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图书馆学理论思辩——“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新视野”系列论文之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学论文,理论论文,新视野论文,功能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G250
人类社会的图书馆活动源于对文献的保存和以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目的的文献流通和知识交流的社会需要。而文献得以形成、存在和发展的技术前提是文字的产生和与一定的物质载体相对应的信息记录技术的发展。文字的产生,源于人类对文明的记忆和文化交流的现实需要。通过文字对人类文明(包括人类的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两方面)的记载,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可靠记忆和社会信息传播的有力手段。通过这一记忆,人类文明得以沿历史长河的时间纵线进行世代的积累和传承;而通过对人类文明的文字记录(文献)在一定空间的横向传递和交流,实现了人类文明和社会文化的广泛传播。这种对人类文明的纵向传承和横向交流,构成了人类文明历史积累和社会发展的两大方面。而这种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纵向传承和横向交流,便构成了人类社会图书馆活动的全部实践内容[1,2,27,28]。
作为揭示图书馆本质和图书馆事业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规律,为图书馆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的近现代图书馆学,发展至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透过图书馆历史发展实践和图书馆学学派及其学术思想流变纷纭复杂的表象(实践层面的社会现象和理论层面的文字表述形式),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图书馆学学术思想源流与其历史走向,还是世界图书馆实践的历史发展历程,二者始终坚持着同一个历久而弥坚的价值取向。这一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就是对人类的信息资源,特别是对其中的知识资源的价值认定与价值实现。而图书馆对信息和知识资源价值实现的基本社会形式和社会手段就是对信息和知识资源进行全社会共享。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人类社会信息化进程日益深化的今天,实现将人类在其整个人类文明史上所创造的全部信息-知识资源进行全人类共享这一美好愿望,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具备了理论上、技术上和现实上的可能[3,29,30,31,32,33]。
作为信息技术的产物和人类文明的成果,图书馆自形成至今,始终作为人类文明的历史传承媒介,社会文化的交流中枢和人类社会的精神家园而存在于世。图书馆的直接作用便是作为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和社会手段,对人类社会的文献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存储、传播和交流。图书馆就是在这种组织、存储、传播和交流信息资源的具体活动中,在发挥自己的社会功能的过程中,在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的同时,不断在特定社会所能够提供的现实基础和历史条件下,努力实践其信息资源全社会共享,充分实现信息资源价值这一社会理想。人类文明便在这一信息资源交流和共享的过程中,在信息资源价值不断创造和不断实现的历史过程中得以积累和传承,以至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不断从原始文明和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从工业文明走向信息文明,不断实现人类文明层次的飞跃和提升。
鉴于图书馆与人类社会信息资源的内在联系,从信息资源的角度而言,如果说,人类文明的本质意义在于能否和在多大程度上开发和利用人类自己所创造和积累的信息资源,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造、不断丰富和不断发展这一资源的话,那么图书馆的本质则是人类社会以信息资源共享为基本机制和手段,对人类文明进行历史传承、社会交流和创新发展的社会媒介。人文是图书馆的本质属性,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追求是图书馆的根本价值之所在。正因其如此,实现人类信息资源全社会共享,推进人类文明的历史进步不但是图书馆本质、图书馆社会功能和图书馆历史价值的表现形式、实现形式和社会手段,也是人类社会图书馆事业的社会理想、最高社会宗旨和终极历史目标。
如果说,以文字为代表的古代信息技术导致了文献和人类图书馆实践和图书馆事业的形成的话,那么,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卫星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相互融合构成的现代信息技术体系的迅速发展,则在使人类社会具备了对海量信息进行记录、存储、组织和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实时传递的技术能力的同时,推动了信息产业、信息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正是在信息产业迅速发展的现实基础之上,人类社会启动了并不断迅速地深化着社会信息化的历史进程。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信息化历史进程的实质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人类社会开始走向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信息资源为基础资源,以信息产业为主导产业,以信息-知识经济为经济形态,以信息文化为社会文化形态的信息-知识时代。
