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岛地域特征下传统村落空间环境设计——以浙江东极岛为例论文_陈一丹,胡佳娜,熊莹

浙江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 浙江杭州 310023

摘要:随着美丽乡村的建设,我国乡村环境逐步得到改善,因地制宜,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内陆地区乡村建设比重增加,但是海岛建设相对欠缺。本文基于东极岛东福山岛的石屋村进行实地调研,挖掘传统石构民居的地域文化特色,对当地石屋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并从当地居民心理诉求、内外部空间布局优化、基础设施使用等方面对海岛地域特征下传统村落空间环境设计进行了探讨,从而为海岛传统特色的民居改造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以及能更好地传承、延续和保护具有海岛地域特征的传统村落。

关键词:空间环境设计;地域文化;传统村落

1 引言

东极岛环境位置优越,东福山岛以其独特的海岛优势形成古朴的石屋群,保留了自然天成的地域文化特色。然而,由于年代已久,石屋缺乏维护和修葺,其基础设施落后,空间分布不合理,居住的舒适度不高。石屋村大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老人留岛数量增加,陈旧落后的居住环境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诸多问题。因此,对石屋村的保护和改造迫在眉睫。浙江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师生对石屋村进行为期十五天的设计调研,梳理海岛地区石屋的基本情况和现存问题,探索在当地技术上可操作的石屋传承保留方式。

2 东福山岛背景情况

2.1 区位、气候、交通条件

东极岛位于我国大陆最东端,是习惯上对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东极镇所辖的所有岛屿的总称,东福山岛隶属普陀区东极镇,距大陆岸线最近点约65.4公里,岛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长约3000米,宽约1700米。东福山岛属于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海洋型气候区,四季分明,但是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温和湿润,年均光照在2000小时左右。七八月份容易出现干旱,夏秋之际易受台风影响。海岛的一侧是密集的建筑群,其中老房子构成了“极地民居,东海渔村”的原生态文化(图1)

图1 东福山岛自然地形

2.2整体建筑风貌、总体资源评价

海岛呈密集的石材建筑群分布状态,荒废的大树湾石屋建筑群是当地建筑显著特色。村落路面由石块建造,靠近海岛码头的部分石屋建筑通过加入了钢筋混凝土进行了改造。海岛地形复杂,等高差较大,海岛太阳能、风能资源相对丰富,建筑石材充足,淡水资源缺乏,第三产业逐年发展。沙石地貌造就了当地居民因地适宜地使用大型石块来建造房屋,岛上没

有多少平坦的土地,大部分房屋都是建造在山坡上或者依靠搭建一些铁皮的平台来扩大房屋的面积。

通过实地调研我们得出结论:东福山岛屿石材充足,自然乔木种类繁多,建筑整体保留自然石屋原始风貌,目前当地居民以老年人居多,且对石屋生活的依存感较强。海岛的自然生态环境不仅是石屋村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它与海岛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是海岛村落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障。因此,在对海岛传统村落的物质环境改造中,应该尊重和维护这种自然生态环境特质,对村落物质环境资源的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充分考虑改建类建筑和环境设施的比例分配,反对进行大拆大建的改造方式,以维持自然生态环境与乡村发展的平衡关系。

3 适老化改造设计的基本思路

3.1传统风貌建筑的有机更新

“全球化”导致建筑缺乏传统性和历史性,建筑失去了人情感和语言的交流,沙石地貌造就了当地居民因地适宜地使用大型石块来建造房屋,石头、老瓦、旧木、夯土、老砖等本土元素展现了当地特色文化,保留了海岛原有的历史风貌。以石块搭建的建筑墙体牢固厚重,有较强的防御性,给居民带来了安全感。石结构建筑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然而,经过长时期的风雨侵蚀,石块缺乏维护和修葺,使得建筑逐渐老化。

在设计中我们充分考虑海岛特有的渔文化以及传统建筑文化传承,对村落中特色建筑进行保留修建,打造公共空间、展示空间及景观节点,在不破坏资源的情况下,对于海岛地域特征下传统村落空间应采取更新与传承相交织的方式延续文脉保护特色。本次设计在石墙的基础上融入混凝土、玻璃等元素,并对室内空间进行了重新分布,用混凝土作为构造与装饰,主要也是为了抵御海洋的极端气候所带来的侵蚀。墙面和部分屋顶使用玻璃,保证了充足的光照,解决了室内潮湿阴暗的缺点,同时多角度的“看景”,把海景引入室内,对传统风貌建筑进行一定的有机更新。

3.2建筑内部空间人性化设计

住宅内部空间关系着居住者的舒适度及安全性。对海岛石屋住宅内部空间的改造,应适应海岛常住老年人的各项身体机能,同时也要保障老年人的安全。原住区环境及设施难以满足老人的需求,其中存在着防水、通电、通风等问题。住宅适老化改造设计,不仅要考虑到无障碍设计,还要考虑舒适性、便利性及安全性。

图2 适老性改造前后对比图

通过采访,老人常年独居于石屋中,身体状况良好,但行动不便,走不了太远的地方,房屋内部空间分区不明确,杂物堆放较多,厨房与卧室几乎连在一起,地面不平整,且室内空间没有卫生间,老人除了每日必需的进食,睡眠,出门如厕,基本上没有其他娱乐方式。我们将室内空间重新分割,加入了客厅,卫生间,同时扩大厨房,将卫生间置于离卧室距离近的位置,厨房与客厅相连通,使整个室内空间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连贯且丰富起来(图2)。

