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种质资源的RAPD研究与分析

枣种质资源的RAPD研究与分析

白瑞霞[1]2008年在《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子评价及其核心种质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枣是原产我国的重要果树,种质资源极其丰富,遗传背景复杂。枣种质资源的研究涉及形态学、孢粉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经历了从形态多样性到DNA多样性的发展过程。由于缺乏系统研究,对枣种质资源的亲缘演化关系目前仍不很清楚,尤其在核心种质构建方面的研究几乎为空白。本研究应用AFLP和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177份枣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构建了枣的核心种质,为枣的分类、遗传育种和种质资源保存提供了有力证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确定了适合AFLP分析的枣基因组DNA提取方法为改良CTAB法,在细胞核裂解之前,用CTAB-free缓冲液对叶片组织匀浆洗涤后再进行DNA提取,可有效克服多糖等次生代谢物质对提取的干扰;加大CTAB浓度,用3×CTAB作为裂解液;在用无水乙醇沉淀DNA之前,用高浓度NaCl再次分离多糖。粗提后的DNA经RNase处理去除RNA,氯仿/异戊醇抽提去除蛋白质,得到了基本无降解、无污染、高分子量的枣基因组DNA。2.从120对AFLP引物组合中选出17对谱带清晰、多态性高的引物组合。对177份枣种质资源进行扩增分析,共扩增出577条电泳谱带,平均每对引物产生34条谱带,其中372条为多态性带,多态性比率为64.47%;其余205条谱带为所有材料共有,占35.53%。供试样品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761~1.000之间。圆铃与酥圆铃之间遗传相似系数最大,为1.000;秤砣枣与酸枣1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小,为0.761。3.构建了供试材料的AFLP指纹图谱,部分供试材料具有独有的特征带,其余材料可通过二歧分类法确定各自在AFLP图谱中的差异带,根据样品的特征带或差异带可区分开所有的供试材料。4.利用6对SRAP引物组合对177份枣种质进行扩增,共扩增出113条谱带,平均每对引物能扩增出19条谱带。其中51条带为所有材料共有,占45.13%;其余62条均为多态性带,多态性检出率为54.87%。供试样品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在0.727~1.000之间。