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民币国际化的空间和机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机遇论文,人民币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能性和空间
国际货币理论告诉我们,国际货币是一国货币的职能在该国范围之外的延伸。国内货币和国际货币的一个重要区别即前者是供给决定的,属政府推动型,而后者是需求决定的,属市场推动型,因而更具有竞争性(Granwe,1996)。本国货币供给使本国居民之间的正常交易以本国货币进行,但在跨国交易中,至少一方需要使用外币,甚至有些国家居民之间交易使用的货币也有可能是外币。在不同国家之间,假如政府并未通过资本控制完全禁止本币与他币转换,那么,在国际货币的使用领域就存在货币竞争。
国际货币在历史上经历了金本位制阶段的黄金、英镑时期,布雷顿森林体制之下的黄金、美元时期,以及浮动汇率制阶段下的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多元化时期。在当前的国际货币格局中,美元、欧元、日元等信用货币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共同满足了国际社会对国际流动性的需求。但是,国际货币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方面,随着各国经济实力的变化,存在着在位国际货币之间此消彼长的变化和博弈过程;另一方面,随着新兴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也存在一国货币从一般的自由兑换货币被国际社会承认和接受,逐渐成为国际货币的可能。
由于货币国际化更多的是市场推进而非政府推进的,因此在货币国际化的过程中,经济因素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一国货币的国际化过程中,也需要其成长的机会和空间。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因素分析
影响一国货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的经济因素包括该国的经济实力,其在国际贸易及国际投资中的影响力,货币稳定程度以及金融市场发达程度等。一国如果没有庞大的经济规模,缺乏对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影响力,货币内在价值不稳定没有高度发达的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及可自由兑换的货币政策作后盾,该国的货币就缺乏充当国际货币的能力。
1.经济规模
经济规模一般是指一国国民总产值(GDP)及对外贸易、投资的规模。
首先,经济规模对一国货币的国际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较大的经济体往往为其货币提供了较大的经济基础,因此很容易使其货币的使用产生规模利益;较大的经济体也容易避免外界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和冲击,且更有可能为贸易投资者提供安全的庇护所。从历史上看,也往往经济规模庞大的国家,其货币才更有可能成为国际货币。当然,考虑一国经济规模对该国货币国际地位的影响时,不但要考虑静态规模,还应考虑其动态发展,即一国或一地区的经济成长性。
其次,一国的对外贸易能力和对外投资能力也是衡量一国经济规模的重要指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是一国货币走向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一国只有和世界各国广泛地进行贸易和投资活动,其他国家才可能将该国货币用作支付、结算和储备货币。而且,由于贸易商及投资者在选用货币时往往存在较强的“本国货币”倾向,本国参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程度越强,其贸易商及投资者就更有可能使用本国货币进行贸易或投资。历史上英镑、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均与英国、美国当时在国际贸易和对外投资中的主导地位密切相关。
从经济规模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快速增长,经济规模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但是差距正在逐步缩小。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见图1),从1980年到2007年中国的经济总量(GDP)从3 092.63亿美元增加到32 802.24亿美元,约增加了10倍。1990年,中国GDP占世界GDP的比例只有1.7%,只有美国经济总量的6.7%,日本的12.9%,德国的25.2%。而到2007年全世界的GDP总量约为54.6万亿美元,其中美国第一,日本第二,德国第三,中国第四,占世界GDP的6.0%,分别为美国的23.8%,日本的74.9%,与德国相差不多。
资料来源: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October 2008。
图1 中国GDP的增长(1990~2007)
从经济增长潜力来看,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经济每年都以平均9%以上的高速增长。预计到2020年,如果中国的GDP能平均保持7%的增长速度,发达国家平均保持2.5%的增长速度,则中国的GDP可上升到美国的41.5%,日本的1.3倍,德国的1.7倍,英国的2倍,法国的2.2倍,从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这还是按照名义汇率计算的,相对比较保守,如果考虑到今后人民币有可能升值的效果,中国GDP在世界所占的比重会上升得更快。
