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优抚医院心理科 430023
【摘 要】本文主要焦虑症患者的发病机制为切入点,重点探讨了焦虑症患者心理护理方法,常用的心理护理方法包括心理咨询、社会支持、生活指导等护理措施,旨在丰富心理护理模式,探讨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路径,缓解患者负性情绪,促进患者预后良好恢复。
【关键词】焦虑症;心理护理;社会支持;负性情绪
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裂与诊断标准》[1]可知,焦虑症患者大多伴有噩梦频繁、入睡困难、心烦意乱、坐立不安等症状,是临床高发心理病症。焦虑症发生与环境因素、自身调节因素、遗传因素等关联密切,影响机体神经内分泌功能,导致患者出现焦虑不安、精神紧张、恐慌等不良心理情绪,部分重症患者甚至会出现心悸、发抖等情况,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由于焦虑症患者通常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问题,加剧了患者焦虑、紧张等负性情绪,影响预后效果,因此有必要探索行之有效的心理护理方法。本文就焦虑症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展开了如下综述。
1 焦虑症发病机制
焦虑症主要表现呈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惊恐不安反复发作特征,患者的焦虑情绪并非源于客观存在的具体威胁,而是缺乏明确目标和内容的恐惧。从生物因素和心理生理学角度出发,焦虑症患者的兄弟姐妹和父母存在焦虑人格或焦虑症状,则家庭发病率约在15%左右,远高于一般群体的5%,由此可见,遗传是导致患者发生焦虑症的主要因素之一。从社会因素角度出发,学习紧张突、生活实践、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压力等均可作为心理应激或情境性刺激诱发焦虑症。行为主义理论研究表明,焦虑是恐惧在某种环境刺激下形成的人体条件反射,因此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强心理暗示,通过实施科学的心理护理有助于患者病情康复。
2 心理护理方法
2.1心理咨询
焦虑症患者普遍缺乏自控能力、安全感,当遇见轻微刺激后即可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实践证明,采用心理护理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症状,缩短患者病程。徐艳华[2]对120例焦虑症患者研究后发现,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耐心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焦虑症相关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预后效果等知识内容,使患者及家属意识到焦虑症作为一种心理疾病,经过有效干预和治疗后可获取满意的康复效果,增强患者及家属治疗信心,促使患者更加积极地配合医护人员的各项治疗活动;护士应当耐心与患者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患者不良心理情绪变化情况,给予患者针对性心理疏导,调节患者负面情绪,通过后续深入交流,切实了解患者实际想法,及时纠正患者错误认知和观念,协助患者树立正确、积极的生活观念,消除患者不安、孤独情绪。
2.2健康教育
临床研究发现,在对焦虑症患者实施心理护理过程中应同时做好健康宣教,增进患者对健康知识的了解,这是因为大多数焦虑症患者存在多疑、自卑、追求完美等心理,同时伴有睡眠障碍情况,而对患者实施健康宣教能够帮助患者更加科学地分析焦虑症产生的原因,纠正患者错误认知和观念,促使患者以更加积极、放松的心态接受治疗,改善患者遵医行为。吴静等[3]对90例焦虑症患者研究后发现,在临床护理中实施心理护理患者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显著低于常规护理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显著高于常规护理患者,证实采用心理护理对焦虑症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焦虑等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显示早与患者深入交流的基础上,全面了解患者世界观、人生观、心理状态、价值观,以患者易于接受的方式展开疾病知识宣教,简述疾病形成,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给予患者相应的心理护理,日常主动与患者沟通和交流,及时把控患者心理状态,告知患者适度参与生活活动、文娱互动对预后恢复的益处,促使患者更加主动地配合治疗。
2.3社会支持
有报道表明,积极争取社会支持,使焦虑症患者充分意识到家人关爱、支持对患者预后恢复的重要性,促使家属自觉参与到心理护理各个环节中,给予患者所需的支持和鼓励,使患者感受到家人对自身的关爱,激发患者对生活的热爱,增强患者治疗信心,从而逐渐消除患者内心的焦虑、紧张、抑郁等负性情绪,减轻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4生活指导
