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海绵城市建设旨在改善城市环境问题,与之相匹配的生态化景观设计是实现其功能的重要手段。因此,研究生态景观设计对于城市建设,乃至于整个国家的建设都至关重要。设计者要抓住城市河湖景观综合规划设计的要点,详细研究生态河道构建体系及其规划设计与应用,实现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构建,为海绵城市建设贡献力量。
【关键词】海绵城市,景观设计,城市建设
1 海绵城市的概念及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性
1.1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是我国借鉴国外先进的雨洪管理理念基础上,提出的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建设与土地开发、管理、保护等方法。海绵城市主要是把雨水的渗透、滞留、储存、净化、重复利用和排放统一协调,把防止城市内涝、控制污染、雨水环保利用还有修复水环境生态等多重效用放在一起。一个城市的降雨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海绵城市的优势就显露出来了,城市中的各个“海绵体”吸纳雨水、缓慢渗水,然后再由蓄水设施工作,最后当“海绵体”饱和的时候,雨水就会进入排水系统。
1.2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性
近年来城市内涝问题日益严重,过去只有个别城市在极端恶劣的天气情况下才会出现内涝问题,而现在每年都会看到各种内陆城市“看海”的消息。在内涝城市范围的分布上,由北京向东南边蔓延,福州、合肥、南昌、武汉、杭州、长沙、成都等,越来越多的城市出现被大家戏称的“城市看海”现象。城市内涝出现的原因,首先要从雨水说起。要使雨水不至于成涝,需要做到有的放矢地吸收和排放。吸收雨水的最大功臣是土地,而排走雨水的任务也不能只落在管网上,还应有大自然河渠和冲沟,它们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城市建设的发展使城市土地硬化面积增加,土壤和雨水之间被钢筋水泥阻隔起来,城市原有的河道和冲沟也被逐年填平。
解决城市内涝的办法要从恢复土壤下渗能力、还原河道和冲沟入手,应通过科学的方法找到雨水的流汇规律,使雨水能够自然、高效、科学地运行,以顺应城市高效发展的节奏。首先解决“流”的问题。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模拟土地上的径流路径,可以找到雨水的流径,将流径图与现实场地进行对比之后会发现不同,其产生原因是现实场地中对自然流径进行的破坏或消解。其次,解决“汇”的问题。汇,其实就是将雨水存储起来,在有需要的时候加以利用。同样需要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辅助完成汇集地的选择,通常把雨水汇集地称作湿地,农田就是最基本的湿地。与此同时,通过雨水边沟、雨水花园、雨水湿地、下渗路面、雨水收集设施等低影响开发的手段的应用,使城市雨水汇流贯通,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解决城市内涝的手段。通过对雨水流和汇的控制,实现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等海绵一样的功能,就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思路,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有效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2.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景观设计中的实践研究背景
2014年10月,我国由住房城乡建设部拟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试行) ,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提出了指导性的规范和依据,对我国解决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现城市永续目标有里程碑式的战略意义。“海绵城市”是一个宏观的全面的概念,涉及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然而与之关系最紧密的莫过于城市景观设计。目前,国内仅有少量从园林规划设计角度对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理论研究,还缺乏对于海绵城市在景观设计实践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因此如何立足于景观设计空间的尺度特点,结合城市建设中各项目具体的场地条件,采用海绵城市建设的先进适用技术建造“会呼吸”的园林景观,对改善和美化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3.海绵城市在绿地设计中的应用
3.1 下沉式绿地的含义
