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成人教育与农村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人教育论文,社会经济论文,和谐发展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败取决于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成败。为此,国家采取调整农产品结构、加快农村改革、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等有力措施,加快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而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的开发应是第一位的,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条件下,如果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能力不能实现从弱势向强势的战略转化,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将由资金、技术转为人才。为农业发展培养一大批技术人才,造就数以亿计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也是21世纪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
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着眼于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应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扫除各种体制障碍,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使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出现新的发展趋势。
1.农村教育在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
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为了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按照党的十六大三中全会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思路,我国把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把农业发展放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统筹规划,把农村的繁荣放在整个社会进步中统筹考虑,把农民的增收放在国民收入大格局中统筹安排。为此,农业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中被确立为我国社会经济第一产业和基础产业,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以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政策、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村教育改革等为主体的农村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
在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中,发展农村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重要作用,是直接关系到8亿多农民的切身利益,满足广大农村人口学习需求的一件大事;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在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中,建立和健全了农村教育工作领导责任制,把农村教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发展本地农村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规划,精心组织实施,狠抓落实,开创农村教育工作新局面。
2.发展农业科技是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原动力
对传统农业的“工业化”改造,用市场经济的新理念管理农业,以抓工业的办法管理农业,把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经济、工业经济的要素,加快农业迈向现代化的进程。这是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而要实现农业产业化,加快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优化农业产品结构,加快工业化趋势,农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实现规模化经营、公司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完全机械化耕作、高科技生化农业等目标,发展农村科技是基础和突破口。
从2000年起中央做出了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西部大开发、农村税费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小城镇发展等重大决策,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基本目标,一方面加强对农业政策和财政上的扶持,加大农业投入,增加对农民的补贴等给农村直接“输血”。另一方面,加快发展农业科技,进行农村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把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实用技术全面落实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鼓励各地区积极推进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加快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使特色农产品规模化,农产品加工精细化。提高农业科技整体水平,推动各地区调整农作物布局,引导农民调整农产品结构,加快新品种的选育和引进。
3.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是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关键
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据人口普查,现在约有8亿农村人口,其中劳动力占70%,大约5亿人。但我国农业耕地约19.5亿亩,按照现有的生产力条件大致只需要1亿劳动力,乡镇企业和农村工商户约能容纳0.5亿人,这样算来我国农村还有3.5亿剩余劳动力。这3.5亿剩余农村劳动力中,除了1.2亿外出打工,余下的2.3亿则滞留在土地上。特别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健全和完善,我国在城镇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数量正在不断增加,已超过城镇国有和集体企业的职工总数,正成为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的主力军。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至2002年底,我国城镇国有和集体企业职工总数为8700万人。而农业部提供的数字表明,目前离开户籍所在地半年以上,进入城镇在二三产业单位打工的农民工约有9200万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工的数量还在继续增加。因此,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将直接影响全面实现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宏大目标。国家和各级政府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国家《“十五”计划纲要》提出5年间从农村转移出4000万剩余劳动力的计划目标,各级政府采取各种措施,统筹安排城乡劳动就业,改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建立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的机制,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建立和完善农民外出务工的就业指导、技能培训、法律援助机制,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创业和转移就业的能力。
