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关系的新里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欧亚论文,关系论文,新里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3月1日—2日,春光明媚的曼谷迎来了25个国家的首脑, 欧洲和亚洲国家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宏伟的王后会议中心济济一堂,参加举世瞩目的亚欧会议(ASEM)。尽管此次会议的象征意义多于实际成果,对今后欧亚两洲的合作也只提出了大致的轮廓,但这丝毫不影响其成为亚欧关系的一座里程碑。
(一)会议背景
召开亚欧会议的设想最早是由新加坡提出的。1994年10月新加坡总理吴作栋访问法国时将这一建议正式摆上桌面,不久便获得了欧盟的积极回应。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会议终于在曼谷如期举行。下面谨就各方的态度来对会议背景作一番剖析。
1、东盟
东盟国家是亚欧会议最积极的倡议者,也可说是此次会议的主角。早在1993年10月的世界经济论坛会议上,新加坡便提出了举行欧洲和东亚“最高层对话”的建议,获得了东盟各国的支持,泰国还主动要求充当会议的东道主,但东盟对此事积极撮合决非出于偶然。在今天的世界格局中,亚欧美三足鼎立之势已经形成。在冷战后的这一新三角关系中,经济取代了军事和意识形态因素成为构筑三角的支撑力。美欧之间由于其传统的盟友关系,在经济上的联系也比较密切;北美与亚太地区的政治对话亦从八、九十年代之交开始,通过亚太经合组织(APEC)的渠道顺利启动;唯独欧亚之间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与美欧、美亚关系相比均显滞后。长此以往,大三角中美国的中心位置可能会越来越突出,这是东盟所不愿看到的。另一方面,欧盟是今日世界最大的制造商,东盟则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但亚洲从欧盟的进口虽然绝对值在增长,比例份额却在下降。从投资来看,近年东亚的外国投资中欧盟所占不到10%,而亚洲在欧盟的投资甚至还不到1%, 即使不同美国进行横向比较,这与欧亚作为世界两极的地位也不相称。但反过来也可以看出,欧亚两洲一旦加强合作,其潜力十分巨大,因而这就形成了东盟主张召开亚欧峰会的经济层面原因。此外,东盟热心于亚欧会议还有地缘政治因素。东盟多年来对外一直用“一个声音说话”,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的欲望也日趋强烈,改善与欧盟之间的薄弱关系则是东盟的既定政策。先前东盟也曾热心于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但对美国争夺主导权的作法十分反感,对克林顿提出的“新太平洋共同体”更是疑惧。在文化和价值观方面,东盟与美国亦多有龃龉,因此有了撇开凡事都要横插一杠的美国,单独与欧盟再加东亚三大国(中、日、韩)举行首脑会谈的设想。这就奠定了今日会议的格局,也是东盟倡导亚欧会议的缘起。
2、欧盟
欧盟在对待亚洲的关系上曾走过一段弯路。冷战的结束,推动了欧洲一体化从西部扩展至整个欧洲的进程,但也使一些欧洲政治家产生了短视。他们认为与其舍近求远,不如将投资和援助的重点放在具有相近历史文化背景、又在政治上向西方靠拢的东欧,以加速“大欧洲”的实现。其中典型的例子便是欧盟近年给予亚洲的财政援助急剧减少,而减少的部分都贴到了东欧的头上。但东欧各国经济转型阻力重重,亚太经济却一枝独秀,因此很快迫使欧盟各国重新检视其亚洲政策。1994 年7月,欧盟委员会制订了《走向亚洲新战略》,翌年3月和7月又先后公布了《欧盟与日本:未来阶段》和《中国与欧洲关系长期政策》的文件。这些举措的主旨都在于强调欧盟在亚洲的存在、增进双方的经贸往来,并要与亚洲国家共同建立一种“新型伙伴关系”。这些想法可谓与东盟不谋而合,再加上欧盟与东盟之间本来就有“部长级会议”、“高官会议”、“东盟地区论坛”、“东盟外长续会”和“欧洲东亚经济首脑会议”等多条沟通管道,因而两者更趋接近。在收到新加坡的倡议之后,欧盟又先后在部长理事会和两次首脑会议上通过决议,再三敦促欧盟各成员国要全力促成会议的实现,最终为亚欧会议的召开铺平了道路。
3、中国和日本
中国是此次会议受邀请的一方,也是以东亚大国的身份来出席会议的,而中国近年在经济上的连续出色表现,极大地增强了自身在会议中的地位,所以引起世人的关注。这从新闻媒界争抢李鹏讲稿和参加中国开的记者招待会的热烈程度便可知一斑。李鹏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在会上重申了亚欧之间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建立信任、互利互补、共同发展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重要性,并建议把促进投资、加强技术合作与开发人力资源作为未来亚欧合作的突破口。这不仅阐明了中国的立场,也道出了许多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心声,因而肯定使中国在会上得分。
