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副词“欢”有关的两个句型_命题的否定论文

与副词“欢”有关的两个句型_命题的否定论文

跟副词“还”有关的两个句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副词论文,句式论文,两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从“还”和“更”的异同说起

副词“还”和“更”的异同,陆俭明(1980)有详尽的描写,有一点是,两者都能表示比较 ,但是只有“还”能表示比拟:

比较:小王比小李`更高。小王比小李`还高。

比拟:那条蛇比`碗口还粗。 *那条蛇比`碗口更粗。

用作比较时,“还”和“更”都能重读,用作比拟的“还”不能重读。又例如:

a.小三儿比书架`更(`还)高。b.小三儿比`书架还高呢。

陆先生敏锐地指出这两句的语义差别,a是拿小三儿跟书架比较高矮,b是拿书架作为衡量 标准来“比拟”说明小三儿的高度。

陆先生还指出,“更”可以用于三项比较,“还”不能用于三项比较,例如:

a.长江比黄河长,比淮河就更长了。b.*长江比黄河长,比淮河就还长了。

如果说“还”和“更”都是表示数量程度增加的“增量副词”,那么这两个副词表示的“ 增量”究竟有什么性质的差别?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将集中讨论跟“还”有关的两个句 式。

二 跟副词“还”有关的两个句式

下面要讨论的两个句式中,“还”字通常和语气词“呢”合用,例子分别如(1)和(2):

(1)小车还通不过呢,就别提大车了。

连平面几何还没学过呢,何况解析几何?

连五千米还跑不了呢,一万米就更不行了。

(2)连这个字也不认得,亏你还上过大学呢。

英语都不会说,还在美国待了五年呢。

居然五千米都跑不了,还是运动健将呢。

《现代汉语八百词》分别用“抑”和“扬”两种语气来说明“还”在(1)和(2)中的用法。( 1)中的“还”表示“抑”的语气,意思相当于“尚且”,前一小句用“还”作为陪衬,后一 小句作出推论。(2)中的“还”是“表示感情为主”,前一小句表示责备或讥讽,后一小句 用“还”进一步提供理由来加强责备或讥讽的含意,因此带有“扬”的语气。其实(2)也有 “尚且”的意思,只是这一意思隐含在前一小句中,如“这个字尚且不认识,还上过大学呢 ”。

例(1)各句的前一小句都是否定句,“还”字前的词语都是往小里说,但是这些句子也都可 以变为相应的肯定句,“还”字前的词语往大里说,而“尚且”义保持不变:

(1’)大车还通过了呢,就别提小车了。

连解析几何还学过呢,何况平面几何?

连一万米还能跑呢,五千米就更行了。

例(2)各句的前一句也都是否定句,表示责备或讥讽,后一小句“还”字后的词语都是往大 里说,但是前一小句也都可以变为相应的肯定句,表示赞叹或表扬,后一小句“还”字后的 词语变为往小里说,进一步加强赞叹或表扬的含意:

(2’)连这个字都认得,你还只上过小学呢。

英语说得这么好,还从来没有出过国呢。

居然五千米跑第一,还从来没练过长跑呢。

下面将证明这两个句式中“还”的用法可以用一个“元语增量”的概念来作出统一的说明 。

三 量级模型

“量级模型”(scalar model)是Fillmore,Kay & O’Conner(1988)和Kay(1990)在说明英 语even和let alone的用法时提出的。这个量级模型对汉语“还”在上述两个句式中的用法 也是适用的。(注:这个量级模型在Liu(2000)中已有说明,该文试图用它来说明副词“还”的各种用法,反 而模糊了“还”的元语用法(见以下注③⑩)。)汉语和英语不一样的地方将在注文中附带说明。

(1)和(2)都是由前后两个小句组成的复合句,我们把带“还……呢”的小句称作“主表小 句”,把不带“还……呢”的小句称作“语境小句”。这样取名是因为主表小句可以脱离语 境小句单独说出,而语境小句表达的意思隐藏在上下文或语境中,例如:

(3)亏你还上过大学呢!(对陈述“这个字我不认得”的评论)

连解析几何还学过呢!(对提问“你学过平面几何吗?”的回答)

小车还通不过呢!(对命令“把大车开过桥洞!”的回应)

主表小句和语境小句可以交换位置,而整个句子的意思基本不变。(注: “语境小句”和“主表小句”这两个名称在Fillmore,Kay & O’Conner(1988)和Kay(19 90)中分别称为Context Proposition和Text Proposition。相比之下,英语中两个小句交换 位置不像汉语这么自由:

John didn’t even make the finals,let alone win the tournament.