圆铃与酥圆铃,无头枣与襄汾圆枣,义乌大枣与南京枣,壶瓶酸与壶瓶枣,大马牙与葫芦长红,金丝小枣与金丝蜜,赞新大枣、赞皇大枣1与赞皇大枣2之间遗传相似系数最大,均为1.000;新疆小圆枣与永城长红,小平顶与核桃纹,小木枣与短果长红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小,均为0.727。5.采用UPGMA法对供试材料的AFLP数据、SRAP数据和AFLP与SRAP整合数据进行聚类分析,聚类结果与枣种质地理来源关系密切。6.基于AFLP和SRAP分析结果,在分子水平上,探讨了几组枣品种的亲缘演化关系:(1)酥圆铃与圆铃可能是同物异名;老婆枣可能是由核桃纹演化而来;延川狗头枣与圆铃的亲缘关系较近。(2)磨盘枣与圆铃枣品种群的亲缘关系较近,是由圆铃枣演化而来。(3)宣城尖枣、义乌大枣与南京枣亲缘关系较近,推测为同一近缘系。(4)宁阳六月鲜、孔府酥脆枣和疙瘩脆亲缘关系较近,推测为同一近缘系。(5)葫芦长红与大马牙的亲缘关系极近;短果长红与其他长红枣品种群的品种的亲缘关系稍远。河南龙枣与河北龙枣亲缘关系极近,推测为同一近缘系,是由长红枣演化而来;串铃与长红枣的亲缘关系较远,并不属于长红枣品种群。(6)大名布袋枣与尜尜枣亲缘关系较近,推测为同一近缘系。(7)金丝小枣品系间的差异是DNA水平的差异;天津快枣、二秋枣、缨络枣、郎家园枣、长木枣、小木枣、马铃脆和金丝小枣的关系较近,是金丝小枣品种群的组成部分;无核小枣是由金丝小枣演化而来。(8)馒头枣、沧县傻枣、大白铃、大瓜枣、大荔鸡蛋枣、溆浦鸡蛋枣、涪陵鸡蛋枣与临猗梨枣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推测它们为同一近缘系。(9)敦煌大枣和临泽大枣亲缘关系极近,推测为同一近缘系。(10)临泽小枣和中宁小枣亲缘关系极近,推测为同一近缘系。(11)大王枣、薛城冬枣和雪枣的亲缘关系较近。(12)赞皇大枣株系间的差异是DNA水平的差异。(13)婆枣株系间的变异程度较大;泡泡红、串干、沙枣与婆枣的亲缘关系较近,可能为同一近缘系。(14)灵宝大枣和屯屯枣的亲缘关系较近,差异应该属于品种内株系间的差异。(15)小平顶和朝阳圆枣的亲缘关系较近,为同一近缘系。(16)胎里红和叁变红的亲缘关系较远,并不是同一个品种。(17)蒲城晋枣和耙齿枣的亲缘关系较近,可能为同一近缘系。(18)稷山圆枣和柳罐枣的亲缘关系较近,可能为同一近缘系。(19)茶壶枣与扁核酸的亲缘关系较近,推测茶壶枣可能是由扁核酸变异而来。(20)日出、红颜和福枣3个韩国品种与中国枣品种亲缘关系较近,3个品种之间的遗传差异较大。7.根据AFLP和SRAP数据整合后的聚类结果,对166个枣品种采用3种方法构建核心种质,比较了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s信息指数,表明采用逐步聚类法构建的枣核心种质代表性较好。枣核心种质包括50份资源,观测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s信息指数的保留率基本在95%以上,核心种质能很好的代表初始种质。

