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快餐文化”对青年社会化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快餐论文,青年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49(2006)02—0049—04
一、“快餐文化”充斥青年人的文化餐桌
现代社会是一个日益商品化的社会,商品经济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态势进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快餐文化”正是这场商品经济浪潮的特殊产物。因为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精神、文化也是人们每天的必需,人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饥饿感同样无法让人漠视。于是,“快餐文化”就应运而生,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地快捷登场:书刊报亭、录相厅、歌舞厅、梦幻书吧、时髦发廊、游戏机室、个体书屋、影碟商店、超级市场、街头地摊……尽是五花八门的文化快餐销售点;无论乘车出游还是居室独坐,从街道两旁的摩天大厦到客厅卧室电视机的小小荧屏,举手投足、睁眼竖耳无不是“快餐文化”的一片喧嘈……从包装花哨的娱乐杂志到五颜六色的儿童卡通读物,从疯狂新人类的摇滚叫喊到电视荧屏东西南北大搞笑,“快餐文化”几乎已经渗透进人类的骨骼,离心脏部位只有半毫之距了。
“快餐文化”不仅在社会大众中备受青睐,它在众多的莘莘学子中更是拥有广大的市场。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2002级学生近日对广州地区大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通过随机调查十多所高校的300多位各年级学生后发现,学生在对阅读材料的选择上,偏重于“快餐文化”,大多数学生都希望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来追求尽可能显著的效果。如果按学生的欢迎程度把各种阅读类型排序,依次是报纸(99%)、杂志(95%)、漫画(84%)、小说(76%)、诗歌和散文(64%)。在对“快餐文化”着迷的同时,是对经典名著、传统文化的冷落。暨南大学BBS上的一项调查表明,大学生不喜欢读名著的理由各有不同:“太长了”、“没劲儿”、“看不懂”、“离现代太遥远了”。调查结果更令人担忧的是,看过鲁迅等大文学家作品的大学生仅占调查人数的23%,而阅读外国文学名著的仅占12.7%。北京一著名高校的中文系学生两成以上的人从不读文学名著,一些大学生宁愿读时下新奇的“明星传记”,也不愿静下心去读《约翰·克里斯朵夫》。他们不谈思想,但谈起时尚名牌来却如数家珍,因为“上海美女”远比但丁、普希金有吸引力;他们自觉地拜倒在时尚的石榴裙下,却不想进入文化名人思想的领地。此外,大学生的文化活动越来越新潮,非文化日益成为大学生的主流文化;大学生歌手赛,成了摇头摆尾的流行歌曲大赛;大学生时装展示则是诸如吊带装、露脐装的时尚表白;甚至有挂羊头卖狗肉的将校园新人评选活动异化为大学生美女俊男评选活动。
“快餐文化”独行其道,不是空穴来风,在它繁荣的背后,有着许多深层次的原因。而青年人对“快餐文化”的偏爱也不是无缘无故。
第一,“快餐文化”是市场经济的衍生物,它的产生有它存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结构由单一性向复杂性多元性过渡。竞争机制和优胜劣汰的结果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社会中的种种尔虞我诈,名利场中的巧取豪夺,情场上的悲欢离合……使当今青年人承受着远比过去大得多的压力。疲惫的心理状态渴望安慰,流血的伤口需要包扎,经历了冷酷竞争后的人需要温情。“快餐文化”因此就应运而生。它没有非常高的价值,但是它有效率,也能解决问题。就像快餐,不一定营养丰富,却能填饱肚子。“快餐文化”在短时间内给人们带来了精神慰藉,给忙碌烦躁的社会大众以片刻的轻松。
第二,“快餐文化”作为一种产生于城市工业社会和消费社会的文化形态,是一种复制化、速成化、肤浅化和普及化的世俗流行文化,具有很强的“复制性”、“快捷性”、“娱乐性”、“刺激性”特点。它借着大众传媒普及率高、覆盖面广的特点及方便、快捷的优势深入到大众生活中,从而使“快餐文化”的发展和普及极为迅速。它来势汹汹地在商业电影、电视广告、通俗歌曲、休闲书刊、卡通音像制品、商业性体育比赛以及时装表演等领域中大势蔓延,渗透进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让人无处遁逃。