约翰还没能进决赛呢,别提得冠亚军了。

*Let alone win the tournament,John didn’t even make the finals.

别提得冠亚军了,约翰还没能进决赛呢。)例如:

(4)小车还通不过呢,就别提大车了。=就别提大车了,小车还通不过呢。

连这个字也不认得,亏你还上过大学呢。=亏你还上过大学呢,连这个字也不认得。

先来看第一种句式。从(1)可以看出,主表小句和语境小句各有一个互相配对的语义焦点成 分,例如“小车—大车”,“五千米—一万米”,“平面几何—解析几何”。 (注: Liu(2000)认为配对的焦点成分不能是主语,不能说“老王去了学校,老张还去了”。其 实只要在句末加上“呢”,“老王去了学校,老张还去了呢”完全能说。下面要说明“还” 管辖的范围是整个命题,自然包括主语在内。)句中焦点成 分重读,“还”不能重读,例如:

(5)`小车还通不过呢! *小车`还通不过呢!

这两个焦点成分所在的命题构成一种单向衍推关系(用符号表示):

~(xAy)~(xBy)

A代表主表小句的焦点成分,B代表语境小句的焦点成分;x和y分别代表焦点成分前后的成 分;~是否定符号。衍推(entailment)关系的定义是:两个命题p和q,当且仅当p为真q也为 真 时,p衍推q。(1)各句都是主表小句的否定命题衍推语境小句的否定命题:

(6)小车通不过大车通不过

平面几何没学过解析几何没学过

跑不了五千米跑不了一万米

这种衍推关系是单向的,因为反方向的衍推关系不成立,~(xBy)并不衍推~(xAy),例如 “大车通不过”并不衍推“小车通不过”。

要着重指出的是,这种单向衍推关系的建立必须预先按某个维度建立一个“语义量级”,A 和B是这个语义量级上的两个点。要理解整个句子,说话人和听话人必须共同建立这样的语 义量级后方有可能。就(6)而言,相关的语义量级是:

(6’)车的大小维度:一定大小的桥洞,小车比大车容易通过

课程深浅维度:学习几何,平面几何先于解析几何

跑步长短维度:一定的体力,五千米比一万米容易跑完

语义量级的维度是可以改变的,比如(1)的第一例,如果把句子改为“大桥洞还通不过呢 ,更别提小桥洞了”,就要按桥洞大小的维度来建立语义量级:一定大小的汽车,大桥洞比 小桥洞容易通过。值得注意的是,“还”如果和“连”合用,紧接“连”后面的成分就代表 语义量级的维度:

(7)你连五千米还跑不了呢,一万米就更不行了。

连你还跑不了五千米呢,我就更不行了。

第一句的维度是跑步的长短,第二句的维度是“你我”的体力大小。

语义量级的建立,有的不需要特定的语境知识,只需要一般知识,例如:

(8)这水洗澡还不够热呢,更别提沏茶了。(沏茶的水比洗澡的水要热)

这只箱子大人还拿不动呢,何况小孩。(大人比小孩要容易拿得动)

连教授还教不了呢,讲师就更不行了。(教授要比讲师的学识高)

有的则需要特定的语境知识,例如:

(9)开封还没有到呢,就别提洛阳了。

洛阳还没有到呢,就别提开封了。

要建立这两句的语义量级,第一句必须要有“旅行方向由东向西”的语境知识,第二句必 须要有“旅行方向由西向东”的语境知识。(注: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语境知识是根据整个句式的意义和常识(洛阳在开封的西面)推导出 来的,而不是事先就有的。有人一定要把语义和语用区分开来,认为句子有自身固有的语义 ,放到一定的语境中才生发出语境意义。这两个例子证明这种区分不完全正确,因为语境意 义也和句子的格式分不开。)

无须赘述,理解(1’)中各句的条件(即建立的语义量级)其实跟(1)是一样的,只是有衍推 关系的两个命题都是肯定命题而已,即“xAyxBy”,例如,大车能通过小车能通过,学 过解析几何学过平面几何。

关于语义量级还要特别说明两点。第一点是,语义量级是前提,衍推关系是建立在语义量 级之上的。例如:

