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新资源观”探析论文

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新资源观”探析论文

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新资源观”探析

□王 中 汪国新

摘 要: “新资源观”是指社区成员基于共同体的建构原则,在共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资源生成和运行机理。新资源观以选择自由(心灵契约、志趣相投)为基石,以共同学习(交往、互助)为路径,以生命成长(心灵安顿、自我超越)为价值取向,并且在教学方法上推动了“教”与“学”的有机融合。 新资源观的提出,不仅有效破解传统社区教育资源匮乏的瓶颈,而且对促进社区教育内涵建设、丰富社区教育发展形态、变革社区教育方式和提升社区教育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社区学习共同体;新资源观;共同学习

自汪国新提出“社区学习共同体”概念以来,其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得到了多方响应,以“社区学习共同体”为关键词,近10年仅中国知网收录相关论文达80 余篇。目前,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培育,而对社区学习共同体的资源生成与运行机理——“新资源观” 的研究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际上,由《成员即资源:社区学习共同体内生发展规律探析》[1]和《互学互教:重塑教学资源观——社区学习共同体学习机理研究之三》[2]所阐发的新资源观是社区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核心要素。新资源观理念的建构,对重新认识社区教育传统资源观、促进社区教育内涵建设和丰富社区教育发展形态具有积极意义和重要价值。 传统资源观认为,社区教育的资源是易耗品, 会源源不断地被消耗,需要政府不断加大投入,扩大资源供给;而新资源观认为,在一些社区教育形态(比如:社区学习共同体)中,只要有适宜的环境条件,资源可以自给自足,而且每位学习者都可以在资源生成中发挥积极作用。新资源观的提出彰显了草根学习组织的价值与魅力,这种自下而上的社区教育发展形态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社区教育的认知,从思想观念上转变了过去社区教育单纯依靠政府举办、举办社区教育就要扩大教育供给的思维定势。

今年5月4日,在齐鲁石化纪念“五四”青年节、“十大杰出青年”表彰暨导师带徒工作会议上,一对青年职工的发言引起反响。他们都来自胜利炼油厂连续重整车间,同年进厂,现在却成为了师徒。

实验结果表明,相同碳分子数、不同分子结构的单组分己烷、环己烷、苯与CO2的表面张力随实验压力的增加而减小,表面张力与压力呈线性负相关,这主要与不同分子结构烃分子与CO2作用力大小有关。相同实验条件下,同碳数的烷烃、环烷烃、芳香烃与CO2的MMP不同。由此可得到如下认识:在相同碳数条件下,不同分子结构的最小混相压力关系为MMP烷烃<MMP环烷烃<MMP芳香烃。

一、新资源观的内涵意蕴

在传统资源观支配下,由于社区教育依赖政府供给,因此教育资源总是处于供不应求或者供求不匹配的局面,没有意识到,基于社区教育的治理体系创新, 随着自发的草根学习活动的蓬勃兴起,学习者正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变,资源的利用也由单纯消耗向积极再生转变。 在社区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构建的不是简单的学习小组、团队,而是共同体,学习者不仅是资源消耗者,而且是资源的建设者、供给者、传递者,学习者数量的增加、互动的活跃意味着学习资源生成与运行机理能够有效启动起来,并积极运转。因此,新资源观是社区成员基于共同体的建构原则,在共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资源生成和运行机理。 新资源观的建立,使政府支持社区教育的服务方式也更加丰富,政府调节社区教育资源供给的手段也会更加灵活多样,对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社区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十五六岁的少年少女,半裸着身子,各以黑白鸟羽遮挡私处,围着火堆,踮脚跳着一支怪异的舞蹈。那舞蹈动作古拙,像是在演绎一对失去双翼、却又顽强地朝着天空蹦跳的鸟儿。充满野性力量的身体上,文着一条条青色的羽纹,这些纹路散发着原始的气息,随着肌肉的每一次抖动而蠕动攀爬,仿似活过来了一般。

