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背景下高考对化学教学的要求——从3份高考化学试题得到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改革论文,启示论文,化学论文,化学试题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5年高考化学考试,分省命题的地区进一步增加,使用的试卷有全国或地区的理综能力测试卷,也有地区的文理综合能力测试卷,还有化学单科试卷。全国一张卷、一个要求的局面打破了,不同的地区应该怎样依照课程标准,从各地具体情况出发,组织教学和高考?应当怎样恰当地控制考试难度和区分度,以保证考试的公正性、使更多的孩子得到更加公平的机会进入高等学校?怎样正确发挥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质量?这些都需要更多的探讨。
今年上海,广东、江苏三地进行的化学单科考试,有可能对考生的化学学习进行比较全面的测试,也更全面地反映化学教学的水平。同时,三地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分省命题的经验,也都在进行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因此,人们希望从三地的化学试卷得到一些启示,了解课程改革对高考化学试卷的编制有什么影响,考试对高中化学教学又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对3份高考化学试卷进行初步的分析研究之后,我们看到,3份试卷有下列共同的特点。
一、重视基础知识,强调知识的理解应用
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念和基本方法的考查,是高考永恒的主题。三地试卷中,绝大多数题目都从知识应用的角度大面积地考查考生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在考查要求上,难度适中,深度不大。
上海卷这一特点特别明显。试题23,结合具体事例用6个小题从应用的角度考查有关元素周期表的方方面面的知识。试题25,要求考生运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分析碘单质与氢气的反应,涉及反应速率的计算,化学平衡、平衡常数的概念和有关化学平衡移动的分析与判断。试题27,以聚合硫酸铁的制备实验为主题,全面地测试、了解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了解和把握程度,要求:(1)结合实验原理,对某些实验步骤使用的仪器、试剂、实验基本操作进行选择;(2)说明某一关键实验操作的目的;(3)说明关键步骤中实验条件的控制;(4)指出实验中要测定的数据。试题28,提供分离聚丙烯裂解产物的实验装置和裂解产物的应用信息,要求考生回答有关甲烷、乙烯、丙烯、苯、甲苯的结构、性质特点、用途等问题,全面地了解考生对各类烃的基础知识了解的程度。试题29,简要说明以苯酚为主要原料合成几种有实用价值的有机化合物的流程,编制了6道小题,考查卤代烃、醇、酚、酸、酯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试题30、31两道计算题的考查内容,几乎包括了中学所有的化学计算学习要求。如:溶液组成与配制计算,化合物、混合物组成的计算,利用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处理化工生产的有关计算问题。
化学单科考试,时间和题量允许全面地考查学生所必备的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利于全面了解考生的学习状况、公平地选拔。三地的考试要求说明,要得到好成绩,不能只把希望寄托于复习备考,更不能靠窥测高考动向、抓考试热点来进行复习。在平时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全面学习必备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扎扎实实、全面地完成学习目标。
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形成化学基本观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与载体。无论是化学的学习或对化学学习结果、化学学习与应用能力的测试,都离不开双基知识。但是,双基知识要在真实的化学情景中理解、感悟和获得,双基知识的价值又在于运用。学生能力的高低、化学观念的正确与否、对化学科学价值认识程度,只有在分析、处理问题中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双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化学观念的形成、能力的提高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双基知识的学习不能脱离鲜活的物质及其变化的情景、不能离开知识的实际运用。
3份试卷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方式体现了这一基本原则,也指出了双基知识教学的原则。
二、重视情景创设,贴近生产生活实际