(10)姑妈还没来呢,就别提亲戚都没来了。

表面上看“亲戚都没有来”衍推“姑妈没有来”,这成了语境小句的命题衍推主表小句的 命题,似乎跟前面的规定相反。其实这里相关的语义量级是“亲戚中姑妈来的可能性比其他 人来的可能性大”,姑妈没有来,其他亲戚就更不可能来。还是主表小句的命题衍推语境小 句的命题。

要说明的第二点是,根据语义量级确立的衍推关系不一定跟客观情形相一致。例如,由于 桥洞形状和车载物等原因,可能出现小车通不过而大车反而能通过的情形。但是这种衍推关 系又确实是我们根据经验建立的对客观世界一般认识的一部分,预设的语义量级可以说是一 种认知上的“理想模型”,所以称为“量级模型”。

四 量级命题的信息度

如前所述,量级模型是按维度建立的。现以一个简单的二维度量级为例:

(11)这门课连教授还教不了呢,何况讲师。

他连初级课程还教不了呢,何况高级课程。

维度[,1] 教职:教授(A),讲师(B),助教(C)

维度[,2] 课程:初级(D),中级(E),高级(F)

每个维度各分三等的话,可以建立“某教职能教某课程”类型的肯定命题共9个,再加上 这些命题的否定命题9个。在量级模型中,这些命题之间存在一系列衍推关系:同一门课程 , 助教能教,那么讲师和教授也能教,讲师能教,那么教授也能教;同一个教职,教不了初级 课程,那么也教不了中级和高级课程,教不了中级课程,那么也教不了高级课程。这些与量 级模型有关的命题称作“量级命题”(scalar propositions),它们的真假值可以用一个矩 阵来推导:

ABC

D

1→

E

↓↑

F ←0

左上角的1表示,如果肯定命题中只有一个为真,那就一定是AD(教授能教初级课程);右 下角的0表示,如果否定命题中只有一个为真,那就一定是CF(助教教不了高级课程)。1朝右 朝下的箭头表示,如果知道矩阵中某一位置为1(某肯定命题为真),那么这个位置上方和左 方的位置也为1。例如,如果知道BE为1,即“讲师能教中级课程”为真,那么可以推知AD( 教授能教初级课程),BD(讲师能教初级课程),AE(教授能教中级课程)也为真。0朝上朝左的 箭头表示,如果知道矩阵中某一位置为0(某否定命题为真),那么这个位置下方和右方的位 置也为0,不再举例。

现在可以引入量级命题的“相对信息度”(relative informativeness)这一概念。两个量 级命题的相对信息度高低:就某一量级模型中两个量级命题p和q而言,如果p衍推q,也就是 从p可以推知q,而从q不能推知p,那么p的信息度相对高于q。

根据上述定义,上述量级模型中“助教能教高级课程”这个命题的信息度最高,因为由此 可以推知任何教职能教任何课程;同样,“教授教不了初级课程”这个命题的信息度也最高 ,因为由此可以推知任何教职教不了任何课程。反过来,“教授能教初级课程”和“助教教 不了高级课程”这两个命题的信息度最低。

两个量级命题的相对信息度高低是决定(1)和(1’)这类句子是否成立的关键。现将句式1概 括为如下形式:

句式1: 还p呢,别提/何况/更q。

(主表小句) (语境小句)

如前所述,主表小句和语境小句的前后位置可以交换。其中p和q代表同一量级模型中的两 个量级命题,下面分别称作“主表命题”和“语境命题”。q经常省去和p相同的部分,只保 留焦点成分。这两个命题同为肯定命题,或同为否定命题;主表命题p的信息度相对高于语 境命题q的信息度。

句式1使用的语用条件如下:在特定的说话环境中,按照会话“合作原则”中的“适量准则 ”(Grice 1967),说话人认为,已经被交谈双方所接受的语境命题q提供的信息量不足,因 而提供一个信息度较高和足量的主表命题p。在提供p之后,就没有必要再表述q(“别提q了 ”);在接受p之后,接受q就更不在话下(“何况/更q”)。

从量级模型的角度讲,这个句式里的“还”是一个“量级算子(scalar operator),它的功 能是表示,它所在的小句表达的一个命题(主表命题)的信息度要比语境中已经存在的一个命 题(语境命题)的信息度高。

