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国电视艺术研究新作综述_艺术论文

2004年中国电视艺术研究新作综述_艺术论文

2004年中国电视艺术研究新著综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著论文,年中论文,国电论文,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综论共采集到2004年中国电视艺术研究领域的学术新著107部(其中丛书14种,著作67部),涉及全国10个省市的32家出版团体和88位编著作者。综论研究以此为基础展开,希望能从基础理论领域、史论领域、实务领域等几个方面,对电视艺术研究在2004年的整体态势和各领域进展、特点给以相关描述和分析。

一、电视艺术基础理论研究

基础理论部分的研究一直是电视艺术研究的重点。整合与开拓,是基础理论研究在2004年的两个显著特点,研究一方面注重对以往的学术成果进行总结与梳理,另一方面勇于开拓性的思考和探索,既有对于传统学术命题的全新阐释,也有对于新领域新问题的开拓性解答。这一领域的研究在2004年相对热闹,以电视美学、电视文化学以及新领域和相关领域的研究为主要内容。

(一)电视美学研究

电视美学探讨电视美的本质,并以此作为逻辑起点来把握电视之于现实的各种美与审美的关系,它从哲学的高度沉静观察电视媒介的快速变革与发展,以抽象表达来完成对于丰厚电视实践的学理总结。2004年的电视美学研究正是在这样的学术追求中稳步发展,并以当代审美文化研究为热点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特征:

1、学理框架的日益完善

在体系建构的宏观视野中,电视美学的学理框架在又一轮创新思维中日益完善,对于电视美学的本质追问在延续中得到拓展,而与此相关的众多哲学描述也有不同以往的新意表达。这其中首先要提到的是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电视艺术美学》(高鑫著),这部著作不同于1998年版的《电视艺术美学》(高鑫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后者是凝聚当年电视美学领域中各种学术观念与理论思考的论文合集,而前者作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成果,是作者多年电视艺术研究的总结性学术专著,同时也是中国电视美学领域的又一重要成果。新著《电视艺术美学》分别以电视、艺术、美学、前沿四章来结构全书,以清晰简洁的学理描述来结构电视艺术美学的洋洋大观,深入浅出,体系独特。

而《影视艺术哲学》(周月亮著)对于影视艺术存在、发展的理论空间做了进一步的开拓,这本专著以现象之美为其逻辑起点,试图重新设计影视艺术的观念格局,其新颖之处在于作者重新阐释了影视艺术的本体、方法、形式以及效果等基本问题,虽自指“稍涉偏颇”,却见解独到。《纪录与诠释:电视艺术美学本质》(贾秀清著)执著于电视艺术的美学本质探讨,通过对人类艺术活动的溯源追流,对电视艺术创作现象进行梳理分析,廓清电视艺术与非艺术的边界,解读电视艺术创作的内在规律。其他相关著作还有《影视文化美研究》(蔡贻象著)、《电视美学》(胡耕、董在进著)等。

2、审美关注的文化视角与时代性征

2004年的电视美学研究注重美学视角和文化视角的相互融合与观照,从审美文化视角出发,对于当代电视美学现象的大众化解读频频出现于新著中。这些审美借助“文化”(更多的是大众文化)贴近时代,使当代审美文化研究成为2004年电视美学研究的特色和热点所在。《大众文化与审美:电视艺术论》(苗棣、王昕主编)不仅试图对具体电视艺术样式(如影视历史剧)中的某些具体观念(如“真实”)进行比较意义上的审美文化协商,还尝试用“真实”与“游戏”来对当代的电视审美文化进行全新诠释。

在《电视审美文化论》(胡智锋著)中,当下许多重要而有特色的电视类型节目,如电视剧、纪录片、法制节目、综艺节目等等,都被纳入了关注的视野,并被从内容到形式上给予了多方位的审美剖析与文化透视。而《电视剧审美文化研究》(戴清著)和《戏曲电视剧美学》(杨桦著)则分别是对电视剧这一电视艺术样式进行了专门论述,试图在传统与现代的文化交叠重合之中找到美学存在的最佳落脚点。而因为如此,类型化的审美理解也得到一定的关注,电视美学研究的纵深发展由此得到一些推进。

