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死亡青少年学校教育原因的实证分析_青少年教育论文

青少年网络被害的学校教育原因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青少年网络论文,原因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18X(2009)01-0043-06

一、调查背景与方法

在现代社会中,网络对于青少年有着复杂的影响,这已引起理论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但目前国内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青少年网络犯罪上,而青少年网络被害问题还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且这些研究往往过分依赖演绎,或虽有少量个案分析,但缺乏广泛代表性。同时,作为对青少年网络被害有重要影响的教育因素,也没有得到足够强调,更缺乏深入系统的论证。笔者认为,在青少年遭受网络被害的各种原因中,教育的缺失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而作为教育主体形式的学校教育,更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探究学校教育缺失对青少年网络被害的影响,所使用的数据来自课题组在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河北、河南、吉林、安徽、江西、陕西、重庆、新疆和澳门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进行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对象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中小学教师。考虑到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原因而遭受网络侵害的可能性较小,将这部分调查对象确定为小学高年级(五六年级)和中学各年级的班主任老师。该部分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350份,其中小学、初中和高中的班主任老师各占1/3左右。另一部分是在校学生。这部分调查对象的选择遵循四条指导标准:一是调查对象涵盖了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所有各个年级的学生;二是尽量使所选取的大城市、中小城市、乡镇和农村四个区域的样本数量保持适当比例;三是不仅调查了城市学生的网络被害情况,而且也调查了农村学生的网络被害情况;四是注意区分教育水平较为先进以及较为落后的不同学校,将学生区分为学习较好以及学习较差的两种,力图兼顾对各种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全面调查。该部分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144份。

二、调查数据与分析

(一)学校网络环境建设与青少年网络被害

学校网络环境是指学校环境中与网络建设有关的部分,主要包括校园网络资源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教师队伍的素质状况等内容。相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网络环境主要是指学校的教书育人条件,对青少年网络被害的影响是客观外在的因素。

1.校园网络资源建设与青少年网络被害

校园网络资源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硬件设施建设;二是软件资源建设。硬件设施主要是通过建立计算机教室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上网途径和上网环境,这是校园网络资源建设的前提。软件资源主要指校园网系统的建设,由网络办公管理系统、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信息查询系统等组成。①软件资源的建设是校园网络资源建设的关键。

学校的网络硬件资源建设状况对于青少年网络被害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当前的网络社会中,广大青少年的生活不可能与网络隔绝,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上网环境就成为预防青少年网络被害的重要保证。笔者对教师问卷调查数据所做的“学校上网条件是否便利与学校周围是否有网吧的交互分析”(表1),也证实了这样一种假设:如果学校不能提供便利的上网条件(包括提供的上网条件一般便利、不太便利和无法上网三种情况),学校周围存在网吧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包括有、很多和有、很少两种情况);相反,如果学校能够提供非常便利的上网条件,学校周围有网吧的可能性则相对较小。可见,学校不能提供良好的上网条件和上网环境,就会为周围网吧的生存提供空间,青少年学生去网吧上网的机会就会增加。众所周知,与校园网比较,网吧的上网环境存在着较多的不良因素,容易使青少年学生受到影响而遭受网络被害。

校园网络环境中的软件资源建设主要体现在校园网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上。目前我国各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比较系统和完善的校园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也几乎收录了我国全部高校的校园网地址。②相对而言,我国中小学校园网络的建设发展势头虽然比较快,但总体上仍然比较滞后。在我们对1144名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有118个样本反映其所在学校还没有建立校园网,占样本总数的10.3%;有415个样本认为他们所在学校的校园网只是摆设,内容沉闷乏味,占样本总数的36.3%,这两部分样本就占到了全部调查对象的近半数。同时,对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数据也显示(图1),有192位教师所在的学校也没有建立校园网,占到样本总数的54.9%;在已经建立了校园网的学校中,校园网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学校新闻、教师办公信息和学生学习信息,内容比较简单、集中,而德育、网络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普遍欠缺。可见,中小学校园网络的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青少年对于网络信息的需求以及预防其遭受网络被害的需要。