(1)空间布局调整

基于原先住宅空间狭小,室内空间分布不合理,杂物摆放杂乱无章,使空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原住宅内部无卫生间,沿袭传统卫生间设置于室外自植地旁边,从住宅至卫生间的行走道路狭窄且崎岖,老年人如厕需至室外且困难,因此,室内增添够老年人单独使用的卫生间,方便了老年人如厕,又保证了他们的安全。改造设计中在原住宅的基础上扩建室内空间,使老年人在室内的活动范围增加。原住宅内无实际意义上的厨房,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对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了影响。厨房采用开放式,与就餐区相连,方便轮椅出入(图3)。

图3 住宅室外空间分布前后对比

在原住宅中空间分区不明确,我们提出在适老化改造设计中将室内空间重新分割,加入了客厅,给老年人提供了更大的娱乐空间,同时扩大厨房,原屋只有简单的厨房必备用具,将厨房扩大,使老年人能够轻便地进行烧煮。将卫生间置于离卧室距离近的位置,方便了老年人夜里如厕,保证安全性。整个空间的重组把室内空间充分利用起来(图4)。

图4 住宅室内空间分布前后对比

(2)消除高差,加大走道宽度

中国古代的建筑中几乎都存在门槛这个建筑构件,海岛石屋亦然。岛上居民主要以老年人为主,岛上住宅入口处有较高的门槛,出现明显的高差,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年轻人背井离乡,对于老年人来说,门槛功能逐渐退化。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提高步子比较吃力,不方便老年人行走。在进行改造设计时,增加了住宅通道及行走面积,消除住宅出现的高差,以保证老人在住宅内畅通无阻以及老人的安全。

(3)安全性细节设计

卫生间地面采用防滑性良好的瓷砖,卫生间门口及内部避免出现高差,最好做到干湿区分离,卫生间坐便器、洗脸盆、淋浴附近安装扶手,同时在淋雨处及门口放置防滑垫,卫生间门宽度做大,方便轮椅进出。厨房地面采用防滑垫,地柜台面高度800mm左右比较适合老人使用,多设计中部吊柜,尽可能避免登高或弯腰,炉灶增加自动断火功能,同时安装燃气泄漏报警器。在房屋内部加装传感器、通报设施,并与社区服务中心有关系统联网,老年人可以随时通过设备与管路人员联系,这样可以让老年人在心理上更加安心,在生理上也更加安全。

3.3外部村落街巷体系的构建

个人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身体能力的变化和周围环境存在动态关系。海岛民居布置相对集中,村落具有海岛特色,外部村落街巷系的构建既对村庄旧的布局进行改造,也对村庄发展路径进行更新,既引入新的居住模式,享受城市化的现代生活服务,又保留现有村庄特色,传承特色民俗文化。

(1)加宽居住区道路

本次设计中,海岛老旧社区的建造历史久远,社区道路路网结构不合理,道路破损量大,人行道均出现多路段,大面积破损,道路宽度狭窄。由于住宅区已经实现人车道分离,外部空间道路多为狭窄陡峭且不平坦的阶梯,加宽居住区附近道路,将多级阶梯转变为缓坡,避免漫长而垂直的路线,并在道路两侧设置扶手,在有坡道、转弯、台阶等地方做出明显的提示,以便于老人和游客识别,提前作出反应,同时充分利用和结合地形,尽可能结合自然分水线和汇水线,以利雨水的排除与收集。

(2)加强夜间照度

夜间加强照度,东福山岛的每一条路上除了房屋内部的光照,不存在路灯,在各家建筑外部增加照明以保证行走道路的基本照明。增加带有夜间照明效果的道路指示牌,使道路得到形象、具体、简明的表达,在崎岖的山路或在急转弯或者一些道路情况不好的地方都需要设置指示牌,而晚上在这些环境下视线光线效果不佳,普通的灯光难以有效的将指示牌照明,并且老年人视力下降很难看清黑暗环境下的指示信息,看到指示牌信息后对其所描述的危险路段也没有更好的感知,如果在这片区域有探照灯设备会大大增强居民的信息接受,保证安全行走。合理的夜间照明系统,可以减少居民夜晚出行的危险。延长岛上老年人的户外活动时间,对老年人的交流活动有着促进作用。

4 结语:

本文将浙江东极岛东福山岛作为课题研究对象,着重探究海岛地域特征下传统村落的空间环境改造,对石屋传统建筑风貌、民居内部空间和外部村落街巷体系进行了保护性改造的具体构想。在改善人居环境物质基础设施的基础上,保持原生态村落的历史风貌,让石屋村的文化得以保护和延续,这也是我们每个设计者不可忽视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李宪锋,黄海波,刘苏文,江南"非典型古村落"杨桥建筑环境改造设计与研究[J]. 大众文艺,2017(15).

[2]王启明,李广,何悠源,.乡村旅游视角下的村落民居空间更新设计研究——以衡阳市曲兰镇湘西村为例[J]. 中外建筑,2018(10).

[3]乔海燕.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浙江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1).

[4]赵立志,王兆海,韦刚夫. 北京1980年代典型老旧住宅适老性改造初探[J]. 城市发展研究,2016,

作者简介:

陈一丹(1997—)女 汉族 浙江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本科生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胡佳娜(1998—)女 汉族 浙江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本科生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熊 莹(1982—)女 汉族 浙江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教师 博士 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论文作者:陈一丹,胡佳娜,熊莹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4

标签:;  ;  ;  ;  ;  ;  ;  ;  

基于海岛地域特征下传统村落空间环境设计——以浙江东极岛为例论文_陈一丹,胡佳娜,熊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