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与国企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企改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创新,是人类发展的一种基本方式。从钻木取火到蒸汽机发明,从第一盏电灯到现在的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人类世界始终在不断的创新中发展。人类为了生活得更好而创新,创新也在事实上极大改进了人类的生活状态。当前,人类的创新历程,正以加速度进行,未来,人类的创新速度,仍会不断超出我们的想象。这是人类创新的当前节拍。国企发展,在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始终关乎国计民生。国企改革,从中央到地方,一直在着力推动。国企改革的关键思路之一,是怎样让国企跟上当前世界的创新节拍,即“创新驱动”。因此,对人类世界当前的创新节拍进行观察,了解其背后动力,以此为“创新驱动”的国企改革提供借鉴,非常有实际意义。 关于集成电路的著名摩尔定律,认为每18个月芯片的集成度就会翻番,价格减半。这是一种几何增长的概念,威力巨大。尽管根据科学预测,摩尔定律有其适用的尽头,但我们应关注的不是该定律本身,而是指向的创新速度。我们的生产生活,很多方面的创新,都如摩尔定律一样,正在几何级增长。人们对笔记本电脑的迷恋,仿佛还在昨天,但现在的神器,已变成掌机或平板,不久之后,或许又会变成谷歌眼镜或iWatch。WhatsApp被脸书收购,价值高达190亿美元,如果看不懂,那说明对创新的速度还没有深刻理解。1999年前后的摩托罗拉,2007年左右的诺基亚,谁会想到他们有现在的惨淡。不是因为他们自己发展得太慢,而是因为竞争对手在创新方面走得太快。2000年前后,互联网泡沫破裂,中国一大批网络企业倒下,但随后的十多年中,BAT们很快复苏并成就了现在的帝国式商业,互联网经济的技术、商业模式、理念等的进化速度同样神速。这就是人类越来越快的创新。 创新,不光有速度,还有越来越宽的广度。首先,创新是熊彼特式的创新,不仅限于技术上,也指新产品、新生产方法、新市场、新原料等的创新。蓝色巨人IBM,从卖电脑,到卖服务器,再转到现在的卖软件、卖服务,倡导“智慧的地球”理念,这是新商业模式、新市场的创新。打车软件,可以投入数亿元烧钱,又让人看不懂,但网络经济中,这正是最新的商业模式。其次,创新不光是某些行业的创新,而是经济全体的创新。科技或网络企业,创新是其本分。其他行业,不创新也会很快落伍。万科,建筑美好生活,现在也要依赖云与大数据的技术,这是了解客户的最好方式。周大福,卖珠宝,但也要玩科技,提高商业效率,增加客户体验。褚时键种橙子、网易养猪、中信搞农业信托等,使得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另外,创新还不是单打独斗,而是集群化的创新。网络化思维,鼓励开放与合作,海阔天空,资源共享,虽专业化分工,但要联合创新,集群化发展。iPhone或iPad,不是单独企业创新的成果,苹果公司,也只是一个成功的创新集成者,其产品的硬件、软件等,所代表的都是由大量企业组成的集群化合体。 首先,创新深入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无须说我们身边形形色色,深入每个角落的电子产品,就说我们办公桌上普通的纸张或名片,现在也可能是各种创新成果的结合体。不用说无人驾驶、特斯拉汽车等尖端领域,就说传统的农业,创新的灌溉技术也已让农民不再靠天吃饭。前景无限的3D打印技术,将会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全面的革命,不远的将来,普通人都能通过3D打印机制造出汽车、家具、玩具等所需要的零件,这将是怎样的风景。其次,创新在很多时候也精细异常。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谷歌眼镜或iWatch,皆是各种精细化创新的结合体。机器人产业,现在正吸引世界商业巨头的投资,代表创新精细化最高境界的人工智能,终于离我们不再遥远。最后,创新还是一桩深入长远的百年大计。据预计,2014年,全球研发总投入将增加到1.6万亿美元,相当于澳大利亚2013年的GDP总额。各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等的研发竞赛,各跨国企业致力于打造百年创新体的研发推动力,都意味着,创新是一种长远大计。 创新的驱动力 1.企业的主体作用 创新的关键主体,始终是企业。创新,是为了发展的创新。发展,始终离不开企业的主体角色,因此,企业即是创新的主体。企业之于创新,其关键作用的发挥主要在于三个方面:其一,企业把大量的资金、人力等资源投入对创新的研究。IBM、微软、谷歌等跨国公司,纷纷设立的研究院或研发中心,并投入巨资,关于最新科技产品、商业模式、解决方案等的创新成果,不断从中产生。其二,企业是创新成果应用于生产生活的绝对主导者。火车、飞机、电器等这些行业,我们现在可能习以为常,但若不是想当年企业主体的推动,它们可能还停留在实验室。当前,我们均认为要具备互联网思维,否则就会落伍,但如若当初没有雅虎、网景等网络经济先驱企业的推动,Internet也只会停留在小范围试验阶段。其三,企业在很多时候还主导着创新的方向。手机从移动电话机变成现在的智能终端,这一创新路径,由企业在其中主导。互联网经济中,“流量——变现”的商业模式,同样来自于大量网络企业的创新。当前,社交网络的兴起,脸书、微信等企业又将我们带向一种新的方向。 2.政府的合理作为 作为创新,企业是关键,但离不开政府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政府为社会提供重要的制度安排,而合理的制度,对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美国、以色列、芬兰等,目前代表性的创新国家,其政府在创新驱动方面都发挥了应当的作为。