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眩晕76例临床分析

老年人眩晕76例临床分析

一、老年人眩晕76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莎日娜[1](2021)在《银杏酮酯滴丸治疗脑动脉硬化症所致眩晕(血瘀证)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运用国际公认的评价指标,评价银杏酮酯滴丸治疗脑动脉硬化症所致眩晕(血瘀证)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设计方法,将404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银杏酮酯滴丸组)和对照组(脑心清片组)各202例。试验组口服银杏酮酯滴丸与脑心清片模拟剂,对照组口服脑心清片与银杏酮酯滴丸模拟剂,连续服用6周。主要疗效指标为治疗6周后血瘀证中医证候疗效,次要疗效指标为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6周眩晕障碍量表评分、眩晕症状严重程度VAS评分、加利福尼亚大学眩晕调查问卷评分和中医单项症状积分等;安全性指标包括不良事件和肝肾功等化验室指标。研究结果:本研究纳入受试者共404例,实际完成380例(试验组191例,对照组189例)。未完成24例,其中试验组11例(未完成临床试验5例,违背试验方案5例,用药依从性不达标1例),对照组13例(未完成临床试验6例,违背试验方案6例,访视窗超窗1例),脱落率为5.95%(试验组5.45%,对照组6.44%)。对两组患者人口学信息、生命体征、体格检查等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血瘀证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治疗6周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2.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07%,有显着差异(P<0.05)。2.眩晕障碍量表评分两组评分均较基线有所下降,试验组治疗6周眩晕障碍量表总分与基线的减分值高于对照组(P=0.0188)。3.眩晕症状严重程度VAS评分两组均评分较基线有所下降,治疗6周试验组V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008),治疗6周与基线的减分值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001)。4.加利福尼亚大学眩晕调查问卷评分两组均较基线有所下降,治疗6周试验组加利福尼亚大学眩晕调查问卷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有差异(P=0.0056),治疗6周与基线的减分值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001)。5.试验组6周在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方面(头晕、目眩、头痛、健忘)与基线的减分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评估:试验组与研究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1例,表现为轻度的“ALT异常”、“AST异常”、“GGT异常”,患者停用他汀类药物后肝功正常;对照组有1例严重不良事件发生,与药物无相关性。结论:银杏酮酯滴丸治疗脑动脉硬化症所致眩晕患者的疗效优于脑心清片,可改善中医证候,用药安全有保障。

吴柏宽[2](2021)在《基于CNKI近十年椎动脉型颈椎病取穴规律及关联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查找近十年中国知网(CNKI)中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期刊类文献,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取穴规律与关联分析。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文献平台数据库,从2011年-2020年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相关文献。检索方法为检索词以题名“椎动脉型颈椎病”,并含“针灸”或“针刺”或“刺络拔罐”。将检索到的结果排除明显不符合标准的文献后,进行全文下载并阅读,严格地根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将纳入的文献录入EXCEL表中并进行分类整理,EXCEL表中包含了腧穴出现频次统计、腧穴在经络分布统计(十四经)、奇穴与特定穴的统计、腧穴分布规律(头颈部、腰背部、上肢部、下肢部、胸腑部)、评价方法和治疗方法(单法、双法、三法及以上)的结果。并将EXCEL表中的统计结果导入IBM SPSS Modeler 18.0以及IBM SPSS Statistics 20进行腧穴的关联分析与腧穴的聚类分析。结果:通过检索符合标准的文献147篇,纳入总的腧穴使用次数为990次。1.腧穴出现频次统计:25种腧穴使用频次≥10次,依据频次由高到低排列,前10种腧穴分别为风池、颈夹脊穴、百会、天柱、大椎、风府、太冲、太阳、完骨、合谷;2.腧穴在经络分布统计(十四经):督脉217次,足少阳胆经200次,足太阳膀胱经1 14 次;3.奇穴、阿是穴与特定穴的统计:奇穴、阿是穴与特定穴的腧穴一共出现574次,奇穴取穴频次最多174次,输穴76次、原穴75次;4.腧穴分布规律:头颈部641次、上肢部125次、下肢部133次;5.评价方法: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使用的最普遍,第二是使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第三则是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做出的疗效评价;6.148篇治疗方法大多使用双法98篇,占比66%;7.腧穴关联分析的研究:风池-颈夹脊穴、风池-百会、风池-颈夹脊穴-内关出现的频次最多;8.腧穴聚类分析的研究:分析频次大于20次的穴位,结果发现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取穴可分6类,第一类为足三里、三阴交、印堂、太阳;第二类为太冲、内关、大椎;第三类为风府;第四类腧穴为合谷、后溪;第五类腧穴为风池、百会、颈夹脊;第六类为天柱、完骨。结论:1.本研究认为,风池、颈夹脊穴、百会为CSA取穴频次前三的腧穴。督脉、胆经、膀胱经为CSA取穴频次前三的经脉,且前六条经脉都为阳经。2.头颈部为CSA取穴中腧穴分布频次最多的部位、下肢部次之。3.根据穴性分类结果,奇穴取穴频次最高,输穴次之。奇穴又以位于头颈部的颈夹脊穴取穴频次最多,与腧穴在人体部位分布规律相互呼应。

