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随着城市体量的不断扩容,加上私家车保有量的显著增长,使得各地区道路系统的负载量大大提高,交通压力越来越大。为此,很多市政工程部门都在进行不同程度的道路改造。本文重点研究市政工程部门在进行沥青路面改造的过程中,对于路面开裂、缺损等各种情况的修复作业对策。同时对加铺层的结构提供合理改进建议,可以给各地市政道路工程改造工作提供良好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沥青路面;改造工程;病害处治;加铺结构
引言
在城市发展中过程中,道路所发挥的作用是无可取代的。但由于城市的建筑、地块规划以及道路系统相对固定、稳定,因此要对一个城市的道路系统进行大规模的重新铺设、重新设计几乎是不可能的。市政工程部门只能在原有的道路系统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扩建。这就需要施工单位先对老路旧路存在的路面缺损、路基沉降、路面开裂等各种情况进行修复、处理,才能保证新修路面具备更好的实用性。
1做好沥青路面的病害评估工作很有必要
进行目标路段的路况评价,这是确定路面病害程度,以及制定路面修复与改造施工方案的前提条件。通常来讲,进行沥青路面的路况评价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点,要考虑路面主要的交通载荷情况,比如有些路面以小型客车、上班族私家车为主;而有些路面是工程车、大型运输车辆、货运车辆主要途经路段;那么其荷载能力是不同的。
第二点,要考虑路面的结构情况,通过现场调查和探测等技术,了解路面的沉降情况、路面结构的改变幅度,了解路面的平均厚度,如果可以对照当初路面修造的计划方案、标准数据,就更方便去了解路面的构造改变情况。
第三点,要勘察记录沥青路面的病害类型和程度。譬如沥青路面是否有缺损、裂隙,裂隙的程度如何?对于存在较大面积或者明显沉降、开裂、车辙等的情况,要探查分析其成因,以方便后续进行改造作业。
2沥青路面病害处治的原则
进行沥青路面病害处治,首先要考虑实用原则,也就是确保病害处治工作不留隐患,不以更大范围的破坏路面结构或者引起路面受损为前提。其次要考虑经济原则,也就是路面浅层或者深层的修复作业不能造成过大的经济代价。如果从勘察路况、制定方案、购置设备材料再到施工调度、修复病害,所有工作累加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过高,那还不如直接破掉原有路面进行重修。要在确保目标路面具有修复改造价值的基础上进行作业。
3沥青路面病害处治方案
3.1路面浅层病害的处治方案。一般情况下,没有大型运输车、工程车的常年碾压和破坏,沥青路面的病害会处于浅层位置。在这个位置上进行改造修复作业,主要是对路面防滑系数低、轻微型裂缝和浅坑、浅层沉降、断面等进行修复。施工人员要根据路面具体情况来选择处理方案,比如有些路面浅坑是遭遇外力破坏形成,没有损坏深层路基和路面结构,那就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铣刨处理,然后铺设沥青混凝土完成补坑作业。如果只是一些裂缝,没有贯穿性损伤或深层损伤,可以对缝隙位置进行清理并浇灌热沥青材料进行修复。
3.2路面深层病害的处治方案。对于道路深层的病害,光靠浅层修复方法是难以见效的,这就需要路政施工人员进行更深层的修复作业。具体作业方法是,基于此前路面病害的勘查结果,进行更详细的勘察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病害处理的方案。比如一些路面出现结构性的损伤,那么需要对受损的结构及缺损严重的路面进行深挖,拆除掉已经破碎、脱离的路面结构,然后对路面结构进行置换,对路面沥青层进行重新铺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根据路面的使用情况以及未来想要达到的路面载荷水平去选择相应的修复材料。
