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膏方在各个时期运用特点分析论文_钟缘1 张冰冰2 简维雄

中医膏方在各个时期运用特点分析论文_钟缘1 张冰冰2 简维雄

(湖南中医药大学 湖南长沙 410208)

摘要:膏,《说文》记载为“肥也”,具有滋养的作用,属于中医八种剂型之一。在几千年的历史潮流中,膏方的发展其经历了各种演变,并在治疗和养生保健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章总结了膏方从秦汉以前到明清时期的运用特点,梳理了膏方运用的历史演变过程,为现代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膏方;运用特点;内服;秦汉以前至明清时期

1.膏方的概念

膏方,又名膏剂,以其剂型为名,分外敷和内服,外用膏方则多适用于疮疡等皮肤病,而内服膏方,多使用补益类药物,在中医理论里,是一种具有营养滋补和治疗预防综合作用的成药。因膏方制作是将中药饮片反复煎煮,去渣取汁,经蒸发浓缩后,加调味的糖或蜂蜜以及收膏的胶类等辅料将其制成半流体的膏剂,故具有药性平和,无毒高效,简便易服的特点,尤适用于虚劳病或亚健康状态的调理与治疗。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记载的猪膏发煎,大乌头煎是内服膏方的最早记载,经历代医家发展,尤其近20年以来,膏方季节性进补的思想获得广泛认同,“冬季进补,来年打虎”,冬主封藏,正是进补的好时节。膏方的调理作用可谓“润物无声”,尤其是滋补类膏方,补虚扶弱,抗衰延年,防病治病,纠正亚健康状态的作用更为显著。

2.各个时期膏方的运用特点

中医膏方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其来源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的《五十二病方》。在东汉时期《神农本草经》中写道“药性有亦丸者,亦散者,亦酒渍者,亦粮膏者,………”,可见当时就有了“煎膏”的论述。唐宋年间,膏方已十分常见,《新修本草》《圣济总录》等多本著作中记录了“地黄膏”等一系列用于养生延老的膏方。明清以来,上至宫廷御用,下至民间滋补养生,膏方的应用更为广泛。发展到近现代,膏方的的成长十分迅速。一些中药老字号店如同仁堂、胡庆余堂等均有自制膏滋方如十全大补膏等。

2.1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可称为膏方的雏形阶段,膏方的应用逐渐由外治法为主发展到内、外治法并用。南北朝时期的《神农本草经集注》明确,“膏煎”为内服制剂,曰“疾有宜服丸者,宜服散者,宜服汤者,宜服酒者,宜服膏煎者,亦兼服参用所病之源以为制耳”、“若是可服之膏,膏滓亦堪酒煮稍饮之。可摩之膏,膏滓即宜以敷病上,此盖贫野人欲兼尽其力”。

从这两段文字中,可分析出来“膏”在南北朝时期,内服和外治膏方都应用于临床治疗。另外,陶弘景的《肘后百一方》有“莽草膏”及 “裴氏五毒神膏”的记载,也揭示了此时膏滋的运用,已由皮肤外敷,逐步发展到五官科外塞和内服并用以治疗疾病。另外该时代有了载录着补益类的方剂,“地黄煎” 为最早的滋补膏方。直至唐朝,医家开始重视膏方不仅可以治病疗疾,其滋补调养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如《外台秘要》卷三十一载“古今诸家煎方六首”,均是滋养调补身体的膏煎,其中记载的单地黄煎,也是最早的滋补膏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以人参、当归、麦冬、天冬、菟丝子、巴戟天、肉苁蓉等组成骨填煎,也用了大量补益药,是治虚劳渴的有效方剂,众医家将其视为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好方法。演变至此,膏方已由单一的外用衍生出了更加复杂的临床应用特色。

2.2 宋金元时期

宋金元时期作为膏方的发展阶段,具有了鲜明的用药特色

第一,注重温补,阴阳同调。据统计,汉至金元时期42个虚劳病膏方中补益药应用频次57次,频率为20.73%为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类药物,而补气药和补阳药在补益药中使用的频次最多21,补气药主要有白术、甘草、人参、山药、黄芪、大枣等,补阳药主要有肉苁蓉、杜仲、续断、补骨脂、巴戟天、鹿角胶、鹿茸等。方中还常配伍温里药如附子、干姜、肉桂的应用,以配合补气和补阳药,可温补脾肾,以助阳气,体现了甘温扶阳的特点。这一时期,补阴药如石斛,枸杞和补血药如当归,阿胶等也已受到重视,出现在多首膏方中,清热药的出现频次达到38次。尤以枸杞根汁、生地黄汁使用最为频繁,均具有养阴清热作用,既可治疗虚劳内热,又可防温热药物助热。表明了这一时期寒温并用,既补气温阳,又清热滋阴,以维持阴阳平衡。