从生活角度出发,大多数焦虑症患者在现实生活中均承受着较大的生活压力,个体社会功能受焦虑等负面情绪影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因此有必要采取多元化措施,转移患者注意力。雷翠萍等[4]对108例焦虑症患者研究后发现,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有助于延长患者睡眠时间,改善患者睡眠质,提示在心理护理中通过实施生活指导、支持性心理干预等护理措施,根据患者个人兴趣爱好制定个性化生活指导任务,能够有效帮助患者转移注意力,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还可指导患者展开书法练习,使患者养成记日记的良好习惯,记录自己不良情绪发生情况,积极与患者沟通和交流,引导患者自主表达内心情绪,予以针对性心理疏导;指导患者适度展开家务劳动,通过体力活动分散注意力,增强机体疲劳感,促进患者安眠入睡。
2.5多元化心理疏导
研究表明,适度指导患者展开体育、娱乐活动,有助于放松患者身心,缓解患者身体疲劳感,改善患者睡眠障碍情况,在为患者就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中可结合音乐疗法,促使患者回归身心平静状态,缓解内心不良心理情绪[5]。赵京燕等[6]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后发现,采用音乐疗法对焦虑症患者实施心理疏导能够取得良好效果,这是因为音乐疗法作为一种自然疗法,具有无创、便捷、经济等优势,在国内外已引起普遍关注,目前音乐治疗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中得到广泛应用,多用于治疗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生理障碍、智力障碍、心理障碍等精神性疾病,这与中国传统音乐疗法倡导的“天人合一”、“乐与人和”理念殊途同归,而通过音乐的五音六律能够调和阴阳平衡,缓解患者焦虑情绪。
2.6聚焦模式
上世纪9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了积极心理学,而聚焦解决模式是一种在积极心理学背景下发展成的新型心理干预模式,在临床应用中强调医护人员在强调解决问题时,需要将关注点集中在患者的积极方面,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在能力和自身优势。在应用聚焦绝模式对焦虑症患者实施心理护理过程中,需要用到SAS评分工具,在充分掌握患者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收入等基本特征的前提下,掌握患者焦虑情绪变化情况,每周对患者实施1次心理护理,单次治疗时间45min,连续12周,心理护理过程中由副高级以上职称的资深医护人员对患者实施针对性心理疏导,整个护理工作包括描述问题、构建可行目标、探查例外、给予反馈、评价进步五个阶段。
3 结语
综上所述,焦虑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理疾病,常规药物维持性治疗尽管能够缓解患者的躯体症状,减轻患者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心理情绪,但停药后容易出现病情反复情况,因此在焦虑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有必要辅以心理护理。结合本文研究结果可知,通过实施心理护理、生活指导、社会支持、音乐疗法、聚焦结局模式等多元化心理护理方法,能够改善患者社会功能,有效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调动患者情绪积极面,提高预后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良好恢复,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意义,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精神障碍分类)[J] 中华精神科杂志,2001,34(3):184-188
[2]徐艳华.焦虑症患者的心理护理[J] 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5):216-217
[3]吴静,王锦渝.心理护理对更年期焦虑症患者各项评分及生活质量的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14):2134-2136
[4]雷翠萍,杨柳,郑芳芳.心理护理干预对焦虑症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研究[J]当代医学,2017,23(15):151-152
[5]易浩,巴义然,巴义然.健身锻炼联合放松训练治疗广泛性焦虑症老年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8,40(4):309
[6]赵京燕,李彦红,张强胜,等.音乐疗法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伴焦虑症中的临床应用探讨[J].河北中医,2015,37(1):110-112
论文作者:杨洋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3月上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8
标签:患者论文; 心理论文; 焦虑症论文; 焦虑论文; 情绪论文; 社会支持论文; 基础上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3月上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