查美琴[2]2016年在《新疆枸杞和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提出枸杞(Lycium bararum L.)为茄科(Solanaceae)枸杞属(lycium L.),是一种药食同源植物,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新疆作为我国枸杞主产区之一,蕴藏着丰富的种质资源,由于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使得枸杞基因型高度杂合,遗传背景十分复杂,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对其种质资源遗传变异的研究往往滞后于育种实践,这些均给其种质资源的有效利用、鉴定、品种选育中的亲本选配带来困难,从而影响了遗传育种效率的提高。因此,开展新疆枸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有利于其种质资源评价、新品种选育和合理利用。本试验以新疆枸杞种质资源圃栽培品种(系)和野生种共30份样品为试材,采用SRAP和SCoT标记对30份枸杞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构建其DNA指纹图谱。枣(Ziziphus jujuba Mill.)植物分类学上属于鼠李科(Rhamnaceae)枣属(Ziziphus Mill.)植物,是原产于中国的特有果树,既具有经济效益又是生态经济林树种。新疆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使其拥有较为丰富的品种资源,其南部已成为中国枣的主要栽培地区之一。本试验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新疆主产区不同栽培类型的枣种质资源为试材,拟采用SCoT标记对供试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并构建其DNA指纹图谱,旨在为新疆枣种质资源的保护、品种鉴定、开发利用和育种实践提供分子水平上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新疆枸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进行研究的结果显示:(1)筛选出的12对SRAP引物共扩增出310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264个,多态性比率平均为84.61%,引物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变化范围为0.76-0.93,平均为0.83;观测等位基因(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Shannon信息指数(I)平均值分别为1.8461、1.3869、0.2280和0.3520。(2)聚类分析表明,供试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5903-0.9032,在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70和0.76时,可将30份样品分别分为2大类和5个亚类;主坐标分析结果和聚类结果基本一致。研究表明,新疆枸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且野生种与栽培品种(系)间的遗传差异较大,表现出较远的亲缘关系,而栽培品种(系)间的遗传差异相对较小,表现出较近的亲缘关系。2.利用SCoT分子标记对新疆枸杞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DNA指纹图谱构建,结果显示:9条SCoT引物扩增出条带256条,其中219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达85.62%,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值变化范围在0.77-0.91之间,平均值为0.85,观测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信息指数(I)的平均值分别为1.8562、1.4350、0.2611、0.3989,聚类分析表明,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在0.5938-0.8398之间,在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65和0.72处,可将30份样品分别分为2大类和4个亚类,主坐标分析结果和聚类结果基本一致,同时利用5条多态性SCoT引物构建了30份样品的DNA指纹图谱。新疆枸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且SCoT分子标记适于新疆枸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和DNA指纹图谱构建,该研究结果可为新疆枸杞种质资源评价、鉴定和新品种选育奠定了基础。3.利用SRAP和SCoT两种分子标记相结合研究新疆枸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SCo T标记检测获得的遗传多样性参数值和平均遗传相似值均高于SRAP标记检测结果,表明SCoT标记具有更大的标记效率和更高的遗传多样性检测能力。SRAP+SCoT标记PPB,PIC,Na,Ne,H和I等遗传多样性参数值介于两种标记之间,高于SRAP标记,基于两种标记数据合并后的UPGMA聚类结果显示,遗传相似系数范围在0.61-0.84之间,种质间遗传多种质间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在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69和0.74处,可将30份样品分别分为2大类和4个亚类,主坐标分析结果和聚类结果基本一致。SRAP+SCoT能更加全面的揭示出30份枸杞种质间的遗传多样性信息,结合使用可有利减少单一分子标记对枸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结果造成偏差。4.利用SCoT分子标记对42份新疆枣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DNA指纹图谱构建,结果显示:9条引物共扩增条带326条,多态性比率达94.34%,不同引物多态信息含量(PIC)值变化范围在0.79-0.93之间,平均PIC为0.86,观测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信息指数(I)的平均值分别为1.9434、1.3866、0.2473、0.3905。遗传相似性系数GS值平均为0.7259,在遗传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65和0.67处,可将42份样品分别分为4大类和4个亚类,主坐标分析结果和聚类结果基本一致。同时利用9条多态性SCoT引物构建了42份样品的DNA指纹图谱。新疆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且SCoT分子标记适于新疆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和DNA指纹图谱构建,该研究结果为新疆枣种质资源评价、鉴定和新品种选育奠定了分子生物学基础。

