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多,对电量的需求逐渐的增加,使得我国电力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不过,由于我国电力企业对电力运行管理不当,导致电力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问题,对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具有一定的影响。当前,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虽然有效的加强了电力系统运行监管问题,但是依旧存在着其他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究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安全管理有效策略。此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安全管理,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安全管理
引言
电力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及用电等部分,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电能生产系统。而电力系统自动化则是为保证电力系统经济、可靠以及安全运行,自身所具备各种控制功能、决策、自动检测功能的系统,可以通过数据传输和功能运用,对电力系统进行全面的监控和调节。但由于当前我国生产和生活中对电量需求量巨大,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安全运行形成一定影响。因此,进行电网管理中要加强自动化系统管理,保证系统管理水平的提升。
1、电力系统自动化概述
电力系统主要有发电、输电、变电以及配电组成,多个部分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电能生产和运输系统。实现电力系统自动化能有效的保证电力系统的自动运行,并且保证其安全性,系统所有的控制功能及决策都是由系统自己完成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并实现对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的监控和调节。由此可见,加强电力系统自动化的研究和应用很有必要,而且在未来,随着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进而有效的促进我国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
2、当前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安全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安全管理现状
在电力工程发展系统的基础上,自动化技术获得了应用和发展,通过将计算机控制技术作为核心,在系统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此系统的运用,能够实现对各种信息的计算和手机,保证了电力系统的可操作性。在这个发展背景下,通过电网工程的建设工作,实现了电网实时监控,对电网安全可靠性形成了重要保证。从我国配电网络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系统不断向着网络化的方式发展,其中系统主要是包括主站、子站以及终端3个结构,通过系统网络化的应用,电力系统中的通信速度有所增加,保证了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各项功能实现,同时电力工程中变电系统运行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让通信以及计算机技术实现,同时对设备二次处理完成,对技术进行监控和测量中,保证了其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
2.2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2.2.1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设计水平有待提升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安全管理工作中,各种设备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但是电力设备水平依旧给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安全管理带来了工作难度,并在用电量增大时加大设备的运转符合。若是没有对电力设备进行及时的更新以及必要维护,造成设备由于老化无法承担大负荷的输出电量,从而引发电力系统的故障。此外,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安全管理中对设备的要求也较高,若是设备无法负荷整体的技术要求,就会在实际运行中达不到安全工作标准,从而产生相应的安全事故隐患,甚至引发电力系统故障。
2.2.2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技术水平有待提升
在国家电网部门的电力系统自动化应用中,通电量的增加会加大不合理的电力系统负荷,并会对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产生干扰。此外,在一些较为偏远的工作区域,电力系统自动化会受到经济条件和环境条件的限制作用,电网建设水平也较为落后,最终无法有效进行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之间的衔接,进而影响正常的电能输送。目前国家的电网发展建设工作中,还应持续完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进而解决电力系统运行中的安全问题。
2.2.3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管理措施有待规范
在目前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研发工作中,对安全管理的技术还应继续进行落实,减少自动化技术的故障原因,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管理的规范工作中,首先是对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安全管理规范,另外是对专业维修人员的培养。并在工作中对工作人员的维修水平进行提升,避免由于技术难题的延误导致严重电力事故的发生。
2.2.4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安全管理人员作为安全管理工作的主体,其素质、能力、经验、专业水平等方面均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安全管理有一定的影响。在实际电力系统自动化安全管理中,存在缺乏安全意识的管理人员,其在具体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对电力系统自动化安全实施没有意识,使其不注重操作现场的监督和控制,导致安全管理工作效果不佳;存在缺乏安全管理相关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其在具体工作中不能运用目标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系统地、合理地进行各项安全管理工作,这必然会造成安全管理落实不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加强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安全管理的措施
3.1 增强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
有效开展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安全管理的最核心因素就是人员因素,因此,打造一支优质高效的人才队伍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安全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开展安全管理工作的基本前提。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信息技术逐渐融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电力系统工作人员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时代和市场需求。电力企业要想提高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人员的综合能力,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点,从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出发,明确各岗位工作人员的具体职责,促使其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的学习和发展状态中,立足于企业发展的具体需求,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储备。第二点,针对各岗位职责合理设计培训内容,应通过培训不断增强管理人员的综合管理能力,增强技术人员熟练掌控和应用专业技术的能力。第三点,在电力企业中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第四点,促使员工积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使其在工作过程中持续学习,不断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紧跟企业发展的步伐。
3.2 提高技术人员的维护水平
随着我国电网建设的不断发展,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安全管理过程中,科学判断和掌握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此不但能够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功能和优点有更加深刻的认知,还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研发,从而有效增强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维护能力,进而为我国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进行不断拓展新的途径。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信息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将先进信息技术应用到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方面,通过数字化变电站以及电网的进一步开发,为我国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更加强力的技术支持。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中,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有效采集和处理电力系统运行相关数据信息,从而实现对电网管理的统一规范化,并大大增强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从而保证电网体系的安全运行,有力促进我国电网改造的顺利进行。
3.3 全面加大管理力度
由于电力系统对社会大众的生产生活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要想实现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安全管理,就必须加强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维修和管理,将由于供电过程中出现的技术故障而导致的安全问题尽量减少,从而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第一点,要从电力系统的特点出发,针对其自动化技术制定合理的管理责任制度,以达到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分工管理目的,将各项责任具体落实到个人,从而不断增强电力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
第二点,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资金投入。尤其要加大对我国经济较为落后的偏远地区的资金投入力度,以完善这些地区的电力设备,将自动化技术和电力设备充分结合起来,进而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另外,电力企业应严格要求技术人员定期维修和保养各项电力设备,并积极建立相应的检查制度,从而将电力故障造成的供电中断频率尽可能降低。
3.4 合理设计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配置方式
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当前采用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所以要想达到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安全管理的目标,就应在设计电网综合自动化时,全面综合分析与自动化技术相关的因素,以保证电力系统化自动技术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具体可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第一点,在进行电力系统自动化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可以采用分布式设计方式,即把各个电力系统的基本单元相互独立出来,以防止各个单元之间相互产生影响。第二点,电力系统自动化运行时,不少地方需要用到二次接线,对于这些地方就要尽可能进行电力简化,通过多功能继电器逐步取代以往的二次接线,之后对主控制和各个开关柜进行分布式设计,如此就可以将开关柜内接线有效简化,从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防止由于操作不当而导致的安全事故。第三点,增强电力系统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以保证自动化技术能够广泛运用到各种电力设备中,进而促使电力设备可以在各种环境下达到自动化的实际要求。
4、结论
本文通过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设备问题、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安全管理不规范。探究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安全管理有效策略,提高工作人员技术水平,确保设备的质量、建立相对完善的自动化技术管理规范。望此次研究的内容与结果能够得到相关工作人员的关注,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试析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安全管理[J].黄少颜.建材与装饰.2018(07)
[2]解析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安全管理[J].吴陵.电子制作.2014(13)
[3]有关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安全管理策略的探讨[J].王平荔.科技与企业.2014(08)
[4]综述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安全管理[J].农有文.通讯世界.2013(11)
论文作者:李南溪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1
标签:电力系统论文; 技术论文; 安全管理论文; 电网论文; 系统论文; 电力论文; 工作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