二、成人教育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为农业现代化培养实用型技术和管理人才
发展农业科技,加快农村自然经济工业化改造,需要强有力的人才资源支撑。而我国农村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人力资本存量与需量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70%,而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城镇人数是农村人数的18倍。农业科技、金融、管理等方面人才尤为匮乏,农业科研队伍的数量不能适应需要,乡镇机构改革后,农业科技人员大大减少,难以完成农村科技推广工作,农业院校的学生毕业后没有几个回农村工作。因此,要实现农业工业化目标,加快农村专业人才的培养,扩大农村人力资本总量,就必需充分发挥成人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速效性、实用性优势,特别是对口培养急需的实用型管理、策划、科技人才。
2.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我国目前一、二、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比例约为 50∶23∶27,随着我国新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将有更多的农民工向制造业和服务业涌入,农民工人数将达到1亿2千万人以上。随着农民工数量的增长超过国有和集体二三产业职工数量后,这一群体已发生深刻的变化,真正跻身于中国产业工人队伍。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尽管农民工数量巨大且不断增长,但却没有出现一支相对成熟稳定的技术工人队伍。据了解,农民工从事二三产业多未经过任何职业教育和培训。这也是许多产品、服务质量上不去和生产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据统计,目前我国产品的市场抽查合格率平均只有70%,不良产品造成的损失每年近2000亿元。 2002年底,有关部门评选我国101名工人“技术能手”,其中竟找不出一个农民工。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农民工流动性强、市场竞争意识薄弱等等,但没有形成新产业工人素质得以提高的培育成长机制却是最主要的原因。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村培训就业处认为,职业支柱能力属于个人人力资本,一般要通过教育和培训两条途径获得。《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要建立政府扶持、用人单位出资、培训机构减免经费、农民适当分担的农村成人教育新机制,每年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2000万人以上,使他们初步掌握在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必需的技能,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证书和培训证书。
3.提高农村人口整体质量
实现农村小康的关键就是要让农业占整个GDP的比重、农民占总人口的比重都大幅降低。但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仍占很大比重,且整体素质偏低。据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年约有8亿农村人口,全国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33年,相当于初中一年级水平,青壮年人口中文盲占9%以上。要把农村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就必须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水平,特别是加快提高农村青壮年人口的整体素质水平。因此,《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要以农民培训为重点开展农村成人教育,一方面是要普遍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每年培训农民达到1亿人次,同时要以扫盲为主要任务,对广大农民进行文化教育培训,整体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
三、影响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几个重要因素
进入21世纪,一度红火的农村成人教育出现持续性下滑态势。培训机构锐减,1999年我国拥有农村技术学校52.29万所,2000年为47.49万所,2002年降为37.91万所;培训结业农民人数剧减,1999年培训结业9547.65万人次,2000年为8807.33万人次,2002年仅为7681万人次。因此,要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就必须探究干扰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基因,寻求一条符合国情的农村成人教育发展道路。
1.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村教育需求疲软
农业生产方式落后是“三农”必须解决的难题之一,也是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与100年前相比并没有显著的变化,其特征是:人多地少,以家庭为经营单位,分散小地块经营;管理水平低下,产品品种单一;市场化程度低,初机械化,谈不上高科技手段,政府很少或没有补贴;运输、储存手段落后,损失率高,后续加工简单粗放。落后的生产方式必然是低效率运作,我国农村一个劳动力连自己在内只能养活7个人。
农业生产方式的落后又必然导致对教育需求的疲软,目前我国有文盲8507万人,90%也就是7656万人在农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在2007年要把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大幅提高农民对文化科技知识的需求,如果农业生产方式不发生重大变革,在短时期内就难以促动农村教育需求。
2.农村贫困人口规模巨大,制约成人教育发展
党的十六大指出:“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而目前,按2000年我国划分贫困人口的年人均收入低于625元的标准,我国尚有3000万贫困人口。除贫困人口外,在已经脱贫的人口中,我国还有近两亿农村人口的年人均收入大致为850-950元,比贫困人口的收入高不了多少,是农村中的“贫穷人口”,这样我国的穷困人口总数达2.3亿人。他们人口素质不高,生产生活条件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很弱,生产生活仍很困难。