(二)电视文化学研究

“文化”一词涵盖广泛,当电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成为关注对象的时候,其内容和形式上的丰富性使得电视文化学研究具有了广阔的空间。这一研究领域考察电视艺术的社会价值取向,对各种电视现象进行动态的分析与解答,从而获得电视艺术在社会文化意义上的整体把握,它往往因为电视和文化两者的快速演进和流变,流露出明显的时代特性。2004年电视文化学研究并没有在学科体系建设上取得更多的进展,但仍显活跃丰富,既有总体格局上的宏观把握,也有细致入微的现象分析,开阔的学术视野成为这一年电视文化学研究的显著特点:

1、多学科视角的引入

在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中,电视文化学研究开始积极融合其他学科的视线来审视电视艺术的文化学意义,使得这一领域的研究得以在另一种多学科的背景中展开,不仅获得理论内容上的新颖视角,也使研究方法得到丰富。《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陈旭光著)正是在文化、哲学、历史、心理学、美学、艺术学的多维视野中考察和研究若干重大影视现象,致力于对世纪之交的影视艺术和影视文化进行整体上的审视,并由此提出并实践了一种开放的影视文化研究的方法。而《当代中国电视文化格局》(隋岩著)也是借助传播学、国际关系学、20世纪西方学术思潮中的众多相关理论,从大众文化视角、国家安全视角等多角度多学科聚焦电视传播文化中文化格局的演变。

《影视文化前沿:“转型期”大众审美文化透视》(胡智锋主编)集合了国内电视研究领域20余位专家、学者的代表性论文,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以“转型期”中国影视文化为代表的大众审美文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地梳理和整合,体现了当前影视文化研究的最前沿成果。《解构影视幻境:兼及与文学、历史、性、时尚、网络的关系》(许文郁著)一书则是从影视艺术与历史、性、文学、时尚、网络的关系入手,从文化角度对影视艺术进行深入思考,指出“影视艺术既是科技之子,又是心灵之梦”。

2、国际交流的增多

电视文化的国际交流使中国的电视文化学研究进一步开阔了视野。虽然电视艺术基础理论领域的对外交流一直相较薄弱,但2004年至少因为电视文化学方面的活跃而有了一些改观。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内学者对于国外电视文化的分析与推介,以间接方式使中国的电视文化学研究获得新鲜内容。如《论通俗文化:美国电视剧类型分析》(苗棣、赵长军著),以美国电视剧为研究对象,对各种类型的电视剧以及相衍生的美国大众通俗文化进行了概貌式的叙述,中国电视文化的研究者或许可以从中得到某种比照。另一方面是国外电视文化译著的引进,它使中国电视文化学的研究获得了更为丰富的直接经验上的认知,如《电视与日常生活》([英]罗杰·西弗尔斯通著)针对电视与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在社会学、文化研究、心理学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试图更深入地理解电视所构成的日常生活。

(三)新领域与相关领域的研究

学科与学科的交叉、边缘地带,一直是学术研究的薄弱之处,但同时也是最易取得突破和进展的地方。电视艺术理论研究的融合之态从其衍生之日一直延续至今,研究越往前行,它与其他学科门类及其研究命题的相互渗透也愈加明显。2004年电视艺术理论的跨学科研究不断获得新的内容,新领域与相关领域的开拓不断取得进步,主要体现在:

1、新领域的开拓与突破

整合传播学和艺术学的基本理论内容,融合于电视研究的学术范畴,从而开拓出电视传播艺术研究这一新的领域。电视传播学和电视艺术学的中间地带即电视传播艺术地带的研究在2004年取得了突破,专著《电视传播艺术学》(胡智锋著)对电视研究进行探索性思考,打通了传播学和艺术学的界限,开辟出电视传播艺术学这一新的学科门类。它从具体的电视传播内容出发,完成了对于电视传播艺术的界定、构成与分类,并对其研究历史做出阶段性划分,从而勾勒出电视传播艺术学的基本架构。《电视传播艺术学》对电视传播艺术“全球化”和“本土化”问题的辨析以及在电视传播艺术功能方面对“效率”与“品格”的论述,都“是很有理论意义的独创性见解”(喻国明语)。

