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现状与建议
李 玉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芜湖 241000)
摘 要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快速的生活节奏和社会压力使人们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还比较薄弱,人才素质高低不一,社会迫切需要建设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人才队伍。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研究,了解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发现当前环境下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据此提出了相关的六项建议,希望对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起到帮助。
关键词 心理健康服务 人才队伍建设 建议
心理健康服务队伍是指由专门经过培训的具有心理咨询与辅导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一群工作者共同组成的一支有利于解决社会心理问题的队伍。在当下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而社会心理问题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完善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尤为重要,对提高人们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升社会幸福感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晓明在“心关爱,进百城”公益活动中介绍了心理健康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实施方案。他提出建立四级联合培养团队,四级之间互相监督,分工明确。张爱莲,黄希庭在《国外心理健康服务人员胜任特征》中指出良好的心理健康服务人员需具备了解个体与文化差异、具有职业操守、人际能力,评判性思维、职业精神、了解自己以及个人对职业适合度等特征。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都是一项具有专业性的工作。我国目前从事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人员仍存在着数量不足和质量低下的情况,这已成为制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发展的瓶颈。提高心理健康服务质量,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刻不容缓。
1 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现状及问题分析
1.1 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才现状与需求情况
1.1.1 心理健康服务人才现状
2018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重点改革任务涉及完善进出口体制管理、深化下游竞争性环节改革等8个方面。针对油气产品定价机制,《意见》提出要“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发挥市场决定价格的作用”,成品油市场化改革仍将坚定不移地推进。从当前中国成品油市场现状看,市场竞争主体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成品油供应充足,价格已能较好地反映市场供需情况,炼化行业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加油站零售业务全面放开,这些因素都为全面市场化改革提供了必要条件,也意味着中国成品油市场完全市场化至关重要的一环——定价机制的全面市场化条件已基本具备。
在心理健康服务人才培养上,我国的心理健康服务人才大多是从学校里培养出来的,很多是在师范院校和医学院校。在医学院校中,培养心理专业人才的过程和培养专业医生的过程差不多。而在师范院校中,虽关于心理的专业有应用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研究性专业,也有心理健康教育等实践专业,但这些专业学生对于真正进行心理问题开展咨询和辅导的能力远远不够,非医学背景和师范背景的心理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机构较少。
1.2.1 心理健康服务人才数量不够,质量不高
1.2.4 缺乏人才激励机制,社会支持性不强
从时间向度看,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管理模式与思想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一个生成与转换的过程。任何社会管理思想都深深依存于它所产生的社会环境,目的也是为了解决其当下社会面临的秩序、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等问题。从追求政治和行政独立,到以绩效为核心,再到更为重视社会公正,发展任务的转换决定了不同时期西方社会管理的特点。
1.2 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
1.1.2 心理健康服务人才需求情况
英语和政治类课程是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必修课程,作为公共课程,内容和课时的设置对研究生的培养起着“打基础”的作用。想要了解国外研究动态,看懂英文文献,研究生应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虽然目前本校研究生英语课时相对其他课程来说较多,但是许多学生为了应考四、六级以及各种英语考试而忽视了英语课上知识的学习和课后巩固。采访了解到,大部分学生认为英语课内容与本科阶段重复性较大,并且课程内容比较随意,没能使自己的英语水平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人才的数量虽然逐年增加,但是仍然不能满足我国的实际需求,人才队伍数量不够,质量不高。国内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和机构不多,很多培训机构规模小,培训时间段,往往只重视理论的教学,缺乏实际教学和实践。
1.2.2 人才队伍培养缺乏统一而规范的认证机构
《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中没有对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的培训机构及培训人员资格做出明确的规定。所有的培训班对老师,课程内容和要求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在短期培训班中,几乎都是进行心理学理论教学,而缺乏临床实践教学。训练时间特别短,严重影响实际效果。
心理健康服务行业作为社会各大行业之一,其自身发展也需要不断扩大队伍,提高整个心理健康服务水平和能力以提高本行业的社会地位和专业发展。
