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儿童心理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社会经济地位是儿童发展领域颇受重视的因素。一般来说,心理学意义上的社会经济 地位是经济资本(如家庭经济收入、父母职业地位)、人力资本(如父母受教育程度、工 作技能)和社会资本(如单亲家庭)的结合,这三者都影响着儿童的发展[1]。高社会经济 地位的家庭为子女提供了大量的辅助性条件和社会支持,如充足的食物和营养、父母的 关心和照顾、良好的学习条件,而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儿童在这些资源上的不足使其处于 发展的高危状况中。对于低社会经济地位尤其是贫困儿童的发展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中 期至90年代萌芽,对贫困家庭的重视和社会福利改革极大地推动了这一领域的研究[2] 。研究主要集中在低社会经济地位对儿童的健康、认知发展、学业成就、社会情感发展 的影响方面,在对低社会经济地位儿童各方面的发展状况作出描述的同时,研究者对低 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儿童发展的机制和过程更感兴趣,提出了一系列的中介和调节因素。
我国现有流动人口已经过亿,据保守估计,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祖父母、 亲戚或其他人代为抚养的孩子,在各地农村不会少于千万,由此形成的所谓“农村留守 儿童”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3][4]。但已有的为数不多的教育和心理方面的 研究主要是从农村留守儿童一般生活状况、监护人素质[5]、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和缺陷[ 6][7]等儿童发展的外在影响因素来了解和分析留守儿童的成长,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 康等内在特点的研究不多[8]。留守儿童在当今中国社会生活中属于典型的低社会经济 地位儿童,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不仅应该了解其一般状况和外部影响因素,更需要深入了 解他们的内在心理特点和发展机制。
本研究试图通过实地调查和心理测量,在了解留守儿童成长和教育中的一般问题的基 础上,考察留守儿童的人际关系、自信心、学习适应、焦虑与孤独情绪的特点,更多地 揭示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在特点,并对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提出建议。
二、研究的实施
湖北省是近年来劳务输出的大省之一,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在全国有典型性。作 为本研究调查取样的英山县、京山县和随州市又是湖北省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方面有代 表性的县市。
为了保证本次调查研究的效度,研究者针对调查工具和工作方案进行了大量的准备, 专门编制了访谈提纲、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并准备了专门的心理测量工具。本研究使 用的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经过试测和修订,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心理测量使用的《 儿童孤独问卷》由Asher等人编制,中文版经修订,包括24个项目,其中16个项目反映 儿童的孤独、无助感和对同伴关系的主观估计,八个项目反映儿童的习惯和爱好,目的 在于帮助被试轻松对项目作出反应,每个项目采用5点量表计分,16个项目的分数之和 即为被试的孤独分数。个人可能的孤独分数最低16分,最高80分。《儿童社交焦虑问卷 》由La Greca等人编制,经修订后的中文版,包括10个项目,反映儿童害怕否定评价和 社交回避及苦恼。每个项目采用3点量表计分,10个项目的分数之和即为被试的社交焦 虑分数。社交焦虑分数最低为0分,最高为20分。
本研究的调查分三个小组进行,各小组用两周时间分别在三个县市展开调查,通过查 阅档案、访谈、座谈会、问卷调查、心理测量、学生作品分析等方式,对行政管理干部 、教学研究人员、中小学管理干部、教师、村民、学生等各类人员进行了调查。走访学 校21所,访问行政村10个,工作对象涉及基层管理人员80余人、教师280余人、村民50 余人、学生1200余人,发放调查问卷1600多份。本次调查得到教育行政部门、相关学校 和村民的大力支持。
表1 三县市样本学校学生家长外出打工比例
地
接受调查学生人数 单亲外出打工双亲外出打工
区 学校总人数男
女学生数 比率%
学生数 比率%
曹武镇中心小学 75
41
3410 13.318 24.0
杨集镇中心小学 19
10
9 2
10.56
31.6
坪坝镇中心小学 53
27
2614 26.422 41.5
三阳镇中心小学 72
45
2714 19.412 16.7
京曹武镇朱岭小学 70
36
349
12.920 28.6
山曹武镇中学 63
30
337
11.113 20.6
县坪坝中学
90
46
4431 34.422 24.4
三阳中学
