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花茶园”与花卉的传承_艺术论文

论“花茶园”与花卉的传承_艺术论文

试论“花儿茶园”与花儿的传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花儿论文,茶园论文,试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0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627(2014)04-0114-05

       “花儿茶园”,是有花儿演唱的饮茶场所。笔者2002年以来,曾到青海省大通县、湟中县、平安县、互助县等地调研花儿,数次耳闻“花儿茶园”此名称,可谓是具有青海地方特色的花儿演唱方式。但真正走进青海的“花儿茶园”,是在2013年11月。笔者先后深入平安县的“故乡情花儿茶园”和西宁市的“河湟花儿茶园”进行了实地调查,通过访谈了解到了青海其他一些“花儿茶园”的情况。本文拟就青海“花儿茶园”的兴起原因、社会功能、在花儿的传承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花儿茶园”的发展前景进行探讨。

       一、花儿茶园的兴起原因

       花儿茶园是近年来在青海各地兴起的将唱花儿和饮茶融为一体的新型文化产业,“开风气之先的,是西宁滨河南路三明市场的兰香茶园的女老板彭兰香”[1],“时隔不久,市场内又一个‘花儿’茶园一福兴楼也开张了。”[1]究竟缘于何因出现了此类产业呢?经调查,主要原因如下。

       1.基于青海广大群众对花儿的需求。自古以来青海民间“花儿会”生生不息,自发参加“花儿会”的群众热情高涨、风雨无阻。笔者也不止一次看到过青海人的花儿“好家”们打着雨伞在寒风细雨中欣赏公园舞台上的“花儿”擂台赛,或在骄阳下兴致勃勃地观看“花儿”演唱会的动人场面。青海群众对“花儿”的热爱是痴迷的,也是感人的。正如被誉为“花儿王子”的著名歌手马俊所讲述:“1995年、1996年的时候,我们青海花儿艺术团到农村巡回演出,特别受老百姓的欢迎。我们一天最多能演7场,从早上10点进场,到半夜3点钟,一场接一场,只要唱的人不走,听花儿的人就不散。”①青海音乐教师吴红燕也感言:“2003年我跟着马俊老师到青海很多地方去演出,海南藏族自治州、湟中县、平安县等地。所到之处,我们的老百姓对花儿的痴迷、热爱让我十分震撼。有的刚刚放下手里的农活,就来赶花儿演唱会,仿佛能闻到他们身上的青草味。花儿会就在山上,就觉得漫山遍野都是人啊。我主要是弹电子琴给歌手们伴奏,我站在舞台上,一看下面那么多观众,眼泪就控制不住了,就想哭。每年六月六,不是烈日暴晒,就是大风大雨。但是,人们不管太阳怎么晒,雨怎么下,就是不动窝,就站在那儿听呀,听呀。”②有需求,才会有市场,需求决定市场。这是花儿茶园诞生的坚实的群众基础。

       2.青海有着将花儿融入餐饮业的传统文化。2002年笔者到青海大通县老爷山花儿会调研时,曾采访过一位参加“六月六花儿歌手大赛”的农民女歌手祁永花:是因何开始唱花儿的?她说:“几年前嫁到了民和县,到一家餐厅打工时,应客人的要求唱了一首花儿,没想到被大家连声喝彩,从此对唱花儿产生了兴趣。”[2](441)平安县“故乡情花儿茶园”的老板兼歌手张存秀也介绍:“当初,我所在的厂子倒闭后,就在平安县城里的饭馆唱歌打工3年。正因为3年的饭馆唱歌经历,后来才自家搞起了花儿茶园。”③可见,青海地区有着在饭馆就餐或饭后茶余听花儿消遣娱乐的传统民间习俗,不少歌手也有着这样的演唱经历。从开始在饭馆唱花儿,又延伸到在茶馆唱花儿,这是花儿茶园产生的传统习俗基础。

       3.当地文化市场的自然调节。“饭养身,歌养心”,人民群众对文化娱乐活动的追求是必然的,也是势不可挡的,只是每个时代的载体和表现方式不同。青海人现阶段文化娱乐活动的新形式之一是花儿茶园,这也是历史发展、文化市场自然调节的必然产物。青海音乐教师吴红燕作为花儿茶园的创办者之一,深有感触:“我在青海师范大学音乐系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前些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几个朋友在西宁市合开了一家舞厅。可是,来跳舞的人慢慢少了,舞厅的效益也不太好。有人建议改成花儿茶园,肯定火爆。于是,2002年把舞厅改成了花儿茶园,一下子果然是人气大增啊!生意很兴隆。有下午场、有夜场,观众天天都爆满。”④她认为,青海花儿茶园的诞生是市场规律调节的结果,笔者也十分认同。青海在改革开放初期,各地纷纷办起了舞厅,人们兴起了跳交谊舞、迪斯科的热潮。但不久之后,人们对此失去了兴趣,西北各地的舞厅绝大部分都关张了,而青海的一些舞厅则不同,善于因地制宜地进行转型。如吴红燕所言:“客人进来给他个碗子(盖碗茶),再把花儿加上。这样就吸引了一个群体,花儿茶园也就兴起来了。”青海人从本地的实际出发,“洋”的没市场了,就上“土”的,将乡土民歌花儿与传统的饮茶文化有机结合,既饱耳福,又饱口福,成功地创造出一种适合青海人的新型休闲娱乐模式,完成了“洋舞厅”的巧妙转型,实现了扭亏为盈。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市场自然规律的调节是促使花儿茶园诞生及兴旺的杠杆。