伴随人类社会的信息化进程,人类文明也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文明时期——信息文明。根据笔者的理解,无论是当前的社会信息化建设还是长期的信息文明建设,其基本前提都是在实现信息资源在全社会共享的基础之上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和信息资源价值的充分实现。这样,在信息资源的全社会共享和信息资源价值的充分实现这一基点上,几千年文明史中的图书馆实践便与当今世界的信息化进程建立了牢固的内在联系。“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是从图书馆中走出来的——从历史走向今天,从图书馆走向社会。在图书馆,人是以读者的身份对以图书为表现形式的社会信息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而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人是以社会成员的身份对社会信息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4]这段引自笔者《信息资源价值论》的引文所阐述的就是图书馆与信息化、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这一内在联系。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漫长历程中,越是先进的和高级的社会发展形态和社会历史进程,其社会实践就越需要科学理论的理性指导。信息化建设作为当代人类社会最为现代的社会发展形态和历史进步过程,显然比其它任何历史阶段的社会实践都更需要足够的学术理性和科学技术的支持。鉴于图书馆与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信息化建设的内在联系,为当今世界的社会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历史进程的深化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就构成了图书馆学义不容辞的学术职责和历史任务。吴慰慈先生在第六届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上提出了“建设面向21世纪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历史任务,本文认为,其理论意义就在于此。[5,34,35]也正是基于这一学术思想,20世纪末以来,笔者反复强调这样一个观点:21世纪不仅是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不断走向深化和成熟的时代,同时也必将是与信息和知识时代具有内在联系的图书馆事业和以这一事业为研究对象的图书馆学最终走向成熟和完善的时代。对功能图书馆学的理论探讨就是为此所做出的一种学术努力。
在信息和知识时代,信息资源管理是社会管理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领域。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在社会信息资源管理整体结构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图书馆的社会实践活动则构成了一定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功能。[6]
信息资源研究与信息资源建设历来是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和图书馆业务实践的重要领域。从这一角度观察,图书馆实践活动的全部历史,就是一个人类社会信息和知识资源的组织、建设和开发利用的历史。图书馆学关于信息资源的理论研究和图书馆业务实践历程,具体经历了一个从传统的藏书建设到文献资源建设进而发展到信息资源建设的历史演变过程。古代图书馆活动的历史实践侧重于社会信息和知识资源的保存、积累和组织,近现代图书馆在古代图书馆社会实践的历史基础上,更强调对公共信息和知识资源的组织建设和社会利用。在人类社会进入到由工业文明走向信息文明的历史转型和过渡时期,在社会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化的今天,信息-知识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基础资源性作用日渐明显,图书馆在社会信息-知识资源组织建设和开发利用中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必将日益为全社会所关注。这样,以人类社会的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社会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图书馆学就不能不将关于社会信息-知识资源的研究,尤其是与图书馆的业务实践密切相关的公共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与开发利用的研究列为当代图书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在此提出建立面向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与社会共享的功能图书馆学的理论思考,其理论目标就在于通过对图书馆功能的历史演进规律和在当代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的系统研究,从图书馆功能的角度推进理论图书馆学的理论深化,从而为充分发挥图书馆在信息时代的社会职能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20世纪80年代以来,笔者在文章中多次指出,随着图书馆学研究的深入,人们日益关注图书馆的社会功能,日益认识到图书馆的社会本质就是人类社会文献信息的社会载体和传通媒介。社会信息系统的核心结构是信息资源系统,而信息资源系统的主体就是文献(包括传统文献和网络文献)信息资源系统,即信息资源系统中稳定、可靠和可重复利用的部分。图书馆的社会功能正与这一文献信息资源系统相联系,是这一系统系统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7,8,31,32,36]。这样,“在当今时代,图书馆学必须致力于对图书馆和图书馆事业作为人类社会文献信息的社会载体和传统媒介的作用的研究,致力于对图书馆和图书馆事业在社会信息化进程中作为社会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心和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心的社会功能的研究。”[8,31,32]因此可以说,功能图书馆学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信息-知识时代历史条件下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发展与深化的必然结果。