81
40
4124 29.616 19.8
杨集中学
65
38
2710 15.49
13.8
合计 588 121 20.6138 23.5
小林镇中学220 113 10742 19.141 18.6
东坡中学 11161
5098.111
9.9
随殷店中学 250 115
13529 11.631 12.4
州白庙小学 195 1019417
8.714
7.2
币小林镇中心小学 86
43
4318 20.914 16.3
小林镇中学220 113
10742 19.141 18.6
合计 1082 157 14.5158 14.6
百丈河中学548 282 51.551
9.3
红山镇中学702 283 40.3133 18.9
英杨林湾中学650 264 40.668 10.5
山茅草坳小学353 104 29.544 12.5
县沙湾河小学329 118 35.939 11.9
红山镇小学286 142 49.725
8.7
合计 28681193 41.6360 12.6
总计 45381429 31.5609 13.4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调查获得了大量录音、录像、照片和学生作文、家校联系卡等原始文档资料。本文报 告对教师和学生的部分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儿童留守现象相当普遍。在校小学生中(以校为单位),父母双方 至少有一方外出打工的最高达到69.2%,最低为15.9%,其中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最高 达41.5%,最低为7.2%。从三个县市平均来看,中小学生单亲外出打工者占31.5%,双亲 外出打工者占13.4%,二者合计为44.9%。
调查还显示,小学生家长外出打工的比初中生家长外出打工的多,而小学低年级学生 的家长外出打工又比高年级家长外出打工的多。
大部分有未成年子女的外出务工者将子女留在老家生活和学习,但一般来说,他们都 会在外出之前对子女作一个让自己比较放心的安排。大多数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者都有 老人在老家帮助他们监护未成年子女,如果没有长辈帮助,他们一般都会有一方留在老 家照顾自己的孩子。只有极少数的进城务工者会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可以信赖的亲戚照 管。也有极少数对子女安排未能尽到责任。
留守儿童绝大多数都在接受正常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生绝大多数在学校寄宿,小学 生的情况地区差异很大,有的从一年级开始在校寄宿;有的从四年级开始在校寄宿(在 部分乡完小),一年级至三年级走读(在村教学点)。学生宿舍住宿条件普遍很差,面积 狭小,缺乏生活设施,一个20平方米左右的潮湿阴暗的房间一般都住20个左右的学生, 一张高低床上下各睡两人。伙食费一般每生每天两元,这样的标准意味着学生每周在校 五天内只能有两餐吃到肉食。
四、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中的主要问题
本次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中确实面临一些问题,如生活安排、人身安全、 身体健康、学习、品行、情绪、交往等等方面。其中有些是留守儿童特有的问题,有些 是与农村社会和基础教育整体现状交织在一起的问题。
(一)生活安排
留守儿童在生活安排方面一般都有临时监护人,监护他们的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人一般 会将他们的生活尽力照顾好,调查对象都反映没有孩子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而遇到生活上 的困难,相反,不少的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在外打工,家庭经济条件比没有外出打工的家 庭要好,其衣着要好一些,身上的零用钱也会相对多一些。但也有极少数因为父母外出 打工,长达几年时间不回家,子女在家与爷爷奶奶生活发生困难的情况。
(二)人身安全
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力或有效的监管,易产生安全隐患。这种安全问 题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二是自己行为失控,走上违法 犯罪甚至自杀轻生之路,危及自己的人身和生命。
如某校的一女生,托养在伯父家时被人强奸。同村另一小学生父母外出打工,托付给 爷爷奶奶照管,其爷爷、奶奶在当地被视为弱智人,根本无监护能力,结果这个孩子偷 开别人的摩托车,撞死在电杆上。殷店镇某村一个孩子托养在亲戚家,因缺少照顾,一 天突然死在路边。曾都区发生过三起打工家庭留守儿童自杀的情况。但是,这些案例并 非普遍发生的情况。如在英山县调查时,就没有发现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子女在家出现 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方面的事故。
(三)学习问题