       二、花儿茶园的社会效益

       大约在2000年前后,青海各地一批花儿茶园应运而生。十多年过去了,这一新生事物的现状究竟如何?产生了怎样的社会效益?经过2013年的实地调查,笔者认为,青海花儿茶园在弘扬与传承花儿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了年轻一代的花儿歌手。青海是花儿的海洋,民间蕴藏着众多花儿歌手。然而他们毕竟大多数是农民,无论多么喜爱花儿,也极少有机会以专职演唱花儿为生,难以长期坚持下去。“但在茶园中进行职业性演出的他们已经日益专业化起来。他们现在的身份是职业歌手。唱花儿是他们的工作。”[3]相当一批民间歌手从此起步,成为当今青海花儿歌坛的生力军。以平安县张存秀的“故乡情花儿茶园”为例,可以说是花儿茶园孕育了她的艺术成就。她虽然有天赋,并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如果缺少歌唱机会和施展舞台,未必会有大的发展。但她和丈夫所创办的花儿茶园,让自己成为了职业歌手及花儿教师。长期的演出、培育新人的职责和观众的支持,都促使她不断成长与进步,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绩:两次获得文化部举办的“沙湖杯”(宁夏)西部十二省民歌大赛金奖、在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栏目录制了“花儿皇后—张存秀”节目、2004年当选为“中国十大乡土歌王”等。另外,张存秀作为花儿茶园的“园丁”,十多年来,先后吸收培养了60多名汉族和藏族的花儿歌手,其中不少学有所成。如吴玉兰、严美颖、任长莲等,分别在省内外的各种花儿比赛中获得金奖或银奖。由于青海各地花儿茶园的开办,使很多年轻的花儿歌手找到了人生舞台,实现了歌唱“花儿”的梦想。“花儿”能否代代相传,青少年是关键。而花儿茶园恰恰发挥了培育花儿歌手的社会功能。每个花儿茶园,都是一个小型“花儿歌手培训实习基地”。在这里,培育了一批又一批花儿歌手,为青海花儿歌坛输送了人才,也为中国花儿的保护与传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以常态化形式满足群众对花儿的需求。青海及甘肃都有着传统的花儿会,每年从春暖花开直到金秋时节,各地的花儿会此起彼伏,农历六月六为花儿会最集中的时段。然而,各地区的花儿会毕竟是一年一度,人们总是如同盼过年一般,期盼着家乡花儿会的举办。有很多群众,在传统“花儿会”这天,宁可不放牛羊,不做生意,都要赶赴花儿会。如花儿所唱:“一年一度莲花山,不唱花儿心不甘。娃娃不引门不关,油缸跌倒也不管。”[4](4)笔者曾在一些花儿会上,看到有些农民手提录音机,漫山遍野到处追随着名歌手录他们唱的花儿。一旦如愿以偿,便心花怒放,声称要带回家去,一年四季慢慢品味欣赏。但是,因为恶劣天气或交通不便、外出劳务等原因,不能如愿的时候也是有的,并非每个“好家”都能赶得上传统花儿会。尤其是近年来,农村中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进城务工,有些从此久居城镇,再也不能享受农村花儿会的欢乐。而各地新兴的花儿茶园则能为他们弥补缺憾,以常态化的形式,将农村的“花儿会”浓缩并“移植”到城镇的茶园之中,为热爱花儿的群众提供了随时可以欣赏花儿的温馨场所。尤其是进城务工人员,在打工闲暇之时,可随时走进大众化的、花销不大的茶园,聆听久违的家乡花儿的浓浓乡音。还可以点歌,请歌手演唱自己最钟爱的花儿。在互动环节中,也可以上台过一把唱花儿的瘾,以得到心灵的慰藉和满足。笔者了解到,唱花儿、听花儿,对于青海和甘肃一带的农村群众来说,确实是莫大的精神需求,有歌手称其为“救命丹”。甘肃省和政县东乡族农民歌手马建民(64岁)说:“我把花儿爱得很,唱花儿图个开心。有啥难心事了,唱唱花儿,就觉得天黑得快了。要是不唱花儿,就觉得天长得很啊。松鸣岩花儿会上,去浪一下,山坡上坐下来,和朋友唱唱花儿、喝喝酒、谝(闲聊)谝闲话、开开玩笑,心里就舒坦了。”⑤一些群众常常会为自己在花儿会上没有如愿听到某名歌手的花儿歌声而遗憾许久。但在花儿茶园中,可轻易满足这一愿望。因为,不少青海一流的优秀花儿唱家,常年活跃在民间花儿茶园的舞台上,群众可随时前往欣赏。比如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传承人、著名藏族花儿女歌手华松兰,会在西宁市的“河湟花儿茶园”演唱;青海省有着“花儿皇后”美誉的张存秀,则常年在自家花儿茶园中演出;甘肃、宁夏等地的花儿唱家、著名歌手,偶尔也会应邀前来花儿茶园友情演出,让当地群众一饱耳福。张存秀茶园的观众中,就不乏从外地慕名而来的花儿“好家”。有一位在新疆工作的青海人,听了张存秀的花儿光碟后,利用回家探亲的机会,慕名找到她的茶园来听歌。青海各地的花儿茶园,能够常年为广大群众提供小型“花儿会”,每年接待成千上万名观众,方便了热爱花儿的群众,随时满足人们对花儿的需求,让人们享受精神愉悦。

