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地区次区域集团与区域外经济集团之间的关系和经济协调_南方共同市场论文

亚太地区次区域集团与区域外经济集团之间的关系和经济协调_南方共同市场论文

亚太区内次区域集团与区外经济集团之间的关系和经济协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集团论文,经济论文,区外论文,区内论文,亚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亚太区内次区域集团和区外经济集团基本情况概述

目前在亚太经济区内, 已经启动的较大次区域经济集团实际上有3个,它们是,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澳新自由贸易区。在上述3个次区域经济集团中,按成立时间前后排序, 最早的当属澳新自由贸易区。从1980年3月开始,经过两年多的努力,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最终在1982年12月14日签署了“澳新密切经济关系贸易协定”。协定规定,从1983年1月1日到1987年1月1日为第一阶段,两国经过评论,检查各自的贸易协定执行情况,对贸易协定进行补充和修订;第二阶段,从1987年1月1日至1995年6月30, “分步骤取消两国的关税和非关税限制”,解决两国贸易争端,更加密切双方的经济贸易关系,到1995年6 月30日正式组成澳新自由贸易区。该贸易区协定基本内容如下:一是未超过5%的货物关税率自1983年1月1日协定生效之日起开始减少; 二是未超过30%的货物关税率,1983年1月1日开始先减5上百分点, 以后每年减少5%;三是超过30%以上的货物关税率,从协定生效之日起分6年减完,每年减少六分之一关税率;四是到1995年6月30 日完全取消两国间的所有商品进口限额;五是取消各自的出口商品补贴;六是立即取消政府购买本国供应商提供的关税优惠;七是规定在一定时间全面检查自由贸易协定执行情况,至1995年6月30 日全部取消两国间的一切关税和非关税。

其次,是由美、加、墨三国组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区。1989年1月1日美国和加拿大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规定到1998年全部取消两国间的一切关税和非关税限制。此后,美加墨终于1994年1月1日正式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协定规定,自1994年1月1日至2008年1月1日的15年内,逐步取消北美三国间的关税和非关税,并促使投资、贸易、金融、劳动力在三国之间的自由流动,至2008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区宣布组成。

再次,是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1991年6月, 泰国首相阿南提出“东盟自由贸易区”设想,紧接着在同年10月,东盟经济部长召开会议确立了“在区域内建立15年内实现市场自由化为目标的东盟自由贸易区”。1992年11月在东盟第四次首脑会议上,又签署了为实现东盟自由贸易区而铺设桥梁的“有效普惠关税协定”。协定明确规定,从1993年起,将各成员国的工业制成品、农业加工品和生产设备三大类15种关税逐步减少到5%,到2003年正式组成东盟自由贸易区。

在亚太地区以外,与上述三大次区域经济集团经常发生经贸联系的经济集团有欧洲联盟(欧盟)以及南方共同市场。1986年5 月欧共体决定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在欧共体大市场内,尽快实现贸易、投资、金融的自由流动;1992年11月,马斯赫特里条约,简称“马约”作出规定,经过共同努力,到1999年1月1日建立欧洲货币联盟,至下个世纪初,实现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目标。与此同时,最终建立一个大欧洲经济区,也就是欧洲经济圈。

在南美洲,与亚太各次区域集团在经贸上接触十分密切的还有由巴西、阿根廷、巴拉圭、乌拉圭四国组成的南方共同市场。1987年,巴西、阿根廷两国决定建立共同市场,后来,乌拉圭、巴拉圭也相继加入了该组织。1991年3月25日,上述四国签署了“亚松森条约”, 宣布组成南锥体共同市场,后改为南方共同市场。该共同市场目标有四项:其一,取消各成员国的关税和非关税,实现商品、劳务、生产人员的自由流动;其二,确立共同的对外关税率以及协调在其他组织中的立场;其三,在外贸、农业、工业、财政、金融等方面协调四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其四,协调四国法律程序。1996年12月,智利又加入了南方共同市场,这样,该组织的成员已由原来的四国变为五国。

二、亚太区内次区域集团和区外经济集团的关系

亚太区内三大次区域经济集团与区外经济集团,即欧盟和南方共同市场之间,是一种在互补基础上的竞争与合作的新型经济关系。从理论上分析,80—90年代以来亚太区内外经济集团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中导致竞争加剧的因素主要有:

1、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仍然起作用。冷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实力虽然在总体上有所削弱,但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和企业内部管理的革新,使得美国经济实力又有所回升,同日本、德国相比,它在一些科技领域以及经济增长速度等方面占有较大优势。日本、德国等西欧国家在一些方面不如美国,但它们不甘示弱,正在急起直追。一些新兴工业国家,如拉美的巴西、阿根廷,当其经济力量增强以后,它们将势必加入到与美国等西方国家进行竞争的行列中去。这种形势的出现,必然使美国、西欧等西方国家以及它们与新兴工业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加剧烈。

2、 亚太地区内各大国以及各大次区域经济为使跨国公司有利可图,必然凭借国家和集团的各种权力,千方百计阻止区外国家以及经济集团的跨国公司进入亚太国家及其次区域市场。这样一来,亚太区内外经济集团为保护各自中跨国公司的利益,它们之间的竞争也将随之进一步加剧。

3、为扩大自身经济实力, 亚太地区内外主要经济大国在其经济集团内外采取不同的经济对策,这就使得区内外主要经济集团间的竞争更为加剧。与此同时,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澳新自由贸易区与欧盟、南方共同市场之间的合作趋势也在逐步加强。首先,在当今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可以单独存在,它们总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同别国发生经济联系,甚至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美国也不例外。国家如此,经济集团也是一样。其次,相互妥协的需要。经济集团同经济集团之间,并非总是相互竞争,有时也要互相妥协,加强必要的经济合作。例如,1995年3月初,加拿大同西班牙在捕鱼问题上互不相让, 结果还是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出面进行调停,才使双方的矛盾得以缓解。最后,在发展高技术产业方面,需要亚太内外经济集团相互密切合作。诚然,发展信息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将引起亚太区内外经济集团中心国家竞争的加剧,但在更多情况下,还是各大经济集团中心国家在发展信息产业上的相互合作,不然,国家与经济集团的高技术产业将难以得到更快发展。

正是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才使得亚太区内外经济集团间形成了竞争与合作的新型关系,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下述几方面:

(一)贸易领域的竞争和合作

进入90年代以后,亚太地区内外经济集团在贸易领域的竞争相当激烈。1992年8月12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达成后,因美、加、 墨三国组成经贸集团,使得该集团与其它经济集团的竞争不断加剧。近年围绕农产品贸易及其补贴问题,北美与欧盟进行了一次次的竞争和较量。双方尽管没有爆发农产品贸易战,但在农牧产品反补贴、反倾销方面,美欧间的竞争一直未间断。尽管如此,为顾全大局,美国和欧盟还是最终在农产品问题上达成妥协,从而实现了双方的合作。例如,1993年初,美欧围绕荷尔蒙牛肉问题,展开了明争暗斗,但为了不致于发生农产品贸易战,美欧双方还是各自作了让步,最终于1993年3底, 双方签署了妥协协议,进而在合作的道路上迈出了步伐。

(二)金融领域的竞争与合作格局

一方面,美国大银行在欧盟成员国设立金融机构,通过收购或合并欧盟成员国的银行机构,更加壮大自己的金融实力;另一方面,美、欧商业银行及其金融机构之间,并非总是相互竞争,有的时候也会出现互相合作。为了对付新兴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商业银行振兴,美、欧商业银行便联合起来,共同在金融领域向新兴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挑战。在货币制度变动问题上,亚太地区内外经济集团的竞争与合作也有表现。欧盟国家为了打破美元在国际货币汇率上的垄断地位,在“马约”中规定,到1999年1月将实现货币联盟计划, 以便与美国相抗衡。这是欧、美在金融领域竞争的一面。然而,不论是欧元的崛起,还是美元的扩展,都是为了最终达到金融一体化的目标。在实现金融或货币一体化方面,欧元与美元的合作将是大势所趋。正是亚太内外经济集团的金融领域的竞争和协调,才在金融领域出现了竞争与合作的格局。

(三)南美洲新兴市场日益成为亚太内外经济集团竞争与合作的新场所

近几年来,亚太内外经济集团中的一些中心国家纷纷在世界各地寻找新兴市场,并把与这些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合作提到重要战略位置上来。其中,与南美洲新兴市场国家发展经贸合作,就是一个重要方面。1994年1月,美国商务部把今后扩大外贸的重点放在十大新兴市场上, 其中,南方共同市场的巴西、阿根廷,则是美国选中的两大市场。欧盟把包括巴西、阿根廷在内的拉美5国列入其扩展的新兴市场。 在竞争的同时,不论是北美自由贸易区,还是欧盟,在发展与南方共同市场的经贸关系时,它们都有着在外贸、投资、金融方面的广泛合作领域。例如,在对巴西、阿根廷进行私人直接投资中,美国、加拿大、欧盟成员国均采取联合行动。然而,在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与欧盟成员国合作开拓南方共同市场的同时,它们之间出于各自的私利,对巴西、阿根廷这两个市场的争夺也十分激烈。在争夺上述地区的过程中,彼此都试图把对方赶出这个市场。