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学习确实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小学生。主要的问题有 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习心理问题,一些留守儿童因为父母离开,在一个时期(大多数 为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在学习上变得有些消沉,课堂听课不能集中注意力,作业 完成情况也不太好;二是持续性的学习成绩不能上升,很多的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初期 学习成绩下降,虽然其中大多数人在经过一到两个月后能有所恢复,但最多只能维持原 有的水平。总体上看,不少人的学习成绩有所下降。
78.4%的教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以后,孩子的成绩差了”,只有9.3%的教师不同意这 一说法。多达54.5%的教师认为“父母去打工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般较差”,对此表示不 太同意的教师占26.5%。
(四)品行问题
调查发现,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在行为方面也会出现问题,尤其是初中阶段的男 生这个问题表现更为突出。留守儿童行为上的问题主要有: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 学校纪律,例如晚上偷偷外出上网,通宵不归,甚至看不良录像、同学之间拉帮结派、 赌博等。
有的孩子自控力较差,学习行为和日常行为较父母在家时均出现较明显变化。因失去 父母监管,少数少年甚至走上违法犯罪之路。如曾都区某镇的小明因无人管教,伤害他 人,被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并赔偿他人损失近三万元。一些留守的“ 二无一未”(无学上、无工打、未成年)青少年品行问题更多,在一些地区“二无一未” 青少年犯罪案件占到全部案件的40%以上。
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监护人反映对比较调皮的孩子的监管面临各种困难。如孩子的爷 爷奶奶一般年纪偏大,和监护对象之间存在巨大的“代沟”,其他类型的监护人在管教 孩子上也会遇到困难,对别人的孩子在管教上“只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对孩子的不 妥当行为“有的不好管,有的管不住”。学校的班主任教师也反映,在对一些“留守儿 童”管理上存在困难。
农村青少年的品行问题是和现阶段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密切相关的,尽管 可能与学生父母外出打工而监管不够有关,但是一些父母在家的孩子也存在这些问题。 一些村镇干部认为近几年来学校“校风不正”,学校和教师管理无方。但学校和教师认 为现在学校和教师不能惩罚学生、不能留级,学校已经没有了有效的管理教育学生的手 段。
此外,大批未成年人父母外出务工还可能会给其子女的成长带来其他方面的影响。一 种影响是导致农村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一些孩子(甚至孩子的父母)认为,不用读多少 书一样也能在城市里赚钱,甚至比农村的“知识分子”们赚钱还要多,好像孩子读不读 书并不重要。二是一些家长在外务工,被迫将孩子留在家里,对子女心生愧疚,于是通 过给孩子寄钱来补偿自己对孩子的照顾不周,而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导 和监督,容易误入歧途。
(五)心理问题
不少的被调查对象都认为外出务工者的子女在父母外出后表现出一些心理上的问题, 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是突出,尤其是小学生表现明显,还有女生比男生更突出。比较 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情绪问题、交往问题和自卑心理等。下文将对此展开论述。
五、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
本研究设计了专用的教师问卷、学生问卷和访谈提纲,并采用了“儿童孤独量表”和 “儿童社交焦虑量表”作为心理测量工具对相关方面进行了考察。其中教师部分共获得 246份有效问卷,学生部分共计1650份有效问卷和测验量表,访谈学生31人。
(一)教师问卷的结果
在教师问卷中,依据各题目测量内容的不同,将问卷分为四个维度,依次为:一般印 象、学习适应、品行、情绪与交往。将教师评定按5级量表计分,从第一个答案到第五 个答案依次为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分别计为1、2、3、4、5分,对第7、8两题反向 计分后四个维度上的平均分分别为:一般印象4.09、学习适应3.73、品行3.57、情绪与 交往3.53。四个维度的平均分都显著大于中间值3,说明教师对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的 评价更趋向消极的一面。被调查教师总体上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儿童在一般印象、学习、 品行、情绪上比父母在家儿童的问题严重。60%以上的教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绝 大多数情绪上有问题、他们比父母在家的孩子更难教育、绝大部分很可怜;70%以上的 教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以后,孩子的成绩差了、品德差了;65.9%的教师认为父母打工 的孩子心理上问题较大。但只有31.7%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与同学的关系较差。