从国际贸易角度,我国近年来进出口贸易发展很快。来自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25 616亿美元,虽与美国的贸易总额34 002.8亿美元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这种差距正在缩小。200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7.7%,成为世界上第三贸易大国,仅次于美国和德国。但是,中国整体的贸易竞争力还不高,其影响世界贸易格局的能力相对较弱。相对于国际贸易,我国的对外投资发展更显得落后和迟缓。自1979年中国企业开始对外直接投资以来,虽然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对外投资规模依然很小,这不但远远落后发达国家,甚至也落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00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为224.69亿美元,仅占世界对外投资总额的1.1%,占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8.9%。截至2007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958亿美元,占世界对外投资存量的0.6%,占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4.2%。
应该说从经济规模上看,我国经济总量及进出口贸易额目前在国际上已占有一定的地位,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对外投资的能力就更弱一些。可以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之一,但是离经济强国的目标还相差较远。当然从经济发展趋势和增长潜力来看,我国经济具有较强的追赶性,前景看好。
2.货币的稳定程度
一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必须使人们对该币币值充满信心,而对某币币值的信心往往来自于该币的稳定程度。衡量货币稳定程度的主要指标为该币的通胀率(对内价值)和通胀率变动程度,以及该币名义汇率(对外价值)的长期稳定性。通胀率高或通胀率变动程度大,以及名义汇率波动大,由此导致的不确定性使市场参与者的信息成本及因汇率变化导致的转化成本增加,从而影响该币作为交换媒介、计价单位、储藏手段功能的发挥。
从通货膨胀角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物价水平总体稳定,为货币的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在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我国的通胀率偏高,1993~1995年甚至达到两位数的水平;2007~2008年上半年,受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我国也曾面临着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见图2)。从人民币名义汇率来看,从1994年起,人民币就经历着一种缓慢、总体向上的升值过程。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截至2008年12月底,人民币对美元已经累计升值16%。同时,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人民币坚持不贬值的政策为人民币及我国中央银行树立了良好的国际信誉。随着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我国外汇储备激增。截至2008年12月底,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9万亿美元。充足的外汇储备,为人民币的币值稳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稳定的货币首先来自于货币发行国央行持续、稳定的货币政策。战后联邦德国货币马克之所以能长期保持稳定,最主要就是得益于德意志联邦银行所实行的稳定的货币政策。总的来说,西方发达国家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相对较强,因而其货币也相对稳定。我国央行也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同时规定,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从理论上说,中国人民银行服从于国务院的领导,但独立于财政,独立于地方政府,同时也具有资金和财务的独立性。但现实中,中国人民银行要接受政府的管理和监督,在国家总体社会发展目标和政策指导下履行自己的职责,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央行在职能、组织、人事等各方面又存在独立性不足的缺陷。总体来说,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仍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局;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October 2008。
图2 中国的通货膨胀(1994.1~2008.8)
3.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货币的国际化还取决于该货币发行国是否存在资本控制,是否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金融市场。不存在资本控制是指没有或很少有交易限制及资本输出入限制,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金融市场指拥有发达的二级市场,并存在大量可供投资选择的金融工具。
