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变迁背景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路径探析——以桂北三江县丹洲村传统村落为例论文_杨涛

柳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广西柳州 545001

摘要:本文以丹州村传统村落为例,深刻分析了时代变迁给村落空间形态带来的影响,从而结合该村落自身的特色,面对面临的困境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提出相应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时代变迁;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保护路径;桂北

一、引言

桂北地处广西北部,独特的地理人文条件使得该地区遗存有大量的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丰富的传统村落。本文以丹洲村为例分析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形成、发展、繁荣到衰落的历史演变过程和动因,并在此基础上探析了在新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形态的保护路径。

二、丹洲村现状概况

丹洲村位于三江县的最南端,是一座水上古城,也是三江县明、清、民国时期古县城所在地,古县治历时360多年,时称怀远县。今尚存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丹洲书院、闽粤会馆、东门城楼、北门城楼、古城墙、怀远县城石刻地图等,丹洲岛面积约为1.6平方公里,居住着苗、瑶、侗、壮、汉220户人家,1100多人。

图1 怀远县城古地图

三、丹洲传统村落形态演变

秦统一六国后,派兵攻取南越时,在现状的广西范畴地带,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丹洲属桂林郡,位处洵、溶、孟三江汇合出的龙头以下四十五公里处,此时的丹洲只有极少当地瑶族居民,基本属于荒岛。

明洪武年间,明帝检选福建举人苏朝阳继任怀远县知事,于丹洲设立县治期间历时三朝(至民国二十一年)共计三百四十一年。

丹洲自明朝怀远县令苏朝阳任职期间始建古城墙,历时一年,耗银万两,古城内的街道、门楼布局暗合周易之意。四城门中,南北门外各有一瓮城,东西却无。城内青石街呈南北、东西方的两条S型的街道,像极藏族佛家常用的万字图形,也有周易中阴阳鱼的形象,这种街道设计有利于军事上战时的防守,综观城池设计也可算是匠心独运,文武皆备。

解放后尤其从1979年开始,在市场经济和外来价值观的冲击下,民居外形上先后经历了从 “楼房变洋房”的演变,农宅之间的关系由“传统的带有群体价值取向的整体水平式”的形态向“以个体价值取向为主的片段式”的形态转变,破坏了传统村落风貌的完整性。

4、当前空间形态延续的困境

丹洲村从一个籍籍无名的荒岛到繁荣一时的怀远县治再到如今安静祥和的传统自然村落,历经了几千年的兴衰,留下了许多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随着时间流逝和经济社会的变革,遇到了历史建筑损害严重,文保单位维修难度大,新旧建筑矛盾等困境。

四、规划理念

丹洲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独特的山水环境和淳朴的民俗民风,规划应首先注重历史和文化价值,将这世外桃源以她的本色保护下来,因此如何保护丹洲的“原真古迹和历史韵味”是规划的重点。

规划结合丹洲“一水中分两岸流”、“城因水而生,水因城而活”的特殊自然环境,在其古城基础上融入水韵的概念,然后以生态自然并富有活力的方式传承发展起来,因此规划的核心理念即“原味丹洲,水韵古城”。

五、传统村落形态的保护对策

1.村落整体风貌保护

丹洲四面环江,围如玉带,岛上树木茂盛、并有明代古城置于岛中,因此可以概括为“水-木-庭-巷”的圈层式整体风貌。

“水”是指“水晶盘里涌青螺”的四面环水的滨水驳岸、湿地景观。

“木”是指生态柚林、奇花异木、农田菜地的丛林景观。

“庭”是指丹洲独特的半公共的院落和私密的前庭或后院的空间格局。

“巷”是指丹洲古城承载着人文和历史的双”S”型独特的街巷空间。

规划首先对村落山水格局进行整体保护,保证传统村落所依托的外部环境与村落相协调,理顺“滨水-丛林-庭院-街巷”这四个圈层的空间关系,对村落的原始空间形态加以控制,避免破坏村落生态环境和整体风貌,体现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保护其山水格局和空间形态的完整性、原真性也为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创造了基本条件。