       3.解决了一批花儿歌手社会就业。当下,我国社会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之中,城乡年轻人的就业压力是严峻的社会问题之一。据调查得知,青海各地的花儿茶园,在解决农村人口社会就业方面也功不可没。这些大大小小的花儿茶园,扮演着民营文化产业的角色,招收了相当一批年轻的各民族花儿学员。他们中,绝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生活困难家庭的女孩子,也有个别下岗残疾职工。学员们之所以选择到花儿茶园,不仅是喜爱“花儿”,同时也是为了就业。青海的很多花儿茶园,充分发挥了民营文化产业的作用,为学员们提供了就业岗位和支付工资。比如,张存秀的茶园,基本上都是女学生,大多在十六七岁时被招入,茶园不仅管伙食,也安排有集体宿舍,每月还发工资,从一开始的300元、500元、800元,一直涨到1000元。现在的学生,最低工资为1000元,最高的3000多元,其中不包括观众的点歌费,以及每年夏天跟老师在外演出的收入。正因为这份稳定的收入、体面的工作,一些学生不愿离开,有的一干就是七八年,还有的学习几年后,自立门户,开办花儿茶园。西宁市“河湟花儿茶园”的主人是藏族女子卓玛,她的姑姑华松兰,作为青海省著名的花儿歌手,经常会从湟中县农村过来演唱花儿。笔者2013年11月前去采访华松兰时,看到该茶园有一位中年女歌手,她自我介绍说:“我原来有正式工作,可是,2003年单位裁员我就下岗了。我的左手从小就有先天性的问题,没有活动能力,是个残疾人,年龄也不小了,其他也干不了什么,只有一点唱花儿的基础。下岗后,我就来到西宁拜华松兰老师为师学习花儿。华老师经常把我带到花儿比赛现场,让我得到锻炼。也让我在茶园有了一份工作,还有了自信,我特别感激。”青海各地大大小小的花儿茶园,在活跃城市文化娱乐生活的同时,吸收了一批城乡男女青年就业,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了民营小企业为政府分忧解难的社会职责,为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城镇人口的失业问题,以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三、关于花儿茶园的思考与建议

       花儿茶园是青海花儿产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产生不仅顺应了文化市场的自然规律,也顺应了我国现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毋庸置疑,它在培育花儿歌手、解决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城镇人口的就业、满足城镇群众对花儿的需求、繁荣文化、保护和传承花儿方面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其存在是有进步意义的。在甘肃,有些省级花儿传承人也开办了花儿茶园,以此作为培养花儿新人的场所。说明这是在现阶段传承花儿行之有效的新途径之一。但是,在现代文化娱乐潮流的冲击下,民办花儿茶园面临萎缩的趋势,究竟能走多远?前景令人担忧。为此,就如何克服花儿茶园面临的困境,巩固和发展花儿茶园,让青海及甘肃的花儿茶园生存更好,走得更远,发挥更大的作用,笔者有如下思考及建议。

