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与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理论论文,世界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本文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展示邓小平对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上所作出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贡献。
论文分三部分:1.考察了社会主义者对商品、货币和市场的观点与主张。2.集中地简述了邓小平在新时期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出了对世界社会主义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贡献。3.重要启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总结历史经验和改革实践的扩展与深化,邓小平多次地就计划与市场问题发表重要讲话,对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作了卓越贡献。这一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本文拟从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看邓小平对世界社会主义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贡献,这对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更好地贯彻十四大精神和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至今,已有470多年,经历四个发展时期。在每个时期,社会主义者都无法回避商品、货币和市场问题。
第一个时期:包括了空想社会主义320多年的全过程。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社会主义没有商品、没有货币、没有市场。例如,在《乌托邦》一书中,莫尔设计的理想社会“乌托邦”全岛共有54座城市,都没有商品交换,“每一户的户主来到仓库觅取他自己以及他的家人所需的物质,领回本户,不付现金”,“完全无须金钱流通。”“黄金被用做便桶溺器。”①一直到19世纪初,圣西门、傅立叶也认为社会主义没有商品、货币和市场。傅立叶还写过《论商业》一书,列举了资本主义商业的36种罪恶,如买空卖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
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中排斥商品、货币和市场的观点与主张,尽管缺少科学根据和论证,但对后世社会主义者的观点不是没有影响的。
第二个时期:约70多年。这一时期,是马克思、恩格斯继承和批判了空想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即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但未实现的时期。马克思、恩格斯是以西欧发达的文明国家为背景,特别是以英国为典型来研究社会主义问题的。他们设想在社会主义阶段,全部生产资料为全社会所有,各人的劳动都作为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由社会来使用。社会的产品也将由社会直接分配,商品货币归于消灭。他们还说过:“社会化”就是生产要素不断集中,生产规模无限扩大,以致全社会就是一个经济主体,商品、货币和市场成为不必要的东西而“被取消”②。
第三个时期:从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到40年代末,大约30年。这一时期,科学社会主义在一国实现,第一次变成社会现实。十月革命前,列宁在对商品、货币和市场问题的认识,是坚持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设想的。他在自己的著中不止一次地指出,社会主义是同商品生产不相容的。“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只要仍然有交换,那谈什么社会主义是可笑的。③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列宁实现了在全国范围内以高度集中的生产、产品征集和产品分配制度代替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对经济生活实行了统一管制的政策。这样,商品经济就基本上被取消了。
战时共产主义的政策,在经济战线上遭受了严重的失败。为了扭转严重局面,苏维埃政权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列宁制定的新经济政策,标志着他对商品货币关系的思想理论观点的重大变化,即承认过渡时期经济中的商品货币关系,并利用它来建设社会主义。他还主张“采取市场的经济形式”实现国家经济计划。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但必须指出,列宁当时承认,恢复商品经济只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而言的,至于社会主义社会中能否存在商品经济,由于列宁过早逝世,没有从理论上回答。因此,苏联在农业全盘集体化之后,又采取了消灭商品经济的尝试,在许多地方取消了市场和集市。
1936年,苏联宣布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结束。在这种条件下,还要不要保留商品货币和市场呢?斯大林认为商品、货币和市场还必须存在。他认为:(1)商品生产的存在,是因为两种公有制并存;(2)商品交换只发生在全民所有制经济与集体所有制经济之间,或者集体所有制内部各企业之间;(3)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只限于个人消费品,生产资料已不是商品,而只具有商品的外壳;(4)价值规律作用的范围也只限于商品流通领域,在这个领域中,起调节者的作用,对社会生产不起调节作用,只是发生影响。此外,他只承认计划机关制定价格,不承认市场自由定价;只承认计划调节,不承认市场调节;只承认个人消费品市场,不承认生产资料市场。他的观点,同前人相比,是有所前进的。但是并没有从产品经济的框架中彻底摆脱出来。
由于斯大林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声望以及苏联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地位,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对以后诞生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关于商品、货币和市场的理论观点和主张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四个时期:是40年代末以来科学社会主义在欧亚十几国胜利的时期。这个时期,社会主义从一国胜利发展到多国胜利,由一国模式到多样化发展,在曲折和坎坷中不断前进,开创了人类社会的最伟大变革的历史进程。
一开始,苏联和斯大林就在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强制推广或后起社会主义国家主动模仿有严重弊端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虽然有的国家,早在1946年就想独立探索适合本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但受到苏联大国主义的干预。从5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东欧国家感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有弊病,要独立探索有本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模式。这些国家陆续开始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改革的核心内容是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改革的基本方向就是充分利用商品货币的作用,引进市场机制,更多地发挥市场的作用。斯大林逝世之后,苏联领导人也在探索改革。苏联与东欧各国的探索经历了30多年,基本上是几起几落,多次反复,但均未取得突破性的、实质性的进展,最后遭到了严重的失败。但他们的探索,对我国的改革和发展是有借鉴作用的。
1956年,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建立起全面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个体制,基本上是搬用苏联的。它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启动我国工业化的过程中起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复杂化和人民需求的不断变化,这种体制的弊端就日益暴露出来。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进行改革。毛泽东为此写了《论十大关系》,党的八大还做出决定,要对这套体制进行改革。1957年,国务院发了三个文件也试图对这种体制进行改革。但是很快就被接踵而来的大跃进冲掉了。之后又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后来又调整,接着就是“文化大革命”。可以这样说,我国从1957年开始的第一次改革到“文化大革命”以前进行的一些经济体制改革,它一方面是试图以改革来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总是在这种体制的总框架内修修补补;而另一方面,基本上采取的是“行政性分权”的改革思想,改革的重点是如何划分各级行政机关之间的权力和利益。结果陷于“放、乱、收、死”的循环。这表明在我国已不再满足于对传统的体制进行修修补补,而是要寻求正确的改革目标导向和途径,在进行根本性改革方面进行探索。
为了使我国尽快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毛泽东曾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过长时间的艰辛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毛泽东从1958年秋到1959年上半年,多次论述过去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以及坚持利用价值规律和货币交换的思想,特别是象:在现阶段,我国很需要大力发展商品生产,才能满足社会需要,才能使人民富裕起来,才能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主张现在就消灭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实行物资调拨,就是剥夺农民,就是违反客观规律;农村要尽可能多地生产能够交换的东西,向全省、全国、全世界交换;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密切关系,即使是过渡到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也不能立即消除;社会主义社会中商品的范围,不单是生活资料,而且包括生产资料;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等等观点,比斯大林前进了一大步,是有所突破的。但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经济思想,也存在当时难以完全避免的历史局限性,没有超越当时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的局限。加上他的主要注意力已转到阶级斗争方面去了,在“文化大革命”后期,他又走了回头路。以上这些,都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直接材料、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思想指导。