第三,相对于其它群体,青年人更容易接受“快餐文化”。生活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青年人崇尚世俗与自由,他们较少传统文化的浸染,他们身上同时具有欠缺的历史意识和浓烈的时代意识,而历史记忆的缺失和文化过滤功能的衰退,容易使他们对高雅文化产生漠视,对千奇百怪的文化快餐和流行艺术进行自觉的认同。虽然“快餐文化”备受青睐,它给市场经济底下忙碌的人们带来了片刻的轻松。但是这种文化就其本性而言仍是一种商业文化,它最终目标是将文化彻底商业化、市场化和消费化,其根本目的在于利用文化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快餐文化”里的文化含量非常稀薄,蓄意炒作、相互复制、膨化发泡是“快餐文化”的实质。这样粗糙低级的文化制品成为我们的精神主食,其灾难性的后果已开始显现:白领阶层谈论的话题;大、中学生崇拜的偶像;一代年轻人的文化趣味,都已经暴露出严重的沙化现象。
二、“快餐文化”成为青年社会化的隐形杀手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社会化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核心是价值标准)的内化。可以看出,文化环境对社会稳定有着特殊的作用,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文化环境最终决定着社会主导型价值观,从而为其社会成员的社会化规定一种可以共同接受的范式。
青年人正处于接受社会化的阶段。但是当代青年人所处的文化环境却是一个“快餐文化”泛滥成灾,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不断遭受冷落的时代环境。由于“快餐文化”的商业本质,它必然会竭力去迎合、刺激人们感情中低俗的东西。而青年人恰恰由于身心发展的限制,不善于用理性的思维和逻辑来观察现实,却热衷于把感情投入到乌托邦式的梦境中去。因此,这些没有高尚的精神内涵和深刻历史意蕴,以迎合世俗的追求与满足,以及时行乐为目的,逃避现实,崇尚财富权力,鼓吹利己主义的“快餐文化”的消极面就十分自然地成为他们最乐意接收的文化形态。不可否认非道德意识和非社会主导价值观正是“快餐文化”的主导意识,而这正是导致文化环境恶化的一个根本性的因素。它必然会对青年人的社会化产生负面影响。
(一)对青年价值意识建构的负面影响
随着“快餐文化”越来越商品化,它的感官刺激功能、游戏功能和娱乐功能被制作者刻意地加以强化,而以此作为代价的则是以道德理性、审美价值、理想深度和人文关怀等为内核的精神意蕴和文化内涵的不断弱化。其结果就是导致文化的平面化(即在精神内涵上的空虚、苍白、直露和肤浅)与世俗化(即追求感官享受及以世俗功利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在这种文化的引导下,青年人产生了与社会主导价值相悖逆的价值心理与观念。
首先表现为,青年个体本位取向的强化。当一些“快餐文化”作品在不断地渲染肉欲、暴力,展示金钱的无所不能时,必然诱导青年接受极端个人主义的理念。身处此类文化环境,加上青年不断的自觉内化,个体本位取向很可能会成为当代青年文化的一个基本价值观。其二是青年价值取向的功利化、世俗化。“快餐文化”中的奢靡之风已使青年文化的“圣洁总被雨打风吹去”,含金量已成为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一些青年特别关注社会提供的物质享受,承认人类物质享受的合理内容和积极意义并付诸实践:喝酒已不再是优雅的浅斟而要像“快餐文化”中的啤酒文化节那样豪饮才算英雄气概;名牌一族们早已忘却祖辈们“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的悲惨生活,他们追求的是时尚杂志上的风光无限;艰苦奋斗早已被投机与懒惰所取代;在择业时,更多地将福利收入、自我价值的实现放在第一位,他们中很多人已不再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或浪漫主义者,而是一个彻底的现实主义者。
(二)对青年道德倾向的负面影响
非道德意识和非社会主导价值观正在迅速成为“快餐文化”的主导意识。为了取悦消费者的情趣,迎合人们的感情,为了获得高额的利润,“快餐文化”的制作者们常在文化快餐中加入许多非道德意识的佐料,将人们的价值观引到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相违背的道路上。以人类情感中最美的情感道德来说,“快餐文化”的非道德意识正在严重地扭曲着青年人的婚姻爱情观。“快餐文化”渲染的是一种以性为主题,追求快节奏高效率的爱情观。它诱使人们为了暂时解脱去追求瞬间的欢乐,追求生理欲望的满足。
古往今来,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爱情生活总是象征了一种美好的理想或对生活的向往,这种理想从来就是反庸俗反世俗反现实功利的。然而,“快餐文化”作品中,爱情的“理想”就成了偷情、通奸;爱情小说转换为性爱小说;婚外恋的尝试与刺激代替了纯真浪漫的爱情气息。在这类“快餐文化”的熏陶下,青年人美好的心灵受到了玷污,他们的洁白如纸的爱情也沾染上了许多世俗的灰尘。许多青年人不再追求“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式的爱情,“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是他们最能接受的方式。一些青年人恋爱不再崇尚含蓄古朴,而追求露骨的男女性爱,“爱情就是双人床,婚姻就是别墅房”。这种庸俗的爱情观,没有了浪漫的色彩,却完全暴露出“快餐文化”的特性。更有甚者,一些青年人不愿花时间,精力去追求一份真挚且牢靠的感情,而选择像吃快餐一样快速解决自己生理需求的“一夜情”。感情、性、爱都被“快餐化”了,而道德和伦理却找不到生存的一丝空间。