       1.当地文化部门对花儿茶园予以关注和支持。经调查发现,青海各地的花儿茶园完全是民营形式,租借场地、运营、培养学生,都是各家在单打独斗。经济实力及歌手实力较强、经营方式较好的花儿茶园,开办的年头则长一些。反之,有些没几年就举步维艰,关门歇业。如平安县,最多的时候开办有十多家,但如今所剩无几,想必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萎缩现象。究竟是何因,花儿茶园由盛到衰?是否群众的需求不如从前了?是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还是歌手的水平问题?这不仅是花儿茶园本身要考虑的,也是当地文化部门需要关注的问题。因为,花儿茶园的走向,牵动着青海省及中国花儿传承的事业。故建议当地文化部门,一是重视民间花儿茶园在保护和传承花儿中的重要作用,将各地花儿茶园纳入工作议程,了解并研究花儿茶园的生存现状,对于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助一臂之力,促其健康发展。比如在业务上,建议发挥文化主渠道的引领作用,利用省文化馆及花儿艺术团等人力资源的优势,选派精通花儿的音乐教师予以业务上的指导,通过开办电子琴及歌手培训班,提高茶园歌手及伴奏水平,在培养花儿传承人的同时,增强对群众的吸引力,促使花儿茶园的巩固与发展。二是建议文化部门联系地方财政部门,将花儿茶园纳入文化产业的管理体系,对于有发展前途的花儿茶园,能否给予小额贷款等资金上的扶持。

       2.花儿茶园自身需要提升品质。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打铁还须自身硬”,花儿茶园自身需要不断提升品质,增强软实力,提高吸引力。有的花儿茶园能够顺利运转十多年,而有的则两三年就倒闭。除了经济条件的制约、场地狭小简陋、设施破旧等原因外,也存在歌手水平有限,或经营方式不当等软件方面的原因。比如出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歌手明争暗斗,或是“‘花儿’进城后大多数歌手对自己的‘花儿’进行了再创作,新编歌词不断搬上舞台,以应和都市人的欣赏品味中,出现糟粕”[5]。故建议现存的花儿茶园,一方面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聘请高水平的歌手及音乐教师任教,不断提升茶园歌手的演唱水平。歌手唱得好,才是吸引观众的关键。另一方面,不断完善茶园的服务管理体系,努力创造文明卫生、清新宜人、雅俗共赏的环境,逐步减少在茶园吸烟、喧哗等不文明的陋习。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群众不愿踏进乌烟瘴气的场所。花儿是乡土文化,在进入城市后,需要适应城市的环境。以东北乡土说唱艺术“二人转”为例,它深受东北群众的喜爱,不仅在长春等地开办有火爆的“刘老根大舞台”,近年来,在繁华的首都北京也成功开办了“刘老根大舞台”,颇有人气。“二人转”在北京打开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适应城市环境,与时俱进、去粗取精、摈弃糟粕、雅俗共赏。笔者亲临现场看到,在北京演出的小剧场里,按照东北当地习俗,允许观众嗑瓜子、吃爆米花、喝饮料。如此既不失乡土气息,照顾了部分观众的需求,也满足了更多观众对演出场所空气清新、环境卫生的需求,体现了对演员和广大观众的尊重,从而赢得了一大批城市观众,这一点值得青海及甘肃花儿茶园借鉴。

       综上所述,在当前工业化、城镇化的影响下,花儿的保护与传承也受到了冲击,面临新的挑战。另外,花儿原有的自然传承的人文生态环境正在发生变化,近年来西北农村中很多青壮年都来到城市务工,有些渐渐离开了乡村,也离开了花儿的土壤。每年参加传统花儿会的群众在逐年减少,民间的歌手人数也在减少。从而,造成了传承群体规模缩小、原生态花儿发展空间萎缩。长此以往,青海及西北花儿势必面临危机。然而,青海省十多年前兴起的花儿茶园,可谓是顺应了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将乡土的花儿引进到了城镇及城市,承担起了弘扬和传承花儿的历史使命,不失为一条化解新矛盾的新途径。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因势利导,扶持各地花儿茶园,让更多的人关注和认识花儿茶园,让这些民间的花儿培训基地在弘扬和传承“花儿”艺术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注释:

       ①被访谈人:马俊(青海著名花儿歌手);访谈人:武宇林;访谈时间:2013年11月16日;访谈地点:青海省西宁市以勒宾馆。

       ②被访谈者:吴红燕(青海省花儿研究会);访谈者:武宇林;访谈时间:2013年11月15日;访谈地点:青海省西宁市以勒宾馆。

       ③被访谈者:张存秀(青海著名花儿歌手);访谈者:武宇林;访谈时间:2013年11月17日;访谈地点:青海省平安县“故乡情花儿茶园”。

       ④被访谈者:吴红燕(青海省花儿研究会);访谈者:武宇林;访谈时间:2013年11月15日;访谈地点:青海省西宁市以勒宾馆。

       ⑤被采访人:马建民(东乡族农民);采访人:武宇林、韩宏;采访时间:2013年8月28日;采访地点:甘肃省和政县松鸣镇科托村马金山(东乡族农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传承人)家。

标签:;  ;  

论“花茶园”与花卉的传承_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