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可持续发展规划框架构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论文,发展规划论文,构思论文,县域论文,框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TU981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两大战略之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县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县域作为我国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的基础行政区域,是个机构齐全、功能完备的有机体系,它处于承上启下的中观位置,是国家、省、乡镇、村的中间环节,是城乡之间、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之间的结合部,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层次,县域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位置。现我国多数县(市)都已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县(市)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但在实际工作中大都缺乏中长期总体安排,从而制约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县域更有效地实施,制定县域可持续发展规划是促进县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1 可持续发展条件分析
1.1 区位
区位又称地理位置,指地表某一事物如区域等与外在客观事物间的空间关系总和,其中外在客观事物包括自然实体和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文条件,空间关系包括方位和距离,区位优势可以直接转化为级差效益和国民经济效益。影响县域可持续发展的区位类型主要有交通区位、市场区位、资源区位和环境区位等。
1.2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指自然界提供给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所有条件(有利的和不利的)的总称。在一定区域空间内,其生态环境供给能力是有限的,容量也是有限的,人类经济活动不能超过一定的阈限值。人类的经济活动一旦超过生态环境的耐受力,生态环境就会遭到破坏,从而损害并限制了人类经济活动和区域发展。因此,区域环境的缓冲能力(环境支持系统)是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否及其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1.3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泛指存在于自然界、能为人类利用的自然条件(自然环境要素),主要包括水、矿产、土地、生物和气候五大要素。它们是区域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赖以形成的自然基础。对县域自然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是促进县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对相对落后的县域来说,加强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和综合利用更具有重大意义。
1.4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指用于保证区域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包括交通、邮电、供水供电等公用工程设施和公共生活服务设施及其主要集中地城镇等。它们是国民经济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基础设施落后,将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形成严重阻碍。
1.5 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主要指已经形成的物质基础。包括产业总量及其构成、布局和效益,物质装备及其先进程度等。它们是区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
1.6 科技实力
科技是区域可持续发展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当今社会的经济竞争、产品竞争,说到底是科技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没有较高水平的科学技术支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可以有效地为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提供依托和手段,促进可持续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加深人类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开拓新的可利用的自然资源领域,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提供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
1.7 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的范围和内容包括:人口控制与计划生育、文化教育、体育娱乐、卫生保健事业、社会保障、消除贫困、就业与人力资源开发、城市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社会参与和社区建设、公共安全与预防犯罪、防灾减灾,以及对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社会群体的保护等等。社会发展的宗旨是促进人民生活质量、人口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也包括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结果和目的。
1.8 决策管理水平
提高决策管理水平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提高决策管理能力的手段,除了充实、配备高素质管理人员、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外,还包括经济、法规、政策、规划、计划、行政等手段。
2 可持续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2.1 规划的指导思想
规划的指导思想要结合各个县域实际,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中国21世纪议程》为指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改善人的生存环境为目标,依靠科技进步,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提高经济质量。促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努力探索和建立资源节约型和保护环境的经济社会体系,走科技、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2 规划的指标体系和发展目标
实现县域可持续发展,需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现状和主要问题出发,着眼于未来的发展目标,设置关键指标,构建县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在规划的指标体系确定以后,需要根据各种影响因素,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多种方法预测县域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发展目标。
3 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
3.1 农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县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先决条件。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应用于农业产生了“可持续农业”这一新名词,它的定义是“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基础的方式,并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性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得到发展,这种农业能维护土地、水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不退化,技术上应用适当,经济上维持的下去以及社会能够接受的”。可持续农业的核心是以当代科学技术为基础,并以持续增长的生产率,持续提高的土壤肥力,持续协调的农业生态环境,以及持续利用与保护的农业自然资源为目标,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经营管理方法等,大力发展“一优双高”农业、规模化养殖业和林果业,加速农业的集约化和产业化进程。
3.2 工业
工业是多数县域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和可持续发展的主导部门。县域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和布局,重点培育和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工业布局适当集中;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使传统工业生产技术和装备现代化,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和生产绿色产品。县域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初期要强调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工业发展,要注意矿产的节约使用,生物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永续利用,水土资源的节约和保护,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县域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要突出“科技兴工”这一根本源泉和动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工业经济增长中的技术含量,使工业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和传统工艺;重视企业技术开发的主体作用,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增强企业运用新技术的动力;培养和造就企业管理人才、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和技工队伍,并普遍提高职工技术素质。