(二)学生问卷的结果
本研究编制的学生问卷从基本情况、求助、学习适应、人际关系、自信心等方面了解 了被调查学生的心理状况。
结果显示:父母双亲外出打工、单亲外出打工、父母都在家这三类不同家庭的孩子在 认识教师对他们在校表现的看法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x[2] = 11.23,P>.05);他们在 学习有困难时的求助对象也不存在显著的差异(x[2] = 7.87,P>.05)。但若遇到学习 以外的其他问题,这三类不同家庭的孩子的求助对象却存在显著的差异(x[2] = 60.16 ,P<.01):父母亲外出打工的孩子最多的选择是“和现在看管的人联系”,而父母都 在家的孩子最多的选择是自己解决,最少的选择是和父母联系。父母双亲外出打工的孩 子选择和父母联系的比例是31.2%,为三类家庭中的最高,父母单亲外出打工孩子和父 母联系的比例是24.8%,父母都在家的孩子选择和父母联系的比例为7.6%,为三种情况 中的最低。简言之,父母在家的孩子在遇到学习以外的其他问题时,更少向父母求助, 而父母都不在家的孩子在遇到同样困难时候想到向父母求助的可能性最大。
父母都外出打工、单亲外出打工和父母都在家这三类儿童在学习适应上没有显著差异( F = .059,P>.05);在人际关系方面,差异显著(F = 4.239,P<.05),事后比较表明 :父母都在家的儿童的人际关系显著地好于单亲(P<.05)及双亲(P<.05)都外出打工的 儿童;在自信心方面,差异显著(F = 15.988,P<.01),事后比较表明:父母双亲都在 家的孩子的自信显著高于单亲(P<.01)及双亲(P<.01)外出打工的孩子,而单亲外出打 工的孩子的自信显著高于(P<.05)双亲外出打工的孩子。综合问卷中开放式调查和访谈 结果显示: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都能够理解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并以此作为激励自己 好好学习的动力。
学生问卷中的开放式问题“对你的父母你最想说些什么”从多侧面揭示了留守儿童的 动机和心理压力的来源。
在留守儿童中,50%表示能体谅父母的难处,认为父母辛辛苦苦主要是为了持家和供自 己成长。他们表示了对父母的关心和报答父母的愿望,报答的方式就是要好好学习,考 大学或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可见,学习在留守儿童的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这部分 学生中,中学生的比例大于小学生。
约30%希望爸爸妈妈能回来团聚,他们羡慕别人和睦的家庭,表示自己渴望得到情感的 呵护和生活的照料,部分留守儿童表示自己一人在外生活困难,压力太大。在这部分学 生中,中学生所占比例大于小学生。
10%的学生表示,希望爸爸妈妈能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教育自己,不要只看重收入,忽略 了对自己的教育,不要只要求成绩,无视自己其他方面的发展,不要只对自己斥责批评 ,而不知支持鼓励。
还有10%表示内疚或者自责,认为自己成绩不好,对不起爸爸妈妈的辛劳,其中还有个 别学生掺杂着对其他问题的忧虑,如爸爸妈妈的婚姻问题。
在父母均在家的学生中,约70%的学生表示了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并决心要尽好孝道或 者通过在学业上有所成就来报答父母的教养之恩。约20%的学生就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方 式提出了要求。希望他们更多地关心自己在学校的生活与学习状况,但不要事事限制得 过于严格;在成绩不好的时候不要只是打骂、斥责,而是要鼓励、支持。约10%的学生 对父母的不良行为提出了批评。希望他们不要吵架,更不要恶语相加,盼望得到一个和 睦的家庭环境;也表示很反感父母的吸烟、赌博等坏毛病,希望他们能够戒除。另外还 有少数学生表示了因成绩不好造成的内疚。
(三)社交焦虑与孤独量表的测查结果
本研究使用的社交焦虑量表和孤独量表是经国内修订后经常应用的工具,其测量结果 是可靠的。测量结果表明,父母都外出打工、单亲外出打工和父母都在家这三类儿童在 社交焦虑量表(SASC)上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F = .431,P>.05);男女生在社交焦虑量 表(SASC)上差异显著(t = -2.02,P<.05),女生比男生焦虑更高。三类儿童在孤独量 表上的得分也不存在显著差异(F = 1.803;P>.05);但男女生在孤独量表上存在显著 差异(t = 4.71,P<.01),男生的孤独感高于女生。
(四)对留守儿童访谈的结果
作为对问卷调查的补充,对留守儿童的访谈基本上支持了问卷调查的结果。高中生面 临的主要压力来自高考,并没有强烈地意识到父母不在家有什么不同,只是偶尔触景生 情。初中学生能够理解父母出去打工是为了挣钱让自己好好读书,同时,如果班主任老 师比较关心他们,他们也愿意和班主任老师谈心,被调查的初中学生都有自己的友伴群 ,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会和自己的朋友谈心。小学生只在别人的家长接送的时候想到父母 ,但并没有持续的情绪体验。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理解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并以此 作为动力激励自己好好学习。