除了做好材料的选择之外,在具体的施工方法上也要慎重考虑。比如长路段的碾压铺设作业,应当保证铺展作业长度不低于50m;而对于深坑、孔洞等需要浇灌作业的位置,不宜进行大面积的刨挖,以免单纯的浇筑作业方式影响路面结构的稳定性和路基的强度。
4沥青道路加铺结构的选择
4.1在市政道路沥青路面的病害处治过程中,需要根据前期路况评价与调查结果来选择合适的加铺结构。比如功能性修复,其作用主要是对路面功能的恢复作业,通常在原有路面上直接铺设一层新的罩面;或者在原有路面基础上刨除掉一层路面,然后在其基础上施加两层罩面。这种情况下,路面缺损、路面摩擦力下滑等各种问题都能得到妥善的处理,道路功能恢复良好。
4.1.1用于功能性恢复的路面加铺结构,在具体的作业方法上也要根据实际需要去考量。比如在道路表面直接进行加铺作业的方法,它适用于道路结构无损伤、道路承载能力正常,只存在中度、轻度路面裂隙、路面缺损的情况。在这种路面上进行加铺罩面,可以有效消除路面的缝隙、缺损或者浅表坑洼,对于改善路面平整度和防滑系数有很好的效果。其操作流程包括:①进行路面缝隙的浇灌、坑洼的修补修复。②进行路面的清理,除尘。③铺设粘层油。④选用低噪音沥青混凝土进行罩面铺设。
4.1.2对于沥青路面存在大量网状裂痕,或者道路老化严重,沥青层损耗严重的情况,建议在路面基础上进行铣刨处理,然后铺设两层罩面进行修复。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铣刨作业去掉的是整个道路层面,不能留下路面夹层,这样进行罩面铺设会严重影响道路的承载力、稳定性。在路面旧层铣刨完毕后,还要对裂缝、车辙、路面沉降等问题进行修复处理。在保证修复完毕,修复位置干燥硬化之后,即可另行铺设两层罩面层。
4.2此外还有一种加铺结构是属于结构补强。结构补强作业需要根据路面的结构破损程度来确定。比如在市政工程人员对某老火车站主要车辆进出路段进行勘察过程中,发现因为道路年久失修,路面沥青层出现了网状碎裂纹,但路面基层并没有遭到破坏。这种情况,只要对路面沥青层进行补强加铺处理即可。而在另一处大型工程车辆、货运车辆通行较多的路段,施工人员探查发现路面基层老化严重,路面存在较多的沉降、浅坑,这表明道路的承载能力已经严重不足。经过论证研究,施工人员决定选用沥青混凝土基层进行补强作业。
4.2.1对于路面沥青层的补强加铺结构,需要先对路面存在的坑洞、裂隙等病害部位进行彻底处理,然后再进行沥青铺设作业。一般需要铺设两层沥青,下层仍然以中粒式、粗粒式沥青混凝土或者高模量沥青混凝土为主,层厚7-8厘米;上层则以细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为主,层厚4厘米左右。
4.2.2如果是对道路基层进行补强作业,同样需要对原始路面的病害部位进行铣刨、浇灌、修复作业,然后采用粗粒式混凝土进行调平。在此基础上采用中粒式、粗粒式沥青混凝土铺设中面层;选用细密式密集配沥青混凝土铺设上面层。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各个层面厚度的把握。
5结语
市政工程部门在进行沥青路面病害处治过程中,需要对前期路面勘测查验、道路改造加工、改造加工材料的选择和施工方案的规划等各个环节进行慎重考量,以保证路面修复效果、承载力、通行力符合要求。
参考文献:
[1]曾胜,何宇航.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结构力学分析[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8(2):18-22.
[2]薄韬.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改造工程病害处治及加铺结构设计[J].林业科技情报,2014,46(1):94-96.
[3]王崇祥.论证公路沥青路面改造工程病害处治及加铺结构设计[J].建筑与装饰,2018,(8):93-96.
论文作者:孙芬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5
标签:路面论文; 病害论文; 作业论文; 沥青论文; 结构论文; 道路论文; 沥青路面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