“还”的这种用法跟表示数量程度增加的一般用法(以下简称“一般增量”,如“今天比昨 天还冷”,“除了开会,还要备课”)一样都是表示“增量”,但这是“还”作为“元语” 的用法。所谓元语(metalanguage)是指用来指称或描述语言的语言。(参看Lyons 1977:10) 语言可以用来指称或描述语言自身,这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语言”和其他非语言传讯系 统的特点之一,叫做语言的“反射性”。(参看Hockett 1958)语言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 如果一个语词传递的信息是关于语言本身传递信息的情况的,那么这个语词的这一用法就是 它的元语用法。句式1中“还”所传递的信息就是关于语境小句传递信息的情况的,因此是 “还”的元语用法。为了跟“一般增量”相区分,我们把“还”的这种用法称作“元语增量 ”。试比较:

(12)a.这辆车比那辆车还小。(一般增量)

b.小车还通不过呢,就别提大车了。(元语增量)

(13)a.这辆车比那辆车还大。(一般增量)

b.大车还通过了呢,就别提小车了。(元语增量)

一般增量的“还”可以重读,能用“更”替换;元语增量的“还”不能重读,也不能用“ 更”替换:

(14)a.这辆车比那辆车`还/`更小。

b.`小车还/`*更通不过呢,就别提大车了。

(15)a.这辆车比那辆车`还/`更大。

b.`大车还/`*更通过了呢,就别提小车了。

表示一般增量的“还”字句是客观地陈述一个命题,表示元语增量的“还”字句是对陈述 的命题表明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即认为语境命题提供的信息量不足,主表命题才提供足量的 信息,因此表示元语增量的“还”带有“主观性”(subjectivity)。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 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这就是语言的 “主观性”。(参看Lyons 1977:739,Langacker 1990,Stein & Wright 1995)另外,从语 义 辖域(semantic scope)上看,一般增量的“还”的辖域限于它后面的成分,如(12a)的“小 ”;元语增量的“还”的辖域是主表小句表达的整个命题,如(12b)的“小车通不过”。在 口语中,元语增量的“还”可以移到句外,例如“小车通不过呢还”,一般增量的“还”不 能这么外移。(注:感谢张伯江先生提供这一例证。)

句式1的整体效果是,由于有了主表小句的支持,语境命题得到加强:你想知道大车是不是 真的通不过?好吧,我告诉你小车还通不过,所以大车肯定通不过。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现 代汉语八百词》说“还”字小句只是“陪衬”,语境小句是加强性的“推论”。然而从信息 度的角度看,主表小句是针对语境小句加强了信息度。这两种“加强”一个指效果,一个指 手段,互相联系但不要混淆。

五 复合量级命题

现在来看第二个句式。(2)和(2’)也是由前后两个小句组成的复合句,带“还……呢”的 小句(仍称“主表小句”)通常在后,不带“还……呢”的小句(仍称“语境小句”)通常在前 ,但前后也可以交换位置。这类句子跟(1)和(1’)的区别在于,前后两个小句没有配对的焦 点语义成分,例如:

(16)五千米还跑不了呢,更别提一万米了。(同(1),“五千米”与“一万米”配对)

(17)五千米都跑不了,还是运动健将呢。(同(2),“五千米”与“运动健将”不配对)

然而“还”的性质和功能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还”仍然是一个量级算子。这里同 样要建立一个量级模型:运动健将比一般人容易跑完五千米。“还”字后面的词语跟量级的 维度有关。(2)各例涉及的量级如下:

(18)连这个字也不认得,亏你还上过大学呢。

(学历高低维度:大学生比学历较低的人认识的字多)

英语都不会说,还在美国待了五年呢。

(学习环境维度:在美国待过的比待在国内的英语好)

居然五千米都跑不了,还是运动健将呢。

(训练程度维度:运动健将比一般人容易跑完五千米)

说“这个字不认识而上过大学”比光说“这个字不认识”的信息度高,说“不会说英语 而在美国待过五年”比光说“不会说英语”的信息度高,说“五千米跑不了而又是运动健将 ”比光说“五千米跑不了”的信息度高。信息度越高,越是出乎意料。这里涉及的单向衍推 关系是p和q组成的复合命题衍推p,即(p & q)p。现将句式2概括为如下形式:

句式2: 居然p,亏你/想不到还q呢。

(语境小句)(主表小句)

