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孩次递进生育性别比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少数民族论文,中国论文,性别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49(2009)05-0058-06
经过30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民族地方优惠政策的全面落实,少数民族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82年的6.6%上升到2000年的8.4%。由于少数民族的生育政策、风俗习惯、婚姻家庭和生育行为都与汉族有很大差别,因此,少数民族人口成为具有鲜明特点的人口群体。即使是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其基本特点也是千差万别的。虽然少数民族人口发展具有独特性,但如何实现少数民族人口的健康发展是关系到各民族繁荣和社会和谐的大事。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成为当前严重的人口问题之一。虽然少数民族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比较宽松,但少数民族生育水平下降和出生性别比持续升高问题,也和全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情况类似,只是过程和水平上大致晚10年左右[1~2],然而,少数民族由于人口规模相对较小,聚居地点相对偏远,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的性质和应对策略更加复杂,即便对全国出生性别比研究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成果,但对少数民族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的研究相对还比较欠缺,无论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和加强。探讨少数民族人口出生性别比升高的过程、内在机制和变化规律,需要我们应用新的分析技术和观察方法。从新的视角研究少数民族出生性别比升高与生育选择的关系,研究少数民族妇女什么时候进行生育性别选择和什么人进行选择等问题是必不可少的。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
1.研究方法
虽然对出生性别比升高问题的研究成果很多,但从以往对出生人口性别比的研究方法来看,分析出生性别比变化主要集中在孩子身上,即研究全部孩子或不同孩次的出生性别比。出生人口性别比研究方法走过了从男女与婴儿比例、分孩次男女出生婴儿比例、孩次性别递进过程的历史。单纯的出生性别比只考虑男女婴儿的比例,很难把出生性别比与作为生育行为主体的妇女(母亲)联系起来,分孩次的性别比研究虽然比简单的出生性别比前进了一步,考虑了孩子的次序,但仍然无法把生育行为主体与生育结果联系起来。
由于生育行为是一个家庭的决策过程,会受母亲现有子女数量和性别的影响,妇女(母亲)处在不同的生育孩次性别状态,其是否生育下一孩子的可能性是完全不同的,为了描述妇女的孩次性别状态及其递进过程,杨书章、王广州创建了妇女生育孩次性别的状态空间方法,即可以用妇女的孩次性别递进路线图来形象地表示[3]。这使出生性别比问题与生育行为的主体相连。为了对少数民族孩次性别递进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妇女的孩次性别状态空间的研究思路采用构建时期孩次性别递进生育性别比指标的方法,对少数民族妇女生育孩次性别递进状况进行衡量。时期孩次性别递进生育性别比用三角阵PSR(t)表示,方法和对全国出生性别比应用研究可以参考杨树章、王广州的论文。
本文采用孩次性别状态空间的研究方法,目的是更科学准确地观察妇女的生育行为、生育结果和出生性别比之间的关系。孩次递进核心思想就是按妇女的生育次数来把妇女划分为无孩(0孩),1孩,2孩……妇女每一次生育的结果是妇女从当前的孩次状态进入下一孩次的状态,孩次性别递进就是在孩次基础上还要记载所生孩次的性别[6]。这样,通过新的分析方法可以把研究的对象集中在少数民族妇女身上,以此来分析出生性别比升高的过程和内在机制。
2.数据
现有人口统计的汇总数据没有按孩次性别状态分类,对孩次性别状态空间的描述和主要指标的计算需要在原始数据汇总的基础上才能完成。而研究少数民族出生性别比问题除了要有分性别的生育情况登记,还要有分民族登记,另外还需要有足够的分民族的样本。在综合考虑现有数据的登记项目以及样本量等因素后,本文使用1990年和2000年人口普查的原始数据进行分析(见表1)。
