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及省际差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镇企业论文,中国论文,态势论文,经济发展论文,差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10余年间,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外向型经济和农村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应当说是巨大变化中最为显著的两个方面。
在外向型经济建设中,利用外资和“三资”企业迅猛发展,1993年较1983年实际利用外资额增加了18倍;同时,对外贸易也持续保持高速度增长势头。1978年到1992年间,外贸出口额年平均递增速度达到15.4%,较同期GNP增长速度高6.4%。可以这样理解,中国10余年间经济的根本变革首先主要体现在从相对封闭向全面开放的经济体系的转变。
同时,不可忽略的另一个根本变化是市场机制的引入,其最为活跃的领域和效果最大程度的体现莫过于我国近些年农村乡镇企业的迅速壮大,并在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仅以农村工业而言,1978年,农村工业仅分别占农村社会总产值和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9%和9%。到1993年, 农村经济实现了向工业为主体的结构形式的转变,而且也发展成为我国工业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比重分别提高到了57%和41%。农村经济向非农经济结构形式的转变成为我国10余年经济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指征。
那么,这两个重要变革的结合,即农村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问题,也就必然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中值得重视和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
1 农村乡镇出口企业发展的基本态势
1.1 农村乡镇企业出口规模及在全国外贸出口总额中的比重
我国乡镇企业产品的出口始于60年代,当时的社队企业在外贸部门的直接组织和安排下,开始生产出口少量的以传统手工艺品为主的产品〔1〕。但直到改革开放初期, 农村企业的出口规模增长一直都极其缓慢,1986年,我国仅纯粹的乡村人口(不包括居住在建制镇居委会的人口)就占总人口的75.48%,农村社会总产值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39.67%,但乡镇企业外贸出口额仅占全国出口总额的9.19%。
改革开放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为农村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1993年,乡镇企业的外贸交货额同全国出口总额之比达到44.5%,成为我国外贸出口的支柱力量(见图1)。1992年, 生产出口产品的乡镇企业已达104753家,从业人员达704万人。生产涉及国民经济40个行业近千种产品,其中的部分产品已占全国同类产品出口量的很大比重,如服装占89.7%,工艺品为65.4%,轻工产品也达到53.9%〔2〕。
注:全国数值为出口额,乡镇企业数值为出口交货额。本图基础资料来源见文献〔3〕。
图1 全国及乡镇企业外贸出口额增长情况
Fig.1 The growth of China's total export value and thatof export goods delivery value of rural enterprise
促使乡镇企业出口产品规模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有:
1.1.1 乡镇企业行业发展重点同出口产品结构基本吻合。 我国工业化的过程,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中,是人为地选择了侧重发展重工业的道路,由此造成了工业结构的基本特征同外贸出口产品的结构特征相互脱节,用于支撑出口的轻纺工业长期在工业经济中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主要是通过补充了我国工业体系的薄弱环节而得以生存和迅速发展起来的,其优势部门恰恰是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相对较强的竞争力的部门。因此,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地位的同时,也逐步成为外贸出口的重要生产部门,从而极大地推动着我国外贸总值的增长。1992年的农村企业出口产品中,纺织业(包括服装和丝织)占35%,其次为小轻工产品、工艺品和食品,而这些部门,除了工艺品外也都是乡镇企业的最主要的工业部门。
1.1.2
规模结构特征及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为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条件。客观上,大量较小规模的外商投资、较短期的外贸合同涌向农村地区,成为新兴的、以小规模企业为主导的乡镇企业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一大批小型农村“三资”企业和出口加工企业的兴建,成为外贸出口的骨干力量。主观上,乡镇企业因背靠农业经济之本、脚踏本乡农村之土,所以,不受企业经营风险、倒闭等的威胁。适应于大量但却往往短期的、而且通常不太稳定的出口项目的执行,尽管每一出口企业出口交货额非常有限,1992年仅为114万元,平均每一职工才1.69万元,但其总量却构成了相当庞大的规模。