首先,货币国际化要求金融市场不存在或存在极少的资本控制。货币国际化程度的上升,外国居民和官方持有该国货币数量的增加,客观上要求该国开放金融市场,为非居民手中的该国货币资金提供价值储藏、投资增殖的场所,提高非居民对该国货币的持有意愿。对金融市场的限制和控制,包括不接受外国机构在本国市场的金融创新,对资本流入及流出的限制或税收等,都会增加货币的交易成本,从而影响本国货币在国际范围的流通与使用。其次,国际货币发行国的金融市场必须拥有高度流动性的国库券市场(央行一般以该形式拥有储备),拥有良好保值手段,拥有活跃的回购市场。活跃的短期市场如国库券及商业票据市场可以满足市场对该国货币的需求,为中央银行及各国投资者提供成本低、安全性高、流动性强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发达、市场参与者多、交易量大、效率高,将使更多的结算和融资通过该国市场、利用该国货币进行,有助于降低金融交易的成本,满足国际社会对该国货币的需求,从而提升该币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
在金融市场开放方面,人民币已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但人民币资本账户尚未开放,也就是说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外汇交易仍然受到国家严格的监管,人民币实现完全自由兑换尚没有时间表。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水平,我国于2002年推出QFII制度,2006年推出QDII制度,QFII和QDII的发展提升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水平,也为人民币的国际流通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但人民币自由流通仍存在诸多的障碍。而且,在金融市场的发展方面,我国的金融市场起步较晚,虽发展较快,但依旧存在市场规模偏小,存在广度与深度不够、金融工具单一、金融法规不健全、市场监管不到位等缺陷。从国内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并与国际接轨显然不是短期内可以完成的。
总之,从经济角度分析,我国在经济规模、货币的稳定性方面已经具备货币国际化的基本条件,这也是人民币当今在周边国家、中国人旅游集中地以及边境贸易中被广泛使用的根本原因。但是,在资本管制以及金融市场发展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人民币国际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只是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的国际化。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机遇
前面谈到,货币的国际化最主要地取决于其背后的经济体的经济规模、货币稳定程度以及是否拥有一个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金融市场等等。同时,历史又告诉我们,货币国际化或者国际货币的更替,往往要滞后于国际经济地位的变化。一货币如已占据主要国际货币的地位,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就有了一种粘滞性(inertia)或者说惰性。由于其所拥有的规模经济、网络效果、以及公众长期形成的货币使用习惯等因素,使该货币产生了一种粘滞效果,其他货币国际地位的上升就相当困难。
Kawai(1997)认为,一种货币作为国际主导货币的地位被另一种货币所取代,一方面取决于新货币所代表的经济体经济地位的上升,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在位国际货币背后经济体错误的经济政策及不良表现。对手国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失误,经济状况恶化,如出现长期的经济衰退、剧烈的通货膨胀、大幅度的货币贬值、严格的资本控制等,将为新货币地位的上升提供良好的契机和空间,但如果对手国经济运行正常,没有根本性的经济波动,新货币地位的上升是艰难的,起码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对于人民币来说,其国际化进程也会受在位国际货币的影响和制约。一般来说,一国货币的国际化大多起源于邻近国家或对外经济交易频繁的国家,都有一个从局部到全球的发展过程,如英镑的国外流通,最初是在英联邦国家;美元的海外流通最初是在加拿大及北美洲。人民币目前的国际化进程肯定也是要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化”开始。因此,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首先必须考虑到在亚洲区域范围内在位国际货币的地位和利益。
首先,日元在东亚具有一定的地位。东亚虽算不上日元区,但除美元以外,日元在东亚有一定的影响力。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日本政府也极力推进日元的国际化。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因泡沫化一直陷入衰退的泥沼中不能自拔,在亚洲的影响力大大减退,给人民币在亚洲地位的上升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良机。中国经济如能保持长期持续的增长,不出现大的政治经济波动,人民币在亚洲的影响力将会不断提升。
其次,在东亚国际货币的使用上,总的来说属于美元区,美元在东亚各国和地区国际货币使用的各个领域都占主导地位。一旦人民币越来越强势,作为最主要国际货币的美元会随着人民币的兴起受到较大影响。美元地位的削弱将减少美国在该地区征收的铸币税收益,更重要的是,它将影响美国在东亚的政治经济地位。不过近期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加剧了目前世界经济和国际货币体系的动荡,美国经济增长的暗淡前景以及美元汇率波动的动荡局势,都对美元的国际地位造成了极大冲击,这对于人民币来说无疑是一个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契机。但从总体来说,美国经济实力依然强劲,在亚洲的影响仍不可小视,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将是缓慢的。