“居然”也可以用在主表小句代替“亏你(亏他)”或“想不到”,两个小句的前后位置可 以交换。句式2跟句式1的差别只在于:在句式1中,语境命题p和主表命题q是量级模型中的 两个命题,后者的信息度高于前者;而在句式2中,语境命题p和复合命题p & q(语境命题+ 主 表命题)是量级模型中的两个命题,后者的信息度高于前者。因此句式2中“还”仍然是一个 “量级算子”,使用它的语用条件仍然跟“适量准则”有关:在特定的说话环境中,说话人 认为,已经被交谈双方所接受的语境命题p提供的信息量不足,因而又表述一个命题q,p & p这个复合命题信息度较高,能提供足量的信息。这仍然是“还”的“元语增量”用法, 带有“主观性”,仍然有别于“一般增量”的用法。跟句式1一样,元语增量的“还”不能 用“更”替换,一般也不能重读:(注:只有当“还”直接修饰一个“引述语”时才可以重读:

五千米都跑不了,`还运动健将呢。

这句中的“运动健将”是“还”直接修饰的引述成分,书写时可以加引号,“还运动健将 呢”相当于“还说什么运动健将呢”,“还”有“持续”的意思。)

(19)a.你的学历比中学`还/`更高。(一般增量):

b.连这个字也不认得,亏你还/*更上过`大学呢。(元语增量)

(20)a.你的学历比中学`还/`更低。(一般增量)

b.连这个字都认得,你还/*更只上过`小学呢。(元语增量)

六 两个句式的变式

上面讨论的两个句式都有各自的变式。先来看句式2的变式。以(2)和(2’)的头一句为例, 它们可以分别变化为(21)和(21’):

(21)亏你上过大学,连这个字还不认得呢。

(21’)你只上过小学,连这个字还认得呢。

由于“还……呢”位置的改变,原式的语境命题变成了主表命题,而原式的主表命题变成 了语境命题。变式和原式的主要区别在于说话人所着眼的量级模型的“维度”不同,比较:

(22)a.连这个字都不认得,亏你还上过大学呢。(原式)

b.亏你上过大学,连这个字还不认得呢。(变式)

这里的量级模型涉及“学历”和“学识”两个维度,学历越高,识字越多,反之亦然。两 句的差别在于,原式是针对“这个字不认得”这个信息度较低的命题提供一个信息度较高的 复合命题“这个字不认得而你上过大学”,所取的维度是学历。变式是针对“你上过大学” 这个信息度较低的命题提供一个信息度较高的复合命题“你上过大学而这个字不认得”,所 取的维度是学识。选择不同的维度也就是对同一情景选取不同的观察角度,因而“凸现”同 一情景的不同部分。实际上原式和变式的语境小句也都可以有“还”出现,形成整句有两个 “还”的情形:

(23)a.连这个字还不认得,亏你还上过大学呢。

b.亏你还上过大学,连这个字还不认得呢。

这就好似两架摄像机同时从不同的角度拍摄同一情景,只能证明“还”的作用是表达两个 命题之间的关系,它出现在哪一个小句中关系不大。

变式中的“还”除了表示“元语增量”,有时也有“状态持续不变”的含义,但应该跟纯 粹表示状态持续的“还”区分开来:(注: “还”用在句式2的变式中相当于英语的still:

The boss wasn’t there and still we worked hard.

老板不在,我们干活还卖力着呢。

这个英语句子不能改用even:

*The boss wasn't there and we even worked hard.

英语still一词的基本意思是“持续”。“增量”和“持续”是两个相通的概念,状态的 持续往往伴随数量或程度的增加,两者有时难以分开,例如:

下午三四点钟还来了些拜寿的,老头子已觉得索然无味。(骆驼祥子)

来拜寿的状态持续,拜寿的人数也在增加。)

(24)a.你只上过小学,这个字还不认得。(状态持续)

b.亏你上过大学,这个字还不认得呢。(元语增量+状态持续)

再来看句式1的变式。以(1)和(1’)的头一句为例,可以分别变化为(25)和(25’):

(25)小车都通不过,还提大车呢。

(25’)大车都通过了,还提小车呢。

按照前面对“语境小句”和“主表小句”的形式定义,也是原式的语境小句成了主表小句 ,而原式的主表小句成了语境小句。比较:

(26)a.小车还通不过呢,别提大车了。(原式)

b.小车都通不过,还提大车呢。(变式)