1.1.3
充足而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为大力发展外向型乡镇企业奠定基础。在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中,劳动力和以土地为主的劳动场所是农村地区重要的优势资源。同城市地区相比,广阔的土地和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从量的方面得天独厚,而且,由于这两者价格的低廉,又使得农村外向型经济企业的成本-收益效率相对较高,对小规模的外商投资更具较大的吸引力。仅以劳动工资而言,1992年我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平均工资为3165元,而乡村两级集体工业工资仅为1904元。
1.1.4 紧密和广泛的海外亲友关系。 在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中,海外华人、华侨等在引进投资和开拓国际市场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由于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都非常短,所以,以乡土观念维系的海外亲友,绝大多数生育成长的故乡是农村地区。当他们致力于为家乡故土作贡献时,农村地区就较城市地区在这一资金引进和产品推销领域更具优势。
1.2 “三来一补”——农村出口企业的一种重要的形式
“三来一补”是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一种特殊形式。从发展条件而言,“三来一补”主要适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中小型加工企业,其发展规模直接取决于邻近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扩散规模和效应。原理上,以沿海、沿边和沿江,特别是靠近日韩、港台等地区的乡镇企业具有更大的发展优势。“三来一补”企业享受很多优惠政策〔4〕, 因而极大地刺激了企业和地方政府发展这类企业的积极性。
1986年,全国“三来一补”工缴费收入的88%是由广东、福建、河北和山东四省实现的。到1992年,在全国“三来一补”行业较重要的省份中,只有广东省呈持续增长的势头,“三来一补”工缴费超过了外贸出口额,占全国总量的94.63%, 成为我国乡镇企业“三来一补”名副其实的中心。产生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香港80年代产业结构持续调整、生产型企业大量内迁,形成以珠江三角洲为“后厂”和香港为“前店”的空间分布格局。目前,香港80%多的生产线,其中主要包括90%的玩具、80%的服装、塑料、皮革和电子等产品的生产能力已转移到以广东珠江三角洲为主的内地〔5〕。
正由于受外商的投资意图及境外产业结构形态的制约,农村乡镇企业“三来一补”的产品结构起点较其外贸出口产品结构要高,但进一步提高产品结构水平和规模的难度则更大一些。1992年,广东省轻工、纺织和服装占“三来一补”总量的71.45%, 比出口产品总量中这三类产品的比重和要高12个百分点。
2 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省际发展水平差异
2.1 乡镇出口企业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格局
2.2.1 乡镇出口企业同乡镇企业总体发展水平区域分布的比较
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严重的区域差异一样,在短短10余年间蓬勃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以及近几年才迅猛突起的乡镇出口企业,都呈现出了明显的区域不平衡发展状态。从目前来看,为期最短的乡镇出口企业的兴起,进一步强化了已有相当基础的乡镇企业总体区域不均衡分布,并扩大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
图2 反映了我国各省区农村乡镇企业以及乡镇出口企业生产总值在全国总量中所占比重的分布。两个分布的基本态势相似,但不完全一致。乡镇出口企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水平较乡镇企业总体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性大,表现为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出口更集中地分布在少数几个省中,而大批落后的省区在全国的地位微乎其微。乡镇出口企业产值最大的4个省也正是乡镇企业在全国占比重最大的4个省,而且,前者较后者在空间分布的集中程度更高,比重差为21个百分点;同时,乡镇企业在全国比重最小的10个省区又恰恰是乡镇出口企业发展最为薄弱的10个省区,乡镇总产值的比重和为6.4%,可出口部分比重仅占全国总量的1.2%。
图2 乡镇出口企业同乡镇企业总产值的区域分布对比
Fig.2
Comparison of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outputvalue of rural export enterprise with that of all ruralenterprises
2.1.2 近年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特点
简单地说,在1986年就已经在全国乡镇出口企业产值中占有较大比重的省区,经过7年的发展,又得到了长足的长进, 大多在全国的比重地位有所提高,从而导致乡镇出口企业产值在空间上的进一步积聚,省区间乡镇出口企业发展水平差距有所扩大。