2、相关领域的深入与发展

电视艺术与修辞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融合研究在2004年也得以推进和深入,研究不仅对电视艺术的本体规律和本质特性进行考察,还把这种融合性思考具体深入到电视的传播环节之中。这方面的新著有《中国电影和电视的修辞学分析》(厉震林著),《影视创作心理》(秦俊香著),《解析主持传播》(高贵武著)等。

《中国电影和电视的修辞学分析》对电视的本体特性以及生产和流通环节中的各种实践状态都进行了修辞学角度的分析与解读;《影视创作心理》运用中西方心理学和美学的相关理论,论述了影视创作主体的心理特征、影视创作的心理机制的动态过程;而《解析主持传播》以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为研究对象,借用传播学、心理学、说服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深入分析从电视传播延伸开的大众传播的人际化和人际传播的大众化,从主持人角度介入电视传播的研究也算是比较独特的文化阐释。

2004年电视艺术基础理论领域的研究立体多维,涵盖广博。需要另外说明的是,《北广学者文库》丛书推出了20余位著名学者的自选集,其中归属于电视艺术研究领域的有10部。这些选集是多年学术思考的汇聚和整合,从中能够摸索学者本人的思想流变,也能感触电视艺术发展的某些脉络和轨迹。但鉴于这些学者一直以来都有专著问世,笔耕不辍,故不再对这些文选内容一一介绍。这些自选集包括《广播影视艺术论——张凤铸自选集》、《艺苑问道——仲呈祥自选集》、《荧屏艺谭——高鑫自选集》、《电视的观念——胡智锋自选集》、《解读电视——苗棣自选集》、《影视艺术之道——宋家玲自选集》、《思想的审美化——王伟国自选集》、《我的电视剧观——曾庆瑞自选集》、《声屏史苑探索录——赵玉明自选集》、《对电视的生命感悟——朱羽君自选集》等。

二、电视艺术实务研究

电视实务研究包含的内容比较宽泛,因此在资料的收集、领域的划分方面难度较大。为了使2004年电视艺术实务研究取得的成果,都能找到较为合理、适当的归属,综论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将从三个部分进行描述与分析,即电视技术应用、电视创作、电视传播环节。同时在资料整理和研究的过程中,以教材的集中出版和研究领域的拓宽为主,2004年的实务研究呈现出区别于以往的几个新特点:

首先,大批引进教材的出版,使实务领域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得到了明显加强。纵观2004年电视艺术实务新著,国外同步教材及原版引进教材明显增多,已占该年电视艺术实务研究新著的四分之一。内容主要集中在电视技术应用、创作主体研究以及相关电视艺术的传播环节的研究上。

电视艺术这一学科要求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而国内的影视艺术实务研究多以理论研究见长,注重分析,其实践性、前瞻性弱于国外的同类研究。所以2004年一些优秀的国外著作的引进为国内的电视实务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照。以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的《欧美电视实用制作手册》、《中美影视专业同步教材引进版》系列著作为代表,前者新添3本,后者新添4本。如《电视节目制作手册》([美]赫伯特·泽特尔著),作为《中美影视专业同步教材引进版》中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包括了世界上最新的电视节目制作技术与应用。由于和我国电视技术的发展同步,该书既可作为工具书查阅,也可作为教科书使用。此外还有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独立影视制片人手册——制片创作大全》([美]迈尔·史雷波曼著)等。

其次,伴随着影视艺术专业在全国各大高校的设立并走向成熟,国内电视实务相关教材的出版日趋系统化、规模化,电视实务研究的内容也由此加大。

随着传媒行业的迅猛发展,全国各大高校竞相建立影视艺术相关学科,培养影视艺术专业人才。但是很多学校由于缺乏具有实际操作经验的教师队伍,在教学中注重史论类基础课程,学生虽然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但操作技能相对薄弱,创作实践的机会不多。为了使培养的影视人才适合行业的全方位的需要,今年的影视艺术教材加大了实务领域的比重,比如《中央戏剧学院系列教材(影视专业)》、《广播电视专业教材》、《21世纪动画应用教程》等等,一批实务类新著如《影视声音基础》、《影视画面造型》、《电视纪录片创作》、《动画片创作与制作》等等由此得以出版。