隋串玲, 王永康, 李登科, 赵爱玲, 张生智[3]2007年在《枣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和利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简述了国内外枣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和利用现状,分析了我国枣种质资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研究方向和重点任务。

白瑞霞[4]2005年在《AFLP技术在枣种质资源鉴别和分类研究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AFLP(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是一种新的DNA分子标记技术,具有高效、稳定、可靠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品种鉴定、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等方面。枣是起源于我国的重要果树,品种繁多,分布范围广,遗传背景复杂。枣的分类涉及形态学、孢粉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经历了从形态多样性到DNA多样性的发展过程。由于分类标准不统一、分类手段的局限性,导致分类结果不一致。部分品种来源不清,品种亲缘关系不明,同物异名及同名异物现象十分普遍,不利于枣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品种的选育与推广。本研究应用银染AFLP技术体系构建了82个枣供试材料的DNA指纹图谱,对枣的种质鉴定、品种分类、亲缘关系、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确定了适于AFLP分析的枣基因组DNA提取方法为改良CTAB法,其提取液成份为:100 mmol/L Tris-HCl(pH 8.0),20 mmol/L EDTA,1.4 mol/L NaCl,2% CTAB,2%PVP_(40),50 mmol/L β-巯基乙醇,粗提后的DNA经RNase除去RNA;苯酚/氯仿抽提一次,氯仿/异戊醇抽提一次,去除蛋白质,得到了基本无降解,蛋白质和RNA去除彻底,纯度高、质量好的枣基因组DNA。 2.建立了适合枣基因组的AFLP银染技术体系:在20μL酶切体系中,包括基因组DNA 450ng,NEB buffer22μL,BSA(10mg/mL)0.2μL,EcoR Ⅰ(大连宝生物公司)3U,Mse Ⅰ(NEB公司)3U,加ddH_2O至20μL;37℃酶切3h;加上接头,37℃连接10h(或过夜);连接产物稀释10倍进行预扩增;预扩增产物稀释10倍进行选择性扩增;加入10μL Loading Buffer,95℃变性10min,立即冰浴;在6%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上进行电泳分析;银染法检测PCR产物。 3.采用7对引物组合对82个供试材料进行扩增分析,共扩增出467条电泳谱带,平均每对引物产生约67条谱带,其中94条带为所有材料共有,占20.13%,373条为多态性带,多态性检出率为79.87%,从DNA分子水平显示出枣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4.用7对引物组合构建了82份供试材料的AFLP指纹,采用二歧分类法可以将供试材料一一区分开,并且部分材料拥有自己的特征带,可以作为该材料鉴定的依据。 5.应用离差平方和法对供试材料的AFLP数据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将82个供试材料分为6类,可作为枣分类的依据和基础。 6.建立了82份供试材料的AFLP树状图,结合各样品间的遗传距离(欧式距离)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揭示了供试材料间遗传背景的相似性及复杂性。 以上研究为枣基因库的建立、品种资源保护利用、优良品种选育、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亲缘关系的系列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为枣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可能。

陈晓月[5]2014年在《无核小枣和金丝小枣授粉受精过程的观察及其种质资源的分子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核小枣是金丝小枣的果实无核自然突变体,除果实无核外,其枝叶形态和花果特点与金丝小枣相同。有关金丝小枣和无核小枣授粉受精过程还缺乏系统的比较观察,无核小枣品种群与金丝小枣品种群之间及各品种群内部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尚未有研究。本研究应用石蜡切片法对无核小枣和金丝小枣授粉受精过程进行了系统对比观察,旨在为揭示枣果实胚败育及无核机理提供依据;采用RAPD和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无核小枣品种群和金丝小枣品种群进行分析,旨在准确揭示出无核小枣品种群和金丝小枣品种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及系统发生。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胚败育严重的‘无核小枣72号’和‘金丝小枣11号’的授粉受精过程进行了系统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无核小枣72号’和‘金丝小枣11号’都能进行正常的授粉受精,其过程基本一致,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无核小枣72号’的胚乳核形成及解体稍晚于‘金丝小枣11号’。‘无核小枣72号’和‘金丝小枣11号’受精的胚珠由于胚乳核和幼胚(球形胚)的早期退化导致败育,从而产生无仁果实。授粉受精对枣核的发育没有影响2、在58份材料中,31个引物共扩增出285条清晰可用的条带,多态性带数179条,多态性比率为62.81%。供试材料间的GS值变化范围在0.69-0.97。根据ISSR数据计算的遗传相似系数,按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当阈值在0.85时,可将58个样品分成六大类。Ⅰ类只包括一个品种即冬枣。Ⅱ类也聚了一个品种为小枣4。Ⅲ类为小枣89。Ⅳ类为小枣73。V类为小枣1。Ⅵ类为金丝小枣群中的40个品种、无核品种群、盐山大无核枣、大叶无核枣及马连小枣、郎家园枣、马铃脆、长木枣。3、在58份材料中,17个引物共扩增出235条清晰可用的条带,多态性带为140条。引物产生的多态性带的比例为59.57%。供试材料间的GS值变化范围在0.74-0.99。根据ISSR数据计算的遗传相似系数,按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当阈值在0.86时,供试的58份材料可以分为六大类。Ⅰ类为冬枣。Ⅱ类只包含一个品种即马连小枣。Ⅲ类为大叶无核枣。Ⅳ类为小枣81与小枣39。Ⅴ类也只包含1个品种,即无核72。Ⅵ类包括金丝小枣群中的42个品种,无核品种群中的6个品种及郎家园枣、马铃脆、盐山大无核枣、长木枣等52个供试材料。