3份试卷中有许多试题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社会热点问题和现代科技发展成就,让学生在新的情景中应用所学知识。试卷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实践性,充分体现了化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份试卷中,联系食品、健康、环保、能源、材料等社会、科技发展热点问题或重大事件的题目占30%~40%。例如,土卫六大气成分、氮化铝陶瓷、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问题、苏丹红事件、高能电池与燃料电池的研制、新型高效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制备、超导材料组成、无磷洗衣粉使用、垃圾分类等环境保护问题都被引用。试题以这些素材创设问题情景,把社会和自然界中有关化学的大事生动地呈现在考生面前,使试题本身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生命力,容易引起联想和共鸣。这不仅能激活考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也能更真实地考查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
试题的这一特点,说明了化学教学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重要性。教师要注意从社会热点问题和科技发展的成就中发掘与化学科学有关的知识、信息,把它应用到教学中。以此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吸收新鲜的知识、信息,扩大知识视野,并学习在新的情景中应用所学知识;理解、领悟所学知识的价值、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三、着眼能力测试,关注学习过程与方法
三地化学试卷非常重视考查考生的学习能力、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试卷中几乎没有单纯考查知识点记忆与复述的题目。即使是要求回答“是什么?”“是怎样的?”等等描述性知识的题目,也是要求考生在阅读理解全新的资料后,通过观察、分析、联想等思维活动,引用题设信息或应用已学的知识来做答。上海试题23是常见的考查元素周期表知识的填空题。其中的2个小题考查元素在周期表中排列的规律。试题不是让考生复述有关规律,而是独辟蹊径,借讨论氢元素在周期表中排列位置、氢是否是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进行考查。学生一要根据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绝对值相等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排列在ⅣA族,才能想到氢元素也可放在这一族;二要对表中常见元素形成化合物的能力有所了解、对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特点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判断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不是碳就是氢。
三地的试卷中有许多试题(例如,上海试题 7、8、19、25、26等)用化学图式、函数图像、实验装置图、工艺流程图来呈现内容信息。考生需要阅读或观察、理解题设文字和图表所呈现的内容,敏捷地从中接受或获取解题所需的信息才能答好题。江苏卷试题23用简明的文字描述一系列有机物的性质及其反应、转化关系,阅读量大,头绪多。考生如果没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不善于用简易图表来处理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就难以把握题意;不了解相关物质的性质与结构特点,就无法答题。上海卷试题1、2要求考生判断一些化学名词(如三溴苯酚、石炭酸等)、化学用语的正确与否,考查考生对化学概念、名词、化学用语使用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在化学实验能力的考查方面,3份试卷都在具体的实验探究方案或生产工艺流程的背景下,从不同角度全面地考查考生应用实验的知识、技能探究物质变化的能力,例如:(1)对关键的实验或生产步骤、实验操作目的的认识;(2)对实验或生产中出现的重要现象的观察、解释能力;(3)对条件控制必要性的认识,对条件控制的要求与方法的了解;(4)对实验操作安全问题的了解;(5)判断题设实验方案或步骤是否正确、合理;(6)能否运用图表、计算式来描述或处理实验数据;(7)能否从总体把握实验或生产过程。
江苏卷题15、19、20,上海卷题19、21、26、27,广东试题9、20、21、22等都是十分典型的例子。
在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方面,三地试卷不仅注意对考生归纳、判断、分析、比较能力的考察,还加强了对微观世界的空间想象与描述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测试。广东卷题25,要求对几种烯类化合物与溴加成反应的速率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找出反应速率大小与该类化合物双键碳原子上取代基种类、个数的关系。江苏卷题21(2)2要求用特定图式描述硅晶体中紧密相邻的硅原子的空间位置关系,广东卷题4要求判断2个正八面体共用一个面所形成的阴离子的化学式。如果考生没有一定的立体几何知识和空间想象能力,这2道试题是难以解答的。上文提到的上海卷试题23,对于激励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化学计算,可以帮助学生利用生产和实验中的数据分析、研究物质的组成、变化结果或规律,从定量的角度加深对物质组成与变化的认识。3份试卷的计算题都十分注重考查学生对题设物质及其变化的理解能力,着眼于考查考生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考虑思维的逻辑性、整体性和严密性,不过分注重解答技巧。例如,江苏试题25(题设用一定量浓盐酸、二氧化锰制取氯气,再用它与过量石灰乳反应制造漂白粉),要求考生计算在理论上能制得多少次氯酸钙,分析实际产量明显小于理论值的原因。考生要利用反应原理判断应依据哪一数据求得生成的氯气量,从制备过程推测实际产量较少的原因。试题26,要求考生依据题设数据和计算结果,判断混合物中是否存在某种组分。