日本在此次会议上并不甘做陪衬。桥本首相把成立民间机构研究安全问题、设置“专家会议”和“经济界人士会议”作为日本的建议带到了曼谷,并强调“日本将起欧亚两地区的桥梁作用”,显示了日本要在亚欧关系中凸现大国地位的雄心。
4、美国
相形之下,美国对亚欧会议的态度要冷淡得多。美国新闻界对会议只作例行的采访报道,白宫和国务院更是对会议本身极少置评。数年前,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主张建立把美国排除在外的东亚经济核心论坛(EAEC),曾遭到美国的强烈反对,而此次出席亚欧会议的东亚国家恰恰都是EAEC的内定成员国,美国则还是被拒之门外,其感到不自在是可想而知的。有外刊报道说美国官员曾吹风告诫人们注意亚欧会议变成排他性区域合作的势头,可算作一个待考的旁例。
综上所述,此次亚欧曼谷会议是世界格局变化、国际力量消长的产物,其中既有政治层面也有经济层面的原因,既有促进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有平衡国际格局的需要,而所有这些都构成了会议召开的大背景。
(二)会议的作用与影响
从会后的主席声明来看,本次会议的议题从核不扩散到多边贸易机制极为广泛,而其中带有鲜明的“亚洲”烙印。例如,声明把“根据国际法和国际义务的规则不得直接或间接干涉他国内政”明文载入其中,正是反映了亚洲国家要求发达成员尊重其主权观的用心;而把“信息通讯技术、能源和交通等方面的技术交流”作为“优先推动的领域”的承诺,也体现了亚洲发展中成员的利益关切所在。能源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目前已成为东亚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支撑,然而其中许多国家未来数年在此领域将因巨大的资金缺口而面临困难。据估算,到本世纪末,亚洲国家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需求将达到1500亿美元,如果欧盟关于优先推动基础设施合作的承诺得以兑现,无疑将有力地推动东亚经济的持续增长。因而从此次会议的前后来看,亚洲国家在其间的主导作用显得十分突出。其次,曼谷会议主席声明为打消圈外国家的疑虑,特别表示亚欧伙伴关系应建立在对“开放的多边贸易机制、非歧视性自由化和开放的地区主义等共同承诺的基础上”,就连会议的成果也是以《主席声明》而非《共同宣言》的形式发表,以强调其非正式的色彩。但另一方面,声明又承认“会间活动是必要的”,并决定于两年后在英国举行第二次亚欧首脑非正式会议,2000年在韩国举行第三次会议。一旦这些举措成为定例,将可能使亚欧会议类似APEC“常规化”和“半机制化”,从而在亚太地区出现ASEM与APEC平分秋色的局面。
总的来说,会议《主席声明》表达了与会各国加强交流与合作的共同愿望,但这并不说明亚欧之间没有严重的分歧。仅在东盟与欧盟之间就在市场准入、人权和劳工待遇等问题上有磨擦。亚欧会议召开前,欧盟曾表示《主席声明》应承认1993年维也纳人权宣言,后经泰国总理等人坚持会议应避免讨论敏感问题,才在最后的声明中不见“人权”字样。但这并不表示亚欧间的裂隙已经弥合,相反,由于两大洲在发展观、人权观等意识形态方面根深蒂固的歧见,再加上彼此正相互靠近,因而未来在这些问题上发生碰撞的机率更大了。在东盟国家内部,在ASEM的发展方向上也有不同意见。例如,新加坡曾呼吁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参加下届亚欧会议,而马来西亚则表示反对。ASEM内有纷争、外有压力,因此未来的前途并不会一帆风顺。
但无论如何,本次亚欧会议的意义和影响极其深远。首先,它谱写了亚欧关系的新篇章,对促进两大洲的政治对话与经济合作,促进国际战略格局的平衡起到了推动作用,这次会议同时也巩固了亚太作为世界一极的地位;第二,会议再次证明了中小国家和地区性组织在国际政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它的成功召开也又一次显示了东盟在地区事务中的活力;第三,对中国来说,参加亚欧会议增进了与亚欧各国的相互了解、增加了中国在多边外交中的回旋余地。钱其琛外长对亚欧会议的评价可以看作是中国方面对此的一个总结:“亚欧国家领导人在一起共商两大洲未来的合作大事,在历史上尚属首次,意义深远。亚欧两大洲各有其特点和优势,经贸方面互补性很强,这为亚洲与欧洲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在世界走向21世纪之际,发展亚洲与欧洲的关系,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