(一)认识新资源观需要与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概念理解有机结合起来

2.社区学习共同体对“学”的强化表明“学”更能促进资源生成。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共同学习不仅形式上是一种集体行动,而且是基于交往与互助,个体之间能够毫无保留地共建众享资源,并且,每位成员参与学习均是出于纯粹的天性与兴趣,不与个体切身利益挂钩,不以功利目的(比如:考试、竞赛、升学、入职、晋级等)为前提。 虽然社区学习共同体从实践到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呈现大量“学”之说的探讨,比如:“自我导向学习”,就社区学习共同体而言“自觉”—“自主”—“自给”—“自评”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生命系统的运行过程[16],这些阐述和观点可能会造成社区学习共同体只有“学”之说、没有“教”之说的错觉,实际上更多的是弥补“学”之说应用的空白。 共同学习的内核特质就是互学互教、教学相长,只不过“教”的形式被淡化了,“学”的价值被突显了,成员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学习的主动性被迭代强化,这样一个“教”与“学”的再平衡使资源生成的路径更加通畅。“学”之说在社区学习共同体中的广泛应用表明,社区学习共同体不仅推动学习者个人学习能力的构建, 而且遵从学习者的本质意志,在教学过程中成员之间多向发力,充分突显“组织学习者活动的策略”的重要性,与传统的成人教育方法论予以对照的话,内涵更加丰富。

(二)认识新资源观需要与传统资源观的作用发挥有机结合起来

新资源观是对传统资源观认识的一种突破,也使社区教育工作者能够辩证地用好传统资源观的作用。 传统资源观的局限性在于,禁锢了人们对资源观认识的进一步拓展。 当然,新资源观的提出不是要否定传统资源观, 传统资源观虽然有局限性,但不能忽视其在社区教育中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因为我国的社区教育属于政府主导模式,已经把社区教育作为一种公共服务予以保障,与市场主导模式有着本质区别。 比如:各地党委政府成立了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或领导小组),有力地加强了政府资源的统筹,破解了公共资源的孤岛现象,特别是基层的劳动保障、农经站、司法所、妇联、团委等部门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统筹下,与社区教育机构(或成人学校)联合开展教育培训活动,较好地发挥了自上而下的教育服务功能。 在新资源观的指引下,一方面,政府大力发展社区教育,统筹并用足用好现有的公共资源,另一方面,用好市场机制,通过购买服务、项目外包、提供场所、政策扶持等方式,向社会组织转移公共服务供给,吸引行业企业和优秀的社会培训机构参与社区教育,同时,积极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扶持草根力量助力社区教育,使自上而下的传统资源观与自下而上的新资源观能够协同发力,才能做大社区教育的蛋糕,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

二、新资源观的理论基础

1.成人教育学的“教”之说与“学”之说是新资源观的方法论。高志敏对中外学者成人教育学理论进行比较认为,异域学者与本土学者对“成人教育”的理论建构路径存在一定的区别:异域学者善于围绕“成人及其特征”而推进,或基于“成人学习及其特征”而展开,从而呈现出一条由“学”而论及“教”的演绎路径;本土学者则倾向从“教”的“必要”与“重要”而趋向纵深,或以“教”的“可能”与“条件”而走向宽阔,由此显现出一条由“教”而兼论“学”的行进路径[14]。 上述比较说明,在成人教育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对异域研究成果的吸收与国内研究成果的相互印证,成人教育的“教”之说与“学”之说不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逐步走向互补与融合,这对新资源观资源生成与运行机理的研究也有积极的启示,在共同学习过程中,资源生成是否也遵循这样的行进路径值得探究。 首先,共同学习对“学”之说予以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钟志贤指出,在学习共同体中,常用的策略是组织学习者活动的策略。这与传统教学中把教学策略的重点放在信息的传递方面有很大的不同[15]。 说明学习共同体在方法上与传统教学策略有显著区别, 通过注重“学”之说(以学习者的“学”为核心组织学习者活动)的应用,破解过去只注重“教”之说(“教”的过程中的信息加工与传递)的传统认知,但并没有否定“教”之说的客观存在和价值意义,只是教学理论的变革更加突显了“学”之说的重要性。

(一)共同体的“心灵契约”是资源生成的基础条件

截至 2015 年12月31日,全国已有19个省市657家网络医院实现网络报告,共报告用药错误 11792例[4],本文将对11792例用药错误应用多框架事件分析法进行分析。