高中教育要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基础。培养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包括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帮助学生认识所学内容的应用价值与运用方法、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对于学生一生的学习和发展有重大意义。高考化学测试着眼于能力的测试是非常正确的。然而,要帮助学生提高能力,就需要在化学教学中,帮助学生揭示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双基知识的同时得到学习和研究方法的熏陶和感悟,通过练习与应用尝试,体验和训练知识的应用方法。总之,要帮助学生赢得高考能力测试,就要在教学中注意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学习目标的整合。
四、精心设计试题,扼制机械训练题海战术
构思精巧,设计新颖,测试角度和设问方式灵活是三地试卷的又一特色。3份试卷中都有一些考查内容、方式看似经典的题目,但这些题目在设问方式、考查内容、答题信息的获取和利用等方面都做了精心设计,无法靠套题、利用事先训练的答题模式来做答。例如,上海卷选择题7,是一道利用化学反应特征来推断反应物、生成物的试题。题目巧妙地利用反应图式揭示反应中物质组成、结构的变化,要求学生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判断反应物、生成物性质。广东试题 7,描述密闭容器中CO气体与不纯镍粉的作用情况,要求考生运用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分析发生的变化,判断容器中不同区域所存在的物质。江苏卷试题24,要求考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和试卷中出现过的信息,用流程图说明溴代甲基环己烷合成6-羟基庚烷的过程,综合考查学生获取、利用新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简洁地表述事物变化过程的能力。试题21(2)要求学生应用立体几何知识和晶体结构知识,在立方体的顶点上表示出硅晶体中与位于立方体中心的硅原子紧邻的其他4个硅原子的位置。上述这些试题所考查内容和方式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合乎逻辑、合乎学习要求。
3份试卷中许多试题设计新颖。有的在实际生产或实验的大背景下提出问题,有的从不同层面上描述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信息,有的从不同视角设问,在不问的广度与深度上进行考查。江苏卷试题22,为考生提供有实用价值的几种单质、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图式,要求推断它们的化学式或所发生的变化。考生要运用多种无机物、有机物的性质和反应知识(如铝与强酸、强碱溶液的反应、铝盐和偏铝酸盐溶液的反应、氢氧化铝的分解、甲烷的取代、碳化物的水解反应等)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广东卷试题22,依据从钛铁矿制取的工艺流程,用不同的方式设问,要求考生应用题目提供的信息(制取钛的反应原理、钛的原子序数)和已学知识,回答一系列问题:(1)指出钛在周期表中位置;(2)说明还原三价铁的原理与反应条件的控制;(3)说明为什么要在氩气氛中用金属镁还原氯化钛;(4)指出应该怎样控制实验条件使硫酸亚铁从溶液中结晶;(5)列举生产过程中副产物和废液的处理利用方法;(6)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等等。上面列举的上海卷中考查范围很广的几道试题的设计也都十分新颖。特别是27、28、31等取材于生产实际的试题,考查容量大、层次清晰、形式多样,答题思考量较大而所需文字量不多。
试题设计谋求新颖与变化,能更好地体现考试的公平性,也有利于扭转在复习练习中过分强调“熟悉各种题型的解答技巧”、过分追求按题型进行机械训练的不良倾向。有利于促进教师更多关注并研究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何帮助学生学会准确地把握解答问题的关键和实质,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这类试题编制难度较大,做起来“吃力不讨好”,三地试卷编制的苦心和对教学的引导作用,值得称道。
从试卷的比较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到,在试题涉及的内容范围宽度和难度控制上,3份试卷有某些差异。上海卷试题内容涉及范围最广;从试题的要求和考生的反映看,江苏卷总体难度较大,上海卷居中,广东卷相对容易些。这些差异反映了各地基础教育的特点和高校招生选拔的不同要求,有利于各地的招生考试工作和课程改革的推进。
从总体上看,3份试卷考试内容范围都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试卷结构上基本一致,题型分数比例大体相同。特别是3份试卷在编制上都注重测试考生对化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否有基本的了解,对化学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否有基本的了解,对化学科学的价值与应用是否有基本的了解。这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对高中化学教学的要求,与化学新课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学习目标是相吻合的,发挥了高考对化学教学的良好的指挥和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