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不同注射方式治疗糖尿病的护理风险分析与观察论文_蔡敏,唐莉莉

(1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 江苏 宿迁 223800)

(2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 江苏 宿迁 223800)

【摘要】目的:了解糖尿病患者常见胰岛素注射治疗方式存在的护理风险,为保障患者治疗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糖尿病患者126例,为本院2016年5—12月间收治,根据患者接受胰岛素注射方式将其分为多次组(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和连续组(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治疗),各组有63例,通过对患者资料分析以归纳存在于不同胰岛素注射方式中的护理风险。结果:常见胰岛素注射治疗中的护理风险事故包括穿刺点感染、漏液、针刺伤、低血糖,连续组患者在上述护理风险事故中的发生例数显著低于多次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连续组的胰岛素剂量及血糖达标时间有显著优越性(P<0.05)。结论:选择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方式患者发生护理风险事件概率相对较低,安全性高,可有效控制血糖,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护理风险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6-0235-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饮食结构以及作息习惯等变化,糖尿病的发病率有明显升高趋势,虽然糖尿病有年轻化的趋势,但中老年人仍为患病主要群体,因此在为糖尿病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除了血糖控制的有效性外,还应该重视风险事故发生情况,应该遵循高效、安全、发挥时间快等原则[1],保障患者预后质量、生活舒适度以及治疗依从性,胰岛素常用注射方式有多次皮下注射及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两种[2],在选择注射治疗方式时最大程度降低护理差错、风险事件,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且不会疗效有不良影响,是医护人员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3]。本院将2016年5—12期间收治用不同胰岛素注射方式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做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了解不同治疗方式的护理风险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糖尿病患者126例,为本院2016年5—12月间收治。患者中男女例数对应73例、53例;年龄在56χ83岁间,平均(69.3±4.1)岁;病程时间1~9年,平均(6.1±3.2)年。

纳入标准:(1)确诊为2型糖尿病;(2)本研究前系统稳定降糖治疗但血糖控制不满意;(3)有胰岛素应用指征。

排除标准:(1)1型糖尿病或继发性糖尿病患者;(2)存在急性感染疾病[4];(3)合并恶性肿瘤。根据受试者接受胰岛素注射方式分为多次组(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和连续组(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各组有63例,在上述各项资料对比后并无显著差异(P>0.05),可做对比。

1.2 注射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胰岛素降糖治疗,除此之外还帮助患者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指导饮食结构构建,合理运动和保持规律作息,密切观察患者血糖指标控制情况,决定是否联合如格列吡嗪、二甲双胍、阿卡波糖和吡格列酮等相关药物治疗[5]。

入院后给予受试者门冬胰岛素或门冬30胰岛素注射液降糖。其中多次组采用多次皮下注射方式治疗,每天3次,餐前注射,三餐摄入量科学控制,期间监测患者血糖变化,相应调整胰岛素用量。

连续组采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方式降糖,将存在与输液管前端的引导针扎入皮下,为患者提供24h持续输注。注射量分为基础剂量、餐前大剂量,基础剂量在每天胰岛素应用量中占据60%,通过持续输注方式给予,其余40%剂量在三餐前注射,餐前给予剂量存在差别,一般晚餐前剂量最少,治疗期间动态监测血糖变化以调整胰岛素用量[6]。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在不同注射胰岛素治疗期间发生护理风险事件情况,包括:穿刺点感染、漏液、针刺伤、低血糖。

记录胰岛素不同注射方式下患者胰岛素平均用量及血糖达标的平均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之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α=0.05 为检验水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风险事故

连续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各项护理风险事故概率显著低于多次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请见表1。

3.讨论

糖尿病患者中最典型的表现特点为血糖浓度过高,患者表现出多饮多食多尿以及体质量明显下降,中老年人群体较为常见,但糖尿病有逐渐年轻化趋势。当前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为胰岛素干预,虽然可有效控制血糖但依然有多种问题需要解决。糖尿病患者血糖指标是否可以合理控制,除了治疗方案,与护理质量也有密切联系[7]。

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是当前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有效治疗方法,通过设定患者胰岛素基础所需剂量以及餐前剂量,24h不间断输注的方式来保证患者体内胰岛素能够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有效浓度值和机体的生理需求保持相一致,而这种治疗方式无需反复操作,仅需要对剂量进行调整即可,不会增加护理操作的压力和负担,具备良好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

从本文相关数据中,可知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方案治疗下患者出现护理风险情况能够得到严格控制,降低了治疗期间护理的难度,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掌握并完成部分的自我护理,因此治疗方案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对治疗质量有直接影响,另一方面选择护理风险较低的胰岛素治疗方式,也能缓解当前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保证护理质量,对患者和医院而言,探究安全高效的胰岛素注射方式有重要价值[8]。

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和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都存在一定的护理风险,常见的有针刺伤、低血糖、漏液以及穿刺点感染,但胰岛素泵治疗可显著降低该类风险的发生率。胰岛素泵可模拟人体的胰腺功能,在治疗时人体不会出现明显不适,减少低血糖事件发生率。直接引入胰岛素针到患者皮下,这样的操作简单,通过持续输注可减少护理操作所需时间。采用软管针可避免针刺伤风险事件,提高护理安全性。

综上所述,糖尿病患者选择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方式发生护理风险的概率相对较低,安全性高,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潘勤,白洪琴.胰岛素不同注射方式治疗糖尿病效果观察及护理风险分析[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7,3(10):103-105.

[2]柴世英.胰岛素不同注射方式治疗儿童糖尿病的疗效及护理风险分析体会[J].养生保健指南,2017(9).

[3]史亚平.多次皮下注射法与持续静脉泵注法注射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相关护理风险[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24):14-15.

[4]李菲,胡波,刘静芳,等.维生素D补充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功能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6(9):1080-1089.

[5]王曙霞,陈春香,高云秀,等.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岛素注射泵治疗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研究[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0(6):158-159.

[6]曾梁楠,杨昌美,陈礼刚,等.胰岛素强化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行肠外营养支持患者中的应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5,37(24):2464-2467.

[7]吴秀娅.临床护理路径在胰岛素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效果[J].糖尿病新世界,2015,35(18):133-135.

[8]赵炼玲,袁丽.胰岛素泵与每日多次注射胰岛素强化治疗初诊糖尿病患者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华西医学,2016(10):1758-1760.

论文作者:蔡敏,唐莉莉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2月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1

标签:;  ;  ;  ;  ;  ;  ;  ;  

胰岛素不同注射方式治疗糖尿病的护理风险分析与观察论文_蔡敏,唐莉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