(二)共同体的“志趣相投”是资源生成的核心要素

研究需要注意的是,新资源观的资源生成水平又依附社会资源的发展水平。共同体依附于社会而存在,受到社会规则的约束,不可能超越社会发展的现实阶段,资源生成水平亦是如此,因此,要辩证看待共同体的作用, 不能过度夸大共同体的功能。特讷认为,社会中的行动方针可以被看作是反映出一种经常性的紧张状态,即工具主义与表现主义之间的以及社会约束与个人自我利益之间的紧张状态[7]。这种紧张状态是一种客观现实,必将迫使一定社会生活条件下的人们要寻求合作, 减少冲突,来满足个体利益需求, 这是共同体生成的基本前提。这种紧张状态并不总是步调一致,还受到社会差别的制约。 社会差别既是社会冲突的主要来源,也是社会稳定的客观因素,这种差异具体体现于阶层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生活风格与生活来源)上,其中,个体时间分配结构的合理化是社会与生活方式进步的标志[8]。 共同体需要向社会索取个人利益、生活方式与时间配置的合理化,这是资源生成的必要条件。 杜威进一步指出,为了形成一个共同体或社会,他们必须共同具备的是目的、信仰、期望、知识——共同的了解——和社会学家所谓志趣相投[9]。 杜威的阐述进一步说明了共同体与社会相互依存的意义,因此,在紧张状态、社会差别的规制下,不管是有机体,还是人工制品,只有逾越时代发展的认知障碍,才可能产生“志趣相投”,才能使“心灵契约”能够持久维系共同体的客观存在。

(三)共同体的“交往”“互助”是资源生成的内在机理

共同体理论对新资源观的主要贡献在于,共同体的“交往”能力是资源生成的内在机理。布鲁纳强调“志趣相投”要通过“交往”发挥作用,这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是一致的,布鲁纳认为,在一切心理现象之中,最高级、最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能力。 在学习共同体中,所有参与者在学习地位上人人平等,人们各尽所能,互助互学,友善理解,没有隔阂[10]。 也就是说,因为有共同语言,共同体比社会的沟通理解更为充分。 因此,共同体比社会更易让“交往”产生“志趣相投”的粘合度,心灵契约、共同语言则进一步破解了“交往”的现实障碍,这是共同体的优势。不可回避的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任何群体都有互助和互争二重本质,这是研究容易忽视的细节,社区学习共同体内部也会存在,肯定带有人间烟火味。但是,共同体的有机性与积极的交往沟通能力,让互助本质突显,互争本质淡化。因为有了心灵契约,互助才变得如此简单;因为有了互助,心灵契约才能愈发持久,共同体才能愈发稳定与和谐。 互助是群体的内向本质,互助精神可以破解不同群体之间、不同社层之间互争的冲突, 把人的日常行为约束在熟人社会的规制之中。成员之间比学到了具体知识技能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有真正的“交往”与“互助”,才会有顺遂的沟通,才能享受平等的“共同生活”,这种平等是成员价值判断的一致性,这也是共同体理论的价值所在。

没有共同体的“心灵契约”就没有顺遂的资源生成,就不会有新资源观的建构。 共同体理论对新资源观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陌生人社会的当下,共同体以其自身的特质助力个体生命成长,实现精神世界向熟人社会的回归[6]。 这种回归首先是心灵的回归,是对精神的、文化的、价值的认同。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共同体的内涵也在逐步演进,滕尼斯所指的共同体往往具有血缘或地缘关系,由共同生活需要而缔结;当下的共同体是追求相同的精神生活,由共同的学习需求而缔结。 共同体与社会形态相似,实质不同,主要区别在于:共同体是人的结合的有机状态,可谓积极的“伙伴关系”,这种关系充分表达了人的自由意志与自主选择,形成了友爱互助的共同生活形式,是真正的“心灵契约”;而社会的建构是人的被动组合,可以认为是一种介于竞争和步调一致之间的“妥协”。 因此,共同体才会平顺地推动新资源的生成,“心灵契约”就是营造这样一种环境氛围。 具体到一个社区学习共同体,它不是学员的简单集合,而是一个由积极的、相互肯定的“心灵契约”所形成的集体。

三、新资源观的路径表达

新资源观的提出不仅改变了人们对传统资源观的认识,而且丰富了社区教育的实践形态。 新资源观通过指导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培育发挥理论与实践价值,即:引领社区教育的内涵建设,促进社区教育机构的转型发展和助力社区治理能力的提升。