2.古镇传统格局保护

“一城 、四脉、十八景”点线面式的古城格局。

一城即丹洲古城;四脉即以古城双“S”街巷为基础的南、北、东、西四脉,即商脉、文脉、古脉、景脉;十八景即在丹洲古城内沿四脉分布的福建街、北帝楼、就日楼、古码头等十八景。

主要从保护原有肌理、保持原有尺度、保护原有界面、强化特色空间角度对传统格局进行保护。

(1)保护原有形态

丹洲古城的肌理形态,是人与自然在历史中不断适应的结果,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应该充分尊重,街道平面轮廓的弯曲、转折、开合、起伏、错叠、重叠是丹洲街巷空间特有的空间肌理,体现出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合理利用,也给人们带来生动丰富的视觉感受,因此必须进行保护。

丹洲古城的主要老街,宽度D变化在4-6之间,而两边建筑的檐口高度H通常有5-9m左右,高宽比D/H约为1-2之间,尺度宜人,围合度适中,有利于观看古城建筑立面构图及细部。古城分支巷道空间比较狭小,巷道的宽度变化在2-4m之间,两旁建筑比较贴近,高宽比D/H约为2-3之间,有利于营造出一种静谧的生活氛围。

(2)保护原有界面

丹洲古镇的房屋的出檐都较宽,使得街巷空间形成了“街道外部空间—檐廊空间—店铺空间—内宅空间“的丰富层次,并且檐廊空间还柔化了店内空间向街道外部空间过渡的过程,从作为交通的“动”空间过渡到生活起居的“静”空间,使内外交融非常和谐,合乎传统的动静相生、开合相宜的审美观念,使街巷空间增加了生动与趣味,这在保护中要注意保留。

(3)强化特色的空间

保持主街和巷道之间的划分脉络,对节点空间进行保护和整治,规划分别从古城的四条主要脉络对其特色空间进行保护和整治。

古脉:是贯穿东西的主轴线,古街道的历史延续,开-合空间有序排列,此开放空间缺少引导行人走向北城门的导向性,规划针对节点处的历史建筑进行整饬改善,并增加其植物配置及休憩设施。另外入口集散的牌坊不具有传统的民居特色,规划对其进行改造使其符合传统牌坊制式。

景脉:南北向的主要景观轴线,从渡口码头由北向南分别连接闽粤会馆(天后宫)、三皇庙、北城门和欢雷门,三皇庙作为丹洲岛的重要景点,将对其原貌进行整饬改造,其风格与整岛建筑风格统一,闽粤会馆(天后宫)为丹洲岛文保单位,规划将其原貌恢复,以后作为重点旅游项目。

商脉:福建街为现有的东西向商业轴线,但在北城门处停止,建议商业延续,形成更具规模的民俗商业街,同时融入历史元素,增加历史氛围。另外,规划在福建街西端新建一游船码头以达到传统街道步移景异的效果。

文脉:柳榕合璧、百年酒坊、丹洲书院和柚子林形成了一条体验当地人文的脉络,两古城墙交汇处缺少标识景观将行人引向柳榕合璧景点。另外规划将丹洲书院内新建的教学楼外立面进行改造,使其与传统的丹洲书院建筑风格统一,其内部院落也适当增加其植被、水塘,丰富其趣味性。

六、结语

通过对传统村落历史演变的研究,才能更好的把握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其整体风貌和古城格局,使这些承载历史记忆的建筑单体、巷道、村落整体空间散发出历史文化的光彩和魅力,从而推动传统村落形态的延续,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作者简介

杨涛,柳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任规划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

论文作者:杨涛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0

标签:;  ;  ;  ;  ;  ;  ;  ;  

时代变迁背景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路径探析——以桂北三江县丹洲村传统村落为例论文_杨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