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 新开篇——近期中俄经贸合作形势浅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经贸合作论文,开篇论文,中俄论文,形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无论对中国还是对俄罗斯的对外贸易而言,2000年都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在这20世纪 的最后一年里,中国的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了4743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31.5%,其中出 口2492亿美元,增长了27.8%;进口2251亿美元,增长了35.8%,实现贸易顺差241亿美元, 创改革开放20年来外贸总额和增长速度两个新高。(注:《国际经贸消息报》2001年2月14日。)
与此同时,俄罗斯对外贸易也摆脱了持 续两年的下滑局面(见表1),全年外贸总额达到136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31.76%,其中出 口1030亿美元,增长了41.5%;进口339亿美元,增长了11.9%,实现贸易顺差691亿美元。在 两国外贸各有收获的良好背景下中俄经贸合作有了飞跃性的发展。
一 2000年中俄双边贸易额喜创历史新高
早在1996年,中俄两国领导人就曾经宣布,“到2000年,要使双边贸易额达到200亿美元” ,但在此后的3年里,中俄贸易额持续低迷的事实无疑已使我们对这一目标的近期实现不再 抱有任何幻想。尽管如此,我们的内心却仍然期待着中俄经贸关系能够在新世纪到来之际出 现一抹亮色。事实终于没有令我们失望,2000年中俄贸易总额达到80亿美元,较1999年增长 39.9%,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见表2)。
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双边贸易和相互投资。
1.双边贸易
长期以来,中国主要从俄罗斯进口钢材、化肥、木材、纸浆、鱼类制品及少量机电产品, 属于高新技术领域的航空航天产品只占较小比重。从表3中可以看出,2000年我国从俄罗斯 进口的主要商品仍以原材料初级加工产品为主,其中金属、矿物燃料、化工产品、纸浆纸张 以及鱼虾等海产品的进口量比上年又有了大幅提高,上述商品的进口额几乎占到进口总额的 70%。但也有一点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那就是钢材——这一传统的进口商品被首次挤出了 进 口排行榜的前十名。
中国向俄罗斯出口的商品主要有轻纺产品、食品、日用消费品及其他轻工产品,多属初级 加工及劳动密集型产品。从表4可以看出,2000年中国不仅保持了皮革制品、服装、鞋类等 商品对俄出口持续增长的强劲势头(出口额超过14亿美元),尤为可喜的是,机械设备、化工 产品的出口额也大幅增加,甚至超过了粮食类商品的出口额。
表3 2000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主要商品
(单位:亿美元)
占进口 与1999年
名 称 进口额
总额的% 相比%
有色金属
9.283
16.0+111.5
黑色金属
8.822
15.3+12.9
矿物燃料、
7.775
13.5+136.0
石油及其制品
化工产品
6.480
11.2+54.0
肥料 5.6219.1-12.5
木材及其制品
3.9126.8+3.8
纸张、纸浆 3.5126.1+68.0
鱼、海产品、虾类
3.4596.0+34.3
机械设备
2.5804.5-59.0
专用商品
2.5224.4
表4 2000年中国向俄罗斯出口的主要商品
(单位:亿美元)
占出口 与1999年
名 称 出口额
总额的% 相比%
皮革制品
4.530
20.3+47.6
纺织服装
3.583
16.0+83.5
鞋类 3.44815.4+92.8
针织服装
2.455
11.0+9.2
机械设备 1.8398.2+70.1
其中电机设备
0.9254.1+38.3
电力、工艺设备、
0.613
2.7 +105.7
机床、泵
代工产品
1.062
4.8 +40.8
粮食类0.584 2.6+3.2
资料来源:《东欧中亚市场研究》2001年第3期。
尽管2000年中俄双边贸易形势出现了一些好的迹象,但是总体看来,两国贸易结构长期过 于单一的状况目前并无实质性的改观。
2.相互投资
目前在俄罗斯共有1300余家含中资的企业,总投资额为1.4亿美元。分布在莫斯科、圣彼得 堡及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主要从事贸易、微电子、通讯、服装生产、家电组装、大众饮食 、木材加工、农业和商业等。其中投资较大的企业有深圳华为有限公司、香港华科电子有限 公司、春兰集团和TCL集团。在中国约有100家俄罗斯企业,含俄资项目1100余个,俄方投资 额约为2.2亿美元,分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及天津市等 地,主要集中在核动力、动力设备、农机组装与维修、化工、建材、汽车、食品加工、餐饮 服务等领域。从目前的投资规模来看,中俄双方合作的大型投资项目极少;从投资效果看, 尚无成功范例。俄罗斯的投资环境不佳固然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原因,而我们中方自身的经济 实力有限、政府对在俄投资企业缺乏全面保护、企业在选择投资项目时过于主观臆断等问题 的存在也不应被我们忽视。
