硫酸铜溶液,然后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相等。②红磷在密闭的容器中燃烧,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探究,初步得出了“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保持不变”的结论。③在敞开的容器中,锌粒和稀硫酸混合后质量比原来减少了。④铜粉在敞开的容器中灼烧,反应后的质量比原来增加了。后面的两个实验为何会与前面的两个实验得出不同的结论呢?学生展开讨论,充分交流,各抒己见。然后老师再启发学生思考:密闭的容器和敞开的容器对有气体生成的或者有气体参加反应的,对反应后的表观质量将产生怎么样的影响? (3)拓展迁移,得出结论。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了结论:任何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前后,总质量保持不变——即质量守恒定律。反应时要是有气体生成扩散到空气中去,反应后表观总质量就会减少;要是外界气体参加了反应,反应后表观总质量就增加了。这两种情况非旦没有违背质量守恒定律,反而恰恰证明了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普遍遵循的基本规律。学生经过这一系列的实验、分析、思辨后,对质量守恒的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生经历了探究过程,打开了思路,学会了思考,培养了科学的方法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的实效性。 五、开展合作探究,培养综合素质 合作探究是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体,以教师启发为先导,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思考空间和实践机会,强调师生之间、个人和团队之间的广泛交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综合素质和合作、创新精神,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实效性[2]。对有一定难度的探究,可以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次氯酸漂白性质的探究过程可以这样设计: (1)引入问题,激发兴趣。教师分别展示一瓶氯气和一瓶饱和氯水,请学生观察两者的颜色,并提问:“饱和的氯水为何是浅黄色的?”然后,教师分别将一片干燥和湿润的有色花瓣或布条放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干燥的花瓣或布条颜色没有变化,而湿润的花瓣或布条却褪色了。这一干一湿的有色物质在氯气中的现象为何截然不同呢?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引导探究、自主交流。首先引导学生提出两点假设:①氯气不能使干燥的有色花瓣或布条褪色,可以使湿润的有色花瓣或布条褪色;②氯气溶于水后生成的新物质使有色花瓣或布条褪色。教师继续启发学生:氯气溶于水,必然和水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提高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效果的教学策略_化学实验论文
提高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效果的教学策略_化学实验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