(一)共同学习的“选择自由”助力资源的生成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共同学习是常见的社区教育组织方式,但是,绝大多数的社区教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学习,因为社区教育的组织方式往往没有尊重居民的选择, 也就没有发生积极的交往,学习者之间只有较弱的互动。 真正的共同学习以选择自由为前提,这种选择充分尊重学习者的本质意志。项秉健、汪国新认为,社区成人学习不仅仅是从判断应当学什么的问题开始,更重要的是从想要与什么样的人物和事情接触开始[11]。 也就是说,在社区学习共同体中,共同学习有特定的前提和要求,即:选择自由。 这种选择自由包括两个方面:选同伴的自由与选内容的自由,在组建学习共同体过程中,选同伴与选内容都很重要,而且标准各有侧重,同伴选择基于心灵契约,内容选择基于志趣相投。 对共同体成员来说,选择同伴可能比选择内容更重要,获得精神的力量可能比知识技能习得更重要,因此,选择自由如同基因表达一样,必然成为共同学习的基本特征。选择自由表明一种资源分享的态度,即:成员之间互教互学、多向互动是毫无保留的。依赖选择自由产生的积极交往的意愿与亲密的信任关系,将有效破解成员之间共享资源、生成资源的障碍。

(二)共同学习的“协商建构”助力资源的生成

3.“学”之说的强化对当下社区教育方法上的变革具有重要意义。社区学习共同体对“学”之说的强化可以认为是对过去“学”之说忽视的积极纠偏。传统的社区教育教学方法往往参照讲授法,在“教”上挖潜,单向信息传递为主,即使利用信息化辅助手段、讲求师生互动,也是服从“教”的管控需要,尽可能弥补一讲到底的不足。 汪国新认为,传统的社区教育是一种“设计型社区教育”。 “设计型社区教育”的目的性很强,每一次教育教学活动都要完成一定的“任务”或“进度”,往往不能形成真正的共同学习。 客观上说,面对社区居民差异显著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传统的“教”貌似效率高,实质上“学”的效率往往比较低。新资源观赋予共同学习新的内涵, 这种多向互动的教学与资源生成方式,对传统的成人教育理论可以说是吹进一缕清风,将进一步推动“学”之说、以及“学”之说与“教”之说互补的研究,并将最终走向“教”与“学”的有机融合。

(三)共同学习的“教”“学”融合助力资源的生成

滕尼斯指出:“共同体是持久的、真正的共同生活,社会只不过是暂时的和表面的共同生活。因此,共同体本身应该被理解为一种生机勃勃的有机体,而社会应该被理解为一种机械的聚合和人工制品。 ”[5]上述论述表明,共同体在成员的集聚上追求持久的、真正的“心灵契约”的缔结,在共同生活的方式上注重“志趣相投”的契合,以及发挥“交往”“互助”的作用,最终呈现有机体生机勃勃的生态现状,共同体的这些基本机理是新资源观建构的重要理论基础。

新资源观是在社区学习共同体理论建构过程中产生的。社区学习共同体是生活在社区中的居民由本质意志主导的,因共同学习而结成的能实现人的生命成长和建立守望相助关系的群体[3]。 它的概念包含了“本质意志、共同学习、守望相助、生命成长”等基本特征,其中,本质意志是建构基石、共同学习是实施路径、守望相助是内在机理、生命成长是价值追求,这些显著特征使社区学习共同体从本质上与通常意义的学习型组织区别开来,其深刻的内涵本文不作展开,其中由“共同学习”所揭示的新资源观是社区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核心要义之一,通过共同学习将社区教育的主体性、学习性、生命性、社区性与资源的生成性有效衔接,从而源源不断地为社区学习共同体注入发展活力。 汪国新认为,基于共同学习,学习共同体是为成人学习寻找新的社会空间, 它不仅协调组织内与组织间的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推动知识的共享、流动和创生[4]。进而提出,新资源观的内涵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成员即资源”“成员带来资源”“成员生成资源”的资源生成机理;二是“存量资源的流动性”“资源获取方式的开放性”“资源消耗过程的生成性”“资源利用过程的共享性”的资源运行机理[1]。 二者相辅相成,即一定数量的成员群体与成员之间的有效互动构成资源生成系统。 对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概念理解,将进一步促使人们聚焦共同学习——这一新资源观实施路径的深入研究。