王忠平[3](2020)在《银杏活脑胶囊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瘀血阻窍型眩晕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银杏活脑胶囊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瘀血阻窍型眩晕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上治疗瘀血阻窍型眩晕提供相关参考。方法:将60例符合西医后循环缺血诊断标准及中医眩晕(瘀血阻窍型)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10ml配合0.9%氯化钠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银杏活脑胶囊口服,每次2粒,每日3次,两组均持续用药2周。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DARS量表评分、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VA和BA的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情况。结果:1、两组基线指标分析:经过统计分析得出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眩晕程度、合并疾病等方面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对瘀血阻窍型眩晕均有效,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6.67%,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比对照组的下降更显着(P<0.05)。4、两组DARS量表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DARS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的DARS分值比对照组的下降更加明显(P<0.05)。5、两组双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比较:两组患者的双侧VA和BA治疗后的VM均比治疗前提高,治疗后治疗组的双侧VA和BA的VM比对照组的更高(P<0.05)。6、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银杏活脑胶囊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瘀血阻窍型眩晕,其临床疗效优于单用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且用药期间未发生不良反应,安全性好。2、银杏活脑胶囊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瘀血阻窍型眩晕,可更好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DARS量表评分以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这可能是其临床疗效优于单用西药的原因。3、银杏活脑胶囊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瘀血阻窍型眩晕,能明显改善TCD中检测的指标,也表明该疗法可以改善脑部供血,从而改善后循环缺血所致的眩晕等症状。

周倩[4](2020)在《加味建瓴颗粒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阴虚阳亢型)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运用加味建瓴颗粒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阴虚阳亢型),观察加味建瓴颗粒在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阴虚阳亢型)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通过对比治疗前后两者相关中医症候、24h动态血压、血压变异性治疗前后的变化来探讨加味建瓴颗粒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阴虚阳亢型)的有效性及对血压变异性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及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在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科和心血管科,符合纳入标准的EISH患者,辩证属于阴虚阳亢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6例)。对照组予以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加味建瓴颗粒口服,疗程共14天。治疗前后分别记录24h动态血压、血压变异性、中医症候积分、安全性指标的前后变化情况,所有数据运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疗效判定。结果:(1)两组均能明显降低24hSBP、24hDBP、PP(P<0.01),但组间比较治疗组的24hSBP、24hDBP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显着(P<0.05)。(2)降压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高于对照组的87.5%,经组间分析得出治疗组的降压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中医症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3%,高于对照组的75%,经组间分析得出治疗组在改善中医症候疗效上优于对照组(P<0.01)。(4)两组治疗后均能明显改善中医证候总积分(P<0.01),但治疗组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5)在改善中医单项症状上,通过统计分析可知治疗组在改善眩晕、头痛、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差异显着(P<0.01);对照组在改善眩晕、头痛、失眠症状差异显着(P<0.01),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耳鸣、健忘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均能降低血压变异性(P<0.01),但组间比较治疗组的24hSSD、24hDSD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显着(P<0.05)。(7)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说明加味建瓴颗粒安全可靠。结论:加味建瓴颗粒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阴虚阳亢型)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能有效降低患者24h收缩压、舒张压及血压变异性,对于改善患者眩晕、头痛等临床相关症状具有明显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卢雅倩[5](2020)在《老年高血压中医证型与血脂指标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采集老年高血压患者四诊信息,探析高血压在老年患者中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血脂指标进行相关性研究,总结血脂指标对老年高血压证型分布的影响。2研究方法对2017年10月至2020年1月于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住院患者进行筛选,选出符合老年高血压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157例。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版)和《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08版)中“高血压病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结合四诊信息,进行辨证分型。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住院号、病案号、吸烟史、饮酒史;既往史包括:冠心病史、糖尿病史、脑梗死、血脂异常;辅助检查包括: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D-二聚体(D-D)、空腹血糖(FPG)、颈部血管彩超、心脏彩超等,并利用血脂常规指标分别计算出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动脉硬化指数(AI)。最后利用统计软件SPSS25.0进行数据分析。3研究结果3.1老年高血压中医证型分布与一般指标比较3.1.1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在纳入的157例老年高血压病例中,痰瘀互结证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阴阳两虚证,阴虚阳亢证和肝火亢盛证占比最少,其构成比例:痰瘀互结证为74例(47.13%),阴阳两虚证为35例(22.29%),阴虚阳亢证为27例(17.2%),肝火亢盛证为21例(13.38%)。3.1.2各中医证型基线情况比较在纳入的病例中,各证型之间年龄比较结果显示:阴阳两虚证>痰瘀互结证和肝火亢盛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纳入病例中,各证型之间高血压分级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痰瘀互结证和肝火亢盛证患者高血压分级大多集中于高血压2、3级,阴虚阳亢证和阴阳两虚证患者高血压1级所占比例较其余两证型增多;在纳入病例中,各证型之间危险因素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既往有饮酒史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阴阳两虚证明显高于其它证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各证型在性别、吸烟史和既往病史等方面未见显着差异。3.1.3各中医证型检查指标比较各证型之间血脂及血脂综合指数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HDL-C水平上,阴阳两虚证、痰瘀互结证低于阴虚阳亢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各证型在TG、TC、LDLC、AIP、AI水平无显着差异;各证型D-二聚体水平相比,阴阳两虚证、痰瘀互结证高于阴虚阳亢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证型无显着差异;空腹血糖在各组间未见明显差异。3.1.4各中医证型颈动脉斑块、狭窄和左房扩大情况比较在所纳入的病例中,各证型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在90%以上;肝火亢盛证的颈动脉狭窄检出率最高,检出率为42.86%;阴阳两虚证的左房扩大检出率最高,检出率为57.1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2老年高血压患者不同血压分级之间一般指标比较老年高血压患者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老年高血压患者中高血压3级分布最多;在性别分布中,高血压2级男性所占比高于女性,高血压3级女性所占比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高血压分级的AIP、AI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相关性检验,高血压分级与AIP、AI呈正相关,高血压等级随着AIP、AI水平升高而提升;不同高血压分级与吸烟史、饮酒史、颈动脉狭窄、左房扩大无显着相关性。4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痰瘀互结证分布最多,其次为阴阳两虚证,说明其病理机制以本虚为主,多痰多瘀,与肝脾肾亏虚、阴阳失调密切相关;老年高血压患者高血压3级人数最多,其中痰瘀互结证和肝火亢盛证患者血压分级集中于高血压2、3级;老年高血压患者阴阳两虚证和痰瘀互结证的HDL-C水平较阴虚阳亢证明显偏低;患者高血压分级随AIP、AI水平增高而明显增高,说明血脂异常与老年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两者相互影响,为血脂综合指标作为老年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提供了数据支持。