在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中,劳动部、卫生部以及教育部都有各自独立的专业资格认证培训和考试,但它们之间互不认可对方的证书。并且,彼此之间缺乏互相的监督和管理,因而总是产生矛盾和不规范行为,这对我国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开展十分不利。
1.2.3 心理健康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缺乏督导和监管体系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下出现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创建,中国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更多的心理健康工作者投入社会去解决和减少心理问题,同时,各大医学院校和师范院校为满足现在心理健康服务人才的需要,也在不断进行各种扩招以及开展各种理论与实践的专业培训。
目前,仍存在多数人不愿意向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者咨询,他们对这一行业的认同感不强,同时,在心理健康服务行业中,对于资金保障,福利待遇,机构管理等方面的关注度不够,缺乏有效的人才激励和保障政策。
专家共识推荐:前列腺增生患者均为老年患者,多合并多种内科疾患。建立完备的多学科合作机制是提高患者手术安全性的有效方式。
Starfall的学习材料可以邮件发送,保存或者打印,这就方便了教师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式的学习环境,学生们可以练习并且提升自己的社交,认知以及元认知能力。[8]此外,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在网站上的学习来证实学生的动机,学业进步以及成绩水平。[9]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评价档案,可以是“作品文件夹”“过程文件夹”或者“进步文件夹”。[10]同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们准备电子档案,他们可以自己进行编辑,添加或者链接新的作品。[11]学生们还可以互相分享,或者同教师分享,也可以同父母或者其他班级的同学分享自己文件里的作品。
2 关于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2.1 建设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者的资格审查和认定机制
国家劳动部、卫生部以及教育部要共同探讨关于心理健康服务人才的鉴定标准,制定统一的人才标准和资格审查制度,其次,在资格认定中,要提高职业资格认证的报考条件和技能培训要求,比如,在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报考条件中,增加学历要求,增加实习和经验年限要求。
根据2013年我国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中的老年人生活照料调查统计[1]数据显示(以城市老年人生活照料分析为主),11.9%的在城市生活的老人在近30天的生活起居方面需要照顾时,49%由配偶照顾;47.4%由子女或孙子女照顾;0.8%由亲戚、朋友、邻居照顾;0.2%由社区提供照顾服务;1.8%是其他受助渠道获取照顾服务或者是没有人照顾,生活照顾需要自己独立完成,具体见表1。
2.2 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者培训机制
(1)逐步完善本科、硕士、博士关于心理健康服务的人才培养体系,鼓励高等院校与国际一流的心理咨询师教育和培训机构联合培养人才,在高校的专业培养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增加实际操作的机会。
(2)建立心理健康服务教学实践基地,充分结合丰富的专家资源,以社会需求为核心,以心理健康服务人才为培养对象,以专家支持和社会支持为专业引领,以教授治学为模式原型,以遵守行业伦理规范道德为基本原则,以构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胜任力为实际目标,将这些因素整合起来构成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模型,提升心理健康服务的胜任力。
2.3 建设心理健康服务从业人员督导和监管体系
督导制是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内设置的由经验丰富的咨询师对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工作素质、业务水平进行督促和指导的制度,它包含了咨询员上岗之前的培训、上岗之后的指导,是对咨询员的咨询全过程的督导。每个咨询员上岗时都必须要接受常规的督导。建设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者从业人员督导制度,可以是上级督导,也可以是同侪督导,督导可以在工作者本人出现心理问题时,帮助其恢复心理健康,有助于工作者服务技能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者及时调整服务策略,促进自己成长与专业发展。
2.4 制定人才激励和保障政策,增加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者的岗位吸引力
各有关部门要积极设立心理健康服务岗位,逐步将心理健康服务人才纳入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与管理体系,根据行业特点分类制定人才激励和保障政策。定期进行民意测查或者质量测评,及时进行反馈评定,开展多项活动,活跃服务团体,定期开展座谈会,促进心理健康服务者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要适当改善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士的待遇,提高社会对这类人才的尊重度。
参考文献
[1]徐大真,徐光兴.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模式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07(04):7-8.
[2]辛志勇.加强社会心理服务重在专业人才建设[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8(10):591-592.
[3]张爱莲,黄希庭.国外心理健康服务人员胜任特征[J].心理科学进展,2010(02):331-338.
[4]孙颖慧.加强人力资源心理健康服务的思考[J].口岸卫生控制,2008(03):1008-5777.
[5]魏淑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现状与发展策略[J].济南大学学报,2013(04):1671-3842.
[6]HANNAF J,BEMAK F.The quest for identity in the counseling profession[J].Counselor Education&Supervision,1997(03):194-207.
中图分类号: B844.2
文献标识码: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