图1 校园网上的主要信息分布

2.校园文化建设与青少年网络被害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包括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既包括物质的、制度的东西,也包括精神的东西。狭义的文化则主要指精神的内容。与文化的概念相对应,校园文化也有广狭之分。狭义的校园文化主要指学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追求、创造的校园精神的总和,也就是无形的校园文化,如,校风、教风、学风,学校的好传统和学术氛围等。广义的校园文化除狭义的校园文化内容外,还包括校舍、教学设施等通过一定载体表现出来的物质内容。也就是说,除无形的校园文化外,广义的校园文化还包括有形的校园文化的内容。③前文所讨论的校园网络硬件资源就是有形校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这里所讨论的主要是无形校园文化建设对青少年网络被害的影响。

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网络文化是绝对不可以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网络文化是目前网络社会中对校园文化产生特殊影响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形式,有学者认为:“网络文化是继语言文字的产生和形成以及活字印刷的发明之后,人类文化发展的第四个里程碑。”④中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如何应对网络文化所带来的巨大冲击,是有效预防青少年网络被害应当考虑的一个重大课题。一方面,学校要主动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带来的便利,接触更多更新的知识信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针对网络的负面影响,学校还应加强对学生如何预防网络被害的教育。目前,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网络交友、网恋等现象已成为青少年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青少年学生缺乏辨别力,又缺少意志力和自控力,极易上网成瘾和遭受网络被害。因此,学校应当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控力与自律精神,决不可放任自流。但这也正是当前绝大多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所缺乏的内容。在对中小学教师的问卷调查中,仅有56个样本所在学校的校园网上设有预防网络被害的专栏,占全部调查样本总数的16.0%(图2)。

图2 校园网是否设有预防网络被害的专栏

3.教师素养与青少年网络被害

教师素养是教师在教育职业活动中按照教育基本规律的客观要求而自觉形成的综合性职业品质,⑤是教师自身内在的素质和修养。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教师素养是对其成长能够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外在环境,不仅教师的职业技能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内容、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的心理素质、行为素质等对学生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就青少年网络被害而言,教师素养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教师的信息素养对青少年网络被害的影响。信息素养通常指信息能力,着重于信息的获取、交流、检索和评估,是一种理解、发现、评估和利用信息的认知能力,已成为新时代教师的必备素质。⑥预防青少年网络被害,教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有效地预防学生网络被害,教师必须对网络和网络被害有充分的认知和理解:一方面,除了掌握计算机的有关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会使用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之外,教师还应当具备网络的基本知识和素养。这不仅是预防青少年网络被害的需要,而且也是应对现代网络社会给教学带来的变化,全面实施和推动素质教育的要求。这方面的信息素养指的主要是教师获取计算机信息、网络信息的能力。对在校学生问卷调查的数据反映,教师这方面的信息素养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1144名调查对象中,有309个样本认为老师有关网络方面的知识贫乏或教学不符合实际,占调查对象总数的27.1%;有31.0%的样本反映老师没有进行过任何网络教育;仅有36.7%的样本认为老师的知识渊博。另一方面,为了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网络被害,教师还应当掌握学生上网情况的有关信息,包括上网的时间、频率、地点以及在网上进行的主要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这方面的信息素养指的主要就是教师获取学生网络活动情况的能力。在对在校学生的调查中,有75.2%的样本所在的班级建有校友录、QQ群等网上交流空间,但仅有88个样本反映他们的老师会经常登录这些空间了解他们的网络活动情况,占其中的10.2%;有55.1%的学生认为他们的老师从来没有通过这些方式关注过他们的网络活动情况;剩余34.7%的学生认为他们的老师偶尔会登录这些空间。

二是教师的师德修养对青少年网络被害的影响。教育者应具有对学生的爱心,只有确实热爱学生,才能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在学生可能遭受网络被害时,才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积极采取措施。为了防患于未然,教师应当经常对学生的课余活动提供指导,以防止青少年沉溺网络而遭受被害。对1144名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仅有556个样本反映他们的老师讲授过“如何度过课余生活”,占调查对象总数的48.6%。这表明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学生课余活动的状况关心不够。