二、人民币的国际化及其推进
总的来看,我国综合国力快速增强,国际影响力迅速提高,人民币币值稳定,稳中有升。经常项目下人民币已实现全面可兑换,资本项目下人民币可兑换正在稳步推进。可以说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区域化)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货币的国际地位虽然最主要取决于货币发行国的经济实力,但政府对本国货币国际化的态度,也将对这一进程产生推动或阻碍的作用。政府可以通过鼓励对外贸易、促进对外投资、放松资本管制、完善金融市场并适时对外开放,为本国货币的国际化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推动这一进程。
(一)政府对货币国际化的态度
政府或货币当局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态度取决于对货币化利弊的认识。人民币的国际化,可以为我们带来一定的国际铸币税收入,同时也可以降低我国在对外经济交往中所遇到的外汇波动风险。更为重要的是,人民币的国际化可以提升我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提高我国影响世界经济和金融形势的能力。人民币在亚洲的国际化(区域化)也可以提升我国在东亚货币合作中的地位。但是,货币的国际化除了会给该国带来一定的利益外,也会对该国经济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例如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难度加大,政府对于国内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减弱等。20世纪70~80年代德意志联邦银行就因担心货币的国际化会削弱其货币政策执行能力而不鼓励马克的国际化,日本在20世纪60、70年代则因担心日元汇率波动加剧而暂缓了日元的国际化。
我国央行对货币国际化虽没有明确表达,但在不同场合已经表达了其对人民币国际化及区域化的关注态度。2004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宣称:“鉴于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化已经是事实,我国的货币政策,包括人民币现钞发行及回笼计划、外汇储备的流动性安排等都需要适当考虑上述变化,做出相应调整。”2005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将发行的新版人民币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其目的之一是“适应人民币国际化需求”。2008年7月,根据国务院批准的《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在内设机构中新设汇率司,其中的一个职能是“根据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因此,在目前人民币国际化雏形初现之时,我国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态度是正面的,中国人民银行也在为人民币的国际化进行着积极准备。
(二)适时推动国内改革,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创造条件
人民币国际化的最大软肋就是我国较严格的资本管制和较落后的金融市场。为了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从国内角度必须大力推进国内相关金融改革。
1.逐步开放资本账户
逐步放开资本账户管制,实现人民币资本与金融项目的自由兑换,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条件。1996年12月,我国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第八条款,实现人民币经常账户的可兑换,并开始为向资本项目可兑换积极准备。到2006年底,按照IMF划分的七大类43项资本交易项目中,我国基本没有管制的有8项;较少管制的13项;较多管制的13项;严格管制的有9项(雷达、赵通,2008),这说明我国资本账户已经实现了部分开放。今后,要继续积累经常账户以及部分资本账户开放的经验,在国内外状况允许的条件下,积极稳妥地逐步实现资本账户的可兑换。
2.发展金融市场,完善金融体系
发展金融市场,完善金融体系,这不仅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也是保证资本账户平稳开放的前提条件。发展金融市场,要进一步改革、发展和建立统一的、灵活的、高效的、大容量的货币市场;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培育多元化市场投资主体,提高直接融资比例;促进债券市场扩大发行主体与债券品种,加强债券评级、担保、清算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国债市场。此外,要加强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自身建设,积极推进商业银行现代化建设,努力与国际惯例接轨,完善商业银行管理机制,增加抗风险能力。在政府层面上,要继续加强和完善政府金融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监督制度与法律框架,保持监督机构的独立性,树立监督机构的权威性,提高监督水平。
(三)以区域化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
经过前面的分析,综合考虑各方因素,人民币的国际化的一条可行路径是从区域化开始,而且从目前的情形看人民币的区域化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