巨大规模的贫困人口,促发了农村教育危机。近年来,农村教育费用不断飙升,农户培养一名小学生一年需1000元,初中生需1400元,高中需3000多元,培养一个大学生至少要10000元,高昂的收费使贫困家庭难以承受,农村中小学生因贫辍学的情况不在少数,有的农村中小学失学率达到30%。目前我国还有490个县尚未实现“普九”,100个左右的县未能普及小学教育。而高校高昂的学费和少数大学生就业难造成农民对上学的预期大大降低,“读书无用论”开始回潮,不仅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对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也产生强烈冲击,青壮年农民对学习和培训失去了热情,参加各类文化教育、农业技术培训的农民数量锐减。
3.国家财政投入不足,农村教育发展举步维艰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支农资金在增长,如“九五”期间,国家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费是“八五”期间的1.92倍,但支农资金在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却不断下降,1980年是12%,1990年是10%,近年来大约维持在8%的水平上。而且国家对农村财政的投入采取转移支付方式进行,中央和地方按20%和80%比例投入,而问题是地方特别是中西部落后地区地方财政投入难以落实,造成国家财政农业投入有30%-50%资金到不了位。
国家农村财政投入的明显不足,导致我国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在文化、教育、卫生、医疗、基础设施、公共福利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发展滞后,与城市形成强烈反差。就教育而言,中小学教育资金困难,教学设施简陋,师资短缺,教学手段落后,许多地方由于乡镇教育资金紧缺,拖欠教师工资现象严重,骨干教师大批流失,出现教育危机。而成人教育更由于乡镇财政缺口大,成人学校成为基层机构改革的目标,在许多地方乡镇的成校在机构改革时被取消,使农村成人教育发展失去了重要基地,导致原来较为完善的农村成人教育网络出现“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
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几点构想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是推动我国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成人教育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特殊性服务产业,在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1.建立“三校合一”的农村成人教育新机制
建立我国农村成人教育新机制是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根本。一方面要坚持培训与市场挂钩,鼓励和支持“定单”培养,先培训后输出,逐步形成政府扶持,用人单位出资,培训机构减免经费、农民适当分担的成人教育投入新机制。一方面要继续发挥农村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重要作用,构建“三校合一”的农村成人教育新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成人教育网络。农村成校和职校是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基本单位,要加强成校和职校的基本建设,重点解决“房子、班子、票子”问题,在全国地区建立以农村成校和职校为基地的农村成人教育基本体系。同时,还可充分利用农村基础教育教学设施开展农村成人教育,农村中小学可一校挂两牌,发挥多重职能,学校既是培养新型农民的中心,又是农民学习农业科技知识的培训中心,还是农业科技的示范中心和信息传播中心。学校在搞好文化课教育的同时,可以开办夜校、建立咨询室、常年举办培训班等形式,积极开展农民文化技术教育和培训,成为乡村基层开展文化、科技和教育活动的重要基地。
2.重点培养农村乡土专业技术人才
为我国农业发展培养乡土专业技术人才是21世纪农村成人教育的核心任务。农业发展需要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支撑。除了要采取相关政策,积极吸引和留住农业科技人才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和培训农村乡土专业技术人才,包括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农艺师、农技师等中层专业技术人员。2004年农村高中参加普通高等教育的考生首次超过城镇考生人数,达398万人,加上历届数以百万计的落榜考生,这个庞大的农村知识群体是培养农村乡土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基础,成人教育要创新农村人才培养机制,构建起普通教育与能力技术教育相互融合,初、中、高等教育相互衔接的适应多元产业化结构发展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多渠道、多形式培养出多层次、多规格、多类型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
3.加强农村后备劳动力的就业和创业教育
加强对农村后备劳动力进行就业和创业教育,是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重要内容。成人教育要在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基础上,与基础教育相互链接,相辅相成,加强对新一代农民和后备农业劳动力的就业和创业教育,一方面要加强就业和创业意识教育,使他们从小就认识到就业与创业对人生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产生强烈的创业激情。另一方面,要加强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教育,把国内外最新的农业科技和农业技术发展现状介绍给他们,使他们从小就对农业科学和农业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立志投身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去,成为现代农业所需要的新一代现代农民。同时,还要高度重视与加强非农产业的能力与技术教育,以适应农村劳动力向农村二三产业转移及在现代化城镇从事非农产业的需要,为实现农村城镇化以及农业产业非农化提供符合现代产业标准的后备劳动力。
4.提高农村现实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造就数以亿计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也是21世纪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最为紧要的任务。要运用现代教育科技手段,发展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把城镇的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广大农村,逐步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同时,要充分发挥乡镇成校和各类农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作用,创建农村学习型社会,通过教育资源整合,形成培训网络和培训体系,通过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使他们处处能学、时时能学、学以致用。教育培训中要牢牢把握两个基本目标,一是要通过各种实用性培训,把农民动员起来,学科技,用科技,把农民培养成现代知识型新农民。二是要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各类职业技能和岗位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农村外出务工农民的整体职业素质,增强他们从业和生存能力。
标签:农民论文; 成人教育论文; 小康社会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农村人口论文; 农村论文; 经济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三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