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6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_政治论文

建国6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_政治论文

建国6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年来论文,高校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09)17-0004-08

建国60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建国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教育(1949~1956年)、在曲折中前进的社会主义教育(1956~1966年)、“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教育(1966~1978年)、拨乱反正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1978~1992年)、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1992~2002年)、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战略思想教育(2002~2009年)等阶段。6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虽然曾经出现过挫折甚至是重大失误,但总体上在不断前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取得了重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年的时候,认真总结经验,对于今后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6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形成了以下八条经验:

一、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实践,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能否自觉引导大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发展的全局,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成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基本经验。需要指出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与文化上多样性发展是并行不悖的。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反对思想文化上的专制主义和自由主义。

在建国初期,高校就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取代封建的、买办的和帝国主义的思想教育,肃清其在高校的影响。各类高校增设马列主义课程,逐步改造其他课程。这一时期主要借鉴苏联经验,其中也一定程度地存在照抄苏联模式和教条主义的现象。但同时也开展了学习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成果——毛泽东思想的活动。比如,为了出版《毛泽东选集》,加强对毛泽东思想的学习,中共中央成立了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1951年2月,中共中央《关于健全各级宣传机构和加强党的宣传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在理论教育方面,要领导和推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包括爱国主义的宣传),领导和推广对于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批判。60年代,高校把学习毛泽东思想列为必修课,试图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由于林彪和“四人帮”对毛泽东思想的肆意篡改,思想政治教育也出现过重大失误和挫折,这在“文革”时期表现得最为明显。改革开放以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旗帜鲜明地坚持以完整准确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为指导,强调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的教育、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等。

此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根据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时俱进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后,高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成果——邓小平理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重要内容,邓小平理论成为高校一门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2001年,江泽民同志发表了《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这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之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邓小平理论“三进”的成功经验,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编写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材。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各高校都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并用以指导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总体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坚持与时俱进,坚持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战略思想指导新实践,通过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不断提高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教育教学中指导地位的能力,确保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

二、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关心人民群众的利益,坚持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本,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经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实现途径,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应遵循的基本方针,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增强针对性、实效性的根本保证。

早在1950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蒋南翔就指出:“学校思想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青年学生要做到科学知识、进步思想和健全体魄的统一。”[1]即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地提高他们的社会主义觉悟,培养他们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通过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在曲折中前进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由于“左”的思想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曾以培养“红透专深”为目标,显得不切实际。在随后的“文革”期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学生培养成“反潮流英雄”、“斗走资派的战士”、“反修防修的卫士”等,完全违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目标和方针。

粉碎“四人帮”之后,高校及时总结教训。通过拨乱反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轨道上来,从“空头政治”转到政治与业务统一上来,从培养“没有文化的劳动者”和“斗走资派的战士”转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上来。但批了“左”的“空头政治”,一些人容易产生厌恶政治、不讲政治的认识误区。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和干扰下,最终出现了1989年的“政治风波”,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经过学习邓小平理论,冷静地总结和反思,克服了重视思想教育不够这个“十年最大的失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全面加强,坚定树立起把大学生培育为“四有”新人的价值目标。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家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为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进步服务,而且要为促进每个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要把这看作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尤其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后,高校在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更是鲜明地确立了“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理念。

高校不仅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且坚持与时俱进,贴近实际,遵循教育规律,根据实践变化,不断改进教育内容、方式、方法、载体、课程等。同时,又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与青年学生的特点相结合,与解决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例如,为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我们形成了奖、勤、贷、助、免的助学体系,为困难新生入学建立了“绿色通道”,自1999年以来,已发放国家助学贷款407.3亿元,受益大学生达436万人;[2]心理健康教育已在高校普及并辐射到社会;学校规章制度、大学生行为准则纷纷按照法制原则加以修订,有些学校在处分学生前还举行听证会;等等。虽然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曾经出现过抹杀个性、形式主义、教条主义、浮夸作风、简单粗暴地解决问题等弊端,曾出现过以大批判代替正常的教育活动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完全违背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的现象,但党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失误、变革方针,强调要按照教育特点、学校特点、学生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三、坚持正面教育,大力弘扬主旋律