高林[6](2019)在《三因复眩方治疗老年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试验以“健脾滋肾息风”法为指导,自拟方剂“三因复眩方”治疗老年病人因后循环缺血引起的眩晕病。通过观察指标、收集数据等方法来评价“三因复眩方”治疗老年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共64例,并按照随机、对照的试验设计原则进行分组(其中试验组32例,对照组32例)。两组受试者均进行后循环缺血的西医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敏使朗)进行干预,试验组同时使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加中药汤剂(三因复眩方)进行干预。两组的疗程观察均为7天。试验过程中所有受试者均需进行三大常规,凝血全套、血脂及肝肾功能等检验,以及头颅CT、MRI、TCD、心电图、心脏彩超、腹部彩超等检查,以了解每位受试者的基础情况,监测两组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对于试验过程的药物不良反应进行跟踪和处理。治疗前后收集两组受试者的眩晕评定量表、眩晕临床症候评分表及焦虑抑郁量表等的量化数据,并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0.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1%,试验组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前后两组受试者的DARS评分均有显着改善(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总积分和单项症状积分均有显着改善(P<0.05)。且在缓解头痛、失眠、乏力等症状及控制眩晕发作频率等方面,试验组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P<0.05);(4)两组治疗方案对受试者椎-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及搏动指数(PI)均有显着的改善作用(P<0.05)。而且在改善PI指数方面,试验组要优于对照组。(5)两组治疗均能改善受试者的焦虑抑郁情绪(P<0.05),且试验组的作用要优于对照组。(6)试验过程中,两组药物均未发现药毒性及其他副作用。结论(1)三因复眩方的加入具有提高老年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总疗效的作用。(2)三因复眩方可以协助改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液供应。(3)三因复眩方具有改善眩晕病人头痛失眠、恶心呕吐、耳鸣、乏力等症状的作用,且可以有效减少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发作频率。(4)三因复眩方的应用可以缓解老年眩晕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三因复眩方的组成药物无明显毒副作用,安全性良好,可以长期用于预防和治疗老年人因后循环缺血引起的眩晕症,具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