从图3可以清楚地看出,第一:增加值最为显著的5个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和广东)在1986年已在全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同其经济实力及乡镇企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相适应,在7年间, 其出口交货值在全国的比重由54.03%增加到了75.61%,成为我国乡镇企业出口的支柱省份。第二:大多数在1986年比重较低的省份其比重值进一步减小,这些省区又往往是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地区,换句话说,乡镇企业的发展和乡镇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给已经在全国落后的大多数省区带来振兴的机遇,在新的发展条件和形势下,诸如在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的新领域又再一次拉大了同经济发达省区的差距。第三:在比重值减少最大的9个省区中(从辽宁到上海)可分为两种情形:其一,3个直辖市因在1986年已在乡镇企业出口领域得到了比较长足的发展,共占全国比重的21.6%,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以辖区面积和农村人口有限为主的发展环境的限制,出现位次的后移,1993年比重值下降到了11.2%;其二,另外的6个省尽管过去还在乡镇企业出口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但同改革开放政策利用的最为透彻的其它沿海省区相比,在最近的几年里,因受其地理位置、产业结构特征及改革开放意识等的束缚,而在包括乡镇企业出口的大多数经济领域明显落伍。
图3 各省乡镇企业出口交货额在全国比重的变化情况
Fig.3 The change of provincial share in the total exportgoods delivery value of rural enterprises of China
2.2 吸引外资与“三资”企业建设
乡镇企业一直是外商投资的热点之一,到1992年底,乡镇“三资”企业约占全国现有注册的“三资”企业总数的18%。选取1992年度各省乡镇出口企业总产值、“三资”企业总产值以及外商投资等在全国总量中的比重为指标,计算主要的统计变量得到表1。 ①三项统计指标之间存在着较高的相关性,这说明体现乡镇外向型经济的主要内容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致性。②从标准差的分布而言,“三资”企业在空间分布上更为不均,省际间的差异更大,比重最大的5个省占全国总量的80%,沿海占94.08%,西部地区(西北和西南)仅占1.06%。 多数省区“三资”企业发展水平都非常低,在整个乡镇企业和外向型经济中的作用甚微。③近些年来外商投资在各省乡村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布的省际差异趋于缩小,投资的地域分布开始逐步由过去只集中于沿海地区而向内陆推移,特别是边境省区成为内陆投资的热点地区;沿海也只占全国总量的78.46%,西部地区比重较“三资”企业产值比重高4.54 个百分点。
表1 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主要指标统计分析*
Tab.1 Major indicatorsof outward economy development in
rural enterprises
统计指标 标准差相关系数**
乡镇企业出口总产值6.146 5 ①和②:0.829 6
"三资"企业总产值 7.651 2 ①和③:0.929 8
乡村企业外商投资额5.915 2 ②和③:o.826 8
统计指标比重最大的5个省(%)5省小计(%)
乡镇企业出口总产值 江苏25.93 广东19.32 浙江12.13 72.47
山东 8.44 上海 6.65
"三资"企业总产值广东37.80 江苏15.37 福建10.48 80.40
上海 8.84 山东 7.91
乡村企业外商投资额 江苏25.30 广东21.39 山东 8.65 66.91
河北 6.37 河南 5.20
* 产值为当年价,相关分析显著性检验为0.01。
**①指乡镇企业出口总产值,②指“三资”企业总产值,③指“乡村企业”外商投资额。
2.3 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省际差异的因子分析
进行因子分析的主要意图,就是利用以上分别讨论的代表各省乡镇外向型企业发展状况的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寻求能够综合反映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区域差异水平的因子,构造因子分数分布,以得到综合和直观的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分布图。
因子分析的程序同通常所采用的方法相同,整个技术过程此处一概从略,重要的步骤和中间结果如下:
2.3.1 原始指标为:各省乡镇出口企业职工数(A)及在乡镇企业职工总数的比重(AA)、乡镇出口企业总产值(B )及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比重(BB)、乡镇“三资”企业产值(C )及在乡镇企业总产值中的比重(CC)、外商在乡村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D)、 乡镇企业出口产品交货额(E)等8项指标。
2.3.2 计算得到的因子结构见表2,本项分析只选取第1主因子,用它可以解释78.9%的变量变差,可以认为是能够比较综合和理想的反映我国各省农村乡镇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水平。
表2 1992年中国省域农村乡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因子结构表
