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工业结构调整中企业技术改造的情况分析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武汉论文,技术改造论文,结构调整论文,对策论文,情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国以来国家对武汉大量投资,使我市工业装备水平逐步提高,固定资产逐年增加。1950—1985年,国家对武汉工业的累计投资达到 123.8亿元,占全市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58.64%,平均每年增加8.9%。作为工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的固定资产装备系数也不断提高。解放前,我市工业固定资产仅0.72亿元,1985 年全市工业固定资产为1949 年的213倍,平均每一职工装备的固定资产为1.26万元, 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工业技术改造工作稳步发展。“八五”期间,我市共安排技术改造614项,累计投入资金119.3亿元。相当于“七五”期间投资37.62亿元的3.17倍,相当于“六五”期间投资14.46亿元的8.25倍。而“九五”前四年,全市技术改造累计完成投资257.56亿元,其中1996年完成投资44.5亿元,1997年完成投资61.36亿元,1998 年完成投资70.2亿元,1999年完成投资81亿元,比1998年的69亿元计划增长约16%。
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作为实现我国重点行业和产业升级的战略性措施,1999年安排153 亿元财政债券主要以补助和贴息的方式用于支持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重大装备建设和技术改造。预计在“十五”期间,受经济发展的刺激和优化结构的需要,我市将会出现一个高集中度的技改投入高峰。
近几年来武汉市企业技术改造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足之处也很明显:一是技改投资力度呈逐年下滑趋势,对重大结构调整项目投入仍显不足。“七五”以来我市工业基建和技改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1985年的35.5%下降为1998年的21.3%。二是近年投资不平衡,传统工业改造投入逐年萎缩。包括大多数市属工业在内的轻工企业以及大批中小型企业技术改造的投入屈指可数。目前的技术改造主要集中在武钢、电信、民营企业和高科技企业等,对老国有企业的改造总体呈萎缩趋势。三是投融资渠道不畅,机制不活,对高科技产业风险投入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重视不够。
技术改造是生产力进化过程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在当前相对过剩的经济条件下,依靠技术进步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是促进企业积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的重要手段,意义重大。
武汉经济发展的明天与老工业基地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息息相关、命运相连。(1 )我市老工业基地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任务十分繁重,目前的企业整体构成中;属于传统产业的企业数量超过70%,如果这些企业的技术经济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全市的经济就不可能得到发展。(2)淘汰落后的设备和工艺,压缩过剩的生产能力, 其目的是为了建立新的技术体系,不等于不要技术改造。有效的改造能盘活存量资产,提高技术水平。(3)技术改造是调整结构发展经济的推进器。 “没有垄断的价格,只有垄断的技术”。各大跨国公司都在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抢占技术高地,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应当看到,武汉市在技术改造方面具有不少优势,最突出的是市场优势、人才和科技优势、产品优势、工业基础优势。但是,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的不利因素也是比较明显的。①制度障碍依然存在,思想观念转变不够。占据武汉工业经济50%的国有、集体企业多数机制不活,产权单一,制约了企业发展的欲望。部分企业缺乏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陷入“不改造等死、早改造早死”这一两难境地,在犹豫中错过发展时机。②过去一段时期所进行的不问市场效益只求规模扩张的盲目技术改造投资,给银行和企业双方种下了苦果,企业陷入经营困境、银行背上不良债务,形成“企业惜投、银行惜贷”的局面。③国内市场竞争国际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加剧了产业和产品的早熟趋势,加剧了技术改造对资金、技术投入的需求,而我市工业经济总体的外向度普遍较低,不少企业难以适应这种变化。④在结构调整中对国有经济实施战略性调整,国有经济要有序退出某些竞争性领域,同时传统工业又急需改造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在“谁做老板”还没有明确的情况下,进行技术改造的出资方就难以确定。目前,政府授权的国企出资人主要精力忙于企业稳定和自身生存,没有多大积极性也没多大能力对国企投资进行技术改造,陷入“技术落后——需要改造——无人出资——技术更落后”的恶性循环。
从整体上看,技术改造工作不仅仅是企业行为,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宏观战略选择。要发挥好技术改造在结构调整中的重要手段作用,我们必须确定技改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1.明确技术改造的发展战略和工作思路。为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保持我市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必须明确技术改造工作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技术政策,按照把武汉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城市和中部地区现代化特大中心城市的总体部署,全市技术改造工作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重大发展项目为依托,以优化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坚持技术改造与改革、改组相结合,坚持技术改造与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相结合;集中精力、集中资金、集中政策,大力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培植一批龙头企业,创立一批品牌产品,壮大一批优势产业,为武汉工业经济构筑新支柱,壮大老支柱。要明确技术改造的工作思路:围绕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加大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力度,通过加强企业技术进步工作,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形成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名、优、特、新产品;大力发展科、工、贸结合型非公有制企业和科技型民营企业,逐步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坚持用科技成果、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和配套扩产等形式带动低效资产和无效资产,强化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先进材料、微电子技术、节能降耗等应用技术的开发推广,并通过产学研联合等有效途径,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支柱产业高新技术化。
2.以技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武汉经济发展。①大力发展重点项目,实现项目引路式的调整。在对工业结构调整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滚动发展的原则,根据产业和主导产品的具体情况和特点,筹划和实施一批结构调整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对已经确定的中高档机制纸及纸板、生物及生化农药、激光设备和环保设施等四个重大项目要加大支持力度,迅速做大做强。②进一步加大支柱产业的技术改造,保证工业支柱的发展后劲。我市“钢、车、机、新”四大支柱产业是我市工业的重要支撑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在进行结构调整和改造时,必须充分发挥其优势,尤其要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钢、车、机”产业,巩固和扩大支柱产业对我市经济的支撑作用。③进一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行业,培育新的产业支柱。当前工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具备商品化条件的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变先导产业为主导产业,将高新技术产业培植成全市最具成长性的战略增长点。进一步壮大电子通信产品制造业,筹建中国光谷,促进光通信产业超常规发展,保持光通信产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大力发展生物工程及新医药产业,在牢牢抓住市场的基础上,抓紧建设生产基地和创建国家级技术中心,加快生化农药、生物医药产品及保健品发展步伐;大力培育光机电一体化产业,重点发展激光设备和数控机床,使武汉成为光机电一体化的产业基地。同时,发挥大院大所优势,充分发展计算机软件产业。④加大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力度,推进都市型工业的技术进步。一方面,应当抓住机遇,围绕品种、质量、效益,加大技改力度,淘汰落后的工艺和设备,压缩过剩的一般产品生产能力,逐步实现主要行业关键技术从以模仿和引进国外为主,转向自主开发为主,优化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降低生产成本,使传统产业得到提升和振兴。另一方面,对当前蓬勃发展的都市型工业(如服装业、食品饮料业、包装及装潢业、室内装饰业、家具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业)也要着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档次。依靠技术进步,真正使都市型工业成为我市的就业支撑和效益支撑。⑤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推进技术进步发展经济创造良好的政策、人才、投资和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