新中国成立6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正面教育,辅以对错误思潮的批判,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坚持唱响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主旋律。

建国初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肃清高校中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进行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同时对学生集中进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以及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等优良品质和高度的政治警惕性。在1956~1966年曲折中前进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仍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对青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进行无产阶级的阶级教育,反对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1957年,出现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一批有为青年师生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失误。

1978年后,党平反冤假错案,吸取教训,始终坚持通过对大学生的正面教育,弘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主旋律。比如,1980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努力为人民服务,立志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强调对学生进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当然,针对思想战线的精神污染,如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等的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对这些错误思潮予以评析、批判的同时,始终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以引领,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面宣传教育。通过庆贺中国女排连年夺冠、抗击汶川大地震、成功举办奥运会等,生动活泼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主旋律教育。通过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教育,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不断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的时代主旋律。即使是1989年的“政治风波”后,高校也严格区分触犯刑律者和认识问题的界限,坚持依法办事,对广大学生采取正面教育、总结经验、提高认识的方针,取得了良好效果,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稳步提高,志愿者精神在抗击地震灾害、成功举办奥运会中都得以彰显,使1989~2009年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乃至社会最为稳定的时期。

四、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业务工作相结合,推进德育与智育等的有机统一

建国6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与教学业务工作相结合,坚持又红又专,既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又注重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等的发展,坚持推进德育与智育等的有机统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确立了教师对学生全面负责的思想,即一方面,所有教师都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教师不仅要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还要关心他们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还努力渗透到专业课的教学过程和大学生活全过程中。

建国之初,党中央和教育部以及各高校都重视并要求所有教师对学生全面负责,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业务工作的有机融合。针对当时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相分离、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智育等课程相对立的状况,教育部曾专门下文,努力消除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一般业务课程的对立,要求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其他业务课程统一计划,并强调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而且必须贯穿于所有的业务课程的教学中。

在1956~1966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红与专的问题。人们对红与专的认识一度存在偏差:一种是以政治学习代替业务学习,否认专门业务学习的重要性;一种是把政治和业务对立起来,拒绝必要的政治学习。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对我国教育方针的第一次明确规定。1958年,毛泽东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指出:红与专、政治与业务的关系,是两个对立物的统一。各高校认识到红与专、政治与业务的辩证统一关系,大力开展“红专教育”。但“文革”期间,“四人帮”大肆鼓吹突出政治,“政治可以冲击一切”,“宁要没有文化的劳动者”,使政治与业务严重分离,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虽然在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期间,批评了“只红不专”的错误观点,重新强调并提倡又红又专,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但这些又被“四人帮”的阴谋破坏。

1978年,在揭批“四人帮”的基础上,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邓小平在这两次大会上都做了重要讲话,指出对又红又专要有正确理解,学生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这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也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然而在指导思想上改变了“以阶级斗争为主课”、“政治可以冲击一切”的观念后,由于把教学、科研作为学校工作的中心,有些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又有所忽视,错误地认为“政治无用”,认为“专就是红”,甚至主张取消思想政治理论课,取消辅导员等专职政工干部。经过认真的讨论,尤其是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后,高校广大教职工的认识逐步统一到红与专的辩证关系上。正如邓小平所说,“专并不等于红,但是红一定要专”,[3]要做到又红又专。邓小平多次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四有”新人。此后,江泽民、胡锦涛等都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看作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对又红又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业务工作相结合、促进德育与智育等的有机统一的表现。

五、坚持主渠道与多渠道相结合,推进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的有机结合

建国6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坚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开展显性德育,围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不断推进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从而带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开辟多种渠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开展隐性德育,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校园文化建设、课外活动、日常生活和行政管理中。通过主渠道与多渠道的结合,推进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的有机结合,最终把管理育人的示范性教育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系统性教育力、学科教学的渗透性教育力、班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常规性教育力、校园文化的感染性教育力、社团和学生会等组织的自主性教育力等统合起来,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建国60年来高校始终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早在1949年,刚刚成立的教育部就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列于重要日程,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全部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建国60年来,结合实际情况,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不断调整,前后大致经历了“56”方案、“61”方案、“85”方案、“98”方案、“05”方案。虽然其间曾以社会主义教育和毛泽东著作的学习取代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甚至在“文革”期间“停课闹革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被迫中断。但党全面总结经验教训,加以改革,最终形成了现在正在实施的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