(三)对青年人生活导向的负面影响
青年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不断接收社会的价值规范,并将其内化的过程。在青年期,个体还未完全地确立起最终的行为准则及生活方向。他们大都借着模仿,在社会化过程中进行着角色的扮演。在这个模仿和交往的过程中,青年人受到社会习俗、文化的熏陶与濡染,逐渐建构起自己的人生方向与行动目标。
然而,在这个“快餐文化”肆虐的社会背景下,一些低俗的,没有生命重量的文化却渐渐成为了青年人“社会化”的教科书,成为青年人模仿的对象。青年人不再努力去追求人生的终极目标与意义,在乎的只是眼前的快乐。“何不游戏人间,管它虚度多少岁月”、“跟着感觉走”、“潇洒走一回”、“过把瘾就死”、“玩的就是心跳”这些生活方式已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并且深深地浸淫在他们的观念中。许多年轻人从这些流行文化中汲取自我意识的成分。他们以明星大腕为自己模仿的对象,并不由自主地对照他们设计自己的未来。有些明星不正常的包装过程及损人利己的极端个人主义行为方式,也被全盘吸收,幻化成为他们自我奋斗的典范。在消费生活方面,青年人关注的不仅仅是“消费”,而是在乎“显示”。当那些用珠宝钻石包装自己的明星们,手捧香槟流连于各个社交场合时,青年人们也开始对时尚杂志上的华衣锦饰显露出无法掩饰的爱慕。穿衣服一定要穿名牌穿品味;吃饭一定要吃出情趣吃出文化来。在这些离奇古怪的消费行为背后,显露的是青年人越来越强烈的务实倾向和媚俗色彩。庸俗的社会潮流得到青年人的广泛认同,而神圣的生活理想、人生准则以及崇高的精神追求却遭受前所未有的反叛与亵渎。
三、优化文化环境,引导青年人成功实现社会化
“快餐文化”的负面作用日渐凸显,它正逐渐侵蚀着青年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使青年人失去了对终极目标的追求。他们逐渐疏离主流思想,回避矛盾冲突,逃避灵魂的追问,越来越陷入价值危机和信仰危机之中。所以要使青年人健康地实现全面发展,成功地完成社会化,必须对青年人加以引导,对青年社会化的环境加以适当的管理。
第一,引导青年人的阅读倾向;帮助青年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从青年人的阅读心态来看,除了选择、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材料以及截取必要的文化知识信息外,更多的青年人希望从“快餐文化”中获得的是娱乐与体闲。但“快餐文化”会消灭文化的思想性,正像快餐食品消灭营养一样。它在表现青年的内心世界、生活方式、消闲娱乐要求的同时,也正在把一部分青年塑造成缺乏深度思考,思维性格和情绪反应浅显的“平面人”。因此,必须鼓励青年人把对消遣性阅读的积极性,转向博览群书、积累知识的阅读上。此外,要提高青年对不良文化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也是当务之急。青年人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常常缺乏正确的审美辨别能力,而“快餐文化”之所以能够对青年产生不良影响,也正是利用了青年的这一先天的缺陷。我们不能奢望青年一代会在纯而又纯的空气里呼吸,但是帮助青年提高审美能力,有助于青年对“文化垃圾”产生“免疫力”,有助于青年在复杂繁多的文化市场中觅到健康的文化资源。
第二,文化管理部门认真“杀菌”,优化文化环境。文化及教育部门应适当地引导媒体、杂志、出版社等“快餐文化”的传播媒介,鼓励它们制作一些有思想内容和文化深度,符合青年人特点的文化作品;引导文化制作者们关注盈利、利润等物质方面收入的同时,更要肩负起文化传递、文化育人的功能,为青年人为社会创造优秀的精神食粮;同时,文化管理部门要致力于健全文化法规,加强文化管理的力度,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文化批评的作用,强化社会主导型价值观对文化的指导,为青年人提供一个良性的健康的文化环境,从而使他们能够在一个与社会主流价值规范相符合的文化环境中顺利地实现社会化。
第三,帮助青年人构建价值体系与人生理想。应引导青年人确立起人生的目标与方向,避免因为没有目标而放任;引导青年人关注终极目标,帮助他们搭建价值体系并确立人生的信念和信仰,使青年的行动有方向;纠正他们的非道德倾向以及错误的婚姻爱情观,形成与主流价值观相符的道德意识与婚姻爱情观;纠正不正确的生活价值取向,将青年从“快餐文化”所引导的非道德非主流价值观的道路引到正确的道路上。显而易见,坚定的人生信念、崇高的理想与健康的人格,是青年人抵制文化毒素,成功实现社会化的有利因素。
收稿日期:2006—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