彭建营, 束怀瑞, 孙仲序, 彭士琪[6]2000年在《中国枣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利用RAPD技术对枣 64个品种及类型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从 12 0个 10bp随机引物中筛选出 4 0个多态性引物用于正式扩增 ,共扩增出 4 92条DNA带 ,其中多态性DNA带 2 93条 ,占 59.55% ,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DNA带的数目为 12 .31条。有 13个品种及类型扩增出了 1个以上的特有RAPD标记 ,据此可以进行品种鉴定或早期性状预选。利用DNA扩增结果进行聚类分析 ,把供试的 64个品种及类型分为 8类 ,并对基本品种的确定及种下品种群的划分做了尝试。

吴臻[7]2002年在《枣种质资源的RAPD研究与分析》文中指出枣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第一大干果树种和第七大果树,近年来正成为我国果树中新的发展热点。我国是世界上枣类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充分发挥这一资源优势,对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促进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实验试图在传统分类学基础上,借鉴前人经验,选取典型试材,利用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s)技术,尝试进行枣和酸枣种间及种下分类系统划分,探讨用RAPD进行枣品种鉴定和分类的可行性,并对RAPD结果的可靠性予以验证,建立一个严密的标准化反应体系,将这一技术应用于我省优良枣树品种的鉴定和分类上,同时进一步借助现代生物技术,为更好的开发利用名优新特枣树品种这一珍贵资源奠定基础。 实验用8个引物,得到100条扩增带,意味着对枣基因组的100个位点进行了检测。由扩增的所有条带可得到所扩增品种的指纹图谱,可以区分这50余种枣和酸枣。有3个品种产生了特有带,可作为重要分子性状用于品种鉴定和早期性状预选。在所检测品种中,除有2对间没有分开外,其他品种都可以通过两个以上的引物全部区分开。没有区分开的品种,可能是同物易名或来源于同一无性系。另外,试验中表明,只要反应体系标准化,操作规范,其稳定性是有保障的。因此,RAPD技术在枣种质鉴定中是完全可行的。实验用组间连接法构建51个枣品种及类型的遗传关系树状图,由聚类图显示,所有枣类被分为7类,第一人类包含的品种较多,有牛奶脆、蜂蜜罐、小叶枣、鸡蛋枣、清选1号、糖枣、长木枣、锥刺木枣、方木枣、狗头枣、油福水枣、白枣、木条枣、麻子枣、晋枣、耙齿牙枣、核桃纹、大荔小枣、安团,其中包含了绝大多数的陕西品种,又明显分为叁组:第一组包括前4种,基本上都是鲜食品种;第二组有清选1号、糖枣、长木枣、锥刺木枣、方木枣,主要是木枣品种群;其余为第叁组;第二人类有大荔水枣、酸团枣、清涧脆枣、灵宝大枣、清涧小团枣、赞皇大枣、长红枣;第叁人类有绵枣、洛阳珍珠枣、河南灰枣、佳县油枣、中钻枣;第四大类有胎里红、蜂蜜罐、跌牙枣、冬枣、九月青,第五大类有天津快枣、光洋枣、酸木枣;第六人类有吴堡团枣、叁变红、二秋枣、北京小枣、苹果枣、陕西龙枣;第七大类有大酸枣和交城俊枣、十月青、雪枣、无核枣。所测试的所有的枣首先聚在一起,然后再和酸枣聚在一起。从聚类图中可以看出品种间亲缘关系的远近,并鉴定出酸枣和枣的不同品种,结果说明 RAPD不仅可用于枣类品种的鉴定,而且可以用来分析品种(种)间的亲缘关系。枣100个位点的检测,对进一步研究枣的遗传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实验得到以下结论: (1)在本实验室中建立了枣的 RAPD扩增体系,并找到适合枣加A提取的方法。 (2)用RAPD方法证明酸枣是大枣的野生近缘种,作为野生种,酸枣有更大的变异性,大枣由酸枣进化而来。 (3)实验用8个引物,得到lin条扩增带;意味着对枣基因组的IO0个位点进行了检测。 (4)将所测的51个枣分为7大类,枣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与地域性有关,也与其他特征有关,如用途、果形等。