然而从量级命题的信息度来看,变式的主表命题还是“小车通不过”,语境命题还是“大 车通不过”,因为前者的信息度高于后者。变式的后一小句“还提大车呢”只是改用一种方 式来表达“别提大车了”,带有讥讽和强调的意味,这里的“还”有“持续”的含义。实际 上变式的前一小句也可以带“还”,形成含有两个“还”字的句式:

b’.小车还通不过,还提大车呢。

这样看来,变式和原式的差别只在“呢”的位置不同。这一差别只是表明说话人想要“凸 现”的命题不同:原式凸现的是主表命题,变式凸现的是语境命题。原式要表达的是:信息 不足,需要增补;变式要表达的是:信息已足,无需增补。这也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看 待两个量级命题的关系而已。(注:李宇明(2000:128)也认为“还”可以表示主观量,既可以表示主观大量,又可以表示主 观小量,例如:

a.百把块钱还想买两条牛仔裤。b.百把块钱还买不了两条牛仔裤。

a的“百把块”表示主观小量,“两条”表示主观大量,b相反,“百把块”是主观大量, “两条”是主观小量。按本文的分析,两句中的“还”都是表示“元语增量”,只须把语境 小句补出来:

a.百把块钱一条都买不了,还想买两条呢。 b.百把块钱买不了三条,还买不了两条呢。)

七 “还”和其他增量副词

跟“还”语义上近似的增量副词有“又、更、再、也”等,这里不想对它们的异同作全面 的比较,这样的比较十分复杂(参看陆俭明、马真1999等)。这一节将说明,理解“还”的元 语用法和主观性有助于解释“还”跟这些近似副词在句法和语义上的某些差别。

1)“还”和“更”

“还”有比拟用法是因为“还”有元语增量的用法,“更”没有比拟用法是因为“更”没 有“还”这样的元语增量用法。可以把“小三比`书架还高呢”这种比拟句看作本文讨论的 句式1的主表小句,并把语境小句补说出来:

(27)小三儿高,小三儿比`书架还高呢!

说话人认为语境小句“小三儿高”提供的信息量不足,因而用“还……呢”所在的主表小 句增补一个信息度更高的足量命题“小三儿比书架高”。全句可以翻译成:你说“小三儿高 ”,我还要告诉你“他比书架高”。既然说话人是想用“他比书架高”来表明他不是一般的 高,那么“书架”就必然是用来比拟高,而不是用作一般的比较标准。

“更”可以用于三项比较,“还”不能用于三项比较,这也是因为“还”有“元语增量” 的用法。重复例句如下:

(28)a.长江比黄河长,比淮河就更长了。

b.*长江比黄河长,比淮河就还长了。

a是根据已知命题“长江比黄河长”和“黄河比淮河长”作纯逻辑的推导(用“就更…了” 的形式),得出“长江比淮河更长”的结论,正好符合“更”表示“一般增量”的用法。三 项比较都是复合句,用了“还”的复合句会引发“还”的“元语增量”用法,使前后小句形 成语境小句和主表小句的关系。b不成立是因为命题“长江比淮河长”并不比命题“长江比 黄河长”的信息度高,相反还要低。如果把b句改为b’(长江、黄河、淮河三者之间的长短 关系保持不变),句子就能成立:

b’.长江比淮河长,比`黄河还长呢。

b’属于本文讨论的句式1,它不是在作纯逻辑的推导,而是说话人对一个语境命题“长江 比淮河长”表态,认为它提供的信息量不足,同时增补一个主表命题“长江比黄河长”(用 的是“还……呢”的形式),这个主表命题提供了关于长江之长的足量信息,全句可以翻译 成:你说“长江比淮河长”,我还要告诉你“长江比黄河长”。注意b’中的“还”反而是 不能用“更”来替换的,“长江比淮河长,比黄河就更长了”的说法违背逻辑。(注:陆文和Paris(1988)还都指出,“还”后头可以带各种数量结构,“更”后头只能带“一 些”“一点儿”:

小王比小李还高三公分。 小王比小李还高些。

*小王比小李更高三公分。

小王比小李更高些。

这也可以用“更”只限于纯粹的比较和逻辑推导来作出部分的解释。从“b比c高”和“a 比b高”这两个前提就已经可以进行逻辑推导得出“a比c更高”的结论,具体说明高几公分 是多余的,反而会妨碍这样的推导。相反,“还”表示元语增量是要提供一个信息量充足的 命题,说话人在知道小王比小李高三公分的情形下如果只说小王比小李高就会违背会话的“ 适 量准则”。)