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变化,注重加强教学大纲、教材的编写和修订,增强教材的科学性。在1978年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一度搬用苏联教材或由各校教师自行编写,或由部分院校教师协作编写,教材质量参差不齐。1979年5月《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指出,要由教育部集中较强的教师,在中宣部指导下,编写统一的教本和教学参考资料。当年教育部就组织编写了当时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印发各高校使用。进入80年代,中央直接抓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并决定成立全国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审委员会,设置相应的办事机构,统筹规划课程设置、教材编辑及审定、教学参考资料的研究和进行其他组织工作。1998年尤其是2005年课程改革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的领导和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为进一步保证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新教材建设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中宣部、教育部联合成立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领导小组,并组建了由多方面专家组成的教材编审委员会和教学大纲、教材编写组。这为编写出高质量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提供了根本保证。

除了通过课程改革、教材编写调整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外,各高校还积极探索隐性德育,开辟多渠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早在建国初期,各高校就重视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将其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同时,通过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各高校更加重视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党团组织建设、学校的管理工作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通过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发展。一批高校建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形成了专业实习、实践锻炼、就业指导三结合的实践育人长效机制。

六、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作为关键,与时俱进地抓好队伍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和党团干部直接实施,他们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大学生,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建国6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把队伍作为关键,与时俱进地抓好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在与时俱进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促进队伍的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在精心选拔的基础上,通过加强领导、制度保障和培训提高,最终逐步形成了以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骨干、兼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主体,全体教职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对大学生全面负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基本人员结构。

建国之初,党和政府就逐渐探索适合新中国高校专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道路。早在1952年颁布的《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地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中就建议在有条件的高校逐步设立政治辅导处,并在学生中设政治辅导员,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建设高校专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文件。1958年,教育部政治教育司《对高等学校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又指出,必须补充、培养和提高政治课教师,要由各省市党委负责规划,配齐所在地区高校教学骨干和科研组;中央和各省市党政机关的领导同志和所有党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担任所在地区高校的政治课教学、讲座或临时讲座;学校中党员校院长、党委书记和党委委员,必须担任政治课的教学工作;各高校可从应届毕业生中抽出一部分优秀党员补足本校政治课教师的缺额,担任政治课辅导教师。同时,强调建立专门培养和提高高等学校政治课教师的学校,因此有必要明确规定中国人民大学的性质为培养和提高全国高等学校政治课教师的学校(政治师范)。

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几年时间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初步形成了专职教师队伍与兼职教师队伍并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并存的格局。“文革”期间,广大教师被批斗,高校教师队伍受到巨大冲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再一次被重视起来。各高校一方面继续保留政治辅导员这一建制,按学生比例配备辅导员;另一方面,加强高校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1984年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以及《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1987年《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都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提出了要求。同时,为了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科学化的需要,1984年,教育部批准在12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这一专业的开办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1987年国家教委印发《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硕士研究生实施意见》,1988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7年开始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设置以及硕士生、博士生的招生,大大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提高了这支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促进了这支队伍的年轻化、专业化、职业化。同时,党和政府还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培训、进修以及政治待遇、工作条件的改善,并合理解决他们的职称评定问题。如1984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1987年《关于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课)教师职务任职资格考核和评审工作的补充意见》、1999年《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高等学校“两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2006年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规定》、2007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组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的意见》、2008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08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招生工作的通知》等,这些都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取得了并将继续取得良好效果。

七、坚持抓好学科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的根本和基础,只有搞好科学研究、推进学科建设,才能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好更多的理论支撑和人才支撑,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研含量,为增强其实效性服务。我们坚持把学科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龙头,把专业建设作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依托,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等的研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促进它的科学健康发展。