孙雯雯[8]2011年在《安徽及周边地区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关系研究》文中认为枣(Ziziphus jujube Mill.)原产我国,属鼠李科(Rhamnaceae)枣属(Ziziphus Mill.)植物。安徽省枣种质资源丰富,遗传背景非常复杂,在前人的研究中,枣的分类已经涉及到形态学、抱粉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经历了从形态多样性到DNA多样性的发展过程。分类标准的不统一和分类手段的局限性,导致分类结果各不相同。造成品种来源不够清晰以及亲缘关系很不明确,致使枣的同物异名及同名异物现象十分普遍,这些都不利于枣种质资源的研究、优良品种的选育与推广。本研究通过ISSR标记和形态标记方法,对85个枣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系统分析,目的在于揭示我国枣种质资源多样性,为枣的分类、遗传育种和种质资源保存提供了有力证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正交设计,建立了枣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25ul):1.0U Taq DNA聚合酶、2.5mmol/L MgCl2、0.20mmol/L dNTPs、0.30μmol/L引物、20-80ng模板DNA。其中Mg2+浓度和dNTPs浓度是影响ISSR-PCR反应的主要因素。2、从32条随机ISSR引物中筛选出26条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好的引物对85份枣种质资源进行扩增分析,共扩增出255条电泳谱带,平均每对引物产生8.79条谱带,其中240条为多态性带,多态性比率为94.12%;其余15条谱带为所有材料共有,占5.88%。供试样品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4863~0.9490之间。肥东圆枣与肥东铃枣之间遗传相似系数最大,为0.9490;宣城圆枣与铜钱树之间,以及山东梨枣与铜钱树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小,均为0.4863。3、采用UPGMA法对供试85份材料的ISSR数据进行聚类分析,聚类分析的结果与枣的地理来源有密切关系,来自山东的疙瘩脆、六月鲜和孔府酥脆枣都聚到了一起。但来自不同地区的部分枣品种在聚类图中没有明显界限,这可能是因为枣品种的起源和亲缘关系较为复杂,也可能是地区之间枣品种的广泛交流造成的。4、对安徽枣品种间进行扩增分析。34个安徽品种共扩增出223条电泳谱带,其中190条为多态性带,多态性比率为85.20%。供试样品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6392~0.9490之间。肥东铃枣与肥东圆枣之间遗传相似系数最大,为0.9490,其次是繁昌小冬瓜枣与皖南冬瓜枣,为0.9373;繁昌小冬瓜枣与宣城圆枣之间遗传相似系数最小,为0.6392,其次是皖南冬瓜枣与宣称圆枣之间,为0.6549。5、首次对安徽地方枣品种和周边地区枣品种的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比较了安徽地方枣与北方枣2个样本群的多态性位点数、多态性位点百分率、观测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s信息指数(I)等遗传多样性相关参数。基于Nei’s遗传距离对2个样本群进行了UPGMA聚类分析。

