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中医院老年病科 650021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疗法对老年病护理的影响,并运用于临床护理中。方法 选取200名老年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接受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护理,对照组患者接受一般内科护理,干预时间为3个月,统计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结果 干预组通过干预后对护理的满意度提高,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结论 心理干预在老年病护理中具有积极的作用,值得推广运用。
关键词:老年病;护理;心理干预;满意度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随之而来的问题之一就是罹患老年病的人口数量逐年上升,老年病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1]。老年病是指人在老年期所患的与衰老有关的,并且有自身特点的疾病。常见的老年病如:老年性痴呆,老年性精神病,老年性耳聋,脑动脉硬化以及由此引致的脑卒中等等。多数老年病都是由于人年龄增加,机体各项生命功能衰退,免疫力下降而产生的各种退行性疾病,老年病的特点是病程长,预后差。老年病具有受心理因素影响较大的特点,与年轻人所患疾病不同,老年人在患病时由于缺乏康复的信心,消极对待治疗,使得许多治疗手段无法发挥出最大的治疗效果。因此,如何正确面对老年病在其治疗过程中至关重要。其次,老年病受患者精神影响较大,许多老年人由于悲观消极的心态导致病情加重或病情反复[2]。综上所述,在治疗老年病的过程中,关注患者精神变化,为其树立正确积极的心态是不可忽视的一点。本研究选取了200名老年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的实验组和一般性护理的对照组,以研究心理干预对老年病护理的影响。
1.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到2014年10月来我院进行住院治疗的200名老年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04人,女性患者96人。年龄分布在65岁到73岁之间。在所选200名患者中,心脑血管疾病患者69人,神经性疾病患者93人,内分泌系统疾病38人。纳入标准:病情稳定,恢复良好,神志清醒,有自主判断能力,且住院时间超过3个月的老年病患者。随机将这200名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名。两组样本一般意义上没有统计学差异,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2.方法
本次研究的对照组患者在住院期间接受正常的一般性内科护理服务,不接受特殊的心理辅导和干预。实验组患者将接受特殊的心理干预护理,具体操作如下:
2.1入院前进行特殊心理状态分析 所有实验组患者在入院前都将接受心理测试,采用填写问卷调查卷和与患者接触交谈的方式了解患者入院时的心理状态,并对老年病患者的心理状态逐一分析,从而制定针对该患者的后续心理干预护理计划。从获得的数据分析来看,罹患老年病的患者主要有以下一些心理问题:①具有强烈的孤独感。老年人本身容易产生被社会大众遗弃的心理倾向,而罹患老年病的患者更容易放大自身生理劣势,从而产生被抛弃、不被关照的孤独感[3]②情绪焦躁恐慌。老年人由于对自身疾病的不了解而产生莫名的对死亡的恐慌感是非常常见的。而焦躁情绪则主要是由于长期处于患病状态,感受不到病情有好转而产生的。焦躁恐慌情绪最常见的表现即为失眠多梦。③固执、治疗依从性差。老年病患者的年龄都比较大,固执是老年人很常见的心理状态。老年人思想比较固化,难以接受新鲜的事物,对治疗的依从性也较差[4]。
2.2心理干预方法
2.2.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患者第一次入院时,护理人员应积极及时的与患者见面,主动问好。护理人员要求着装整洁,面带微笑,主动询问患者的心情和生理状态。并要求护理人员主动向患者指出一些美好事物,例如,今天天气很好、这束花真漂亮、您的发型非常精神等,以提高患者情绪。在与患者对话时,护理人员应时刻保持与患者的眼神交流,注意倾听患者的述求,不能在其说话中途打断。良好的护患关系对今后的心理干预有着积极的影响。
2.2.2 增加护理人员对患者的陪伴时间,以消除其孤独感。实验组的护理人员要求每天陪伴患者的时间超过2小时。对于健康状况较为良好的患者,要求护理人员每两天一次带患者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在户外停留时间为半个小时。在陪伴患者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多提及积极阳光的话题,帮助排解病患内心忧郁。陪伴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孤独感和失落感。
2.2.3 帮助患者了解自身病情,减少其恐慌感和焦虑情绪。消除恐慌最有效的手 段就是了解真相。护理人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向患者传递与其自身病情有关的背景知识和护理知识,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切忌不可向患者透露病情严重无法康复之类的负面消息,多鼓励患者加强运动,控制饮食。
2.2.4 耐心讲解治疗过程。对于治疗依从性差的患者,护理人员应该在每次患者进行有关检查和治疗之前到场与患者进行沟通,消除患者的疑虑和不安。用浅显易懂的道理向患者讲解治疗目的和方法,不能强行要求患者进行某种治疗。
3 结果
3个月之后,向患者发放护理满意度评价表,请患者对自身接受的护理方式评分,满分100分,80分以上即视为满意。分组统计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同时向患者发放焦虑自评量表(SAS),让患者对自身心理状态进行评价,得分30以下视为良好。分组统计患者的心理良好率。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本次的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之间的满意度P<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心理状态结果之间的P<0.01,两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4 讨论
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朝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本研究通过分析,得出老年病患者心理主要问题为:有强烈的孤独感、情绪焦躁不稳、恐慌、固执、治疗顺应性差。这些心理状态都与患者所患疾病息息相关。同时,老年病具有病程长,不易治愈,易反复,受心理影响较大等特点。通过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护理,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多种负面心理状态,帮助患者树立积极向上的治疗态度。这对于推迟老年退行性疾病病程,帮助家庭和睦,提高老年病患者生活质量都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姜斌,何耀,左芳等.心理干预联合药物对吸烟者的戒烟效果评价[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4,35(12):1349-1353.
[2]刘婵,张军花.心理干预对手术室老年围术期手术患者焦虑心理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22):6461-6462.
[3]梁会,田旭,吴迪等.心理干预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系统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28):21-24.
[4]王敏红,莫丽亚,缪琪蕾等.老年痴呆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的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8):5225-5226,5227.
论文作者:李玉婷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7
标签:患者论文; 心理论文; 实验组论文; 老年病论文; 老年论文; 护理人员论文; 状态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