2)“还”和“又”

《现代汉语八百词》说“还”和“又”的区别是“还”主要表示未实现的动作,“又”主 要表示已实现的动作:

(29)a.他昨天来过,明天还来。(未实现)

b.他昨天来过,今天又来了。(已实现)

说“又”主要表示已实现的动作没有错,但是“还”不是主要表示未实现的动作,像b’ 这样的句子是经常见到的:

b’.他昨天来过,`今天还来了呢。(已实现;“今天”重读)(注: Liu(2000)也认为“还”不能表示已实现的动作,因此“老王昨天去游泳,今天还去游了 一次”不能说,只能说“老王昨天去游泳,今天还要去。”但是如果用“还……呢”句式就 不成问题:“老王昨天去游泳,今天还去游了一次呢!”这是本文讨论的句式2的典型例子。)

“还”表示“未实现”倒经常受限制,例如祈使句只能说“再唱一个!”(未实现),却不 能说“还唱一个!”。问题在于说明b和b’的语义差别。b用“又”只是客观地报道他来的动 作重复发生,而b’属于本文讨论的句式2。说b’时,说话人认为“他昨天来过”这个命题( 语境命题)提供的信息量不足,因而增补一个“他今天来了”的命题(主表命题),语境命题 和主表命题组成的复合命题“他昨天过来&他今天来过”是信息度高的足量命题。b’也可以 按句式1来理解,涉及的语义量级是“他今天来的可能性不如昨天来的可能性大”,因此主 表命题的信息度高于语境命题。

3)“还”和“也”

有人认为“还”和“也”都能表示动作的重复或接续,区别是“还”必须指同一个施事者 ,“也”没有这个限制(吴葆堂1991:108):

(30)a.我白天想,晚上也/还想。

b.你想去,我也/*还想去。

a句的“白天想”和“晚上想”的施事相同,“也”和“还”都可以用;b句“想去”的施 事不同,就只能用“也”不能用“还”。其实不是不能用“还”,而是用了“还”会多一层 “递进”的含义(吴文也已指出这一点):

b’.你想去,我还想去呢。

问题在于说明为什么b’会多一层递进的意思?显然也是因为这里的“还”是元语增量的用 法,句子重音在“我”不在“还”。b’可以按句式1理解,也可以按句式2理解。按句式1理 解,相关的语义量级是我想去比你想去的可能性要小,因此说“我想去”比说“你想去”提 供的信息度高;按句式2理解,说话人是要表达“你想去&我想去”这个复合命题比“你想去 ”这个命题的信息度高。

4)“还”和“再”

无论是表示重复还是增补,祈使句能用“再”不能用“还”,例如:

(31)唱了一个,再唱一个! *唱了一个,还唱一个! (重复)

跳了一个舞,再唱一首歌!*跳了一个舞,还唱一首歌! (增补)

既然是祈使,就不可能同时对命题的信息量表态。然而这样的“还”字句用在祈使句的“ 回声句”(echoing sentence)中倒是再自然不过,因为“还”有元语增量的性质:

(32)(什么?唱了一个)还唱一个?

(什么?跳了一个舞)还唱一首歌?

用“再”的祈使句只是说话人要求重复或增补一个动作,(32)则是说话人对这种要求表态 ,认为动作的重复和增补没有必要。要求重复或增补一个动作跟主观上认为重复或增补一个 动作有无必要,两者虽然有联系,但毕竟不是一回事儿。

八 结语

上面着重说明了副词“还”的元语增量用法,把它跟一般增量的用法区别开来。一般增量 是客观的陈述,元语增量是主观的表态。那么这种区分在语言中是否具有普遍性呢?回答是 肯定的。就副词而言,我们过去已经说明否定副词“不”和程度副词“好”有元语和非元语 两种用法,可参看沈家煊(1993,1994)。除了副词,助动词和连词也经常有元语和非元语两 种用法,这里各举一例如下:

(33)a.他能帮你一把。

b.他能不帮你一把吗?