首先,政府是一个国家教育的保证,而教育正是创新的基本土壤。合理的教育体系,可以为创新提供源头上的知识、人才与活力。1948年,以色列刚建国,沙漠之地,一穷二白,强邻环伺,仍把义务教育当作政府的基本任务,从而为这个后来的“创新国度”打下了雄厚基础。其次,政府可以通过完善的法治环境,成为创新成果的保护者,成为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维护者,从而为创新主体提供制度上的推动力。美国形成硅谷奇迹,先后催生盖茨、乔布斯、扎克伯格等创新领军人物,如果没有健全的联邦法治,绝对不能成就。再次,政府有时候也可以成为创新的直接或间接主体。例如,政府对基础科研的直接投资,对创新活动提供的风险投资支持,政府定向采购活动对创新的推动,政府对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活动的协调或组织等。不过,在强调政府对创新推动作用的同时,必须要强调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政府的作为必须是合理的、适度的。政府过度自信,甚至“致命的自负”,然后把手伸得过长,使企业的经营变得不再自主,势必对创新有害。至于创新,政府可以是保护者,也可以是环境提供者,但绝不能越俎代庖,取代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3.商业领域民主化的力量 创新来自于想法,想法变为现实,就会是成功的创新。想法的源头在于人,当大多数人都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能够将其见诸于现实,创新就会具备活力,这正是一种商业领域民主化的主张。以色列,国土面积2.8万平方公里,也就相当于北京和天津加在一起的面积。但就这样一个国家,目前拥有4000多家科技创业公司,仅次于美国,平均每2000名以色列人中就有一人创业,高科技产品的年出口额高达200亿美元。这一“创新国度”的奥秘,正在于以色列人“胆大妄为”的民主化思维。一个普通的以色列人,可以直呼总理的小名,也可以在公司里对老板大呼小叫,这种无所顾虑、敢想敢做的作风,才成就了这个民族的创新格局。当前的互联网时代,民主化更为创新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互联网技术,给普通人提供了非常强大的工具,使普通人所梦想的很多任务,从不可能变成可能,比如博客代表的个人出版,3D打印代表的个人制造,等等。这样一种“以人为本”的民主化浪潮,给众多的普通人打开了创新的窗口。我国国企改革的创新驱动在世界创新节拍面前,作为国民经济主力军的国有企业,还存在一定差距。诚然,国有企业中的很多,也有研发,也有专利申请,但总体来看,国企尚不能步入世界创新先锋之列。乐观的是,我们现在正在推动国企新一轮的改革,优化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引进多元投资,关键的一点是强调“创新驱动”。那么,国企改革的创新驱动,该有怎样的关键点需要把握?结合世界创新的趋势及其驱动力,这里认为需要把握好三个关键问题。 1.国有企业要成为真正的企业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但并不是任何企业都能成为创新的主体。作为创新关键主体的企业,必须是完完全全的市场竞争者。它们没有来自政府的悉心“关照”或“呵护”,只是享受制度所提供的公开、公平、公正环境。它们追逐利润,自主竞争,竞争压力会让其不进则退,因此必须时刻不停地想到创新。我们的国有企业,在很多时候似乎还难以达到这种状态。或许是受传统的影响,国有企业与作为其娘家的政府,现在很多事情上还纠缠在一起。这样的关系,使国企很难像真正的企业那样生存并发展。距离才会产生美,为了创新驱动,国企与政府之间,需要保持一定距离。首先,国企要真正地进入市场,需要“享受”市场的优胜劣汰,没有危机的鞭策,就没有创新的动力。其次,国企要有合理的激励机制。多劳多得,是最基本的激励原理。但国企在很多时候,还习惯于以体制内的那套层级来确定国企负责人及员工的薪酬,这会制约国企人的创新积极性。再者,国企需要“各种懂”的企业家,他们要知管理,会经营,能技术,熟市场。而这样的经理人要素,国企普遍缺乏。当然,保持距离,不是说要政府对国有企业放任不管,政府作为对国企的出资人,根据市场规则,属于股东的权利必须受法律保障,但除此之外,政府能放手时就放手。 2.国有企业要具备自下而上的发展氛围 商业领域的民主化浪潮,是当前世界创新背后的基础力量。企业的创新,需要企业内部民主化的基础。创意,很多时候来自于基层的贡献,创新,需要草根阶层的努力。至于国有企业,自下而上、民主化的创新,需要国企创新传统的传统管理。我们的国企,属于“体制内”,等级分明,下不敢言。在这种情况下,国企中占多数的中层以下人员,鲜能获得授权,也很少能独立思考,更不用说自主创新。其实,国企并不缺乏人才,但遗憾的是,国企的制度环境却容易使人才沉底。一位IT人才,如果在外企或民营,将来可能成为马云、李彦宏,而到国企,也许只能一辈子当网管。所以,国企要创新驱动,就必须着眼于基层,创新管理体制,如实体扁平化管理等,自下而上地来发掘创新的宝藏。 3.国有企业要培育创新文化 创新的终极境界,即要形成一种创新文化,然后可一以贯之。IBM能够数次创新转型,正因为其企业的文化式创新基因。3M公司,年均能够推出100种以上的新产品,来自于其对“创新斗士”的全方面鼓励与保护。腾讯从一款IM软件到现在涵盖电商、娱乐、金融等的商业帝国,也是因为其不断创新的企业文化。国有企业的创新驱动,长期可持续的路径,同样也在于创新文化的培育。创新文化,在于鼓励不断试错、有效激发新观点并推动形成创新思维的价值观,国有企业需要践行知行合一的中华哲学,一方面知创新之知,一方面行创新之实,通过体制改革,通过管理创新,推动形成勇于创新的企业文化。创新驱动与国有企业改革_创新驱动论文
创新驱动与国有企业改革_创新驱动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