第三,得益于电视传播艺术领域的学术突破,电视实务研究在传播环节方面的内容覆盖也得以拓宽,着重体现在媒介研究和受众分析方面。

受众分析实属传播领域,但又对电视艺术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反馈和引导作用。2004年这一领域有不少研究新著涉及电视传播中的艺术追求,电视传播艺术研究找到了电视艺术学和传播学的契合点,使这一类著作纳入电视艺术研究的学术视野具有了充分的理论依据。比如《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英]利萨·泰勒著)、《视听率分析:受众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王阑柱、[美]詹姆斯G·韦伯斯特等著)、《媒介效果研究概论》([美]格伦·斯帕克斯著)等著作,分析受众消费行为,提供某些文本艺术性的解决方案,为电视传播艺术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某些思路和蓝本。

电视艺术实务研究领域的总体概述如下:

1、在电视技术应用部分,依托电视艺术与技术日益融合的现实,电视技术艺术化的理论探讨逐步深入。尤其是美学与技术的融合,不仅体现在摄影美学、剪辑美学等专业学科上,还体现在整体观照电视制作技术的新著之中。

2004年编译出版的《技术的艺术:影视制作的美学途径》([美]约翰S.道格拉斯、格林P.哈登编著)、《电影电视声音——录音技术与艺术创作》([美]汤姆林森·霍尔曼编著)等著作,对于电视艺术本体论,电视技术的艺术观念与方法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与研究。作为《影视传播艺术与技术丛书》之一的《电视制作原理与节目编辑》(张晓锋著)也继续在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中进行实际操作技能的研究。王伟国先生在《思想的审美化》一书中,曾将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形容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论证了在历史上诸多重大技术革新中,技术与艺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与意义。2004年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之势在实践和理论领域都日渐增长。此外,在国外大片一轮又一轮的轰炸下,关于影视高科技的思考亦有新著出现,如《梦幻视野:高科技与影视》(思危等编著)。

2、在电视创作部分,以影视艺术的文本创作为热点,纪录片创作、策划研究等各方面的研究都进一步深入,涌现出不少新著。

针对近几年的电视剧热,曾有人称电视进入叙事年代,不仅荧屏上的电视剧作品百花齐放,研究电视剧叙事、影视剧文本写作的理论著作也纷纷推出,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势。比如《电视剧叙事艺术》(卢蓉著)围绕电视剧“叙事”的核心元素及其相关命题诸如叙事模式、情节形态、修辞技巧、话语风格等进行了深入的学术研究和理论探讨。另外《影视文学教程》(邹红主编)、《广播影视文学脚本创作》(王国臣著)、《清史与戏说影视剧》(冯佐哲编著)等书,分别从史学和文学等角度论及影视剧创作的诸多问题。纪录片创作研究在2004年度也有相应成果出现,如《电视纪录片创作》(陶涛著)、《中国独立纪录片档案》(梅冰、朱靖江编著)等,而后者实质是一辑独立纪录片制作者的访谈录,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背后故事给独立纪录片创作以鲜活生动的描述。

此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电视实务丛书》(杨金月、胡智锋主编)第一辑在2004年新出6本,如《中国电视策划与设计》(胡智锋著)和《电视节目结构方法》(童宁著)分别从方法论的角度,针对电视策划和电视节目结构设计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给出了一些独特、新颖的解决方案。

3、在电视传播环节方面,2004年的电视实务研究主要集中在创作主体和受众两个方面。受众分析在前文已有述及,不再赘述,而创作主体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制片人、导演与主持人这三大环节上。