Tab.2 Composition of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level of outward economy in towns and townships of province
主因子 AAA BBBC
10.933 43 0.915 93 0.944 66 0.873 67 0.929 34
2
-0.188 84 0.355 62 -0.296 14 0.400 93 0.025 67
主因子 CC
D E 变差(%)
10.815 49 0.869 23 0.815 7878.9
20.546 70 -0.449 91 -0.366 0492.0
2.3.3 计算各省因子分数并分为7级,其空间分布状况见全国农村乡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分布图(图4)。 分布的基本特征是显而易见的,本文就不一一赘述。
图4 中国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分布图
Fig.4 The distribution of outward ecomomy developmentlevel of China's rural enterprises
3 乡镇企业出口结构的变化及主要空间结构类型
3.1 出口结构的变化及现状特点
以产品出口为主要形式的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不仅表现为规模的增长,而且也体现在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和升级方面。我国传统农村企业出口产品为初级矿产品和原料、手工工艺品及简易的器具。即使到了1986年,矿产品(5.6%)、土畜产品(6.1%)、食品(9.6 %)、工艺品(15.4%)和纺织(20.7%)等传统的低效益、粗加工的产品仍占有较大的比重(合计57.4%)。1992年,在农村乡镇企业出口额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以上传统出口部门的比重却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总量下降到37.1%;相反,一些代表略高加工水平和较深加工程度的部门,比重却有所提高,如服装(9.7%/15.6%,前为1986年、 后为1992年比重,下同)、化工(4.3%/5.6%)、机械(3.1%/6.1%)和其它(25.5%/32.2%),在“其它”一项中,轻工产品的比重不断提高是一个重要的增长因素,1992年,轻工产品已占到出口交货总值的15.6%。由此可见,农村乡镇企业出口产品结构正在由传统的初级产品形态向具有一定加工水平的产品结构形态进行转换。外贸出口结构同农村产业和行业结构演进的相互作用,将有利于推进农村经济现代化的进程。
3.2 乡镇出口企业行业结构的地域类型
同农村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一样,省际之间乡镇出口企业的行业构成也是不同的。表3 是以各省出口企业分行业出口产品生产总值在本省出口总产值中的比重为指标,采用离散系数、首位部门比重、次大的2~3个主导部门的行业构成等因素,再结合系统聚类方法所获得的数量分类,进行综合归类的结果。由于乡镇出口企业行业结构类型较为复杂,仍存在着分类不尽理想的地方,但分类所反映的我国乡镇出口企业行业结构的基本特征、特别是行业结构同当地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相关关系、以及行业结构的地域分布规律仍不失具有较大的意义。
3.2.1 被划分为结构单一类型的7个省,基本都属于从开放政策得益较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省区。离散系数大,出口产品主要依赖于个别的几个支柱部门。如青海仅有3个出口部门; 山西和云南出口产品以矿产为主导;其它结构单一类型的四个省结构各异, 但最大的3个部门产值比重都超过了70,其中的一半左右是由1 个主导部门完成的。显然,受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和整个乡镇企业的行业结构限制,这类省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无论是结构的根本调整或是规模的大幅度扩大,都是极其困难的。
3.2.2
综合发展类型中可以大体从地域概念上分为两类:即渤海圈类型和长江下游类型。
以山东和河北为代表的渤海圈类型(天津恰恰是本类和下一类过渡型),外贸出口产品行业分布比较均衡,综合发展程度较高,离散系数同全国均值最为接近。作为本类型现在较主要的出口产品,如工艺、食品、纺织等,恰恰是我国传统的出口优势部门,在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了出口结构层次较低的特征。随着环渤海地区的进一步整体开发战略的推行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渤海圈的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也应当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机械电子工业逐步作为重点培植的新兴出口产业方向〔6〕,积极参与以日韩为主要竞争对手的东北亚经济圈产业协作与生产要素循环。
表3 乡镇出口企业出口产品总产值行业结构类型划分
Tab.3 Classification of branch structure of export out
-value of rural enterprises
类型
省份 离散系数 首位部门比重(%)
1 单一类型
1.1 极端单一型 青海2.94其它89
1.2 单一矿产型 山西1.89矿产59
云南1.36矿产43
1.3 其它单一型 广西1.49工艺46
海南1.72食品43
新疆1.43纺织41
