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高中;文言文阅读;思辨能力
在以往的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就是让学生把文言文内容都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只要学生能够以现代白话文的方式准确地将文言文复述出来,就算是达到了阅读教学效果。至于作品本身说明了什么,教师认为翻译成现代白话文之后已经一目了然了。这种教学方式极大伤害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同时也造成了学生对文言文的认识偏差,因为在他们眼中文言文的作用就是被他们翻译成白话文,其背后是否有传统文化的特殊精神力量根本不在他们的思考范围之内。目前,这种情况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转变,但是仍然不够深入,来自学生自己的思辨还是过少,这一点需要广大同仁继续努力。
一、通过思辨找到作者的思维逻辑
不论文言文还是现代文,都是作者思维的一种表达。找到了作者在文章中的思维逻辑,就是找到了打开文章秘密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文言文在学生眼里就不只是枯燥的文字,会变得更加“鲜活”。但是,也要看这把钥匙是谁找出来的。如果是由教师交到学生手里的,虽然会对学生当前的文言文阅读有所帮助,但当学生今后再次面对类似问题时,仍然会等待教师的帮助,否则自己就读不出作者的思维逻辑。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让学生能充分发挥出自主思辨的力量。
例如,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的《鸿门宴》。学生在除此阅读的时候,往往会觉得项羽比较光明磊落。从他没办法在宴会上果断地做出决定这一点来看,有这种理解并不奇怪。但问题是,这并非作者的思维逻辑。教师可以补充更多相关材料,然后让学生再去审视项羽的行为,学生就会发现,作者在这部分内容的思维逻辑其实是为了表现出项羽刚愎自用、骄傲自大、优柔寡断的性格特征。明白了这一点,这篇课文在学生眼中的含义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学生也才算是实现了与作者之间的共鸣。
二、通过思辨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古人在进行文学创造的时候,大都是希望达到一些目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上文提到的《鸿门宴》,除了记录历史之外,同时也是为了给后世的统治者以参考,有时也会掺杂着作者对历史的理解。想达到的目的和想传达的内容,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意图什么样会直接对作品产生影响。因此,在找到作者思维逻辑之后,另一个比较重要的思辨方向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到写作意图之后,文章中一些看似啰嗦或多余的地方,也就有了它的意义。
例如,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的《陈情表》,其中第三段作者提出“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意图是什么呢?表面上是对朝廷的恭维,实际上作者有自己用意的,是他暂时不想去做官。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手下的官员,司马昭灭蜀后,他成了亡国之臣。晋朝推行以孝治天下,李密正好借此理由来辞官:圣朝不是以孝治天下吗?那么你就必须让我以孝为先,奉养好我的祖母。所以说,李密一句圣朝以孝治天下,是为自己找到了辞官的最妥当的理由。这恰恰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至于读者对晋朝“以孝治国”的政策是否真正落实,就比较次要了。
三、通过思辨勾画作品的人物形象
相对现代白话文来说,文言文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惜墨如金”。特别是一些史传作品,往往讲究“一字褒贬”,不仔细思考是很难发现作者想要传达什么样的意图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时也会显得比较模糊从,或者得到一个不够全面的认识。这时,就需要联系历史情境,从字里行间去挖掘细节,让人物形象逐渐清晰、充实、丰满起来。人物是很多文言文的灵魂,看不懂人物,也就谈不上对文言文的深入理解。
例如,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学生容易被其中的“完璧归赵”精彩情节所吸引,认为蔺相如机智勇敢,有勇有谋。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这个看似随意的细节描写,却是作者准确而极为俭省地勾画出人物的内心。面对着意气用事、口出恶言的廉颇,蔺相如没有针锋相对地斗争,而是退避礼让,避免与之争锋,显示了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的胸襟和气度。
总之,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一直是一个难点,从很多学生直到多年以后仍然很难顺利地读懂文言文就可以看出教学效果存在巨大缺陷。为了弥补这些问题,还需要挖掘出学生的更大潜力才行,而激发出学生的思辨精神与能力就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欣荣.思辨阅读:让文言文学习更有“嚼头”——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指南录〉后序》一文为例[J].江苏教育,2018(11):13-15.
[2]张春华.以思辨阅读提升文言文教学的品质[J].江苏教育,2018(11):6.
论文作者:陈春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4
标签:文言文论文; 思辨论文; 学生论文; 作者论文; 意图论文; 白话文论文; 思维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