制片人方面的研究热点集中于独立制片人,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独立制片人成为当今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与此相应,一批实用性著作也相继出炉,如《独立影视制片人手册——制片创作大全》([美]迈尔·史雷波曼著)、《独立制片——从构思到发行的全程指导》([美]格里格雷·古德尔著)等,对制片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要素、各种矛盾及注意事项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介绍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方法,为影视专业师生和影视行业从业者提供了很务实的帮助。

在导演方面,《影视导演技术与美学》([美]迈克尔·拉毕格著)、《演播室导演》([美]罗德·费尔韦瑟著)、《电视节目编导教程》(刘坚著)等著作,对于导演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都提供了实践和理论上的解答。例如《演播室导演》一书,就把实际指导、技术诀窍和职业技能三者融会贯通,并强调网络导演的概念和操作技能,内容涵盖了一名导演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知识及技巧,理论与实际结合紧密。

主持人方面,《节目主持人通论》(俞虹著)第七次的修订版得以刊行,修订版在继承以往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增补,对主持人素质、语言、采访等多个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论述,是该研究领域里的一本经典论著。传统的主持人语言艺术的理论研究也获得不断的深入,如《电视人的语言艺术》(吴郁著)、《电视播音与主持艺术》(罗莉著)相继出版,同时对于主持艺术的研究也往往关注于著名主持人的个案研究,如《明星主持与名牌节目》(蔡帼芬主编)、《现场实况著名主持人访谈录》(王莉著)、《99个问号——敬一丹漫谈主持人》(敬一丹著)都是以具体的主持人和节目为对象,对具体的实践经验进行梳理和评述,以丰富主持人艺术的相关研究。

三、电视艺术史论研究

(一)电视艺术历史研究

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来说,史学研究的意义都是不言自明的,电视也不例外。只有熟知电视发展的历史面貌,才能从中总结出规律、经验与教训,进而判断未来的趋势和走向。遗憾的是,目前电视史学研究并没有产生令人满意的研究成果。尽管许多专家学者做出了很大努力,整体来看,我国的电视史学研究仍然处于起步和积累阶段,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我国电视事业起步较晚,从1958年至今不过46年时间。对于宏大的历史来说,46年实在谈不上多么久远,加上早期电视因技术原因(无法录像)未能留下可供研究的影像资料,对今天的研究造成了一些遗憾。

其次,电视覆盖面宽,辐射的信息量大,其发展更是瞬息万变,增加了梳理和筛选的难度。

再次,电视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不仅应该主动地纳入全球电视发展的整体洪流,而且更与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息息相关。

此外,电视界重实践轻理论的整体倾向使“甘于寂寞”的电视史学长期备受冷落,历史观念的缺位和薄弱也造成电视史学研究一直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

具体到电视艺术史的研究更加不尽人意,在电视发展史研究的范畴内,相对于电视新闻史的研究而言,艺术史研究更显步履维艰。许多时候,电视艺术史的研究常常委身于电视史,具有依附性,缺乏自身应有的独立地位,这一点在2004年的史学论著中尤其明显。继2001年《中国电视艺术通史》以来,对于专门的电视艺术史的研究几乎限于停顿。2004年,许多学者采用横向研究的方式,抽取电视发展的某个断层或截面,针对个案深入剖析,拓清其来龙去脉,以点见面,从“微观历史”的角度为更宏观的历史叙述提供了材料与借鉴,其主要的著作有:《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张凤铸等编著)、《亚洲传媒研究(2003)》(苏志武、丁俊杰著)、《60分钟:黄金档电视栏目的50年历程》([美]唐·休伊特著)、《港澳台电视概观》(李献文、何苏六著)。张凤铸教授等编著的《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首先梳理出广播电视发展的整体脉络,然后在历史总结的基础之上,从节目形态、语言符号等多个层面对广播电视文艺进行全面分析与归纳。《亚洲传媒研究(2003)》采取宏观的视角,其关键词是“2003”和“亚洲传媒”,通过大量的例证、全面的考察、科学的分析,构筑了2003年亚洲传媒发展的蓝图和概貌。显然,这些论著只限于对局部的电视史料加以整理,对部分电视产品进行初步的价值评判,对电视的发展轮廓和轨迹进行阶段性的勾勒。显然,从治史、修史的史学规范和史著的价值衡定来看,这些工作远远不够。