二、划时代的新贡献
邓小平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原则,总结了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中国)建设的胜利与挫折、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探析了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作出了卓越贡献。这集中地表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1979年到1992年的十多年间,他对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所作的多次精辟论述中。
第一次,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兼副总裁弗兰克·吉布尼等人时,吉布尼问道,是不是可能在将来某个时候,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范围之内,在继续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同时,也发展某种形式的市场经济?邓小平果断地回答说:“说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是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当然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社会相似,但也有不同。他指出,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突破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绝对对立的传统观念,提出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可以兼容这一个崭新的论断。这就为党的十二大彻底破除只承认计划经济排斥市场调节的传统观念,确立“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起到了指导作用。
第二次,1980年1月在《目前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邓小平在讲到寻求一条合乎中国实际的发展经济的道路时,提到了“在计划经济指导下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
第三次,1982年10月14日,邓小平同国家计委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缺点在于市场运用得不好,经济搞得不活。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如何解决?解决得好,对经济的发展就很有利,解决不好,就会糟。”④
第四次、第五次,都是对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评价。在中顾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邓小平在讲话中对《决定》评价很高,说“是个好文件”是“纲领性文件”。“我的印象是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他还说:“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我看讲清楚了。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没有前几年的实践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写出来,也很不容易通过,会被看作“异端”。我们用自己的实践回答了新情况下出现的一些新问题。”这里,邓小平强调了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这一新的思想观点是从实践中来的,特别是从前几年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中来的。
第六次,1985年10月23日,邓小平会见了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此时,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进行7年,距邓小平会见吉布尼时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法也有6年了,全党的认识在逐步深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邓小平在回答代表团团长格隆瓦尔德关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关系提问时,第一次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这里,邓小平是强调要用生产力标准来观察评价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问题。在格隆瓦尔德问到发展生产力与建设社会主义又是什么关系时,邓小平说:要建设社会主义,根本的问题是发展生产力。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就是坚持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避免两极分化,走共同富裕的道路⑤。
第七次,1987年2月6日,邓小平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第一次指出,不要再讲计划经济为主了。他指出:“为什么一说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好象一谈计划就是社会主义,这也是不对的,日本就有一个企划厅嘛,美国也有计划嘛。我们以前是学苏联的,搞计划经济。后来又讲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⑥根据他的意见,十三大报告没有再提计划经济为主。这使我们在认识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第八次,1988年9月12日,邓小平在听取经济工作汇报时,说:“宏观管理要体现在中央说话能够算数。这几年我们走的路子是对的,现在是总结经验的时候。如果不放,经济发展能搞出今天这样一个规模吗?我们讲中央权威,宏观控制,深化综合改革,都是在这样的新条件下提出来的。过去我们穷管,现在不同了,是走向小康社会的宏观管理。不能再搬用过去困难时期那些方法了。现在中央说话,中央行使权力,是在大的问题上,在方向问题上。”⑦这段话虽在字面上未涉及计划与市场,但对我们今天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的宏观计划、宏观调控和管理,有重大意义。
第九次,党的十三大之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向更深层展开,社会经济生活中开始出现失控和混乱现象,特别是1989年春夏之交发生了一场政治风波,中国将走向何方,成为世人关注的大事。在这历史的关键时刻,1989年6月9日,那场政治风波刚刚平息,邓小平在接见首都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尖锐地指出:“是不是因为发生了这次动乱,我们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就发生问题?”对这个许多人头脑中存在的问题,邓小平明确地回答:“没有错”,“都不变”,十三大确定的路线不能改。在此后公开发表的记录整理稿中,邓小平是这样说的:“我们要继续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这个不能改。实际工作中,在调整时期,我们可能加强或者多一点计划性,而在另一个时候多一点市场调节,搞得更灵活一些”⑧。
第十次,1989年6月9日以后,理论界出现了某些矫枉过正的现象,有些人把“市场经济”等同于“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从而等同于资本主义,然后加以批判;有的人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法斥为资产阶级自由化,是“主要危险”,“私有制潜行”。这实际上是用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已经突破的传统观点来否定全党已经达到的共识,是认识上的后退。针对这股错误思潮,1990年12月24日,邓小平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提出: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么回事。计划和市场都得要,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⑨。
第十一次,1991年1月28日,邓小平在视察上海过程中,指出:“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⑩