闫伟[7](2018)在《中医药治疗眩晕的系统评价及“脉证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全面收集国内外中医药治疗眩晕的随机对照文献(RCT),通过循证医学方法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并深入挖掘眩晕的证治规律,探讨“脉证治”关联性,为眩晕的中医临床诊疗提供决策证据和诊治经验。方法:1.制定检索策略,检索中文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等,制定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纳入的文献应用改良Jadad量表评分进行质量评价,提取文献的一般资料、研究设计类型、患者基本情况、干预措施、结局指标、随访情况等资料,建立数据库。对同类研究应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不能合并的研究进行描述性分析,评价中医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2.选取中医药为主治疗眩晕的随机对照文献,提取纳入研究的名称、作者、出处、发表年代及中医脉象、证型、中药等资料,进行统一规范输入Microsoft Office Excel2003表格建立原始数据库,并转换为标准数据库,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性别、年龄、病程、证素、脉象、证型、中药等进行频数、频率分析、聚类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计数资料用频数、频率描述;应用SPSS Modeler18.0统计软件建立模型,采用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统计分析,通过反复设置相应的置信度和支持度寻找最佳置信度和支持度数值,挖掘脉象、中药自身的关联规则以及脉象、证型和中药之间的关联规则,并做网络关联图。结果:1.中医药治疗眩晕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1)单纯中药治疗:在整体疗效、眩晕障碍评分量表(DHI)、中医证候积分、椎—基底动脉经颅多普勒((TCD)平均血流速度、眩晕复发率、人体健康状况(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方面作用优于西药对照组;中药组不良反应轻微,与西药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别,临床使用安全性好。(2)中药联合西药治疗:在整体疗效、中医证候积分、椎—基底动脉经颅多普勒((TCD)平均血流速度、血浆粘度、眩晕障碍评分量表(DHI)、欧洲眩晕评价量表、血浆NO水平方面作用优于西药对照组;中药联合西药组不良反应轻微,与西药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别,可安全使用。2.眩晕证治规律及“脉证治”关联性。(1)证治规律:(1)病因病机:男女性患眩晕的比例基本一致,主要发病年龄段为4565岁之间,病程自数分钟至数年不等,常见既往疾病有高血压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后循环缺血、颈性眩晕、梅尼埃病等;眩晕与肝脾肾密切相关;以痰、血瘀、气逆、阴虚、阳亢为主要证素,痰浊、瘀血为其主要致病因素;(2)证型分布:常见中医脉象有弦脉、滑脉、细脉、涩脉、弱脉等,常见脉象组合有数弦脉、濡滑脉、实弦脉、缓弱脉、弱细脉等;痰浊上蒙型、肝阳上亢型、痰瘀阻络型、肝肾阴虚型、气血亏虚型等是现代文献中眩晕的常见中医证型;(3)用药规律:常用中药为黄芪、泽泻、葛根等;常用的药物种类有补虚药、平肝息风药、活血化瘀药等;通过聚类分析,药物聚为13类,分别为健脾益气化痰类、平肝潜阳类、活血化瘀通络类等;常见的中药配伍规律:杜仲与牛膝、杜仲与钩藤配牛膝,可用于治疗肝肾阴虚所致眩晕;钩藤与天麻、石决明与钩藤、桑寄生与天麻配牛膝等,可用于治疗肝阳上亢之眩晕;生姜与白术、陈皮与茯苓,可用于脾失健运,痰浊上蒙之眩晕等。(2)眩晕“脉证治”关联性:(1)脉象与证型的关联分析:关联度较高的组合:实弦脉与肝阳上亢证、濡滑脉与痰浊上蒙证、弱涩脉与气虚血瘀证等。(2)证型与中药的关联分析:关联度较高的组合:痰浊上蒙证常用陈皮、半夏、白术、茯苓、天麻;肝阳上亢证常用钩藤、牛膝、天麻;痰瘀阻络证常用川芎、半夏、茯苓、天麻等。(3)脉象与中药的关联分析:关联度较高的组合:弦脉常用天麻、钩藤、牛膝、杜仲、石决明;滑脉常用陈皮、白术、半夏、茯苓、天麻;弱脉常用黄芪、党参、白术、升麻、当归等。3.通过深入挖掘分析眩晕现代证治规律,发现眩晕病位在清窍,主要病因病机为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积滞、体虚久病、劳倦失血等因素引起的气运动失常,产生气虚或气机失调。气机失调包括气逆、气滞、气郁、气闭、气脱等气的运动变化,并进一步演化为化火、生痰、饮停、血瘀等,形成演化病机,产生风、火、痰、瘀、虚等病理变化,使清窍被扰,清阳不升,或精血亏虚,脑窍失养而发为眩晕。提出气的运动失常是眩晕产生的基本病机。临床辨证分虚证、实证和虚实夹杂证进行论治。治眩以调气为先,调气包括补气和调节气机。临证应注重脉诊应用,发挥脉诊的客观诊断优势,采用“脉证治”一体化诊疗模式,结合其它三诊,辨治眩晕,提高疗效。结论:1.中医药治疗眩晕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眩晕评分量表、临床生化指标等方面均优于西药组;其产生的不良反应较轻微,与西药组无明显差异,临床应用安全性好。2.眩晕证治规律及“脉证治”关联性:(1)证治规律:眩晕好发于中老年人,男女均可患病,无明显性别差异。眩晕与肝脾肾密切相关,主要致病因素为痰、血瘀、气逆、阴虚、阳亢、气虚等。引起眩晕的主要病因病机为痰浊上蒙、肝阳上亢、痰瘀阻络、肝肾阴虚型及气血亏虚,其中痰浊上蒙是最常见病因病机,其次是肝阳上亢、痰瘀阻络,再次为肝肾阴虚、气血亏虚,认为眩晕产生与痰、风、瘀、虚密切相关。(2)“脉证治”关联性:对脉象、证型、中药进行脉-证、证-药、脉-药的相互关联,发现存在脉证相应、证药相应以及脉药相应,“脉-证-治”三者关系密切,具有一致性,有其内在的关联规则。3.系统总结并提出眩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疾病过程,气的运动失常为眩晕的基本病机,“痰瘀”为眩晕的基本致病因素,眩晕病性虚实夹杂,临证应从“气痰瘀”论治,治疗以调气为先,包括补气和调节气机。临证应注重发挥脉诊的客观诊断优势,通过“脉证治”一体化诊疗模式,结合其它三诊,辨治眩晕,为临床诊治眩晕提供新思路。

曾辉[8](2018)在《老年高血压中医处方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治疗老年高血压中医处方规律,为临床老年高血压的中医药治疗提供思路和参考。方法:本论文由文献综述、数据挖掘两部分组成。文献综述从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两个方面收集和整理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老年高血压的研究进展,并分析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数据挖掘研究借助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对治疗老年高血压中医处方进行数据分析,探寻组方用药特点及其配伍规律。结果:根据近年老年高血压中医药研究概况,提出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中医辨证分型及疗效标准尚不规范、遣药组方缺乏法度、传承研究亟待加强等问题,需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借助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平台,收集了治疗老年高血压肝阳上亢、痰湿壅盛、瘀血阻络、阴虚阳亢、气虚血瘀、肾气亏虚、阴阳两虚7种证型,共266首中医处方。其中治疗肝阳上亢型老年高血压36首处方,提炼高频用药,得到常用药物组合,提取核心组合6个,并获得新方3首;治疗痰湿壅盛型老年高血压47首处方,提炼高频用药,得到常用药物组合,提取核心组合10个,并获得新方5首;治疗瘀血阻络型老年高血压16首处方,提炼高频用药,得到常用药物组合,提取核心组合4个,并获得新方2首;治疗阴虚阳亢型老年高血压76首处方,提炼高频用药,得到常用药物组合,提取核心组合10个,并获得新方5首;治疗气虚血瘀型老年高血压27首处方,提炼高频用药,得到常用药物组合,提取核心组合6个,并获得新方3首;治疗肾气亏虚型老年高血压40首处方,提炼高频用药,得到常用药物组合,提取核心组合4个,并获得新方2首;治疗阴阳两虚型老年高血压24首处方,提炼高频用药,得到常用药物组合,提取核心组合6个,并获得新方3首。结论:老年高血压属本虚标实,临床治疗既要“急则治标”,解除患者眩晕、头痛等脑部症状,又强调治本之法,兼顾老年人体质特点,整体调治。在对临床文献资料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老年人的体质特点和高血压的病理机转,提出治疗老年高血压中医处方“标本兼顾,治本为要”“多脏合治,整体调补”“补虚为主,消补兼施”的配伍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与参考。