助动词“能”有两种用法,a是客观地陈述一个命题,表达他有帮你一把的能力,b则是对 命题“他不帮你一把”的真假作主观的推测,这是“能”的元语用法。

(34)a.张刚回来了,因为他还爱小丽。b.张刚还爱小丽,因为他回来了。

“因为”也有两种用法,a表述一种客观的因果关系:张刚还爱小丽是他回来的原因。b看 上去像是颠倒了a中的因果关系,其实不是。b的意思不是“张刚回来是他还爱小丽的原因” ,而是“说话人知道张刚回来了,这是说话人推断张刚还爱小丽的原因”,这是“因为”的 元 语用法。

①这个量级模型在Liu(2000)中已有说明,该文试图用它来说明副词“还”的各种用法,反 而模糊了“还”的元语用法(见以下注③⑩)。

②“语境小句”和“主表小句”这两个名称在Fillmore,Kay & O’Conner(1988)和Kay(19 90)中分别称为Context Proposition和Text Proposition。相比之下,英语中两个小句交换 位置不像汉语这么自由:

John didn’t even make the finals,let alone win the tournament.

约翰还没能进决赛呢,别提得冠亚军了。

*Let alone win the tournament,John didn’t even make the finals.

别提得冠亚军了,约翰还没能进决赛呢。

③Liu(2000)认为配对的焦点成分不能是主语,不能说“老王去了学校,老张还去了”。其 实只要在句末加上“呢”,“老王去了学校,老张还去了呢”完全能说。下面要说明“还” 管辖的范围是整个命题,自然包括主语在内。

④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语境知识是根据整个句式的意义和常识(洛阳在开封的西面)推导出 来的,而不是事先就有的。有人一定要把语义和语用区分开来,认为句子有自身固有的语义 ,放到一定的语境中才生发出语境意义。这两个例子证明这种区分不完全正确,因为语境意 义也和句子的格式分不开。

⑤感谢张伯江先生提供这一例证。

⑥只有当“还”直接修饰一个“引述语”时才可以重读:

五千米都跑不了,`还运动健将呢。

这句中的“运动健将”是“还”直接修饰的引述成分,书写时可以加引号,“还运动健将 呢”相当于“还说什么运动健将呢”,“还”有“持续”的意思。

⑦“还”用在句式2的变式中相当于英语的still:

The boss wasn’t there and still we worked hard.

老板不在,我们干活还卖力着呢。

这个英语句子不能改用even:

*The boss wasn't there and we even worked hard.

英语still一词的基本意思是“持续”。“增量”和“持续”是两个相通的概念,状态的 持续往往伴随数量或程度的增加,两者有时难以分开,例如:

下午三四点钟还来了些拜寿的,老头子已觉得索然无味。(骆驼祥子)

来拜寿的状态持续,拜寿的人数也在增加。

⑧李宇明(2000:128)也认为“还”可以表示主观量,既可以表示主观大量,又可以表示主 观小量,例如:

a.百把块钱还想买两条牛仔裤。b.百把块钱还买不了两条牛仔裤。

a的“百把块”表示主观小量,“两条”表示主观大量,b相反,“百把块”是主观大量, “两条”是主观小量。按本文的分析,两句中的“还”都是表示“元语增量”,只须把语境 小句补出来:

a.百把块钱一条都买不了,还想买两条呢。 b.百把块钱买不了三条,还买不了两条呢。

⑨陆文和Paris(1988)还都指出,“还”后头可以带各种数量结构,“更”后头只能带“一 些”“一点儿”:

小王比小李还高三公分。 小王比小李还高些。

*小王比小李更高三公分。

小王比小李更高些。

这也可以用“更”只限于纯粹的比较和逻辑推导来作出部分的解释。从“b比c高”和“a 比b高”这两个前提就已经可以进行逻辑推导得出“a比c更高”的结论,具体说明高几公分 是多余的,反而会妨碍这样的推导。相反,“还”表示元语增量是要提供一个信息量充足的 命题,说话人在知道小王比小李高三公分的情形下如果只说小王比小李高就会违背会话的“ 适 量准则”。

⑩Liu(2000)也认为“还”不能表示已实现的动作,因此“老王昨天去游泳,今天还去游了 一次”不能说,只能说“老王昨天去游泳,今天还要去。”但是如果用“还……呢”句式就 不成问题:“老王昨天去游泳,今天还去游了一次呢!”这是本文讨论的句式2的典型例子。

标签:;  ;  ;  ;  ;  ;  ;  

与副词“欢”有关的两个句型_命题的否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