(二)学校教学与青少年网络被害

教学是学校的核心工作和任务。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观,逐渐形成并已深入民心。素质教育的实施可以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网络被害。在现代网络社会的背景下,素质教育应当有新的发展,其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管理方法等都应更新。否则,学校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又会成为青少年网络被害的另外一个诱发因素。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对学生进行的网络教育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网络技术教育;二是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网络技术教育是知识教育的一种,主要内容就是传授相关的网络知识;网络道德和安全教育则不同,主要内容是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教育。网络技术教育和网络道德、安全教育都是学校网络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可偏废。

网络空间不是一方净土,存在着一些不道德的现象,如,各种各样的假新闻、色情图片、论坛中的互相谩骂、人身攻击等等。这些不道德现象都会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通过网络道德教育来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就成为预防青少年网络被害的一个重要途径。如果仅从这一角度考虑的话,青少年似乎只是网络道德教育缺失的受害者,而不应是网络道德教育的对象。其实不然。一方面,这些网络上的不道德行为有相当一部分是青少年实施的,最典型的就是BBS上的不健康言论。另一方面,某一青少年个体今天可能是网络不道德行为的受害者,明天也可能会成为网络不道德行为的实施者。因此,预防青少年网络被害也应当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同时,为了避免网络上他人的不道德行为对青少年造成侵害,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教育也非常必要。从网络技术的角度来讲,网络安全一般是指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硬件、数据、程序等,不会因为无意或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篡改、泄露,防止非授权的使用或访问,系统能够保持服务的连续性,以及能够可靠运行。⑦这种意义上的安全是针对网络本身来讲的。本文所说的网络安全教育则是指针对有可能来自网络的各种各样的侵害,为了确保青少年身体、心理、财产等方面的安全而对其进行的教育。

应当指出的是,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依靠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综合力量,争取社会各界对青少年网络教育工作的支持。但由于学校教育具有系统性、组织性、专业性等优势,在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我们的调查中,学校在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对网络道德教育、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对中小学教师的问卷调查中,对“学校是否开设了网络教育课程以及网络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显示(图3),有77个样本所在学校没有开设任何网络教育课程,占调查对象总数的22.0%。这些学校不仅没有对学生进行过网络道德教育,甚至也没有对学生进行过任何网络技术教育。在开设网络教育课程的学校中,有11份问卷中选择“网络行为规范”是网络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仅占全部样本总数的3.14%,开设网络教育课程的学校中的绝大多数教授的内容主要是上网技术或网络基础知识。由此可见,网络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图3 学校网络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分布图

除了网络道德教育之外,学校还应成为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应通过各种形式教育学生如何在网络上保护好自己,如,不要将姓名、家庭住址或电话号码、照片等提供到聊天室或公共讨论区等。我国一些中小学已经开始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如,深圳市于2004年就将网络安全的内容加入到中小学的法制教育课程之中。⑧但网络安全教育进行得比较好的学校大部分都是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学校,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在网络安全教育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在对中小学教师的调查中,对“您所在的学校有没有对学生进行过专门的网络安全教育”这一问题回答的数据分析如图4所示。

图4 学校有没有对学生进行过网络安全教育

从图4可以看出,虽然多数样本所在的学校(185个样本,占样本总数的52.9%)偶尔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但经常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的学校比较少,仅有46个样本,占总数的13.1%,而且还有34.0%的样本(119个)所在的学校没有对学生进行过任何网络安全教育。可见,学校进行网络安全教育的状况不容乐观。

2.网络道德、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完善

在人类社会进入网络社会的背景下,学校教育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网络道德教育、网络安全教育同样也不例外。学校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可分为两种:一是传统方法,如,召开主题班会或在思想品德课程上进行专门的教育;二是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和安全教育。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校都没有充分利用这两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网络道德教育和安全教育。图5是对教师问卷中“您所教的班级是否举办过关于网络的讲座、主题班会、讨论等”问题回答的数据分析。