第二,借助辅料,重用酒、蜜及血肉有情之品。在此时期虚劳病膏方中,酒的使用频次为18次,一般用酒、清酒或醇酒,有的用于浸泡加工,有的用于温热化服。酒能通血脉,行药势,用酒有助药物的提取和吸收。在21个方中用了蜜或白蜜,有的方中还用了饴糖,以利于煎膏或做成可化服的蜜丸,同时发挥其甘温补虚的作用。这一时期的虚劳病膏方中还分别应用了鹿骨、猪骨、牛髓、酥、牛酥、羊脂等血肉有情之品。因其类似于人体的脏腑组织,契合之一取类比象的思维,与各类补益类药物煎煮之后,既可发挥其补益作用,还可引导其他药物直达病所,重用血肉有情之品,以滋腻之物填精补能是这一时期的用药特点之一。

此阶段针对虚劳病,内服膏方兼有滋养和治病的功效。养阴派朱丹溪所制琼玉膏,可填精,补虚,养性,是滋阴代表方;刘完素也创制了天门冬膏,桑椹膏等一系列养生延年的膏方;在《世医得效方》中有详细记载了蛤蚧膏在治疗咳嗽喘满方面的疗效,因膏方的治疗作用日益突出,故此时使用膏方时多有明确的治疗禁忌。

2.2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可称之为膏方的成熟阶段,多有固定的命名,制作工艺,方法要求规范,其运用又与唐宋时期有所区别。

第一,尤重气阴双补、阴中求阳。在87个虚劳病膏方中补益药出现频次为291次,频率为46.94%远高于汉至金元时期。其中,补气药出现频次为103次,补血药出现频次为57次,补阴药的频次为99次,补阳药的频次32次,结合药物的使用频次来看,人参、白术、山药、甘草、黄芪、熟地黄、当归、枸杞、麦门冬等补益药最为常用,枸杞、天门冬、麦门冬等补阴药并重。可以看出,这个时期大致的用药规律,方中重用补气、补阴药,辅以补血药,这与宋金元时期重视温补,辅以滋阴的特点大不相同,可能与此时期温补学派的成熟,注重顾护阴液相关联。

第二,滋补中辅以清利。在闫远杰的《虚劳病膏方制作应用及组方特点文献研究》中,相关数据显示,明清时期,生地黄、茯苓的使用频次较高,多用生地以清热凉血、养阴生津,针对阴虚内热的虚劳病人,还常配伍地骨皮、知母、黄柏、黄芩等药物以退虚热、清肺降火;用茯苓健脾渗湿,宁心安神。清热药和利水渗湿药的应用,体现了在滋补之中,辅以清化和渗利,可使药物不至于滋腻不化,且在补虚之中能泻浊气。

第二,补而不滞,补益类药物多属粘腻呆滞之品,易滋腻碍胃,闭门留寇,所以明清时期虚劳病膏方中常使用理气药和化湿药。故一般需加用陈皮、砂仁、焦山楂炒麦芽、白术等健脾药,在明清时期运用较多的便是药物,加强吸收,达到补而不滞的功效;

此时与宋金元时期还应区别的一点便是辅料的运用——重用蜜和胶类,减少血肉有情之品的运用。在87个虚劳病膏方中,蜜的使用频次达49次,同时也常用糖、酒制作膏剂。但血肉有情之品脂、酥、骨、肉、膏、髓等的应用已大大减少,而以服用方便的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等代之。其中鹿角胶可补肝肾,益精血,用于治疗肾阳不足,精血亏虚,虚劳赢瘦,吐衄便血、崩漏等偏于虚寒者。龟板胶滋阴补血止血,《本草纲目》云:“补心、补肾、补血,皆以养阴也。”上述胶类是滋补的良剂。膏方中蜜和胶的辨证使用,已和现代制作膏剂所用的辅料大体相同,表明这一时期膏剂制作已和现代比较接近。

3.总结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膏方由皮肤外敷,逐步发展到五官科外塞和内服并用以治疗疾病,由治疗疾病到滋补调养;宋金元时期,百家争鸣,各创新说,膏方的运用也展示出来其特色,注重温补,阴阳同调,重用酒、蜜及血肉有情之品;明清时期膏滋普遍,此时膏方运用尤重气阴双补、阴中求阳,于滋补中辅以清利,补而不滞,较前减少了血肉有情之品的运用,达到补而不滞的效果。

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由外用到内服,由调理到治疗,由证型单一到辩证论治,膏方在治疗疾病与养生保健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健康尤为关注,由因为膏方既可以治未病,立足于改变亚健康人群的状态,又克服了中成药、保健药品千人一方的缺点,实现了个性化制药,避免了汤药煎煮麻烦、服用痛苦等弊端,他的发展符合当今社会的需求,冬令服用膏方已成潮流,通过总结膏方从秦汉以前到明清时期的运用特点,明确了膏方在各个时期的演变特点,为现代膏方的运用提供理论依据,使其能在强体祛病,保障人类健康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论文作者:钟缘1 张冰冰2 简维雄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9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9

标签:;  ;  ;  ;  ;  ;  ;  ;  

中医膏方在各个时期运用特点分析论文_钟缘1 张冰冰2 简维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