对于资源生成,钟志贤认为,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与同伴开展包括协商、呈现自己的知识、相互依赖、承担责任等多方面的合作性活动[12]。 因此,在共同学习过程中,资源生成是学习者知识的“合作性活动”,是一种基于“交往”的“协商建构”行为。不仅建构知识,进一步观察发现,社区学习共同体反复强调成员在知识生成过程获得了精神愉悦,进而产生心灵安顿这一特质。马克思·韦伯指明了这种特质的来源:从环境(这里即指家乡和家庭的宗教气氛所偏重的那类教育)中获得的心理与精神特征,决定了职业选择从而又决定了他们的职业生涯[13]。哈贝马斯进一步指出,既然不能回到上帝那里得到精神的安顿,就回到人与人的交往,在交往中安顿心灵[3]。 说明组成教育资源的地域历史文化传统决定了共同体精神愉悦与心灵安顿的基本特质,并对个体一生产生影响。 在社区学习共同体中,由于共同学习的内容、方式包含地域文化及心理与精神特征的基因,才能产生独特的价值认同。 比如老年旗袍秀学习共同体, 她们的心灵安顿是由学员的文化、职业和地域性生活方式综合决定的,并通过共同学习、交往互助持续生成,并表现为一种精神愉悦。 这种心灵安顿发起于共同体的心灵契约,并在共同学习过程中深化地域性文化特质,不仅决定着个体的职业选择与生活方式,也表达了特定群体内部自由生长的静谧而强劲的精神力量。 因此,社区教育只有将知识传授与精神慰藉有机结合,才能服务于社会成员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和经济社会的有序前行。

四、新资源观的实践应用

共同学习是新资源观的生成路径,只有真正的共同学习才能源源不断地生成新资源。如果不是真正的共同学习(比如形式上的集体学习),则资源生成与运行机理并不总是能够真正启动,因为资源的生成与流动,受到内容、动机和外部诱因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基于心灵契约而来,不仅关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更重要的是“个体时间分配结构的合理化”,从而享受充满互助本质的共同学习过程,在平等、互助、共享的过程中生成新资源,并获得实质性的归属感。

(一)新资源观将进一步引领社区教育的内涵建设

马斯洛的“Z 理论”指出,人的第六层次需求为自我超越的需求(如高峰体验、灵性成长),而人的第五层次的需求(自我实现),并不能成为人的终极目标[17]。 社区教育以人为本,全面服务人的全面发展,仅仅推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不够的,除了教育引导居民提高生存质量,丰富精神生活外,还要实现生命成长(心灵安顿和自我超越),这是教育的本质,也是学习的本质。新资源观破解了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对学习资源供给的迷茫与焦虑,表明资源将不仅不再被垄断,而且可以通过社区学习共同体源源不断生成。 在新资源观理念的指引下,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坚持选择自由(心灵契约与志趣相投)是对成员学习权的充分尊重;坚持共同学习(交往与互助)是社区学习共同体的主要路径,新资源观与共同学习形影相随,只有在真正的共同学习过程中才能生成新资源,才能分享新资源,而新资源的产生与共享又进一步丰富了共同学习的内涵特征;新资源观在方法上积极深化“学”之说与“教”之说的有机融合,内容上由知识传授向知识传授与心灵安顿的有机结合转变,在价值追求上由关注受教育者个体成长向关注学习团队生态转变。新资源观通过引领社区教育内涵建设, 从而优化社区治理,最终落实到促进居民个体的生命成长。

阿巴尔金在1987年5月访华时,对阻碍机制也作了分析。他认为,所谓阻碍机制是指阻碍事物前进、相互作用的一系列因素,而不是个别的东西和因素。阻碍机制在苏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条主义理论;二是在这个理论基础上产生的经济管理方法;三是苏联国民经济比例本身的失调;四是干部因素,主要是官僚主义。