此外,在高技术领域,也出现了既竞争又合作的局面。

三、亚太地区内次区域集团与区外经济集团之间的经济协调

面对近些年来国际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及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日益发展,亚太地区内部次区域集团与区外经济集团,也就是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澳新自由贸易区同欧盟、南方共同市场之间纷纷调整其对外经济战略,或者说加强彼此的经济政策协调,以迎接这一新的挑战。

(一)美国加强同南方共同市场及东盟的经济政策协调

东西方冷战结束以后,美国的对外经济战略逐步向亚太地区倾斜。早在1989年2月,美国布什政府就制订了亚太战略, 也就是贝克提出的扇形战略。即以美国、日本为基铀,以美韩、美澳、美泰等双边关系为扇形骨架,然后向太平洋地区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幅射。在1993年11月的西雅图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之后,克林顿政府的对外经济战略又出现了新变化,也就是所谓的“南下西进”战略。南下战略系指,把北美自由贸易区逐步向中南美洲扩展,以利用贸易、投资,最终于2005年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洲自由贸易区,也就是美洲经济圈。1994年12月9 —11日,迈阿密美洲国家首脑会议的召开,意味着西半球的经济一体化进入实质性运行阶段。

美国的西进战略不外是,通过加强与亚洲、大洋洲国家的贸易、投资政策的经济协调,使北美自由贸易区逐步向上述地区扩展,尤其是增强北美与东盟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的经济关系,把北美自由贸易区模式向亚太地区推广,最终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亚太自由贸易区,即亚太经济圈。

(二)东盟主动修复与南方共同市场、欧盟的双边经贸关系

近年来,随着美洲与亚洲地区经济联系的不断加强,东盟和南方共同市场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日益加深。巴西、阿根廷作为拉美两个最重要的新兴市场,对东盟国家有着巨大的经济吸引力,促使新加坡、泰国等国家与南方共同市场国家增加贸易、投资联系。而南方共同市场国家近年也不断向东盟地区扩大外贸进出口。所有这些,都使得东盟自由贸易区同南方共同市场的经贸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为了打开对外经济联系的大门,近年东盟不仅增加了对欧盟国家的外贸进出口,而且,东盟一些国家,如新加坡、泰国的跨国公司也向欧盟国家增加了私人直接投资。1996年3月1日至2 日召开的东亚和欧盟首脑会议,简称亚欧会议,则标志着东盟和欧盟双边经济关系即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三)欧盟同北美自由贸易区、南方共同市场加强经济协调

欧盟为了打破地区外贸易保护主义,近年频频向外出击。欧盟不仅加强与东盟国家的经济、贸易活动, 还同美洲国家进行经济协调。 继1995年6月,欧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提出将于2005 年建立包括欧盟与北美在内的大西洋自由贸易区之后,当年12月,欧盟又主动与南方共同市场国家协商双方合作事宜。鉴于欧盟发达国家同南方共同市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往来不断增强,加之,双方经济相互依存的日益加深,欧盟也准备与南方共同市场一道进行合作,共同组成欧盟、北美、南方共同市场跨越大西洋的自由贸易区。欧盟把北美自由贸易区、南方共同市场一同拉入大西洋自由贸易区,其真正动机不外是,一方面,扩大欧盟和美洲地区的外贸投资联系,另一方面,是试图打入美洲地区,利用北美、南方共同市场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既进一步分享2005年美洲自由贸易区的种种经济实惠,又达到分化美洲经济合作的目的。

(四)澳大利亚新政府对东盟的经济战略

澳大利亚新政府近年上台后,其对外经济政策引人注目。除继续加强与美国的政治、军事关系外,近年澳大利亚新政府又对其亚太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其一,为避免受亚太关系的牵制,澳大利亚全面出击,决心加强同欧盟、印度洋沿岸国家的经济关系;其二,澳大利亚推行的亚太经济战略与澳大利亚同美国的经济利益相一致;其三,努力加强同东盟国家的经济贸易联系。在上述三方面中,其中的第三方面值得密切关注。不久前,澳大利亚新外长访问马来西亚时,表示澳支持“东亚经济核心论坛”,这是一个新动向。它说明澳大利亚已从反对“东亚经济核心论坛”转向支持这个次区域经济组织。

标签:;  ;  ;  ;  ;  ;  ;  ;  

亚太地区次区域集团与区域外经济集团之间的关系和经济协调_南方共同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