总而言之,虽然2000年创纪录的80亿美元的中俄双边贸易额令人欣喜,但我们也清醒地注 意到,在中国和俄罗斯的外贸总额中,这一数额仅仅分别占1.69%和5.8%,而且两国的经贸 合作主要还停留在商品贸易上,高科技产品和成果不多,合作方式单调,相互投资规模很小 ,这说明中俄经贸关系的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因而难免导致双方贸易额的大起大落。另外, 近年来两国贸易不平衡的问题也越发突出,1992—2000年的9年内中方逆差已经超过210亿美 元,这一现象的长期存在无疑严重制约着两国贸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由此可见,发展新世 纪的中俄经贸合作可以说是机遇与困难同时存在。
二 中俄经贸合作的机遇与困难
(一)机遇
1.中俄两国良好的政治关系为双方开展经贸合作提供了保障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意味着双方将进行长期的战略合作,而经济合作则是其基础 。 目前,由于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俄罗斯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府领导都对加强俄 中关系更加重视。2000年3月普京当选为俄罗斯总统以后,基本上继承了叶利钦时期的外交 路线,致力于维护和促进中俄两国睦邻友好关系的深入发展。2000年7月,普京把中国作为 自己就任总统后出访的第一个亚洲国家,并明确表达了巩固双方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决心。 江泽民主席明确指出,两国应加强经贸合作,以充实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物质基础。20 00年11月3日,中俄总理举行第五次定期会晤,朱镕基指出目前的中俄关系是两国 历史上最 好的时期,这是发展经贸合作的基础;卡西亚诺夫也特别表示了俄罗斯对参与中国西部大开 发的浓厚兴趣,这也为中俄在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2.俄罗斯目前政治经济形势逐步趋于稳定
随着俄罗斯国家杜马选举的尘埃落定和普京顺利当选为俄罗斯总统,动荡已久的俄罗斯政 局终于得以逐步稳定,政府也因此可以把精力投入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从1999年下半年 开始,俄罗斯迎来了自实行经济转轨以来的首次经济增长,当年的GDP增加了3.2%。2000年 ,俄罗斯的各项经济指标持续好转,完成国民生产总值69401亿卢布,GDP增幅达7.6%,仅落 后于韩国、马来西亚、中国、新加坡和墨西哥,居世界第六位。与此同时,俄罗斯居民的实 际货币收入在这一年提高了9.6%,工资增加20%,失业率从12.2%降至10.3%(注:《国际商报》2001年1月9日。
)。此外,2000 年 俄罗斯的农业产值达到8449亿卢布,比1999年增长5%,粮食产量为6540万吨,较上年增加19 .6%……俄罗斯政治与经济形势的这种良好趋势为中俄经贸合作健康、有序地发展铺设了坦 途。
3.俄罗斯加大了外资吸引力度
近年来,俄罗斯一直被公认为世界上投资风险最高的国家之一,1992—1998年的7年间,俄 罗斯累计吸引外资总额仅为353亿美元。为扭转这种不利局面,俄罗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 励外资进入俄罗斯市场的措施,例如颁布了《俄罗斯联邦外国投资法》和《关于产品分成协 议 法》及其修订法,为外国投资者在俄活动和外资进入俄罗斯自然开发领域提供了法律保障。 另外,俄政府还进一步扩大了俄罗斯外国投资协商委员会的作用,并且放宽了外国公司在股 份中的所占比重。上述措施的实行获得了一定回报:2000年,俄罗斯在FDI(外国直接投资) 中的位置从第49名跃至第32名,这也显示出外商已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对俄罗斯投资的信心 。2000年外国对俄直接投资的主要部门是交通、商业、餐饮和食品工业以及燃料工业,对这 些部门的直接投资达30亿美元,接近投资总额的70%。
