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型稀土一维垂直入渗规律及最大粒径的影响试验研究论文_陶伟1,周丽红2,陶彦1

离子型稀土一维垂直入渗规律及最大粒径的影响试验研究论文_陶伟1,周丽红2,陶彦1

1.江西泰豪动漫职业学院;2.南昌工学院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最大粒径离子型稀土土样对入渗规律的影响,利用自制的试验装置进行离子型稀土垂直入渗试验。水头高度恒定为6cm,土样最大粒径分别为2.36mm、1.18mm、0.6mm和0.3mm。在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利用改进的Green-Ampt模型分析离子型稀土入渗的饱和导水率和基质吸力。结果表明,随着入渗时间的递增,累积入渗深度和湿润锋运移速率分别呈“快速增加-缓慢发展”和“快速减小-缓慢发展”的趋势。湿润锋运移速率与入渗时间之间满足幂函数关系,土样最大粒径对幂函数参数有较大影响。入渗率与湿润锋倒数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随着土样最大粒径的增加,饱和导水率和基质吸力也逐渐增加,二者与最大粒径之间呈指数函数关系。

关键词:离子型稀土;入渗;最大粒径;饱和导水率;基质吸力

0引言

南方离子型稀土属于离子吸附型矿床,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最重要战略资源之一,属于国家保护性开采矿产资源。其开采工艺先后有池浸、堆浸和原地浸,目前大力推广原地浸开采工艺[1-3]。

与其他矿种溶浸技术研究相比[4-7],离子型稀土原地浸开采工艺的理论研究落后于工程实际应用.在实际开采过程中,多凭经验确定注液井网参数和注液速度,造成资源浸取回收率不确定性非常大,有的可达90%,有的甚至不足10%[8],急需开展原地浸出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基于此,罗嗣海等[9-10]研究了浸矿过程中矿土渗透性和强度的变化规律,取得了许多有益结果。然而,对离子型稀土非饱和入渗规律,特别是不同最大粒径对入渗的影响特性鲜有研究。研究离子型稀土的入渗规律,不仅有利于完善离子型稀土原地浸开采工艺的理论体系,也有利于南方离子型稀土原地浸标准化开采的实施。

自制一套离子型稀土入渗试验装置,对4组不同最大粒径稀土土样进行入渗试验,分析累积入渗深度和湿润锋运移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得到湿润锋运移速率随时间变化的经验模型。借助改进后的Green-Ampt 模型,分析入渗率与湿润锋倒数之间的关系,重点研究最大粒径对离子型稀土入渗基质吸力的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完善离子型稀土原地浸开采的理论体系。

1 入渗模型

根据Green-Ampt入渗模型中土壤含水率分布的基本假定,将土柱垂直入渗过程简化为理想模型。假定土壤入渗时存在明显的湿润锋面且水平,湿润锋面将土壤分为饱和区和干土区。湿润锋后面为饱和区,土壤含水率为饱和含水率θs,导水率为饱和导水率ks,湿润锋前面为干土区,土壤含水率为初始含水率θi。利用水量平衡原理得到试验中Δt时间内入渗进入到土柱的水量和湿润锋之间的关系

(1)

式中:ΔI—时段内累计入渗量,mm;θs—稀土饱和含水率;θi——稀土初始含水率;zf——湿润锋深度,cm。

2 土样制备和试验方法

2.1 土样制备

试验所需稀土均来自赣南寻乌县稀土矿山,在室内放置若干天,风化完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分别用不同孔径(2.36、1.18、0.6、0.3 mm)标准筛筛取,统一测定试样含水率,按土样粒径0~2.36mm、0~1.18 mm、0~0.6mm、0~0.3mm(下文统称最大粒径2.36mm、最大粒径1.18mm、最大粒径0.6mm和最大粒径0.3mm土样)分组备用。

2.2试验方法

积水高度由溢水管至上土表面的距离控制,从而保证恒定的水头压,通过调节溢水管至上土表面的距离可以固定不同的水头高度,试验过程中始终保持水头高度为6cm。从开始注入水后,观测对象为刻度尺的读数、马氏瓶读数以及量杯中水的重量。由于前期土柱干燥,入渗速度较快记录数据的时间间隔为1min,进而保证前期数据的精度,随着入渗的时间增加记录数据的时间间隔增加到1h。

3试验结果及分析

3.1不同最大粒径下累积入渗深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四组试验均在水头高度为6cm的情况下进行的。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土柱的湿润锋位置,观察不同时间下的土柱湿润锋位置。

在一维垂直入渗过程中,四种土样的湿润锋入渗深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随着入渗时间的增加,湿润锋累积距离也增加,且入渗初期湿润锋运移速率较快,后期逐渐减慢。

4 结论

在恒定水头高度为6cm的条件下,对4组不同最大粒径下的稀土矿进行了室内一维垂直入渗试验,研究了不同最大粒径下的入渗规律,结果表明:

(1)四种最大粒径土样的湿润锋入渗深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随着入渗时间的增加,湿润锋累积入渗深度呈现先快速增加,后缓慢发展的趋势;即湿润锋运移速率值呈先是快速减小,后是缓慢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汤洵忠,李茂楠.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原地浸析采矿法[J]. 矿业研究与开发,1997,17(2):1-4.

[2] 吴爱祥,尹升华,李建锋. 离子型稀土矿原地溶浸溶浸液渗流规律的影响因素[J].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6(3):506-510.

[3] 池汝安,田君,罗仙平,等. 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的基础研究[J].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2012,4:1-13.

[4] 安莲英,殷辉安,唐明林. 溶浸开采深埋藏杂卤石可行性及溶浸动力学模拟[J]. 地质学报,2010,84(11):1690-1696.

[5] 梁卫国,赵阳升,徐素国,等. 原位溶浸采矿理论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2,43(3):382-387.

[6] 叶勇军,丁德馨,李广悦,等. 堆浸铀矿堆液体饱和渗流规律的研究[J]. 岩土力学,2013,34(8):2243- 2248.

[7] 李青松,吴爱祥,姜立春.堆中布液浸出高泥矿堆的机理研究[J]. 矿冶工程,2003,23(2):23-26.

[8] 李永绣,周新木,刘艳珠,等. 离子吸附型稀土高效提取和分离技术进展[J]. 中国稀土学报,2012,30(3):257-264.

[9] 罗嗣海,袁磊,王观石,等. 浸矿对离子型稀土矿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J].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2013,4(3):58-61.

[10] 罗嗣海,黄群群,王观石,等. 离子型稀土浸矿过程中渗透性变化规律的试验研究[J].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2014,5(2):95-99.

作者简介

陶伟,男,1990年生,硕士,助教,主 要 从 事 岩 土 工 程 分 析 方 面 的 教 学 和 科 研 工 作.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GJJ171407)

论文作者:陶伟1,周丽红2,陶彦1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

标签:;  ;  ;  ;  ;  ;  ;  ;  

离子型稀土一维垂直入渗规律及最大粒径的影响试验研究论文_陶伟1,周丽红2,陶彦1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