李楠楠[9](2014)在《颅内外动脉狭窄相关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证候学研究及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慢性脑供血不足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但由于其相关病名在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文件及我国脑血管病疾病分类中相继被取消,此疾病诊断率低,在临床较少受到关注和重视,但是这一疾病群体却客观存在,发病率极高。慢性脑供血不足是中风、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等多种重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的重要过程,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够有效预防和延缓重大脑血管病事件。慢性脑供血不足在现阶段尚无被国际国内公认的病名和诊断标准,现代医学在治疗上也无确实有效的方法,但是中医药在其治疗方法上多靶点、多途径的优势较为明显,对于本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从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相关文献和临床研究入手,探讨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证候学分布规律以及中医药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从而为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治疗开拓新的思路,为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药防治、重大脑血管疾病延缓和预防指明新的方向。一、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证候学现代文献研究目的:分析慢性脑供血不足中医证候学文献,从中提取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探讨慢性脑供血不足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0年1月2013年12月所有慢性脑供血不足中医证候学相关文献,对其进行筛选和分类,总结其中有关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症状表征、证候要素、证型等资料,进行录入和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共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26篇,纳入患者2452例,共归纳出14个证候类型,16个证候要素,515个表征。(2)中医表征分析:515个表征中,一般表征320个,其中常见表征共11个,分别为头晕、头痛、失眠、耳鸣、健忘、腰膝酸软、乏力、胸闷、头重、神疲、多梦,其在文献中出现频率均大于25%。脉象表征83个,其中细脉、弦脉、沉脉出现频率最高。舌象表征112个,其中常见舌色为舌淡、舌红,常见舌苔为苔薄、苔白、苔黄。(3)证候要素分析:所有文献中,共归纳出中医证候要素16个,总频次5660次,其中病位证候要素4个,病性证候要素12个。常见的病位类证候要素为肝、肾和脑。常见的病性类证候要素为气虚、血瘀、阴虚、痰浊、精亏、气滞和血虚。(4)中医证型分布:慢性脑供血不足相关文献中归纳出中医证候类型共14个,其中常见证候类型为肾精亏虚证、气虚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肝阳上亢证、痰浊中阻证。二、慢性脑供血不足中医证候学临床研究目的:通过临床观察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特征,为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临床收集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中医证候学资料,制订中医证候学观察量表,观察76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将其数据进行录入分析,探讨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证候学分布规律,并与文献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76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男性45例(59%),女性31例(41%)。发病年龄以60-79岁最多,共55例(72.3%)。合并基础疾病最多的为高血压病,共65例患者(85.5%),其次为血脂异常(68.4%)和糖尿病(53.9%)、冠心病(19.7%);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有2个或以上基础疾病者占80%。(2)中医证候要素分布:76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共总结出9个病性类证候要素和5个病位类证候要素,其中常见的病性类证候要素为髓亏证、痰浊证、血虚证、气虚证和血瘀证。常见的病位类证候要素为脑、肾和肝。所有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证候要素合并情况中,单纯一证者仅4例,2证至4证合并出现者共65例(85.5%)。其中纯虚证者29例(38.2%),纯实证者仅1例(1.3%),虚实夹杂证者46例(60.5%)。由此可见,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病机复杂,多为虚实夹杂证。(3)中医证候聚类分析:将9类病性类证候要素进行聚类分析,将其聚为两类时,痰浊和髓亏证聚为一类,其他7证聚为一类。(4)中医证候要素与基础病情况相关分析:将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病性类证候要素分别与其合并的基础疾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血瘀证与血脂紊乱呈正相关(P<0.05);痰浊证与高血压病呈正相关性(P<0.05)。而其他证候要素与基础疾病之间则没有显着的相关性(P>0.05)。(4)文献调查与临床观察慢性脑供血不足中医证候学分布差异:将文献调查中医证候学结果与临床观察结果进行比较,文献调查结果以气虚证、血瘀证、阴虚证、痰浊证为慢性脑供血不足常见证候要素,而临床观察中以髓亏证、痰浊证、血虚证、气虚证、血瘀证最为常见。三、中药活络益脑方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研究目的:通过中西医量表及脑灌注检查评价活络益脑方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疗效,从而为中医药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所有76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均服用中药活络益脑方三个月以上,于治疗前后均行简明智力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测量表(MoC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和中医症状学量表评分,评价活络益脑方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疗效。(2)76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中部分患者共31例行SPECT脑灌注检查,测定灌注减低区的脑血流量,与脑梗死组及正常人局部脑血流量进行比较,观察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脑血流量特点。(3)部分治疗前行SPECT脑灌注检查患者治疗后再次行SPECT脑灌注检查,评价其局部脑血流变化情况,从而评价活络益脑方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疗效。结果:(1)伴有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血管情况分析:76例伴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单发狭窄者33例(43.4%),多发者43例(56.6%);所涉及的182条狭窄动脉中,颅内狭窄动脉135条(74.2%),颅外狭窄动脉47条(25.8%),颅内多于颅外;其中前循环135条(74.2%),后循环47条(25.8%),前循环多于后循环。(2)各种量表评定情况:治疗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汉密尔顿焦虑评分、简明智力状态量表评分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前后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中医症状量表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1)。(3)局部脑血流量(rCBF)分布特点:慢性脑供血不足组rCBF值高于脑梗死患者,而低于正常人,其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1)。(4)治疗前后脑血流量情况评价:6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其治疗后rCBF值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其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本研究通过文献和临床研究,探讨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证候学分布规律及中医药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疗效。结果表明,慢性脑供血不足是一类虚实夹杂的疾病,以气虚、血虚、髓亏等证为本,以痰浊、瘀血为标;其中大动脉狭窄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髓亏证较无大动脉狭窄者更为明显。对于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研究中,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认知水平下降及睡眠障碍,经中药活络益脑方治疗后,其焦虑、抑郁、认知功能及睡眠质量均有所改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脑血流量处于正常人与脑梗死患者之间,经治疗后,其脑血流量可显着改善。通过研究慢性脑供血不足中医证候学分布规律、临床症状特点及脑血流灌注情况,加深对慢性脑供血不足这一疾病的认识;通过观察中药活络益脑方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疗效,为中医药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预防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等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客观依据。