孙俊, 孙雯雯, 周军永, 周张彬, 陆丽娟[9]2015年在《安徽及周边地区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提出利用ISSR标记对32份安徽省地方枣种质资源及山东、河南等邻近省份的42份枣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26条引物在74份种质中共扩增出241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214个,多态性比率为88.8%。利用NTSYS软件计算得到DICE相似系数为0.5936~0.9353;32份安徽地方种质共扩增出219条电泳谱带,其中186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为84.93%,32份样品遗传相似系数在0.6267~0.9353之间,表明安徽地方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采用UPGMA法对74份种质的ISSR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可分为8个类群,种质间亲缘关系与地理来源关系较为密切,来自安徽的地方种质基本上都独立聚成不同的类群,表明安徽地方枣种质与周边其它省份枣种质资源亲缘关系较远;研究结果表明体细胞突变可能是推动安徽地方枣种质进化的重要因素。

王永康[10]2014年在《枣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技术规范及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枣原产中国,分布范围广泛,种质资源丰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果树和经济林树种。科学系统的鉴定评价和遗传多样性研究是种质资源研究的核心工作内容,是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的基础和前提。为进一步规范枣种质资源鉴定技术和优异种质资源客观评价,深入揭示枣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本文以国家枣种质资源圃的300份种质为调查对象,通过数据采集、处理和统计分析,建立了枣种质资源鉴定技术规范,确定了优异种质资源评价标准。同时基于表型形态农艺性状数据和AFLP分子标记数据开展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并整合两类数据进行系统聚类,采用逐步压缩和优先取样方法构建枣核心种质。主要结果如下。1枣种质资源形态-农艺性状鉴定技术规范:参考相关文献,按照个体间差异显着、鉴定技术成熟,对分类鉴定、遗传多样性研究、育种利用和生产应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性状的原则,通过增补删减后确定了66个鉴定性状。进一步规范了种质鉴定时观察地点和对象的选择,田间管理措施,以及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等。分项详细规范了各性状数据采集的时期、取样、观察方法、数据计算和记载以及质量形态性状的分级示意图。2枣优异种质资源评价技术规范:根据科研和生产需求以及已有的研究基础,筛选22个重要性状作为优异种质资源的评价依据。优良种质资源评价数据包括丰产性、吊果率、果实整齐度、果肉质地、鲜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鲜枣可食率、鲜枣耐贮性、制干率、干枣总糖含量、抗裂果性和缩果病抗性等11项。优良鲜食枣种质应同时符合丰产性、果肉质地、鲜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3项指标外,还应符合其他至少1项指标。优良制干种质应符合丰产性、制干率、干枣总糖含量指标外,还应符合其他至少1项指标。特异种质资源筛选的评价性状包括二次枝弯曲程度、花粉的有无、丰产性、果实生育期、单果重、果实颜色、果实形状、萼片状态、枣核的有无、含仁率、鲜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鲜枣可滴定酸含量、鲜枣维生素C含量、制干率、抗裂果性和缩果病抗性16项,确定了判定标准,满足其中任意1项即为特异种质资源。3枣种质资源表型质量性状遗传多样性研究:37个质量性状包括130个分级,200份种质的频率分布范围在1~198之间,有效百分比范围0.5%~99.0%,平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0.97,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均匀度。4枣种质资源表型数量性状遗传多样性研究:(1)200份种质的23个数量性状变异系数范围2.39%~86.84%,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92,遗传多样性更为丰富。(2)对23个数量性状进行Kolmogorov-Smirnov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显示,枣头节间长度、枣头粗度、二次枝长度、枣吊长度、叶长、叶宽、果实生育期、鲜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鲜枣可溶性糖含量、鲜枣Vc含量10项,说明数据离散程度存在显着差异,符合正态分布。枣头长度、枣吊叶片数、花径、始果年龄、吊果率、单果重、果实纵径、果实横径、鲜枣核重、含仁率、鲜枣可滴定酸含量和鲜枣可食率13项不符合正态分布。(3)经数量性状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性状间呈极显着相关性有68对,其中正相关46对,负相关22对。