下沉式绿地是海绵城市的重要应用,经常被用于道路、停车场、学校周围,以降低地面径流量,减少洪涝灾害。下沉式绿地高程比周围地面略低,在绿地内设置有雨水溢流口,且雨水溢流口高程在绿地与地面高程之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 下沉式绿地的优化设计
3.2.1 竖向设计
对下沉式绿地进行设计时要和绿地周围的建筑、道路高程等众多环节因素相结合,充分保证雨水能够流入到下沉式绿地中。以道路周围的下沉式绿地为例,其位置一般选择在人行横道和路缘石之间;人行横道、机动车道附近的下沉式绿地设置要注意竖向设计,将硬化地面、雨水口和绿地之间紧密衔接起来,以免影响人们步行和驾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硬化地面与下沉式绿地之间的坡度设计不宜过大,设置合理的坡度使雨水可以缓慢的流向绿地;雨水口既可以设置在硬化地面与绿地之间的衔接处,又可以选择在绿地中,实现对雨水的汇集,还要注意在雨水溢流口处覆盖好植被和保护膜,防止长期的雨水冲洗造成水土流失;路缘石的高度要与绿地相近,目的是使雨水能够进入绿地中进行渗透和汇集,如果路缘石高度较高,可以对其进行缺口设计,在缺口附近均匀铺设鹅卵石,以对雨水进行分散疏导。
3.2.2景观效果设计
将海绵城市理论引入到目前的下沉式绿地的设计中,以实现对雨水的有效积蓄和生态系统的良好改善。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就是加强绿地的景观设计,提高其利用价值和观赏性。首先,选择耐涝耐旱的乡土植物,这样就可以实现海绵城市理论中的对雨水的收集的意图,而且在干旱条件下这些植物也不用灌溉,节约了一部分的水资源;其次,绿地地面多铺设石头,实现对暴雨等降水量过大环境下的雨水分流工作,避免造成绿地的沉降状况。
4.海绵城市观念下的景观设计手法
4.1旱溪
旱溪是不放水的溪床,仿造自然界中干涸的河床,可以在平时作为城市景观,一旦降雨还可以及时收集并且排出雨水,为降低城市内涝的发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4.2雨水花园
在地势低洼的地区常常可以利用雨水花园来达到雨水存储和精华的作用,这也是海绵城市建设中一项重要的方法。其主要分为五部分,即蓄水层、覆盖层、种植层、人工填料层、收集雨水、砾石层。雨水花园能够将雨水中的重金属和沉淀物等污染物质进行吸收和精华,汇入雨水花园的雨水能够在植物作用下滞留雨水,昆虫、鸟类可以在雨水花园中栖息,能够为微生物生长创造条件,还可以通过蒸腾作用、光合作用降低温室效应,有效地改善城市的气候条件。
4.3,再生水
降水是可以重新收集利用的,蓄水池是专门储存雨水的设施,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削减洪峰流量。蓄水池的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土质、地形等条件,在具有雨水回用要求的小区应用效果比较明显,可以在厕所、绿地灌溉等方面进行应用。
4.4渗水铺装形式
在道路路面中应用孔隙率高、透水性好的材料即为透水铺装。这种方式能够贮存部分雨水,然后随着内部的排水管道排出,在城市内涝控制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组成内容包括土基、垫层、基层、过滤层、面层。透水铺装能够保证雨水迅速渗入到地下,有效地将径流流量减少,能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有助于减缓城市内涝,同时可以增加道路的安全性,能够为居民的出行提供更加舒适安全的环境。
4.5制造地形变化,巧妙收排雨水
在海绵城市中,雨水收集再利用是一种良好的手段,可以利用地形变化有效地收集雨水,比如下沉式绿地,下沉式绿地包括很多种设施,比如渗透塘、雨水湿地等。下沉式绿地还可以指低势绿地,要比周围的路面低大约20厘米左右。
结束语: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发展规划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应在海绵城市理念的引导下,转变城市规划理念,科学合理进行城市规划,注重对天然海绵体的保护和修复,人工改造建设生态海绵体或建设仿生人工海绵体,提高城市的雨水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国荣,李正兆,张文中.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J].山西建筑,2014,36:5-7.
[2]姬秀玲.“海绵城市”概念在城市排水设计中的应用探究[J].门窗,2014,12:239.
[3]赵旭.低碳理念在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
[4]本报记者翟立 整理.海绵城市:让城市回归自然[N].中国建设报,2014-11-03002.
论文作者:张健
论文发表刊物:《低碳地产》2016年10月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8
标签:雨水论文; 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绿地论文; 内涝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景观设计论文; 《低碳地产》2016年10月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