(二)新资源观将进一步促进社区教育机构的转型发展

厉以贤指出,社区教育中心、社区学院以灵活开放的办学形式,功能多样的办学内容,可以满足社区各类成员学习的广泛需求, 满足社区成员就业、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求[18]。 新资源观将促进社区教育机构由办学主体向服务主体转型发展,一方面,社区教育机构通过扩大布点,将教育培训和学习服务送进社区。 另一方面,面对自发生长的社区学习共同体,需要社区教育机构代表政府去引导和扶持。社区教育机构专职人员的角色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从教师、管理者向指导者、服务者转型,这对社区教育机构专职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熟悉国家发展社区教育的文件政策和理论知识, 而且要努力提升实践指导能力,积累基层工作经验,才能鼓励、引导和支持社区居民、社区社会组织自发组建更多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学习共同体。 例如,在居家养老用餐场所,在老年人用餐前,将这种闲暇时间予以利用,组织若干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学习共同体(比如报纸编织或手指画画),让他们互教互学,可能会吸引更多的老年人参与,让更多老年人在学习互动中表达心理与精神特征,享受精神愉悦,并获得生命成长。 从资源生成路径角度看,社区教育如果从居民闲暇生活方式中切入,通过共同学习的培育,增加交往与互助,使居民参加社区教育由过去的发钱发物才来,变成自觉行为,而且互相提醒,相互支持,才能有效发挥社区教育在道德教化与心灵安顿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新资源观将进一步助力社区治理能力的提升

社区教育是社区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共同学习走向“共同生活”是社区教育增进社区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方式。社区建设部门从认识上开始重视社区教育,期望通过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教育得到居民的广泛认同。 目前,政府的一些改革措施也使居民对社区产生信任和依赖,这些都为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培育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当前,在新资源观理念指引下, 政府多措并举发展社区教育,对居民生活方式、 特别是闲暇生活方式加强引导,积极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等多种学习形态,最终促使精神紧张的居民、 陌生的邻里重新形成一种的“社区意识”(公认的社区规范、 价值和公共道德),逐步使居民从“单位人”向“单位人”“社区人”多重角色转变,并且激发群体内生力量的觉醒。 我国社区教育的演进表明,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到以学习需求为导向、提供“功能多样的办学内容”,再到积极支持志趣相投的草根式的共同学习,进一步突显新资源观在资源生成与生命成长方面的重要价值,这正是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的变革要求。

总之,在新资源观的指引下,社区成员从陌生人世界逐步向熟人社会有序回归,并获得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精神愉悦与心灵安顿,是社区教育变革的总趋势。树立社区教育的新资源观并应用到社区教育实践之中,是改变多年来社区教育居民参与率不高、满意低的一个积极举措。

参考文献:

[1]汪国新,孙艳雷.成员即资源:社区学习共同体内生发展规律探析[J].职教论坛,2013(24):38-41.

[2]项秉健,汪国新.互学互教:重塑教学资源观——社区学习共同体学习机理研究之三[J].当代继续教育,2015(12):11-15.

[3]汪国新,项秉健.社区学习共同体,重拾共同体生活的现实载体[J].教育发展研究,2018(9):68.

[4]汪国新.基于“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学习——一种新的成人学习方式[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6.

[5]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4.

[6]王中.终身教育共同体:陌生人社会的精神归依[J].职教通讯,2015(16):1-5.

[7]单天伦.当代美国社会科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44.

[8]宋林飞.现代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432-448.

[9]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11.

[10]杰罗姆·布鲁纳.布鲁纳教育文化观[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0-11.

[11]项秉健,汪国新.论时空坐标上的成人学习价值取向[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8(3):10.

[12]钟志贤.知识建构、学习共同体与互动概念的理解[J].电化教育研究,2005(11):22.

[13]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

[14]高志敏.十年青灯·十年一剑——《成人教育学科体系论》解读[J].终身教育研究,2018(4):12.

[15]钟志贤.知识建构、学习共同体与互动概念的理解[J].电化教育研究,2005(11):23.

[16]项秉健,汪国新.自觉学习:生命价值主导下的学习起点[J].成人教育,2016(7):5.

[17]成刚.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还有第六层[J].企业管理,2017(1):51-52.

[18]厉以贤.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与教育改革[J].中国教育科学,2015(2):21.

作者简介: 王中(1971-),男,江苏常州人,常州开放大学副校长,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汪国新(1963-),男,湖北黄梅人,杭州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为社区教育、成人教育。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社区学习共同体的生命价值与成长机理研究”(编号:BKA140033),主持人:汪国新。

中图分类号: G7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7518(2019)05-0102-06

责任编辑 王国光

标签:;  ;  ;  ;  ;  

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新资源观”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