4.中俄两国资源互补为双边的互利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俄罗斯是世界上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各种资源储量占世界储量的22%—28%,木材蓄 积 量占25%,俄罗斯还是目前世界上较少的允许资源大量出口的国家之一。俄贸易部拟订的 《俄联邦2010—2015年对外经济活动构想草案》指出,2010—2015年“燃料、原料商品将构 成 俄罗斯的出口基础”。目前种种资源性产品占俄罗斯出口总额的60%—80%,其中仅石油和天 然气的出口额就占到40%左右。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更是世界少有的尚未得到充分 开发的自然资源宝库,该地区仅能源储量就占世界总储量的1/3,其中石油占1/4,天然气占 1/3,煤炭占1/3。普京当选俄罗斯总统以后秉承了叶利钦时期“使远东和外贝加尔通过与亚 太地区国家的经济合作加入世界经济”的对外经贸战略构想,积极吸引外资共同开发这一区 域丰富的能源资源,这为外商尽快打入俄罗斯能源和资源市场创造了宽松的条件。中国虽然 也是一个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但人均占有量极少,加之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 平的不断提高,能源求大于供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据专家估计,到2010年,在已探明的45 种主要矿产中,只有21种可以满足需求,其中石油制品缺口将达1亿吨以上。中俄两国有着4 00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线,合作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自然资源成本较低,而且经济效 益将十分显著,这不仅有利于大幅度地提高中俄贸易额,而且将大力促进两国经贸合作关系 的不断升级以及各自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
5.中俄两国开展科技合作正逢良机
目前中俄经贸合作中的科技含量仅占6%,而发达国家对俄经贸合作中科技含量大都不低于4 0%,这说明我们没有利用好双方经济技术中的互补性。俄罗斯是一个科技大国,这一点即使 在 其经济遇到诸多困难的今天仍是不容置疑的。其在航空航天、核能、激光、生物工程、新型 复合材料、化工、军事技术等许多领域都达到甚至领先于世界水平,俄罗斯还拥有众多受过 高等教育和严格专业培训的高层次人力资源,其科学家人数占世界的1/4。目前,我国正在 集中精力进行现代化经济建设,因此对俄罗斯的高新技术、产品以及人才有着较大的需求。 与此同时,我国的轻工、纺织、服装、家电生产及组装等技术较为成熟,而这些也是今后一 个时期内俄罗斯所鼓励发展的行业,俄罗斯拥有1.45亿人口,为我国上述技术的输出提供了 巨大的市场消费容量。另外,两国签署的《关于相互出具进口两用商品(技术)最终用户和最 终用途证明的纪要》也为中俄间的技术转让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困难
1.俄罗斯经济尚未步入稳定增长轨道
虽然俄罗斯的GDP已连续两年实现增长,但这显然是一种恢复性的增长,很难保证这种势头 能够稳定地保持下去。这是由于:
(1)俄罗斯的经济增长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外部因素,确切地说就是主要得益于良好的 国际市场,而国际市场是相当不稳定的,仅以世界油价为例,2000年9月17日每桶油价曾突 破了36美元大关,可是到了12月22日油价又跌至每桶21.64美元。
(2)外债负担沉重。目前俄罗斯的总体外债已高达1480亿美元,2001年仅向巴黎俱乐部债权 国 偿还外债就需59亿美元。
(3)人民生活水平虽然改善,但仍没能达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居民实际收入下降了20%, 全国还有40%左右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4)经济犯罪猖獗,社会腐败现象严重,黑社会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一大危害。
在1991—2000年的10年间,俄罗斯的国民生产总值累计减少36%,工业产值下降45.7%,农 业 产值下降38.8%,固定资本投资减少74%,商品零售额减少8.6%……(注:《国际经贸消息报》2001年2月13日。)
俄经济所面临的各种难 题如得不到彻底解决,就很难保证其经济的全面复苏,也必将对今后的中俄经贸合作产生不 利影响。
2.俄罗斯在中俄经贸合作过程中设置了较多障碍
在观念上,俄方担心中国向远东地区输出劳动力会造成人口向俄罗斯迁移,担心中国的强 大会对俄罗斯构成威胁,因此在政策上做出了很多限制,比如《对外政策面临21世纪挑战》 报告指出,俄罗斯将实行灵活的关税政策保护本国生产者的利益,这无疑会使两国间进一步 扩大商品贸易遇到更大的困难。此外,俄政府近期还加大了对“包机包税”的整顿力度,东 方航线航空公司的包机已被勒令停飞。目前飞往中国的货运包机已经所剩无几,包机包税价 格猛增到7—10美元/千克,其货运量也随之锐减。包机出口业务是我国对俄出口的主要方式 之一,此举造成了中俄货运包机运输几乎陷入停顿状态。俄方观念上守旧、政策上的不协调 都不利于两国经贸关系的正常发展。
3.占领俄罗斯市场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目前,西方国家凭借着无可比拟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在贸易、能源开发、科技合作及文化 教育等各个领域大面积占领甚至垄断了俄罗斯市场,已经成为我国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德国 和美国是对俄投资最多的两个国家,其投资额超过了俄罗斯吸引外资总额的40%。此外,对 西方欠下的近1500亿美元的外债也使俄罗斯很难摆脱在经济上对西方的依赖,这也是俄罗斯 始 终把同西方国家的经贸关系放在首要地位的重要原因,它意味着中俄两国进一步开展经贸合 作将面临更多的难题。
