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论文_方艳

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论文_方艳

方艳

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城关第四小学

摘要:在当前的教育事业领域中,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出评学兼优的高素质人才,刻不容缓,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诗言志"、"言为心声"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自身要求,德育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通过小学的母语课堂在语文教学中渗进德育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键词:德育教育小学语文教育

关键词: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诗言志"、"言为心声"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自身要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德育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以下是我对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几点思考:

一、在识写教学中渗透德育

识字、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环节。在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可以根据汉字的结构规律,结合美学原则,渗透德育。可以通过学生的观察,具体分析字形同做人处事之间的联系,将识字、写字教学同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字形分析中掌握字的结构,明白做人的道理,受到团结友爱、谦让互助、集体主义等方面的教育。

如在教学"林"这个字时,教师故意把"林"字左边的一点写长,让学生与书上的"林"字比较,看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哪种写法好看。学生很快便发现书上的"林"字左下的"木"末笔改捺为点,并表示书上的写法好看。教师接着问学生:"谁能告诉老师为何'林'左面的'木'末笔要改捺为点?"稍停片刻,有个学生回答:"因为这样写能使字美观。"教师肯定学生的想法,并及时加以点拨:中国是礼仪之邦,向来有"互相谦让"的好传统。"木"左下面末笔改捺为点可以使右边的"木"舒展开,这样整个字就挺拔有生气了;如果不做变化,各占一半,互不相让,挤在一起则会影响字形的美观。字如此,做人更是这样。同学们之间交往时应从全局出发,注意团结友爱,互相谦让。最后请学生回忆还有哪些在字形上互相谦让的例子。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举出很多类似的字。学生通过这样的分析,不仅清晰地记住了这些字例有的变捺为点,有的变横为提,还从中受到了品德教育,知道了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做任何事都应服从集体利益;那种事事以自我为中心,不懂谦让的行为,会影响团结,甚至会影响集体声誉。

二、在课题中渗透德育

如果说课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那透过这双"眼睛"就可以走进文章灵魂的深处。因此,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中心主旨,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又有利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我抓住"亲人",导入新课

"亲人"在生活中一般指哪些人?(板书:血缘关系)

文中写了哪些亲人?他们是哪个国家的人?(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文中的志愿军是中国人,大娘、小金花、大嫂是朝鲜人,有血缘关系吗?他们是亲属吗? 那么从这一点上来说,他们是亲人吗?可为什么作者说"再见了,亲人"呢?一定有些事情可以让人感受到他们是亲人?下面请你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人让我们也感受到他们是亲人?(举例说明广泛意思上的亲人:非典时期的白衣天使、5.12地震中武警官兵、6.18洪水时候抗洪抢险战士)。大家都知道我们的世界现在还不和平,有战争我们会想得到亲人的爱, 家人的、同胞的、甚至超越国度的爱。

二、在词汇教学中渗透德育

例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课文当中有一段写人们认为那位父亲因为悲伤过度而精神失常了。在围绕失常这个问题的时候让同学们结合文中语句提出不同的意见:有的同学认为他失常了是因为他"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睡。再加上10个小时就是两天两夜,想想看这是多么惊人。有的同学认为他不失常是因为"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我要救我的儿子,我要就那些和我儿子一样压在废墟底下的可怜的孩子们!他们在等着我!所以,他失常,但失常的伟大,他不失常,这就是爱,伟大的父爱!

三、在创设问题情境中渗透德育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要使学生对文章真正理解,必须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产生求知的欲望,寻求正确的答案的同时,又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如我在教《小英雄雨来》一课时,提出如下问题:①雨来的家乡有什么特点?②雨来的家乡美吗?③为什么课文一开头要描写雨来生活的环境呢?④雨来掩护李大叔与雨来生活的环境有联系吗?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课文开头用很大篇幅描写芦花村的美丽是有用意的,说明美丽的家乡、伟大的祖国培育了雨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产生了在敌人的诱骗、威胁、毒打面前不屈服的英雄行为,使学生从中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如《颐和园》一文,作者满怀激情、生动描绘了颐和园的秀丽景色和精湛的建筑艺术,抒发了对祖国、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在教学前可进行启发谈话:你们去过伟大祖国的哪些地方?游览过哪些名山大川?以前学过的课文里有哪些是赞美祖国壮丽山河的?学生积极性很高,从美丽的小兴安岭谈到宏伟壮观的庐山瀑布;从富饶的西沙群岛谈到景色奇丽的海滨小城......教师接着导入新课,作者以流畅的文笔,优美的词语,描绘了颐和园秀丽的景色,让我们同作者一起共同游览我国这一著名的大公园。然后让学生边看图、边听读、边想象,仿佛置身其中,从而使学生的爱国热情油然而生。像这样对含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的课文进行课前启发,可以传导作品的爱国之情,牵动学生的心灵。

总之,培养学生的思想德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小学语文教师要在平时课堂上进行德育渗透就要多下工夫进行研究。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语文课的德育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1-02)

[2] 谢贵娟.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景创设[j].考试周刊.2010(04).

[3] 石益兴.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中小学电教.2011(08). [4] 潘焕琦.浅谈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j].新课程学习.2009(12). [5] 徐明秀.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1.(03).

论文作者:方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6

标签:;  ;  ;  ;  ;  ;  ;  ;  

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论文_方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