被调查对象和父母的沟通渠道都是电话,电话的频率一般在一周到一个月一次。电话 沟通对留守儿童意义重大,对于缓解其压力和获得指导至关重要。
当问及社会、政府、学校等能为他们提供什么帮助时,大都回答不太可能,认为父母 是不可替代的。另外,他们也不希望特别的关照使他们更显得与那些父母在家的孩子不 同。
一些平时就调皮好动的学生因为父母外出,行为大胆放肆,在教师和监护人管教的时 候产生逆反心理。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有失落感,在一段时间里不爱说话、不爱 和别人交往,性格上变得自卑。这种心态在父母外出的女生身上有相当的代表性。
(五)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讨论
从本研究所涉及的心理发展指标来看,总体上,教师对父母都外出打工的孩子的认识 和这些孩子的自我知觉之间存在着系统性的差异,即教师多数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 儿童心理问题严重、难以管教,但学生问卷和测量资料却显示父母是否出去打工对孩子 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求助对象、自信心和人际关系方面,在学习适应、孤独和社交焦虑方 面并无显著差别。
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儿童在学习有困难时的求助对象不存在显著的差异,这可能主要 是因为在学习上他们平时都很少得到父母的帮助。但父母在家的孩子在遇到学习以外的 其他问题时,更少向父母求助,而父母都不在家的孩子在遇到同样困难时候想到向父母 求助的可能性最大。这说明农村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可能存在很多问题:父母在身边时并 没有成为其首选的求助对象,而父母不在身边时其向父母求助的意愿更多的只不过是一 种情感安慰。
开放式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大都能够理解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 ,并以此作为激励自己好好学习的动力。调查中也了解到,有极少数孩子在父母出外打 工后,变得更加坚强、自理能力增强,把对父母的思念感激变为学习的动力,学习自觉 上进,表现良好。
就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小学生看到别人有父母照顾时会产生短暂而明显的情绪体 验。初中生已经能够换位思考,并能够理解和体谅父母外出打工是生活所迫,或者是为 了自己能够上学,并以此激励自己好好学习。相对而言,父母不在家的孩子更成熟。高 中生也会在别人的父母来送东西的时候羡慕别的同学,或者在生病和失眠的情况下想念 父母;被调查的高中生认为父母不在家的学生得到了父母更多的经济上的支持。
从不同角度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评估是不一致的。从某些极端案例来看,农村留守 儿童的心理问题是非常严重的;学校校长和教师一般认为留守儿童有比较多的心理问题 ,对他们的一般印象、学习、品行、情绪等方面的评价都较差;从学生自我报告结果来 看,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在人际关系和自信心方面显著地不如父母都在家的儿童 ,而在孤独感、社交焦虑和学习适应方面与其他儿童没有显著的差异。这些情况表明, “留守”现象对农村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深刻而复杂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六、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相关的教育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实际上是与农村基础教育的一些其他的问题纠缠在一起,相互影响 。农村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留守儿童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 。
(一)师资力量薄弱,班级过大,留守儿童在学校很难得到学习以外的关怀
本研究调查的乡镇中小学平均每班学生达到七八十人,最多的班学生超过100人。由于 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中小学校对于寄宿学生都没有配备专门的生活老师,住校生的管 理基本上是由班主任老师负责。班主任老师负担极重。
而大班教学,也使所谓的互动式新教学方式落空。学校教师反映,一个班七八十个学 生,老师根本不可能做到因人施教;对于留守儿童特别的心理、感情需求更无法顾及, 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留守儿童的有效教育和管理。一些教师反映,违纪学生大多是 留守儿童(占70%~80%)。