需要着重提出的是历时14年的《中国广播电视通史》(赵玉明等编著)在2004年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全书约62万字,上起1923年中国境内出现第一座广播电台,下限截至2000年,对20世纪我国广播电视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近80年的历程首次作了全景式的描述和评析。《通史》既吸收了近年来广播电视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又突出了广播电视自身发展的特色,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广播电视通史。其中,许多章节涉及到电视艺术的探讨,很有文献价值。该书的问世,为电视史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我们可以以此为基础迈入下一个研究阶段。

尽管如此,我们还不得不承认,电视史仍然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与其他专业史学研究的丰硕成果相比,或者与我国电视发展规模的需要相比,电视史、电视艺术史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研究的空白也意味着研究的空间,中国电视史研究呼唤着更多的有志于此的学者为之奉献智慧,倾注心血,迅速打破电视艺术历史研究的瓶颈,涌现更多的历史研究论著,进一步拓展研究视野,同时在研究方式和模式上取得新的突破。

(二)电视艺术鉴赏与批评研究

电视艺术的鉴赏与批评是电视艺术研究中的重要领域,鉴赏是批评的基础和先导,二者又存在互动的关系,它们都以电视作品、电视创作、电视观念为对象,经过审慎的比较、分析、鉴别从而得出科学的判断与评价。2004年关于电视艺术鉴赏与批评的主要著作有11部。与2003年相比,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并没有明显的超越与突破,但是呈现出自身的、可贵的特点:

1、规范

以建设规范教材为目标成为2004年“批评与鉴赏”类著作的现实指向。如《影视欣赏》(周星著)、《影视艺术鉴赏》(吴贻弓、李亦中著)、《影视与影视鉴赏》(钟友循、何宇宏著)、《电视剧批评与欣赏》(刘晔原著)、《影视艺术学》(盘剑主编)等。显然,这些新著的问世,将极大地提高在校大学生影视艺术的鉴赏水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以《影视艺术鉴赏》为例,它是“普通高校人文素质教育通用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该书将百年来国际、国内影视发展的内涵及其轨迹尽可能详细地概括在一起,分门别类,循序渐进;循例求真,深入浅出;有章有法,亦步亦趋;既全面地介绍了一些基础的概念,如“蒙太奇”等,又涉及影视艺术专业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因此非常便于普通大学生学习与借鉴,推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再如《影视艺术学》,它以电影和电视剧为切入口,以单个体例审查艺术建构,在两者的流变中传授影视鉴赏的方法与视角。

2、新锐

以文化现象的宏观视野为立足点,密切关注、审查当下电视艺术发展的脉络与走向。如《影像记忆:当代影视文化现象研究》(周涌主编),该书选取新时期以来具有代表性的影视文化现象,诸如春节联欢晚会、贺岁片等,以及引起广泛关注与反响的电影、电视剧作为研究对象,集纳了影视研究领域内20余位年轻新锐的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通过盘点与梳理、透视与思考、品鉴与评论、整合与综述,力求勾勒出当代影视文化的发展历程与理论脉络。再如《新世纪影视理论探索》(金丹元、陈犀禾主编),从影视学术所关注的具体问题入手,从中寻找最新的理论解释和发现。该书之“新”,体现在它是各种不同新观念的交流与碰撞,该书之“锐”,因为它涉及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先进的社会主义影视文化的命题,囊括了本体论研究、文化研究、产业化研究和文化比较研究等诸多层面。

3、个性

以鲜明的个人风格为表达方式,使理性的电视批评得以感性显现,比如《野调无腔》(鼐康著),《对电视的生命感悟》(朱羽君著)等。作为北广学者文库丛书之一,无论是专业学习,抑或提高审美素养,《对电视的生命感悟》都是很有价值的一本新著,对于涉及电视艺术的相关问题该书做了高屋建瓴的剖析,其表达的方式生动贴切,娓娓动人。“电视纪实”、“节目形态研究”、“电视散文的文学品格”、“人文精神的体现”,行研究之实,却无枯燥、乏味的材料堆砌,论著洋溢着鲜活灵动的沟通交流气息,传达的是形神兼备的电视理念。著者将几十年的电视实践和教学经验融会贯通,使学理性、指导性和趣味性一体,的确凝聚着朱羽君教授“对电视的生命感悟”。