3.3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不仅是现代经济运转所需,而且是可持续发展中平衡资源与人口紧张关系的重要部门,发展商贸流通、交通通讯、金融保险、旅游、饮食服务、信息咨询、法律和会计审计等第三产业,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保证。县域要大力发展各种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第三产业,同时控制第三产业污染。
4 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
4.1 人口
人口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发展必然会对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根据影响县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人口问题和人口发展规律,对县域人口及劳动力增长和主要人口问题的解决途径进行预测规划,促进县域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4.2 科教兴县
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必须从加强国民教育开始,发展科技和教育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关键措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的创新与进步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因此,办好教育,发展科技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县域科技发展规划的内容包括县情概况、科技发展现状分析与评估、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基本目标、科技基础工作规划、部门行业科学技术和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规划、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施规划的资金概算、规划的可行性分析和实施规划的对策与措施等;县域教育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发展现状分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基本目标、教育结构优化、师资力量配置、教育方式改革、教育内容提高和教育产业化等。
4.3 文化
目前我国大多数县域文化不够发达,这是与大多数县域经济不够发达相联系的。现在文化不发达又成了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应当把文化当作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软环境,作出全面规划,加快发展。要抓好文化设施的规划布置,在布局上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所谓集中,就是适当集中在县城,使县城成为文化设施较为齐全、档次较高、规模较大的全县文化中心和县域现代文化的生长点;所谓分散,各乡镇也应当建设各具特色,基本能满足本地需要的文化设施。
4.4 社会保障体系
通过对县域社会保障体系现状的分析,探讨影响县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和建设原则,从而确定县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积极发展县域社会保险事业,巩固和完善县域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救济事业。
4.5 城乡住区
住区是指人类从事有组织活动的地方,包括城镇和乡村。城乡住区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住区的发展过程中,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通过综合规划和有效的措施,重视住区发展的质量和可持久性,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城乡住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并将城乡住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于城乡住区建设规划中;加快县域城镇化进程,促进生产要素向城镇的相对集中,并适应这种相对集中的发展趋势,下大力气改善城镇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和居住环境;重视村镇特别是集镇建设,把广大乡村逐步建设成为布局合理紧凑、交通通讯方便、设施实用、环境宜人的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文明集镇和村庄,使乡村建设水平与小康目标相适应,使集镇适应农工商综合发展并成为小区域的经济文化服务中心。
5 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与保护规划
5.1 自然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
根据县域自然资源的分类和特性,确定县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应遵循如下几条原则:(1)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统一;(2)合理性、可能性、效益性三统一;(3)因地制宜,适时适量,综合利用;(4)开源、节流、保护相结合;(5)依法行事,合理规划,加强管理。制定县域自然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规划的基本思路是:以县域自然资源的评价为基础,沿着开发利用和保护更新两个方向,最后形成县域自然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规划。具体程序和内容如附图。
5.2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规划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县域环境保护规划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协调发展为准则,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审视和处理整个县域社会、经济、环境系统中的各种问题,从而为县域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前期保证。
在宏观层次上,环境保护规划要以县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为基础,通过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规模、产业结构以及相关环境资源的输入、转移、分配和使用的全过程分析,弄清制约或将制约社会经济的主要环境资源要素;从社会经济的结构、规模、发展速度与环境相协调的角度,寻求解决主要矛盾的基本策略,作出具有指导意义的宏观环境保护战略决策。该层次的主要理论依据是环境承载力论。
在中观层次上,环境保护规划应将着眼点放在探求县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的具体途径上,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从环境资源的空间分布及生产力空间布局入手,遵循生态规律,用环境经济学的观点去进行资源配置,使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切实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该层次主要以环境容量或最大允许排放量为基点,以总量控制作为主要技术方法。
在微观层次上,环境保护规划要按照县域行业与部门的具体情况,依据主要控制指标,进行产品及生产工艺和废弃物的处理处置方式的选择,并对具体的项目和污染源采用特定的规划方法,制定出具体的规划措施和管理手段。与此同时,针对主要措施与对策等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然后将主要问题反馈给宏观层次和中观层次,再经过各种手段、各种角度的反复协调,寻求切实可行的详细控制方案。该层次的主要技术支持为费用——效益分析方法,环境综合整治是其主要表现形式。
6 可持续发展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6.1 建设的依据和意义
县域可持续发展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县域可持续发展规划实施管理的重要手段。信息系统是指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按照一定目标和结构,进行信息采集、存贮、检索、处理、分析和显示的技术系统。与一般数据库系统的区别在于它有明确的目的性,服务于一定的应用目标。目前信息系统已成为管理、预测和决策的重要工具。随着网络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县域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也已起步,除金融保险、邮电通信、工商税收等部门外,不少县(市)已实现了科技管理、人事管理和指标统计等政府管理的计算机自动化管理,有的还实现了信息联网,建立信息系统的硬件条件多已有了一定基础。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建立县域可持续发展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成为县(市)级政府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县域可持续发展和政府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对于促进全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6.2 建设主要内容
建设主要内容包括:(1)县域可持续发展规划数据库系统及图形库系统等县情信息系统的建立。根据县域可持续发展规划指标体系,建立县域可持续发展规划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图形数据库、专题图库及其相应的管理系统。(2)县域可持续发展规划模型库系统、专家系统等辅助决策系统的建立。模型库系统由模型库、方法库、模型数据库及其相应的管理系统构成;专家系统一般要有知识库、综合数据库、知识获取模块、推理机和解释器等五部分组成。(3)县域可持续发展规划决策分析与预警系统的建立。依靠县域可持续发展规划县情信息系统和辅助决策系统等随时进行预测分析,发展实时预警信息,并提供多种解决方案,供决策选择。
标签:可持续发展论文;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