人口普查数据既登记了普查时点前一年的生育状况,也有现存子女信息,因此,可以用来计算时期孩次性别递进生育性别比(简称递进性别比)。具体对原始数据处理和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步,在原始数据中选取育龄妇女,按照现存分性别的子女情况标记当前状态,如2000年某育龄妇女现存子女数为1男2女,则当前状态为12(2000年的m为1,f为2);
第二步,标记上一孩次状态,如现存子女为1男2女的育龄妇女,在1999年12月生育1男孩,则她在生育这一男孩之前的生育状态为02,即m=0,f=2;
第三步,汇总数据并计算。
二、基本结论
1.中国少数民族出生性别比失调的主要原因是少数民族纯女户妇女递进生育性别比偏离正常值
“四普”时,全国少数民族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7.11[7],接近正常值的上限,但从表2递进性别比中却可以发现,纯女户妇女孩次性别递进生育性别比明显高于纯男户妇女孩次性别递进生育性别比。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出生性别比失调的主体是纯女户递进生育性别比首先严重偏离正常值。虽然从表面上看,少数民族的出生性别比是正常的,但如果观察不同孩次的性别递进情况可以看到,递进性别比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异常。1990年孩次性别递进生育性别比异常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从表2可以看到,1990年少数民族0孩妇女的递进生育性别比是正常的,即0孩妇女(00类)生育下一孩时并没有明显的偏男或偏女的表现,所以生育1男与1女的妇女的比为100.36,基本是平衡的;
其次,从表2还可以看到,1990年少数民族生育了1女的妇女(01类)在向前递进时,可以生育1男,也可以生育1女,递进为1男1女或2女类型。01类妇女的递进生育性别比为118.91,即01类妇女再生育的1男孩数是生育女孩数的1.19倍;
第三,1990年生育了2女的少数民族妇女(02类)再次生育,增加1男或1女,递进方向分别是1男2女或3女,02类妇女的递进生育性别比为167.95,高于01类妇女的递进生育性别比;依此类推,03类和05类妇女的递进生育性别比分别是157.89,166.67。可见,少数民族纯女户妇女向下一孩递进时,生育男孩数明显多于生育女孩数。
类似地,再观察少数民族纯男户的递进生育情况,1男户(10类)的递进方向分别是2男和1男1女,2男户(20类)的递进方向是3男或2男1女,其PSR分别是99.82和97.44,递进生育性别比也基本是平衡的;3男户向4男或3男1女。向3男1女递进的PSR为83.05;4男的PSR为55,都表现出生育的女孩比男孩多的情况。
另外,比较1990年00类、11类、22类少数民族妇女PSR,还可以发现,PSR是从100到114再到117是逐渐升高的,而且是向偏男方向的,也就是说,1男1女的11类,向2男1女递进比向1男2女递进的数量多一些。2男2女的22类,向3男2女递进也要高于向2男3女递进的。
总之,1990年少数民族出生性别的这种选择性开始于1女户和1男户。纯男户妇女孩次递进生育性别比明显低于纯女户孩次性别递进生育性别比,结果是出生性别比失调的主要是女孩户递进生育性别比严重偏离正常值。
为了进一步考察少数民族孩次性别递进生育性别比的变化趋势和特点,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也可以同样计算各类少数民族2000年的PSR。从2000年普查数据的计算结果来看,少数民族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93。从总体上明显地表现出出生性别比偏高状况,与1990年少数民族孩次性别递进生育性别比相比,2000年仍然主要是纯女户的PSR急剧升高,如2000年01类妇女的PSR为168.25(见表3)。与1990年的02类妇女的PSR相近,03和04类妇女的PSR更是升高到200以上,即下一孩生育男孩的是生育女孩的2倍以上,纯男户的选择倾向也出现偏女,如PSR[,20]为76.98。儿女双全的妇女的PSR与1990年对比,PSR[,11]与1990年接近,但2000年的PSR[,22],却与1990年的PSR[,33]的值接近。总之,对比10年前和10年后,2000年二女户的偏男倾向与10年前三女户的偏男倾向相同。
2.2000年少数民族出生人口性别比与1990年汉族相同,递进性别比的结构也相似
但向纯女户方向,汉族1女户到4女户纯女户的性别比则从215增加到了400以上,而向纯男户方向,从1男到4男户的递进是逐渐降低的,向偏女方向递进,但是不足以抵消纯女户的偏男造成的奇高的比例。