目前人民币国际化主要体现在两个领域:首先是边境贸易。近年来,我国和周边国家(地区)如蒙古、俄罗斯、朝鲜、越南、缅甸、老挝等的边境经贸往来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势头。2006年,根据中国统计局的统计,与我国毗邻的14个国家和地区(不含香港和台湾地区)的边境贸易额超过了896.7亿美元,并呈现出进一步增长的势头,而这些贸易相当部分是用人民币结算的,如在越南,双边贸易90%以上已由人民币结算。人民币在这些国家滞留的时间相对较长,在较广的范围内发挥着计价货币和交换媒介的职能,以及一定程度上的价值储藏职能。其次是出境旅游。近年中国出境旅游发展迅速,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如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等是中国出境旅游的首选,这些国家和地区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较强。按相关规定,中国公民出入境、外国人入出境每人每次携带的人民币限额为20 000元。而随着出境旅游的发展,大量人民币被带出境消费。这种人民币在边境贸易和旅游推动下的国际化,从地域上主要体现在与中国有活跃边贸活动及中国游客集中的国家和地区,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可以说是一定程度的“区域化”或“亚洲化”。
李婧等(2004)指出,从1994年起,人民币的跨境流通规模就在不断扩大,2002年实际的人民币跨境流通规模估计在1200亿—1400亿左右,相信2005年人民币升值后,该一数字已变得更大。人民币已在亚洲一定区域范围内开始执行周转货币(主要在边境贸易用作计价结算货币)和替代货币(如在缅甸和老挝,人民币一定程度上已成为疲弱的本地货币的替代品)的职能,与此相适应,一些国家的中央银行(如尼泊尔)还将人民币列为储备货币。
鉴于此,我国央行可以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区域化,使之成为东亚区域内的关键货币之一。例如,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做出一些制度性的安排,如扩大居民出境可携带的人民币最大数量,支持人民币银联卡走向国际,大力推动银行卡业务的国际合作等,这将极大地促进人民币的区域化和国际化。另外,我国应积极推进与参与东亚货币合作;以亚洲汇率机制合作为例,在未来出现的亚洲货币单位(ACU)中,如果人民币在其中发挥较大的作用,无疑有利于确立中国在东亚货币合作中的地位,也有利于人民币进一步的区域化和国际化。
三、小结
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逐步走强,再加上我国的宏观经济稳定,经济增长潜力巨大,因此人民币的国际化前景看好。当今美国动荡的经济金融形势,客观上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了一定的机遇。但是我们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当前我国人民币国际化所处的阶段,同时,应密切注意人民币国际化有可能给我国带来的风险。
1.注意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
货币国际化除了会给一国带来相应的利益外,也会为一国经济带来风险。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会对我国货币政策带来一定的冲击,同时亦会加剧人民币汇率的不稳定性。更重要的是,在当今金融危机频发的国际形势下,应十分关注货币国际化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逆转风险。在国际货币竞争中,处于上升阶段的国际货币,一方面会遭到在位国际货币的排挤,因此其地位的上升是缓慢的,同时,其上升过程中还很有可能遭到逆转。如果市场对该币发行国的经济运行状况作出悲观预期,而该国政府不能或不愿对国际经济的稳定承担起责任时,货币持有者会通过全球货币市场在不同储备货币之间迅速完成转换,导致该国际货币的逆转,货币逆转不但会使该国货币丧失已取得的国际货币地位,还会对本国经济带来很大的冲击和影响。在国际货币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国际货币被替代、被逆转的可能性更大。因此,政府在作出决策时,必须充分认识到人民币国际化可能会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风险和损失。
2.正确处理货币国际化过程中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与国内货币的使用不同,货币的国际化进程总的来说是市场推动而不是政府推动的。例如目前的人民币的区域化过程就是市场自发形成的。因此,在人民币国际化(区域化)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一方面,可以通过促进本国经济、贸易、投资的发展,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区域化)奠定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与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制度建设,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区域化)做出制度安排,这包括国内金融市场建设、人民币自由兑换安排等。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政府和央行采取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初衷都应是如何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为全国人民带来福祉,而不应是货币的国际化。货币国际化应是结果(市场选择的结果),而不应是目的。
标签:中国人民银行论文; 人民币国际化论文; 货币国际化论文; 货币市场论文; 货币职能论文; 中国货币论文; 人民币论文;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外汇论文; 货币论文; 央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