魏虹[10](2015)在《穴位敷贴对阴虚阳亢证高血压患者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制针对阴虚阳亢证高血压患者的穴位敷贴方案,并探讨其对阴虚阳亢证高血压患者血压、中医证候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通过文献查证、医护患三方临床调查、专家咨询和预试验,制定符合患者和临床实际的阴虚阳亢证高血压穴位敷贴方案。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采用便利抽样法在社区选取80名阴虚阳亢证高血压患者,并按随机对照的原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名。试验组在高血压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穴位敷贴疗法,对照组仅接受高血压常规治疗。共干预3个疗程,每个疗程4周,干预前和每个疗程结束后评估患者血压和阴虚阳亢证候,干预前和全部疗程结束后评估患者生存质量。结果(1)干预8周和12周后,试验组收缩压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干预4周、8周和12周后收缩压呈明显下降趋势,各疗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干预前、干预4周、8周和12周后试验组舒张压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下降(P>0.05)。试验组干预前、干预4周、8周和12周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试验组干预结束后随访4周的收缩压与舒张压水平与干预12周后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4)干预8周和12周后试验组阴虚阳亢证候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试验组干预4周、8周和12周后阴虚阳亢证候呈明显改善趋势,各疗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5)干预12周后试验组躯体角色(RP)、一般健康状况(GH)、生活活力(VT)和心理健康(MH)4个维度较对照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后试验组的躯体角色(RP)、一般健康状况(GH)、生活活力(VT)和心理健康(MH)4个维度与干预前相比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本研究制定的阴虚阳亢证高血压穴位敷贴方案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2)穴位敷贴能有效降低阴虚阳亢证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改善阴虚阳亢证候并提高其生存质量。

二、老年人眩晕76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人眩晕76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银杏酮酯滴丸治疗脑动脉硬化症所致眩晕(血瘀证)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脑动脉硬化症所致眩晕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中医研究进展
        2. 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银杏制剂治疗血管相关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1. 血管相关性疾病的临床应用
        2. 血管相关性疾病的药理机制
        参考文献
    综述三 银杏叶提取物注射剂治疗血管源性眩晕的系统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病例标准
        4. 试验药物与给药方法
        5. 观察周期
        6. 观测项目与指标
        7. 疗效评定标准
        8. 统计方法
        9.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基线资料
        3. 主要疗效指标
        4. 次要疗效指标
        5. 安全性评估
    讨论与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性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基于CNKI近十年椎动脉型颈椎病取穴规律及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 中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1 病名溯源
        2 病因病机
        2.1 病因
        2.2 病机
        3 证候分型
        4 中医治疗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应用
        4.1 针刺治疗
        4.2 针法与灸法联合治疗
        4.3 针刺联合中药
        4.4 针刺联合推拿
        4.5 针刺联合针刀
        4.6 针刺联合穴位注射
        4.7 针刺联合拔罐
        5 小结
    二 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现状
        1 椎动脉型颈椎病概述
        2 流行病学
        3 颈椎病的定义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进展
        4 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的认识
        4.1 机械压迫性学说
        4.2 交感神经学说
        4.3 体液学说
        4.4 血液流变学
        4.5 血管自身病变
        5 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
        5.1 非手术治疗的基本疗法及应用原则
        5.2 手术治疗
        6 小结
前言
第二部分 数据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资料来源
        2.2 资料选择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数据预处理
        3.2 文献规范化
        3.3 腧穴名称规范化
    4 数据分析
        4.1 使用的软件
        4.2 数据分析的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一般情况
        5.2 统计结果
    6. 讨论
        6.1 结果分析
        6.2 数据挖掘小结
    7 问题与展望
    8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银杏活脑胶囊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瘀血阻窍型眩晕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1章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眩晕的认识
    2 西医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
第2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第3章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银杏活脑胶囊治疗瘀血阻窍型眩晕的理论探讨
    3 银杏活脑胶囊方药分析
    4 银杏活脑胶囊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
    5 选用马来酸桂哌齐特的依据
    6 临床观察结果分析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4)加味建瓴颗粒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阴虚阳亢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剔除、脱落、中止病例情况说明
讨论
    1 西医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认识
    2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