如果少数民族今后的出生性别比也遵循这个规律的话,今后一个时期内需要防止少数民族性别比向汉族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汉族的递进性别比从1女户开始了急剧上升,而少数民族的1女递进性别比也达到了168,需要加以关注,是监控性别比偏高的重点。
3.少数民族孩次递进生育性别比的内部差异很大——侗族、苗族、维吾尔族的典型分析
虽然从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来看,少数民族生育政策具有较汉族人口宽松的特点。但从2000年人口普查可以看到,少数民族之间出生性别比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总人口超过100万的18个少数民族中,出生人口性别比最高是侗族(126.72),最低的为傣族(100.79),说明少数民族内部出生人口性别比差异很大。为了进一步研究少数民族孩次递进生育性别比状况,研究少数民族人口出生性别比变化的基本规律,本文考虑到人口规模和出生性别比状况,有针对性地选取2000年出生人口性别比处于不同水平的三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104.68、苗族114.22、侗族126.72。
从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来看,侗族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6,苗族和维吾尔族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在103~106之间,是正常的。从孩次性别递进生育性别比来看,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侗族01类妇女递进性别比开始严重升高,02类妇女更是高得出奇。这虽然与02类妇女人数较少有关,但严重偏高的事实是可以肯定的。相比之下,1990年苗族02类妇女生育性别比与侗族01类妇女类似,都在160左右(见图1)。苗族03类妇女生育性别比高于02类,达到240左右。与侗族和苗族明显不同,1990年维吾尔族育龄妇女孩次性别递进生育性别比除了02类达到120以外,其他孩次都是比较低的,这就是为什么维吾尔族出生人口性别比正常的原因。但1990年02类维吾尔族育龄妇女孩次性别递进生育性别比也明显偏高,这将预示着维吾尔族出生性别比将有可能进入出生性别比升高的行列。
图1 1990年维吾尔族、苗族、侗族孩次递进生育性别比
数据来源:同表2。
从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来看,2000年侗族和苗族孩次性别递进生育性别比基本类似。从图2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侗族和苗族01类、02类妇女生育性别比不仅仍然严重偏高,而且两者的差距明显缩小。不同的是2000年11类侗族育龄妇女生育性别比也有升高的趋势。与侗族、苗族的变化历史比较相似,2000年维吾尔族02类育龄妇女孩次性别递进生育性别比继续升高,达到140以上,由此可见,维吾尔族出生性别比开始持续升高,虽然总出生性别比没有超出正常范围,只是由于纯女户比例较低、升高孩次较晚和幅度较低的结果。
图2
2000年维吾尔族、苗族、侗族孩次递进生育性别比
数据来源:同表3。
三、小结
孩次性别递进方法从不同角度细致观察孩次递进性别比的变化,更深入地剖析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数值背后的选择过程。以孩次递进性别比指标来分析妇女性别选择的过程,这样不仅可以获得更加丰富的研究信息,而且可以获得仅从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出生男、女两个数值的比较中无法得到的资料。从普查原始数据分析结果来看,2000年少数民族出生人口性别比与1990年汉族相同,递进性别比状态空间结构也非常相似。
从不同民族的比较中可以看到,表面上出生性别比不高的民族已经启动了出生性别比升高的过程,其变化过程与已经升高的民族孩次性别递进生育性别比非常相似。少数民族出生性别比失调的主要原因也是女孩户递进生育性别比严重偏离正常值。少数民族出生性别的选择开始于1女户和1男户。纯男户妇女孩次递进生育性别比明显低于纯女户孩次性别递进生育性别比,因此,治理少数民族出生性别比问题需要对少数民族纯女户予以高度关注,这不仅可以防止少数民族性别比向汉族的变化方向发展,同时可以比较敏感地监控性别比变化过程,尤其是通过重点监控一女户少数民族妇女的生育行为,提前预知出生性别比的动态变化。
总之,从新的视角不仅可以研究少数民族出生性别比升高与生育选择的关系,可以更确切地提前反映在出生性别比总体比较正常的情况下,少数民族妇女什么时候进行生育性别选择,什么人进行选择等问题。
收稿日期:2008-09-01;修订日期:2009-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