(二)农村学校某些教育措施和机制失当,影响了对农村儿童的教育
目前农村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存在偏差,以致“教好几个差生,不如带好一个优生 ”。无论是对教师的考核还是对学生的评价,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上。这 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放松对成绩较差学生的教育、管理,从而也在一定意义上加剧了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对“困难”学生的管理,也缺乏有效的教育措施。原来对这些学 生可以让其“留级”,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农村家长关心子女的学习;而强调实行九 年义务教育、一些地方取消“留级制”以后,学生无论成绩好坏都可以升级,一些家长 也便不再关心子女的学习,认为把子女交给学校就是老师的责任。
(三)学校办学条件差,留守儿童分散寄养多于在校寄宿,管护形成“空档”
许多外出打工的家长之所以不愿意将子女寄宿在学校,是因为他们嫌学校的寄宿条件 太差。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农村学生寄住在学校附近的亲戚家中。在这些学生中,绝 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住校的不足一半。寄住家的亲戚一般不会像对自己的子女 那样管束、教导留守儿童。他们认为管得太严,小孩子不理解;而这些孩子自己也有一 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另一方面,学校认为这些孩子在校外不便于管理。由此,在学校和 亲戚之间形成一种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监护失控,他们很容易沾染社会上的不良习气,例 如,乱花钱、泡网吧、赌博等等。
七、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建议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都应给予关注。要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村留 守儿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以及政府之间的协调合作。
各级政府应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强化农村父母在子女监护和教育方面的职责。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改善农村儿童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在学校 设置方面合理布局,尽可能缩小农村小学或教学点的覆盖范围。在教育管理上应该利用 各种资源为农村儿童提供和改善生活条件。如允许学校在严格管理的前提下合理收取一 定的费用,改善学生寄宿条件,或者开办留守儿童宿舍,吸引打工者将他们的孩子寄宿 在学校,从而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护。允许利用民间力量在农村兴办寄宿制教育辅助机 构,弥补农村中小学与打工家庭之间留下的空白,给不同收入阶层的农民子女提供不同 的学习、看护、寄宿条件。对一些地区已经出现的“代理家长”“托养中心”之类民间 托管形式,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明确其积极作用和地位,规范其运作行为。
学校工作要采取综合措施来帮助留守儿童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如加强寄宿管理,包 括保育员的选用、培训,管理方式的改进,相关制度的落实等。
大力加强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重视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建立留守儿 童心理发展档案,及时发现和诊治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应以丰富多彩的有益 身心的活动来引导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良好的教育来留住学生的人和心。学校要关注 和改善农村未成年人生活的社会环境,利用中小学的现有条件,在节假日为学生提供“ 夏令营”之类学习活动机会,会大大有益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此外,组织“青年志愿者”等社会资源和大型活动,积极参与农村外出打工人员子女 的教育;在城市教育管理体制中充分考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采取积极措施鼓 励务工人员携带子女进城上学,也将有助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可能是相当长时期都会存在的一个现象,是社会转型期农村发展中的一 个重要的现实问题,需要各个层面的关注和切实可行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