    3 中医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认识
    4 加味建瓴颗粒方解
    5 疗效分析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2
附录
    附表1:临床观察表
    附表2:检查指标观察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5)老年高血压中医证型与血脂指标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前言
研究设计
    1 研究对象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一般资料
        3.2 检测方法
        3.3 观察指标分类标准
        3.4 病例信息记录
        3.5 质量控制
    4 数据录入与统计学分析
        4.1 数据录入
        4.2 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1 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一般指标比较
        1.1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1.2 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的基线情况比较
        1.3 老年高血压患者各中医证型的检查指标比较
        1.4 老年高血压患者各中医证型的超声结果比较
    2 老年高血压患者一般指标情况比较
        2.1 老年高血压患者不同血压分级构成
        2.2 不同血压分级性别分布情况
        2.3 不同血压分级的血脂综合指标比较
        2.4 不同血压分级的空腹血糖水平比较
        2.5 不同血压分级的D-二聚体水平比较
        2.6 不同血压分级的左房扩大情况比较
        2.7 不同血压分级的颈动脉狭窄情况比较
        2.8 不同血压分级的吸烟、饮酒史比较
讨论
    1 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一般指标比较
        1.1 老年高血压中医证型总体分布特点
        1.2 老年高血压中医证型的基本资料比较
        1.3 老年高血压中医证型与检查指标的研究
        1.4 老年高血压中医证型颈动脉狭窄检出情况
    2 老年高血压患者不同血压分级的一般指标比较
        2.1 不同血压分级构成情况
        2.2 不同血压分级的性别分布情况
        2.3 不同血压分级血脂综合指标比较
    3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老年高血压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老年高血压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三因复眩方治疗老年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病例来源
    3 病例的选择
        3.1 诊断标准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中止标准
        3.5 剔除与脱落标准
        3.6 剔除与脱落病例的处理
        3.7 无效病例的处理
    4 试验设计与质量控制
        4.1 试验的设计
        4.2 质量控制
    5 治疗方法
        5.1 控制相关危险因素
        5.2 基础治疗
        5.3 对照组用药
        5.4 试验组用药
        5.5 观察周期
    6 观察指标
        6.1 基础指标及安全指标
        6.2 疗效性指标
        6.3 评价标准
    7 数据统计与管理
    8 研究结果
        8.1 一般资料
        8.1.1 入组情况
        8.1.2 基础情况比较
        8.2 观察指标比较
        8.3 疗效比较
        8.4 安全性评价
        8.5 结果分析
        8.5.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总疗效的分析
        8.5.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DARS量表评分变化情况分析
        8.5.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改变情况对比分析
        8.5.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TCD检查分析
        8.5.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院内焦虑抑郁量表评分情况分析
        8.5.6 治疗前后两组安全性评价指标分析
讨论
    1 西医学对后循环缺血性疾病的研究
        1.1 后循环缺血的概念
        1.2 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病因和危险因素
        1.3 后循环缺血的诊断及TCD的应用价值
    2 古今中医对眩晕病的认识
        2.1 古代医家对眩晕病的思索
        2.2 现代医家对眩晕病的认识进展
    3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
    4 三因复眩方的组方依据
    5 三因复眩方的药物组成、方义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5.1 三因复眩方的药物组成
        5.2 三因复眩方的方义分析
        5.3 三因定眩方的现代药理研究
    6 对照组药物的选择
结论
创新与特色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1 现代医学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
        1.1 后循环缺血的概念、历史沿革及现状
        1.2 现代医学对后循环缺血病因病机及危险因素的认识
        1.3 后循环缺血的诊断
        1.4 后循环缺血的治疗(药物、血管内、手术)
        1.5 后循环缺血的护理与预后
        1.6 总结
    2 传统医学对眩晕的认识
        2.1 中医对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家对眩晕病的认识与补充
        2.3 眩晕病的治疗
        2.4 预防及护理
        2.5 总结
    参考文献
附表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7)中医药治疗眩晕的系统评价及“脉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中医药治疗眩晕的系统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一)资料来源
        (二)检索策略
        (三)诊断标准
        (四)纳入标准
        (五)排除标准
        (六)资料提取方法
        (七)文献的质量评价方法
        (八)统计学方法
    四、研究结果
        (一)文献的质量评价
        (二)系统评价结果
第二部分 眩晕证治规律研究及“脉证治”关联性探讨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一)资料来源
        (二)检索策略
        (三)诊断标准
        (四)纳入标准
        (五)排除标准
        (六)资料提取
        (七)统计学方法
    四、研究结果
        (一)文献检索结果
        (二)统计结果
讨论
    一、中医药治疗眩晕的系统评价
        (一)中医药治疗眩晕的现代文献质量评价
        (二)中医药治疗眩晕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三)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四)本研究的局限性
    二、眩晕证治规律
        (一)中西医学对眩晕的认识
        (二)眩晕证治规律探讨
    三、眩晕“脉证治”规律探讨
        (一)脉象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二)“脉证治”历史来源
        (三)眩晕“脉证治”规律探析
        (四)眩晕“脉证治”一体化诊疗模式典型医案举隅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查新报告
致谢
发表论文