2004年这一领域出现的新著着重“鉴赏”,“批评”却未能秉承前两年初步呈现的独立姿态并有所开拓,电视批评理论建设步伐放缓,这对于构建成熟、完整的电视理论框架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这也说明,电视批评研究从自发转向自觉尚需时日,更应当引起学人继续关注和重视。

四、小结

综上所述,2004年的电视艺术研究新著涉及广泛,内容丰富,在电视艺术研究的众多领域都有所突破和进展,取得了不少对现时和以后的研究有重要启示的学术成果。但缺憾和不足在所难免,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电视艺术的学科定位亟需进一步的界定和廓清

以融合姿态走进学术视野的电视艺术本身具有广大的包容性,随着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它吸纳相关学科融为己用的态势愈加明显。借助其他学科视线审视电视艺术的著作不断涌现,也使电视艺术自身的学科体系建设一直处在顾盼之中,体系内的分类和定位需要进一步明晰和细化,学科内的名词和术语需要进一步界定。这是电视艺术学科建设走向成熟所必需的工作,但也因电视艺术自身的快速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它还需要更多的学者和研究者投身其中。

与学科建设相对应的是,有别于电影艺术研究的电视艺术研究的学术独立性也应该得到确认和加强。理论研究上的影视合流虽然得到某种程度上的认同,在理论建设上具有阶段上的合理性,但不能忽视两者在艺术的表现形式、在叙事的物质媒介、在观众的接收方式、在影像的传播渠道等诸多方面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

(二)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需要进一步的丰富和开拓

电视艺术研究的国际视野相对狭窄,这在基础理论领域以及历史和批评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电视艺术实务领域则相对较好,有较为丰富的国际交流。在电视艺术研究的本土化成为优势的同时,国际视野的开阔也要获得重视,它是获得帮助和借鉴以突破研究难点和瓶颈的有益途径。例如这几年在国内理论界成为热点的媒介素养研究,国外的发展已经较为成熟,但国内研究却大多零散,缺少系统性的专著与新作。

研究方法上的缺陷是一贯有之的。宏观与微观研究的脱节,注重实践经验的心得总结,却无法获得宏观理论上的提炼;比较研究的缺位,逻辑与历史感觉的缺失,缺少纵横联系的理论研究力度上的薄弱;研究深度上的再挖掘,研究角度上的再开拓等等。

(三)研究队伍需要新鲜血液的输入

电视艺术研究突破性的进展与成果,大多集中在学界已有广泛知名度的学者身上。学术研究队伍中缺少新的面孔,在为数不多的新人的著作中也缺少有分量的学术成果。老人多新人少,新生力量不足,后备力量跟不上是电视艺术这个本身发展迅速的学术门类遭遇到的现实尴尬。

承前启后,是年度新著研究的愿望所在。纵观2004年的电视艺术研究,既有令人欢欣鼓舞的突破与进展,也存在让人遗憾的缺失与局限。但虽有疏漏却不止于步,这些新著凝聚着学界、业界诸多工作者的心血,也是中国电视艺术研究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坚实脚印。鉴于篇幅所限,无法面面俱到,但求窥斑知豹,分析与评论或有不当,恳请学界同仁指正。在此,年度新著综论研究小组对所有的编著作者、出版团体致以衷心感谢。

附录:综论论及的相关新著书目

高鑫著:《电视艺术美学》,文化艺术出版社

周月亮著:《影视艺术哲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贾秀清著:《纪录与诠释:电视艺术美学本质》,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蔡贻象著:《影视文化美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胡耕、董在进著:《电视美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苗棣、王昕主编:《大众文化与审美:电视艺术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胡智锋著:《电视审美文化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戴清著:《电视剧审美文化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杨桦著:《戏曲电视剧美学》,四川大学出版社