三 中俄经贸合作的发展
1.进一步加大大型项目的合作力度
近年来中俄贸易额一直起伏不定,200亿美元的目标也最终化为泡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两 国在大型经济技术项目上的合作不足。其实,在船舶制造、电站建设、机械制造、能源动力 、高新技术、运输、民用航空技术、通讯、军事技术等众多领域以及科技和高工艺等各个方 面,中俄两国都可以进行合作与交流。它将极大地推动两国经贸合作的进一步升级,进而巩 固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促进两国经济的发展。目前,大多数领域的合作项目都处于考 察、研究阶段,有的项目已开始付诸实施。大型项目的合作有望使21世纪的中俄贸易额出现 飞跃(仅连云港核电站协议价值就达36亿美元,购买俄军工产品协议价值约42亿美元)。 2.大力开展对俄农业合作
俄罗斯农业是经济危机中受破坏最为严重的部门,这对畜牧业和居民食品结构的负面影响 相当严重。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俄对高质量的饮料、绿色食品以及肉类都将有较大 的需求。因而我们应该加快发展绿色农业、饮料加工业,用富余粮食发展畜牧业、养殖业及 粮食深加工行业,争取扩大农副产品的对俄出口量。另外,俄罗斯的集体农庄、国营农场解 体后,新建的个体农场缺乏资金和管理经验,也为中国农业进军俄罗斯腹地提供了机会。我 们可以在俄罗斯大面积租赁土地,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同时,我们也不要忽视双 方在农机具生产领域的合作。俄罗斯的农用机械和设备几十年得不到更新,普遍陈旧落后, 加上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农业更加依赖机械化,进口农用机械已经成为俄罗斯发展农业的主 要举措之一。我国自推行家庭承包制以来,小型农机具得到普遍推广,新研制的小型拖拉机 等系列农机产品很受俄方青睐,因此,我国农业部门和农机产品生产厂家应该抓住这一市场 ,大力推动农机具出口,这有可能成为我国与农业相关的企业走出困境的一个新途径。
3.积极扩大对俄劳务输出
从1992年起,俄罗斯人口就不断减少。据估计,到2016年,俄人口将比现在减少10%,即从 1.449亿减少到1.344亿。俄罗斯人的平均寿命已经降至59岁。人口减少的直接恶果就是劳动 力短缺,这一现象在其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尤显突出。远东地区占全俄总面积的36%,人口 仅占5%,且人口日益呈现高龄化趋势。劳动力短缺已经成为远东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开发 这一地区总共缺少8000万名劳动力,而目前在远东的外国劳动力仅有10万人,建筑业、森林 采伐业、农业种植业等行业的劳动力均明显不足。随着俄罗斯经济和财政状况逐步好转,对 基本建设的投资将会逐步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将会更大,这为我国向俄输出劳务提供了绝 好机会。我国的东北地区与俄远东地区接壤,劳动力资源丰富,每年的富余劳动力都在1000 万 人以上,要加强出口劳务队伍的建设,不仅派遣普通的劳务人员,还要派优秀的技术和管理 人员,力求在扩大劳务输出规模的同时逐步提高对俄劳务出口的水平,这不仅可以减轻我国 的就业压力,还能够增加劳务输出者的个人收入及国家的外汇收入,并且带动本地区经济和 技 术的发展。
4.优化对俄出口商品结构
当今的俄罗斯市场被琳琅满目的进口商品所占领,随着日、韩、美、德等国家商品的大量 涌入,已很难在俄罗斯的高、中档消费品市场上寻觅到“中国制造”的字样。传统的中国出 口商品显然已经无法满足重新“富”起来的俄罗斯人的消费需求,必然会在同外国商品的激 烈竞争中处于被动的局面,因而优化对俄出口商品结构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具体措施 包括:加大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提高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培育和发展名牌产品,加强商 品的广告宣传力度;提高出口商品的档次,严格把好质量关;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建立直接 面向俄方市场的生产基地和大型集团……只有把这些措施一一落实,才有可能重塑中国商品 在俄罗斯的形象,进而推动双边贸易的不断发展。
中俄经贸合作关系刚刚以一个创纪录的数字为过去的20世纪划上了一个较为圆满的句号, 又迎来了新世纪的“开门红”:2001年1—2月,我国对俄进出口总额分别比上一年增长1.25 倍和35.2%。在今后的时间里,俄罗斯经济的真正复苏还要经历长期的艰苦跋涉,中俄两国 关系的发展还可能面对更多的困难和挫折,但我们相信,只要双方能够采取更加重视与务实 的态度,相互尊重、经常协调,中俄经贸合作关系就一定会在新世纪里再谱新篇、再创辉煌 。
标签:中俄论文; 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