(8)老年高血压中医处方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中医药治疗老年高血压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研究
    2 中医药治疗研究
        2.1 单味药治疗
        2.2 辨证论治
        2.2.1 肝阳上亢证
        2.2.2 痰湿壅盛证
        2.2.3 瘀血阻络证
        2.2.4 阴虚阳亢型
        2.2.5 肝肾阴虚证
        2.2.6 肾虚证
        2.3 中成药治疗
        2.3.1 单处方用药
        2.3.2 中西结合用药
        2.4 外治法
        2.4.1 针灸治疗
        2.4.2 耳穴治疗
        2.4.3 其他穴位疗法
        2.4.4 浴足疗法
        2.4.5 其他疗法
        2.5 存在问题
第二部分 老年高血压的中医处方规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1.2 文献筛选标准
        1.3 数据录入与核对
        1.4 中药名称的规范
        1.5 数据库的建立及数据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肝阳上亢型老年高血压中医处方的药物使用结果与分析
        2.1.1 肝阳上亢型老年高血压中医处方的药物使用结果
        2.1.2 肝阳上亢型老年高血压中医处方的用药规律探讨
        2.2 痰湿壅盛型老年高血压中医处方的药物使用结果与分析
        2.2.1 痰湿壅盛型老年高血压中医处方的药物使用结果
        2.2.2 痰湿壅盛型老年高血压中医处方的用药规律探讨
        2.3 瘀血阻络型老年高血压中医处方的药物使用结果与分析
        2.3.1 瘀血阻络型老年高血压中医处方的药物使用结果
        2.3.2 瘀血阻络型老年高血压中医处方的用药规律探讨
        2.4 阴虚阳亢型老年高血压中医处方的药物使用结果与分析
        2.4.1 阴虚阳亢型老年高血压中医处方的药物使用结果
        2.4.2 阴虚阳亢型老年高血压中医处方的用药规律探讨
        2.5 气虚血瘀型老年高血压中医处方的药物使用结果与分析
        2.5.1 气虚血瘀型老年高血压中医处方的药物使用结果
        2.5.2 气虚血瘀型老年高血压中医处方的用药规律探讨
        2.6 肾气亏虚型老年高血压中医处方的药物使用结果与分析
        2.6.1 肾气亏虚型老年高血压中医处方的药物使用结果
        2.6.2 肾气亏虚型老年高血压中医处方的用药规律探讨
        2.7 阴阳两虚型老年高血压中医处方的药物使用结果与分析
        2.7.1 阴阳两虚型老年高血压中医处方的药物使用结果
        2.7.2 阴阳两虚型老年高血压中医处方的用药规律探讨
    3 老年高血压中医处方配伍规律小结
        3.1 标本兼顾,治本为要
        3.2 多脏合治,整体调补
        3.3 补虚为主,消补兼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颅内外动脉狭窄相关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证候学研究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上篇: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现代医学研究
        1 概念
        2 慢性脑供血不足概念产生的背景
        3 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4 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药研究现状
        1 病名
        2 病因病机
        3 实验研究
        4 临床研究
        展望
        参考文献
下篇:颅内外动脉狭窄相关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证候学研究及临床研究
    前言
    第一部分: 慢性脑供血不足中医证候学现代文献研究
        1 资料来源
        2 检索策略
        3 文献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文献筛选
        6 资料处理及统计分析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慢性脑供血不足中医证候学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病例纳入标准
        4 病例排除标准
        5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活络益脑方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病例纳入标准
        4 病例排除标准
        5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关于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理论探讨
结语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10)穴位敷贴对阴虚阳亢证高血压患者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立论依据
    (一) 研究背景
        1. 高血压流行病学
        2. 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
        3. 阴虚阳亢证高血压
        4. 穴位敷贴治疗高血压
        5. 小结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意义
    (三) 研究问题与假设
        1. 研究问题
        2. 研究假设
二、理论基础
    (一) 辨病论治
    (二) 辨证论治
    (三) 辨病为先、辨证为主
三、阴虚阳亢证高血压穴位敷贴方案的制定
    (一) 制定穴位敷贴方案的步骤
        1. 文献回顾
        2. 临床调查
        3. 结合文献回顾和临床调查,自拟穴位敷贴方案
        4. 专家咨询,修改穴位敷贴方案
        5. 预试验,形成穴位敷贴方案终稿
    (二) 阴虚阳亢证高血压穴位敷贴方案
四、研究方法
    (一) 研究类型
    (二) 研究对象与场所
        1. 病例来源
        2. 纳入和排除标准
        3. 样本量的确定
        4. 抽样与分组方法
    (三) 研究内容与干预方法
        1. 研究内容
        2. 干预工具
        3. 干预方法
    (四) 观察指标与测评工具
        1. 一般资料
        2. 血压的测量标准
        3. 阴虚阳亢证候评分标准
        4. 生存质量评定标准
    (五) 指标观察记录
    (六)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1. 资料的统计描述
        2. 资料的统计分析
    (七) 技术路线图
    (八) 伦理考虑
    (九) 应急预案
        1. 皮肤过敏反应
        2. 血压升高异常
    (十) 质量控制
        1. 试验准备阶段
        2. 干预实施阶段
        3. 资料整理阶段
五、预试验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方法
    (三) 数据处理
    (四) 研究结果
        1. 基线资料
        2. 穴位敷贴干预效果评价
    (五) 研究启示
        1. 研究的可行性
        2. 有待改进之处
六、研究结果
    (一) 患者基线资料
        1. 两组患者干预前一般资料比较
        2. 两组患者干预前血压、阴虚阳亢证候和生存质量基线比较
    (二) 穴位敷贴干预效果评价
        1. 穴位敷贴对患者收缩压的作用
        2. 穴位敷贴对患者舒张压的作用
        3. 穴位敷贴对患者阴虚阳亢证候的作用
        4. 穴位敷贴对患者生存质量的作用
七、讨论
    (一) 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相似,具有可比性
        2. 穴位敷贴对阴虚阳亢证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
        3. 穴位敷贴对阴虚阳亢证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候的影响
        4. 穴位敷贴对阴虚阳亢证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二) 穴位敷贴方案的制定
    (三) 展望
        1. 穴位敷贴可作为高血压的辅助治疗方法
        2. 穴位敷贴应成为临床、社区和家庭高血压护理的重要内容
结论
    (一) 研究结论
    (二) 创新与局限
        1.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2. 本研究的局限之处
    (三) 启示与建议
        1. 对中医护理的启示
        2. 对高血压护理的启示
        3. 对穴位敷贴研究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附: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1: 穴位敷贴方案的制定
附件2: 知情同意书
附件3: 相关评估量表

四、老年人眩晕76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银杏酮酯滴丸治疗脑动脉硬化症所致眩晕(血瘀证)临床研究[D]. 莎日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基于CNKI近十年椎动脉型颈椎病取穴规律及关联分析[D]. 吴柏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银杏活脑胶囊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瘀血阻窍型眩晕的疗效观察[D]. 王忠平.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4]加味建瓴颗粒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阴虚阳亢型)的临床观察[D]. 周倩.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老年高血压中医证型与血脂指标相关性研究[D]. 卢雅倩.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三因复眩方治疗老年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D]. 高林.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中医药治疗眩晕的系统评价及“脉证治”规律研究[D]. 闫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8]老年高血压中医处方规律研究[D]. 曾辉.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颅内外动脉狭窄相关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证候学研究及临床研究[D]. 李楠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4)
  • [10]穴位敷贴对阴虚阳亢证高血压患者作用的研究[D]. 魏虹.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5(01)

标签:;  ;  ;  ;  ;  

老年人眩晕76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