第十二次,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在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时发表了一系列谈话,关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与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他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就是要对大家讲这个道理。”(11)这两上“不等于”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这种科学认识的获得,体现了我们党和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上又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系列论述,不仅反映了他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严密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事求是的作风,而且具有一贯性、独创性、实践性和深思熟虑的鲜明特点。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为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这个在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无法回避而又没得到解决的重大问题,由邓小平作了圆满的回答。这个通向共产主义路上的“拦路虎”终于被征服了。邓小平不仅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而且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符合新时期人民群众的意志,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从理论上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数百年来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以往的革命导师提出过的理论观点的继承、开拓和创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它的提出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世界社会主义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贡献。他从本质上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之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并行不悖的。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表明,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必须通过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途径来实现。从实践上看,我国改革开放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是适合我国国情,符合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实际,并在实践中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经济发展迅速,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增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当代世界范围看,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巨大成就,同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很不景气,形成鲜明的对比。中国经济呈双位数增长,继1992年经济增长12.8%之后,1993年增长13.2%,连续两年居世界经济增长率之首,并继续保持这种增长势头。世界舆论普遍认为,这是因为“中国选择的模式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最佳模式”。从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状况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社会主义国家要巩固和发展,真正站住脚,防止和平演变,就必须从根本上解除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的思想束缚,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新的重大突破,选用市场经济这一符合现代经济发展规律的手段和方法,闯出一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新路子,以推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在本质上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坚定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表明,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找到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解决了当代社会主义运动面临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这对于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无疑具有决定性意义。它必将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从低潮中奋起,逐步走上复兴和胜利之路。作为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高举社会主义大旗,就在全世界人民面前展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生命力。江泽民指出:“只要中国的旗帜不倒,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
三、几点重要启示
通过上述的简要考察,给予了我们些什么重要启示呢?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人们的认识只有从实践中来,并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随着客观世界的发展和实践的继续,人们的认识又必须不断地深化,必须达到新的高度。同时,每一个时代的人的认识,都不免要受到一定时代客观、主观条件的限制。就是象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毛泽东这样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他们的认识或提出的理论观点和设想主张(包括对商品、货币和市场的认识)也同样受到社会历史条件诸方面的限制。只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补充新的观点、新的结论,抛弃和修正那些不再适合新情况的旧结论、旧观点,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推向前进。
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对商品经济以及同商品经济有紧密联系的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如,我们破除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调节对立起来,把指令性计划等同于计划经济的观念;提出在我国现阶段要大力发展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并付诸实践。随之,十二届三中全会又提出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并随之提出了我国经济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逐步完善市场体系,使改革逐步深化;十三大在总结改革开放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计划与市场的作用范围都覆盖全社会,还特别强调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以后又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等等。这些提法,反映了人们对市场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化。在这个过程中,对于社会主义条件下搞市场经济的问题,正如笔者在本文的前面所列出的,讲得最早、最明确的是邓小平。十多年来,邓小平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巨大的理论勇气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他的论述和主张,进一步冲破了把计划和市场作为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属性的传统观念,进一步解放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在我国,纠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观念,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目标。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造精神的最突出表现。它解决了如何利用资本主义,如何才能更好地解放生产力,加速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途径问题。这都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
第三,8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中国,工农业生产蒸蒸日上,商品琳琅满目,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我国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在世界风云急剧变幻的情况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对高度集中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大胆实行改革,引入市场机制,这不能说不是一个根本性原因。
我国经济还存在一些问题,也有很多难题。这些难题的存在,无一不同我国经济尚未完全摆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市场经济还没有真正建立、还很不完善有关。因此,只有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在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指引下,认真贯彻十四大精神和第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彻底摆脱困境。
注释:
①莫尔:《乌托邦》,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61、11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23页。
③《列宁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12页。
④⑤⑥⑦⑧⑨⑩(1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6-17、148-149、203、278、205、306、364、367、373页。
标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计划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市场调节论文; 市场经济地位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商品货币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体制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