宁夏1.41其它34
2 综合发展类型
2.1工艺-食品-纺织-化工-其它河北0.69工艺20
江西0.83工艺24
山东0.65工艺18
2.2 纺织-服装-工艺-轻工浙江0.62纺织20
江苏0.91纺织28
安徽0.84工艺22
上海0.95其它24
天津0.95服装30
3 过渡类型
3.1 轻工主导、服装和其它为辅
广东1.29轻工36
福建1.21轻工36
3.2 服装主导、工艺和纺织为辅
北京1.39服装40
湖北1.24服装36
4 不易分类的省区
4.1 其它较重、辅以食品和纺织
吉林 黑龙江 甘肃 辽宁
4.2 具有较相似综合部门结构 河南 四川湖南 陕西 内蒙
类型 次大2~3个部
系统分类中
1 单一类型 门比重(%)的最近距离
1.1 极端单一型 11(工艺11土产0) 宁夏4 495
1.2 单一矿产型 20(化工10机械10)云南 468
25(丝织13化工12)山西 468
1.3 其它单一型 29(食品16其它13)甘肃1 047
46(其它36土产10)宁夏 393
34(化工24矿产10)四川1 009
45(食品32矿产13)吉林 336
2 综合发展类型
2.1工艺-食品-纺39(化工14其它13食品12) 山东 212
织-化工-其它41(食品15纺织13化工13) 山东 170
40(食品18纺织12其它10) 江西 170
2.2 纺织-服装- 36(服装16工艺11丝织9)
安徽 226
工艺-轻工 38(轻工16服装12化工10) 浙江 262
47(纺织22服装15畜产10) 浙江 226
48(服装23丝织14轻工11) 天津 497
40(轻工16工艺13其它11) 上海 497
3 过渡类型
3.1 轻工主导、 38(服装22其它16)福建 212
服装和其它为辅 33(其它19服装14)广东 212
3.2 服装主导、 35(工艺18纺织17)湖北 327
工艺和纺织为辅 33(纺织23轻工10)北京 327
4 不易分类的省区
4.1 其它较重、辅以食品和纺织 吉林 黑龙江 甘肃 辽宁
4.2 具有较相似综合部门结构 河南 四川 湖南 陕西 内蒙
长江下游地区有别于渤海圈和东南沿海地区,江苏、浙江和上海在我国改革开放10余年中各方面经济都得到比较长足的发展。在乡镇企业外贸出口结构上,表现为比较综合发展尤以纺织工业系列(包括服装和丝织)为重的特点。 江苏纺织工业系列产品占乡镇出口产品总值的45.8%,浙江为45.4%,上海和安徽分别为46.4%和41.1%,可以称为我国一个重要的乡镇企业纺织品出口基地。这除了受益于大纺织工业的带动之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国际大气候的影响。据估计,全球纺织出口的40%左右是直接来自中国内地或经香港转口贸易的。坚守和逐步扩大全球纺织工业的出口市场,对我国现代化的实现是具有特殊且重要意义的。从这一思路出发,进一步发展长江三角洲为主的乡镇出口纺织工业仍是大有前景的。
3.2.3 处于过渡类型的有两类,其中, 广东和福建是在我国具有重要地位的一种类型。东南沿海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近靠港台和东南亚,是该地区乡镇出口企业得以超常速发展的独特优势。从部门结构而言,以轻工业为主导,离散系数偏大,如果加上次大的“其它”和服装两个部门,其比重分别占74.2%和69.2%。从在全国的地位而言,这两个省的轻工出口产值占全国乡镇企业轻工出口总产值的53.3%,占“其它”一项总值的35.2%,占服装的33.0%。可见这3 个部门既是广东和福建本省的支柱行业,同时,又是其在全国的优势行业,这二者的统一,使得这两个省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不仅关系到本省的利益,而且直接制约着全国整体的结构特征。因此,应利用现有基础,充分健全以日用消费品为主导的生产体系,完善和建设如玩具、皮革和橡塑制品、日用金属和化工制品、文教体育用品以及服装等外向型乡镇企业出口基地。
3.2.4 不易分类的省区,基本上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游、地理位置处于中部的省区。综合发展程度参差不齐,行业构成多种多样;这里,就不做进一步分析。
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在短短10年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未来的持续发展,将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非乡镇企业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其他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循环的参与,都将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得以高速发展的条件与环境。乡镇企业只有通过实现“两个转变”,增强竞争能力,走企业现代化发展之路,才有可能推动出口产品结构的升级,促进外贸总量的增长,密切以吸引外资为核心的国际合作交流。另外,由于乡镇出口企业的兴起,加剧了我国区域经济的不均衡发展,而且,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主要方面的内容,都非常一致的集中分布在我国少数省市,这给我国未来15年致力于调整区域经济格局造成了不容忽视的难点。因此,有必要制定合理的区域政策,引导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整体协调发展。* 本文是国际合作课题“中国农村城镇化”的部分研究成果。 该项课题受德国大众汽车基金会(Volkswagen-Stiftung )和香港王宽诚-德国DAAD科研奖学金(K.C.Wong-DAAD Forschungsstipendium)的共同资助.
来稿日期:1996-02;收到修改稿日期:199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