陈旭光著:《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隋岩著:《当代中国电视文化格局》,北京大学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胡智锋主编:《影视文化前沿:“转型期”大众审美文化透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许文郁著:《解构影视幻境:兼及与文学、历史、性、时尚、网络的关系》,中国社科出版社

苗棣、赵长军著:《论通俗文化:美国电视剧类型分析》,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英]罗杰·西弗尔斯通著:《电视与日常生活》,江苏人民出版社

胡智锋著:《电视传播艺术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历震林著:《中国电影和电视的修辞学分析》,中国戏剧出版社

秦俊香著:《影视创作心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高贵武著:《解析主持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张凤铸著:《广播影视艺术论——张凤铸自选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高鑫著:《荧屏艺谭——高鑫自选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仲呈祥著:《艺苑问道——仲呈祥自选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胡智锋著:《电视的观念——胡智锋自选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苗棣著:《解读电视——苗棣自选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宋家玲著:《影视艺术之道——宋家玲自选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曾庆瑞著:《我的电视剧观——曾庆瑞自选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王伟国著:《思想的审美化——王伟国自选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赵玉明著:《声屏史苑探索录——赵玉明自选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朱羽君著:《对电视的生命感悟——朱羽君自选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美]赫伯特·泽特尔著:《电视节目制作手册》,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美]迈尔·史雷波曼著:《独立影视制片人手册——制片创作大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王红霞著:《影视声音基础》,中国电影出版社

高雄杰著:《影视画面造型》,中国电影出版社

[英]利萨·泰勒著:《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阑柱、[美]詹姆斯G·韦伯斯特等著:《视听率分析:受众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华夏出版社

[美]格伦·斯帕克斯著:《媒介效果研究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美]约翰S.道格拉斯、格林P.哈登编著:《技术的艺术:影视制作的美学途径》,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美]汤姆林森·霍尔曼编著:《电影电视声音—录音技术与艺术创作》,华夏出版社

张晓锋著:《电视制作原理与节目编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思危等编著:《梦幻视野:高科技与影视》,科学普及出版社

卢蓉著:《电视剧叙事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邹红主编:《影视文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王国臣著:《广播影视文学脚本创作》,浙江大学出版社

冯佐哲编著:《清史与戏说影视剧》,台海出版社

陶涛著:《电视纪录片创作》,中国电影出版社

梅冰、朱靖江编著:《中国独立纪录片档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胡智锋著:《中国电视策划与设计》,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童宁著:《电视节目结构方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美]格里格雷·古德尔著:《独立制片——从构思到发行的全程指导》,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美]迈克尔·拉毕格著:《影视导演技术与美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美]罗德·费尔韦瑟著:《演播室导演》,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刘坚著:《电视节目编导教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俞虹著:《节目主持人通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吴郁著:《电视人的语言艺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罗莉著:《电视播音与主持艺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王莉著:《现场实况著名主持人访谈录》,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敬一丹著:《99个问号——敬一丹漫谈主持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蔡帼芬主编:《明星主持与名牌节目》,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张凤铸等编著:《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苏志武、丁俊杰著:《亚洲传媒研究(2003)》,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美]唐·休伊特著,马诗远等译:《60分钟:黄金档电视栏目的50年历程》,清华大学出版社

李献文、何苏六著:《港澳台电视概观》,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赵玉明等编著:《中国广播电视通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周星著:《影视欣赏》,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贻弓、李亦中著:《影视艺术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

钟友循、何宇宏著:《影视与影视鉴赏》,中南大学出版社

刘晔原著:《电视剧批评与欣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盘剑主编:《影视艺术学》,浙江大学出版社

周涌主编:《影像记忆:当代影视文化现象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金丹元、陈犀禾主编:《新世纪影视理论探索》,学林出版社

鼐康著:《野调无腔》,华文出版社

标签:;  ;  ;  ;  ;  ;  ;  

2004年中国电视艺术研究新作综述_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