中国共产党人有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建国后,我们开始正规化培养政治理论教员,但此时尚未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学问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1957年后,思想政治教育出现“左”的失误,教条主义盛行,形而上学猖獗,“文革”中达到了顶点。这些都严重损害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声望和形象。“文革”结束后,在批判“四人帮”过程中努力恢复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1980年5月,在第一机械工业部和全国机械工会联合召开的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新命题,并开展了相关讨论,这表现出思想政治工作战线将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综合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努力。这一时期,党中央进一步加强了对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的领导。1983年7月,中共中央批转了《全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该文献不仅肯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讨论的成绩,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些重要问题作了较全面的论述,而且提出,有条件的高等院校,“都要增设政治工作专业”,“在全国形成一个初级、中级和高级的政治工作干部的教育训练体系”。[4]这一精神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而且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前奏和直接导引。1983年暑期,教育部为了落实上述精神,召开了政工专业论证会。会议确定学科名称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所依托的专业名称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初步议定专业的课程设置,委托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校编写部分主干课教材,并决定1984年即开始招生。

有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建设便有了可靠的依托。通过专业建设,既培养专门人才,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职业化,又出理论成果,推动学科建设发展,不断攀登新台阶。学科专业点从本科点、硕士点到博士点的发展,形成了层次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中也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且形成了一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和研究队伍。1997年至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改革力度更大,发展更快,提高更是显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得以整合发展。2005年,中央决定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调整到新增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学科定位更为明确、合理。增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学科点的布局趋于均衡,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一决策意义重大而深远,思想政治教育科研支持力度加大,理论研究成果数量更多、质量更高。不仅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力的学科支撑,而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等方面研究的深入开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人才支撑。

八、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行政管理相结合,推进良性运行长效机制的形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建立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国60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行政管理的结合,推进良性运行长效机制的形成。

早在建国初,高校就首先废除了国民党、三青团的组织机构及其训导制度,实行校长负责制,并在各高校先后建立党委,青年团组织也在各高校发展壮大,还纷纷组织了学生会。在这一时期,高校形成了在党委领导下,以学校行政为主实施,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青年团、学生会积极参与、分工配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1956~1966年,由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以及大跃进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冲击。为了巩固成绩,改正缺点,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简称《高校六十条》),其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进行。校党委会是学校工作的领导核心,对学校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系的党总支委员会对本系工作起保证监督作用;共青团应该更好地发挥党的助手作用;学生会应该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全体同学,努力做到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在执行《高校六十条》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进步。然而在“文革”期间,工宣队、革委会取代了党对高校的领导,也取代了党委领导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和管理体制,正常的思想政治教育荡然无存。

粉碎“四人帮”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高校逐步改革以理顺领导管理体制。1980年,教育部、团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校党委要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校系两级都要有一名副书记主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校党委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立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机构,如学生工作部或青年工作部。要把行政、共青团、学生会、工会、教师各方面的力量统一组织起来,共同做好工作。根据这一精神,很多高校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1985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少数高校开始进行校长负责制的试点工作。试点工作表明,校长负责制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调动行政系统工作人员参与思想政治工作,促进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相结合,但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淡化党的领导、削弱思想政治工作的状况。在少数高校进行校长负责制试点工作的同时,其他高校则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关于“学校中党组织要从过去那种包揽一切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集中到加强党的建设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上来”的精神,调整党政关系。党委不再包揽学校的行政事务,但仍然对思想政治教育直接负责,事实上形成了一种校长管智育、党委管思想政治工作的所谓“双轨制”格局。这种格局虽然注意了党政分工,但在实际工作中使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业务工作“两张皮”现象更加突出,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党委领导下以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学校德育管理新体制。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都要加强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不管学校实行何种领导体制,校长都要对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负责;在党委(总支、支部)的统一部署下,学校都要建立和完善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要把德育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在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等各个环节。建立和完善在党委统一领导、部署下,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成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的主要方向。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的重大突破,是对以往经验的科学总结。至此,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和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的目标。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合署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财政部、文化部、卫生部等中央有关职能部门共同组成协调机构,分别起草、下发了17个配套的子文件,并各司其职共同负责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督导检查。中央机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齐抓共管上带了好头,各省(市、自治区)各高校也紧紧跟进,结合实际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管理体制,齐抓共管良性运行的长效机制正在形成。

标签:;  ;  ;  ;  ;  ;  ;  ;  ;  ;  

建国6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