性状间呈显着相关性有27对,其中正相关14对,负相关13对。枣头长度与枣头节间长度、枣头粗度、二次枝长度、枣吊长度和枣吊叶片数之间等呈极显着的正相关,枣吊叶片数与叶长和叶宽等呈极显着的负相关。(4)通过数量性状R型聚类将变量分为五组,第一组4个,均为果实性状;第二组为3个,均为枝条性状;第叁组包含枝条和果实5个性状;第四组2个性状,为果实品质性状;第五组9个性状,包含枝、叶、花、果实以及产量等性状。(5)检验23个数量性状适合于主成分分析的程度为“一般”。主成分分析结果确定10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方差贡献率最高16.509%,第十主成分最低4.355%,累计贡献率74.343%,即可保留74%以上的遗传多样性信息。(6)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枣头长度、枣头节间长度、枣头粗度、枣吊长度、枣吊叶片数、始果年龄、单果重、果实横径、果实纵径、鲜枣核重、鲜枣维生素C含量、鲜枣可食率等12个数量性状可充分反映种质资源变异的多样性,可作为优先鉴定内容和重要的评价项目。其次是二次枝长度、叶宽、叶长、花序花朵数、鲜枣可溶性糖含量、鲜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6项。最次的是花径、吊果率、果实生育期、含仁率、鲜枣可滴定酸含量等5项。5枣种质资源DNA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研究: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用筛选出的10对引物组合,把供试200份种质全部分开,共检测到1398个基因位点,其中1287个为多态性位点,多态性百分率91.78%,每个位点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1.8855个、有效等位基因数1.5059个、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0.2977、Shannon's信息指数0.4429。6系统聚类和亲缘关系分析:整合200份种质的表型性状和分子标记数据,以Euclidean遗传距离为标准,按UPGMA法对个体进行系统聚类。结果显示,200份样品全部分开,相互间的遗传距离在1.80-8.08之间。通过观察分析,在7.08处把供试材料为8大组和10个小组较为适宜。对不同品种进行亲缘关系分析,首次提出不同类群间区域性相互交叉的原因与水系的历史变迁和人为因素紧密相关。7核心种质构建:以200份种质为初始群体,首次整合表型性状和分子标记数据,采用逐步聚类压缩和优先取样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46份核心种质。核心种质质量性状保留率100%,遗传信息保留率95.88%;数量性状极差符合率92.70%,均值差异率1.95%,遗传信息保留率95.83%;DNA分子多态性位点和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保留率分别达到了92.44%和95.18%,观测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Shannon's信息指数的保留率分别为97.11%、99.86%、100.25%和100.96%。可见,核心种质数量比例适当,并很好地代表了初始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参考文献:

[1]. 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子评价及其核心种质的构建[D]. 白瑞霞. 河北农业大学. 2008

[2]. 新疆枸杞和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D]. 查美琴. 新疆农业大学. 2016

[3]. 枣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和利用[C]. 隋串玲, 王永康, 李登科, 赵爱玲, 张生智. 第五届全国干果生产、科研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7

[4]. AFLP技术在枣种质资源鉴别和分类研究中的应用[D]. 白瑞霞. 河北农业大学. 2005

[5]. 无核小枣和金丝小枣授粉受精过程的观察及其种质资源的分子评价[D]. 陈晓月. 河北农业大学. 2014

[6]. 中国枣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J]. 彭建营, 束怀瑞, 孙仲序, 彭士琪. 园艺学报. 2000

[7]. 枣种质资源的RAPD研究与分析[D]. 吴臻. 陕西师范大学. 2002

[8]. 安徽及周边地区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关系研究[D]. 孙雯雯. 安徽农业大学. 2011

[9]. 安徽及周边地区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J]. 孙俊, 孙雯雯, 周军永, 周张彬, 陆丽娟. 园艺学报. 2015

[10]. 枣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技术规范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 王永康. 山西农业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  ;  

枣种质资源的RAPD研究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