图5 班级是否举办过关于网络的讲座、主题班会

从图5可以看出,在全体样本中,经常举办关于网络的讲座、主题班会的仅有46个样本,占样本总数的13.1%,而且这里所说的“关于网络的讲座、主题班会、讨论等”既可能是关于网络技术、网络知识的讲座、班会,也可能是关于网络道德、网络安全的讲座、班会。由此可见,经常通过召开班会、讲座等传统形式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和安全教育的样本数量会更少,只是这46个样本中的一部分。在网络道德和安全教育中,传统方式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新型方式的利用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如,在北京师范大学进行的“网络环境与青少年品德发展研究”课题的问卷分析结果中,对教师问卷中“您利用过哪些网上教育类资源”问题的回答中,教师选择“学科教学”的百分比最高为89.7%;选择“思想品德教育”的百分比为27.8%,比前者低了很多。⑨在有学者进行的未成年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调查与分析中,对于“你所在学校开展过哪些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活动”问题,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是“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68.3%),一部分学生选择了“计算机竞赛”(22.6%)和“网络规范教育”(25.0%),选择“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德育”的比例仅为8.5%。⑩这些调查都反映出学校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道德教育和安全教育的力度还远远不够。

3.对问题学生的处理方式过于简单

一般来说,问题学生指的是那些经常有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如,逃学上网、夜不归宿、打架斗殴等。本文所指的问题学生主要是那些沉迷于网络或者在网络上有不良行为而容易遭受网络被害的学生。对此类问题学生的教育是学校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学校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对于这些学生,学校应及早发现他们的异常,及时给予疏导、给予关注、给予更多的关爱。相反,如果只是简单地给予纪律处分,则容易激起他们的叛逆心理,甚至使他们走上自甘堕落的道路,更容易沉溺网络,遭受网络被害。

图6 学校对沉迷网络的学生采取何种措施

在对教师的问卷调查中,我们设计了两个与此相关的问题,一是“您所在的学校对于沉迷于网络的学生采取何种措施?”二是“学校是如何对待学生在网上编造谣言或辱骂他人等行为的?”图6和图7分别是这两个问题的数据分析结果。从图6可以看出,学校对于沉迷于网络的学生进行心理矫正的只有120个样本,占全部样本总数的34.3%;图7则反映出对于学生的网上不良行为没有采取任何应对措施的学校占样本总数的46.3%,简单给予纪律处分的学校占样本总数的29.4%。可见,在对问题学生的处理方面,学校的应对措施比较简单,仍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特别是对于沉迷于网络、已经遭受网络被害的学生,应该加强对他们的心理矫治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防止他们再次遭受网络被害。

图7 学校如何对待学生在网上编造谣言或辱骂他人的行为

在人类社会已经全面步入网络社会的今天,学校教育也面临着来自网络的各种挑战。特别是面对“青少年网络被害”这一崭新的课题,学校应加强研究,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对学生的网络教育,以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网络被害。

注释:

①聂伟.校园网建设初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7.

②http://www.edu.cn/HomePage/jiao_yu_zi_yuan/college_cernet.php,2008年2月访问。

③王朝庄.试论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J].中国教育学刊,2004,7.

④杨长征.中国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报告[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129.

⑤于光远,陈保平.教师素养新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16.

⑥罗萍.试论教师信息素养[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6,9.

⑦邵梦,褚宝增,段岩.当前网络安全的评估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与交流),2007,21.

⑧深圳市罗湖区电子政务网,http://www.szlh.gov.cn/main/xwzx/bkzy/9592.shtml,2008年2月访问.

⑨檀传宝.网络环境与青少年德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83.

⑩王翠薇,张新明.我国未成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及其对策思考[J].池州师专学报,2007,2.

标签:;  ;  ;  ;  ;  ;  ;  ;  ;  

网络死亡青少年学校教育原因的实证分析_青少年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