由此可见,图书馆和以图书馆为基本研究对象的图书馆学与人类的信息-知识资源、信息技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历史进步具有直接的和内在的联系。这种全方位的本质性联系决定了图书馆和图书馆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一致、与人类文明的历史进步相始终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决定了图书馆学是一门以人文-社会科学为基础,以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社会共享为手段,以文化更新为目的,标志人和人类社会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历史水平和文明进步历史高度的综合性、应用性交叉学科。信息-知识资源、信息技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无一不是人的本质和人的内在潜能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作为图书馆学研究基本对象的图书馆就是这样一种社会机制:以人文为其本质属性,以通过信息资源共享满足社会信息资源需求这一社会功能为其社会存在的客观依据、现实基础和社会目标,以推进人的素质的提升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为其价值追求。图书馆社会功能的发挥以信息资源为内容,以信息技术为技术手段,以信息传递和信息资源共享为社会手段和社会形式,因此,图书馆这一社会机制是社会系统的信息机制的有机构成。
以信息-知识资源为表征的人文本质;以对信息-知识资源的组织、建设和社会共享为表现形式的社会功能;以推进人的素质的提升和人类文明的全面进步为表现形式的历史价值,分别构成了图书馆这一人类社会的信息机制和历史文化现象的内在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
图书馆的本质决定其自身价值,价值决定其功能,功能则能动地推动图书馆现象和图书馆这一社会信息机制的运行和发展。图书馆的本质和价值是图书馆功能的内在基础和内在依据,图书馆功能是图书馆本质和价值的外在表达。本质、价值和功能是同一事物的内外两个方面,须臾不可分割。
根据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这一认识规律,人类对图书馆的认识必然首先通过对其外在功能的考察和研究来揭示其内在的本质和价值,然后在对图书馆的本质和价值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够反过来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图书馆的功能。显然,对图书馆的人文本质、社会功能和历史价值这三方面关系的考察和研究也必然遵循这一认识规律。
另外,在图书馆的人文本质、社会功能和历史价值这三方面关系中,图书馆的社会功能既是图书馆内在人文本质作用于外在社会环境的具体体现,又是图书馆历史价值得以实现的现实基础。因此,在构建描述这一关系的理论体系中,图书馆的社会功能不但是人类对图书馆现象进行考察和研究的直接对象,而且对图书馆功能的深入揭示和全面描述还必然居于核心的理论地位。这样,只有从图书馆社会功能的理论视角对图书馆现象进行全面考察和深入研究,建立功能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才能够更为充分地体现图书馆社会存在的现实依据和现实基础,体现图书馆学的人文性和社会应用性的学科属性,也才能够充分揭示图书馆和图书馆学在人类文明历史发展和进步中的历史价值。换言之,功能图书馆学必须以图书馆的社会功能为理论核心,从图书馆的人文本质、社会功能和历史价值三个方面全面揭示图书馆的本质与其基本规律,从而实现为21世纪图书馆事业和信息-知识资源的社会共享事业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持。
这样,图书馆功能、图书馆职能、图书馆、图书馆学、理论图书馆学、功能图书馆学这六个学术概念之间形成了这样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
(1)图书馆功能和图书馆职能之间是一种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图书馆功能是指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系统所具有的对其外在环境系统进行反应和作用的各种能力。而图书馆的职能则是指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机构所具有的承担并完成一定社会工作、履行相应社会职责和社会义务的能力。
(2)图书馆和图书馆事业构成了图书馆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图书馆学则是人类社会对图书馆现象、图书馆本质、图书馆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的社会机制和社会系统的信息机制的形成、运行和发展规律所形成的系统和完整的认识。
(3)图书馆学作为一种应用性学科,必然是一种由理论和技术两方面科学内容构建的科学知识系统,理论图书馆学就是其理论系统的组成结构部分。理论图书馆学应该包括基础理论、应用理论、方法论三方面内容,而非如有些人所片面地认为那样,仅仅包含基础理论。
(4)功能图书馆学是在信息资源管理成为社会管理核心领域的信息-知识时代的历史背景下,在对图书馆功能与其相应的社会职能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研究的基础之上,所形成的关于图书馆功能理论的系统化。换言之,所谓功能图书馆学既是从图书馆功能的角度对理论图书馆学研究的深化,也是在图书馆功能的视角下,所形成的理论图书馆学理论体系。
这是一个以图书馆的社会功能为核心,通过对图书馆的人文本质、社会功能和历史价值的全面研究和对图书馆本质与规律的深入揭示构建起来的理论体系。显然,这一“功能图书馆学”是一种基于图书馆人文本质和人文价值的功能图书馆学。因此,就其完整的理论意义而言,实际是一种人文-功能图书馆学流派,可简称“功能图书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